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同步课件】生物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同步课件】生物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4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10-07 09:05:16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二、三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核心要点突破
知能过关演练
二、三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础自主梳理
基础自主梳理
一、物种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 _____________并且产生________后代的一群生物,简称“种”。
二、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_____________的现象。
2.类型
(1)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________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相互交配
可育
自由交流
相互交配
(2)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__________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______________的现象。
3.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______________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地理
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
物种的形成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吗?
【提示】 不一定,如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形成,可不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思考感悟
三、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_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______________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生物多样性
1.层次:_________多样性、物种多样性、______________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生物与无机环境
生物与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五、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核心要点突破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两种隔离的比较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仍属于一个物种
二者联系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②新物种形成则说明生物进化了
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这一地区可能发生过洪水。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如图所示的假说。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例1
A.假说甲认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
B.假说乙认为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混杂在一起
C.假说甲说明湖Ⅰ和湖Ⅱ由于地理隔离的作用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
D.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尝试解答】 C
【解析】 
选项 联系分析
A 假说甲表明在两个不同湖中的灰色鱼,均进化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
B 假说乙中湖Ⅰ中的原有鱼种为红褐色鱼,而湖Ⅱ中的原有鱼种为金黄色鱼,由于洪水而使两种鱼混合在一起
C 假说甲说明湖Ⅰ中红褐色鱼与金黄色鱼的形成过程中并不存在地理隔离,湖Ⅱ中也是如此
D 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的现象叫生殖隔离,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互动探究】
(1)若如D项所说,两鱼不能杂交成功,你更支持哪个假说?
(2)你认为这两种鱼是如何进化而来的?
【提示】 (1)假说乙。
(2)由同一种鱼经过长期的地理障碍而达到生殖隔离。
【探规寻律】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出现生殖隔离。
②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1.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类型 包含类型 举例
不同物种之间 种间互助 长有细长吸管口器的蛾与长花矩的兰花
种间斗争 猎豹和斑马(捕食者与被捕食者)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相互影响 地球最早为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了氧气→出现好氧生物
2.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特别提醒】 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反过来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基因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图解及分析
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例2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的共同进化及多样性,现分析如下:
【尝试解答】 B
【互动探究】
(1)从生物进化的历程上看消费者与生产者出现的先后顺序如何?
(2)生物进化中种间存在哪些关系?
【提示】 (1)生产者早于消费者。
(2)种间互助,种间斗争。
【探规寻律】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①遗传多样性取决于DNA分子的多样性,同时,可遗传变异也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②由于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把那些微小、有利的变异逐代积累,从而形成了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③由于环境条件是多变的,不同的变异类型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知能过关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23张PPT)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课标领航
1.理解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重点】 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
化中的作用。
【难点】 基因频率的概念;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一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核心要点突破
知能过关演练
一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基础自主梳理
基础自主梳理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____的全部个体。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__所含有的______________。
3.基因频率
(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__________________的比率。
同种生物
全部个体
全部基因
等位基因数
(2)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二、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它包括______
________和突变,其中突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三、生物进化的方向
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基因
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自然选择
假设某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性状没有作用,且没有突变,那么在理论上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可是为什么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呢?
【提示】 假设的情况实际上是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自然条件下根本不存在,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移等因素时刻都在影响着基因频率的变化。
思考感悟
核心要点突破
种群及与之有关的概念分析
1.对种群含义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相关概念比较
【特别提醒】 生物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物种为单位的。因为同一物种个体可能分布在不同地域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例1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①基因频率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②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
③X染色体上基因的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尝试解答】 B
【互动探究】
选项C中,若Aa自交后代中aa失去交配能力,基因频率如何变化?
【提示】 A基因频率上升,a基因频率下降。
基因频率计算的相关类型
雄配子
雌配子    A(p) a(q)
A(p) AA(p2) Aa(pq)
a(q) Aa(pq) aa(q2)
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
A.43%           B.48%
C.52% D.57%
【尝试解答】 B
例2
【互动探究】
外来果蝇入侵后,基因型为vv的果蝇所占比例为多少?
【提示】 约占27%。
【探规寻律】 有关基因频率计算的两点提醒
提醒一 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为:该基因总数/该等位基因总数×100%
提醒二 当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时,等位基因总数不是总人数乘以2。而应该先单独求出女性和男性分别含有的基因数再相加。
知能过关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5张PPT)
本章优化总结
阶段性综合检测
本章优化总结
本章网络构建
本章网络构建
阶段性综合检测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过度繁殖
先进性
评价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要点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局限性
适者生存
种群7进化的基本单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共同进化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击链接(共25张PPT)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课标领航
1.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重点】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核心要点突破
知能过关演练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基础自主梳理
基础自主梳理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内容:_____________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意义
(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的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用进废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____________、生存斗争、__________和适者生存。
2.提出标志:《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
3.意义
(1)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2)科学地解释了____________的原因和生物___________的原因。
(3)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过度繁殖
遗传变异
生物进化
多样性
(4)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4.局限性
(1)对_____________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_______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遗传和变异
渐变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_________水平深入到________水平。
2.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经从以_______为单位发展到以__________为单位。
性状
基因
个体
种群
核心要点突破
对拉马克进化学说中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观点的理解
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比较持续地使用,则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获得的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3.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科学的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由于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
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
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①②③      B.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例1
【尝试解答】 C
【解析】 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相反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这些因为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①②③均为“用进”的实例,④为“废退”的实例。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跟踪训练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
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解析:选C。拉马克的进化思想相当丰富,并且在进化论的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体系;他所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缺乏科学的论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及内在联系
2.四要点间内在联系
【特别提醒】 ①生存斗争对生物某些个体的生存是不利的,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②从表面上看,自然选择是对一个个不同个体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个体所包含的变异进行选择。
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多选)(  )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尝试解答】 CD
例2
【解析】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原理,我们知道,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病菌中有少量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本身就存在着能够抵抗某种抗菌素的可遗传变异,当人们使用抗菌素后,抗菌素对病菌起到一个选择作用(注意:这种选择不能称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的),绝大多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死亡,少数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遗传给后代,使后代亦具有了抗药性这一特性。
【探规寻律】 ①环境的作用是对变异了的生物进行定向的选择,而不是因某种环境才产生了某种变异。
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这个方向指的是适应环境。
跟踪训练 当“601”药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好,几年后疗效渐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药物的定向选择使病毒的抗药性积累、增强
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C
知能过关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