宜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商朝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是以神为主 B.商朝是个神权色彩重的王朝
C.说明了神在商朝地位的至高无上 D.商朝人对鬼神的怀疑
2.2019年9月13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的传统习俗。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上述材料
A.可以从古代禅让制里找到历史根源
B.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宗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C.所反映的古代制度,是我国官僚政治的开始
D.该体制下尚未形成家国一体政治理念
3.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 ②分封制 ③郡县制 ④州郡县制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表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5.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这说明分封制的本质是
A.周天子间接统治国家的方式???? B.安抚功臣与异姓贵族的手段
C.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 D.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
6.相传,周公作论六乐。《乐记》云:“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由此可见,周公制乐的主要意图在于
A.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B.规范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
C.调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D.严格贵族之间的等级秩序
7.《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B.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C.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D.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
8.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第一回就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革命的内涵是
A.“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分封制”的革命 B.“氏族部落制”到“中央集权”的革命
C.“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 D.“中央集权”到“专制帝制”的革命
9.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10.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D.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11.据班固 《 汉书 · 百官公卿表 》 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 …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 …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秦亡后,县令、长在汉初继续留任 B. 秦朝每县掌治 100 个亭
C. 汉朝县扩大辖区,掌治 100 个乡 D. 汉代县制大体沿用秦朝制度
12.“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郡县制
A.其行政区划被沿用至民国时代 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3.“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14.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幕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
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
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15.政论家认为,唐宋以后,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C.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D.尚书台掌管军国大事
16.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二级行政比三级行政更加稳定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弱化 D.地方监察权与行政权从未分离?
17.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加大了选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18.“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以下被称为宰相的各朝官职中,其职权与引文所述的官职相符的是
A.秦御史大夫 B.唐尚书令 C.明内阁首辅 D.清军机大臣
19.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20.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遭某节度使刺杀,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第一个上书鸣冤,请求严惩凶手,但白居易此举触犯“非谏官,不应先于谏官言事”的条令,被贬为江州司马。此事主要说明当时
A.皇帝与太子之间矛盾突出?????? B.谏议制度职权分明
?C.中央与藩镇矛盾难以调和 D.宰相地位受到威胁
21.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A.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 B.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有效的
C.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D.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2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针对这种现象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A.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 B.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地方实施“推恩令 D.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23.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A.其最高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B.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
C.都有严密的监察体系 D.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24.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虽掌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C.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D.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25.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权重,吏、户、兵三部尤位高任重。清代有名无实,每部尚书及左右侍郎各二人,满、汉各一,互相牵制,职掌有同事务官,而非决计定策的政务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厚满薄汉的民族政策?????????? B.宰相制度被废除?
C.清朝六部名存实亡???????????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26.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属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A跪受笔录奉旨承办.????????????????????????????? B.地处内廷位高权重???
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D.参与政务职能单一
27.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矣”。这一观点认为
A.分权才有利于加强皇权???? B.皇权不断强化易导致权力中枢的变化
C.军机处与内阁相互制约???? D.新机构的出现造成了专制皇权的分裂
28.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B.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C.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29.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30.A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材料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战国时期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 材料二? (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答案
选择题
1-5:DBCDC;6-10:ABADC;11-15:DBACC;16-20:ACBDC;
21-25:CAABD;26-30:ABADB
31.答案:(1)丞相位高权重。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
(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析:
32.答案:(1) 依据:分封制——出身、血缘;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
方式: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
(2)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为后世奠定基础。
(3)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或政权开放);提供了公平、公正竞争的机会;扩大了统治(或社会)基础;激励了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