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同步课件】生物课件:人教版必修1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同步课件】生物课件:人教版必修1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10-07 09:06:18

文档简介

(共5张PPT)
本章优化总结
章末过关检测
本章优化总结
本章网络构建
本章网络构建
章末过关检测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细水一实验观察和分析
细胞
物运
胞和
质输
的失
吸水
植物
跨的
细胞实验探究(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膜实

其他实例
矿质元素体现细胞膜的
离子的吸收
选择透过性
细胞的物质输人和输出
生理
建模
特性
生物膜的流
历程
体现细胞膜的
动镶嵌模型

模型的
流动性结构凵胞
基本内容
特点

自由扩散
被动运输
细物
物运
质输
(顺浓度梯度
跨的
协助扩散
体现膜交功能
控换
膜方

式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
击链接(共33张PPT)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核心要点突破
实验探究创新
知能过关演练
基础自主梳理
第 1 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课标领航
1.理解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
2.学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重点】 理解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以及细胞的失水。
【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情景导引
色彩鲜美的花朵,让这世界多彩多姿,各式各样的花儿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但你知道吗,这千姿百态的花朵,连开花的方式也是各有千秋。象征着纯洁、贞洁的百合花开放有两个步骤。花瓣基部首先向偏离基座的方向打开,但这时还远不够好看,花瓣接着还要向外翻卷。可是,没人会去帮百合卷花瓣,她们的运动都是自力更生。因为花瓣有厚度,百合花选择了让花瓣内表面细胞吸水而延长的办法,使花瓣的内表面长于外表面,向外弯曲的优雅姿态便展现出来。百合花的内表面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吸水呢?
基础自主梳理
一、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
(1)有一层_________。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1)外界溶液浓度______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半透膜
低于
(2)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3)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__________。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在植物细胞中,可把原生质层看作一层_________。
2.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
动态平衡
半透膜
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
思考感悟
1.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能否无限吸水?
【提示】 不能,外有细胞壁限制。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无机盐的吸收实例
(1)水稻和番茄对同一离子的吸收量_______。
(2)水稻和番茄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_______。
(3)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从血液中吸收碘。
(4)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矿物质的吸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不同
不同
2.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___________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思考感悟
2.在农业生产中,给作物施肥后一般要及时灌溉,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提示】 防止外界溶液浓度过大植物失水。 
选择透过性
核心要点突破
渗透系统的组成分析及应用
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特点
(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
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
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的发生
(1)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下降。
(2)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3.渗透系统的应用
(1)比较不同溶液浓度大小
漏斗内 烧杯内
溶液浓度 M N
现象及结论 ①若漏斗内液面上升,则M>N
②若漏斗内液面不变,则M=N
③若漏斗内液面下降,则M(2)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①具有半透膜:
②具有浓度差:
特别提醒
(1)渗透系统适用于比较溶质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液浓度的大小。
(2)两溶液间的水分子进行双向运动,我们只是观测出由水分子双向运动的差所导致的液面改变。
(3)溶液浓度指摩尔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如10%葡萄糖溶液和10%的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相同,但摩尔浓度是10%的蔗糖溶液的小,故水由蔗糖向葡萄糖溶液移动。
(2011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检测)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如图表示透析袋中蔗糖溶液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例1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渗透作用的原理及过程,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点分析:
①明确透析袋的本质。
②明确透析袋内为蔗糖溶液,外为蒸馏水,透析袋内外存在浓度差。
③正确分析水分子的运动方向。
【尝试解答】 ____
B
【解析】 由于透析袋内是蔗糖溶液,透析袋外是蒸馏水,透析袋内溶液浓度高,透析袋表现为吸水,透析袋内蔗糖溶液的浓度越来越小。但由于受到透析袋容积的限制,到一定时间后水分子出入达到动态平衡,此时,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便保持相对稳定。
【互动探究】 (1)若将坐标系中纵坐标的含义改为透析袋体积,应选什么?
(2)若适当提高温度,曲线B应如何变化?
【提示】 (1)选C。
(2)变化趋势相同,但达到平衡时所需时间变短。
【探规寻律】 水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1)水既可以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也可以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但是扩散速度不同。
(2)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减小,其吸水能力越来越小。
(3)水的扩散(跨膜与不跨膜)还受温度影响。
二、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应用
1.对农作物合理灌溉,既满足了作物对水分的需要,同时也降低了土壤溶液浓度,促进对水分的吸收。
2.盐碱地中植物因缺水而不易存活;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这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过高,甚至超过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这样,根细胞就不易吸水,甚至由于失水过多而造成“烧苗”现象。
3.静脉注射用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是为了维持人体细胞的正常形态。
4.糖渍、盐渍食品(如盐渍新鲜鱼、肉)不变质的原因是在食品的外面形成很高浓度的溶液,使落在上面的微生物(如细菌)由于渗透失水而死亡。
5.农民在移栽植物时往往去掉一些叶片,是因为刚移栽的植物的根尚不能从土壤中大量吸水,去掉部分叶片可以减少水分散失,以避免植物体内失水过多,从而提高成活率。
将发芽率相同的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分别种在含有不同浓度钠盐的完全营养液中,并用珍珠砂通气、吸水和固定种子。种子萌发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的平均重量,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例2
(1)甲、乙两种植物相比,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甲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萌发的最低钠盐浓度为________%。
(3)将钠盐浓度为0.1%的完全营养液中的甲种植物幼苗移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完全营养液中,其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应用,解答本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①正确理解曲线所表达的含义。
②明确细胞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
③明确细胞液浓度大的植物适于在盐碱地生长。
【尝试解答】 (1)乙种植物 (2)0.8 (3)细胞外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在不同浓度的钠盐溶液中萌发及生长的情况不同,说明甲、乙两种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其渗透吸水能力也不同。
(1)从曲线中可知,乙种植物幼苗在较高浓度的钠盐溶液中仍能正常生长,因此,乙种植物的渗透吸水能力较甲种植物强,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
(2)在钠盐浓度为0.8%时,甲种植物幼苗平均重量为零,说明甲种植物种子在该浓度的钠盐溶液中不能萌发。
(3)出现质壁分离的外界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渗透失水。
实验探究创新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1.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
2.实验原理
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够渗透失水和吸水。
3.实验流程图示
4.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5.实验结论
成熟植物细胞能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实战演练 观察在0.3 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  )
A.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的
C.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D.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
解析:选B。活的洋葱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渗透作用,导致中央液泡失水而变小。
知能过关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1张PPT)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核心要点突破
实验探究创新
知能过关演练
基础自主梳理
第 3 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课标领航
1.说出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
2.阐述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区别。
3.正确理解细胞选择透过性及其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重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
【难点】 主动运输。
情景导引
游客在漂流时顺水而下,因高度落差,游客不但不消耗能量,还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这是因为存在高度落差的缘故;一叶小舟在河流中逆流而上,需要借助外力的推动。
事实上,物质的跨膜运输有类似于
漂流的借助于顺浓度差的运输,也
有类似于需要外力推动的逆浓度运
输。那么,跨膜运输有哪些方式,又各具有哪些特点呢?
基础自主梳理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时,进行的_______________的扩散。
2.类型
(1)自由扩散
①概念:物质通过简单的____________进出细胞。
②实例:水、CO2、O2、甘油、乙醇、苯等。
顺浓度梯度
扩散作用
(2)协助扩散
①概念: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___________的扩散。
②实例:葡萄糖进入_________。
二、主动运输
1.运输方向:可以从__________一侧运输到__________一侧。
2.基本条件
(1)细胞膜上相应_____________的协助。
(2)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_________。
载体蛋白
红细胞
低浓度
高浓度
载体蛋白
能量
3.生理意义: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__________,排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物质。
思考感悟
主动运输发生的条件有两个,其中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是主动运输进行的动力,试想若没有氧气,主动运输还能发生吗?
【提示】 可由无氧呼吸供能。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对细胞有害
三、大分子物质的运输
1.胞吞: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_________,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_______,进入细胞内部。
2.胞吐:细胞需要_______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_______,然后移动到__________处,并与之融合将大分子排出。
小囊
囊泡
外排
囊泡
细胞膜
核心要点突破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表示曲
线(一
定浓度
范围内) 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2010年高考山东卷)右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
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b的最大运输速率与
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
的运输速率均有影响
例1
【尝试解答】 ____
【解析】 分析题中坐标曲线图可知:方式a只与被运输分子的浓度有关,因此方式a表示自由扩散,脂溶性小分子以自由扩散方式进行运输;物质的运输方式a不需要载体蛋白,物质的运输方式b除了与被运输分子的浓度有关外,还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方式b可能为协助扩散或者是主动运输,它的最大运输速率要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抑制细胞呼吸可能对方式b造成影响,而对方式a无影响。
C
跟踪训练 关于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
消耗细胞内释放的能量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
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只有通过①所示的
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蜜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
与过程①和②有关
解析:选B。图中①代表主动运输,②表示协助扩散,②过程需要载体,不消耗ATP;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大分子物质以胞吞或胞吐的方式通过膜;蜜饯腌制时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
1.载体
载体是细胞膜中的一类蛋白质,其作用就像“小船”一样,能将“货物”(被运输的物质)从“河”(细胞膜)的一边运到另一边。
(1)载体有饱和现象,即此时所有“小船”都已启用,没有闲置的。如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运载葡萄糖的载体已达到饱和,不能更多地吸收葡萄糖,多余的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形成糖尿。
 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
(2)载体具有特异性,即一种载体只能运载特定的物质,如运载K+的载体就不能运载Ca2+,反之亦然。因此,若细胞膜上有运载某物质的载体,则能吸收该物质,否则不能吸收。如水稻根细胞膜上有运载Si4+的载体,则能吸收,而番茄根细胞膜上几乎无运载Si4+的载体,故几乎不能吸收。若细胞膜上运载某物质的载体多,则吸收该物质就多,反之则少。如水稻根细胞膜上有大量运载Si4+的载体,故能大量吸收Si4+。
2.物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3.O2浓度
4.温度
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有关酶的活性,因而影响物质运输速率。低温会使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下降。
如图表示培养液中K+浓度及溶氧量对小麦根系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两曲线形成机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
例2
A.曲线ab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未达到饱和且能量充足
B.曲线cd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内K+过多,细胞大量排出K+
C.e点表明植物根系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K+
D.曲线bc、fg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有限
【尝试解答】 ____
A
【解析】 图一中横坐标是培养液中K+浓度,纵坐标是K+吸收速率,因此曲线ab段限制因素是培养液中K+浓度,则载体、能量均充足。bc段限制因素不再是培养液中K+浓度,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也可能是能量供应,cd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外界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细胞呼吸速率下降,影响了对K+的吸收。图二中横坐标是培养液中氧气的相对含量,因此曲线ef段限制因素是能量,fg段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也可能是培养液中K+浓度。
【互动探究】 (1)若将图二中的横坐标含义改为温度,该曲线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2)若将图二中的纵坐标的含义改为水的吸收速率,该曲线应该怎样?
【提示】 (1)先上升,再下降。
(2)水平直线。
【探规寻律】 (1)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应结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去考虑。
(2)分析坐标曲线图时,应首先明确横、纵坐标及曲线的含义,再结合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去分析。
实验探究创新
实验材料的选取
(1)一定要保证选取材料能达到实验目的。如下面题中判断物质进入红细胞的速度的实验中,选取的物质是葡萄糖和甘油,保证这些物质能进入细胞。如果选用蔗糖就达不到实验目的,因为蔗糖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2)还要考虑材料要易取、实用等。
实战演练 红细胞悬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而红细胞发生溶血(红细胞破裂)后,溶液会逐
渐透明,所以可通过红细胞悬液澄清的速度判断红细胞溶血速度,进而根据红细胞溶血速度来判断物质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1)实验目的:判断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2)试剂用具:稀释的羊的红细胞悬液、0.3 mol/L的葡萄糖溶液、0.3 mol/L的甘油溶液、试管、量筒、计时器、试管架、记号笔。
(3)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B。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结论
①如果加入葡萄糖液的试管内溶液透明所用的时间短,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甘油比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快。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思考
根据研究得知,0.3 mol/L的葡萄糖溶液和0.3 mol/L的甘油溶液都和血浆浓度相等,为什么还会使红细胞发生溶血?
解析:由于可根据红细胞悬液澄清的速度判断红细胞的溶血速度,进而判断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所以根据对照、变量惟一的原则设计实验判断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由于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即属于探究性实验,因此结果分析时要考虑全面。
答案:(3)第二步:分别量取0.3 mol/L的葡萄糖溶液、0.3 mol/L的甘油溶液各10 mL,注入A、B两支试管。第三步:分别量取1 mL稀释的羊的红细胞悬液注入A、B两支试管中,同时开始计时,记录溶液由不透明到透明所用的时间
(4)①葡萄糖比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快 ②加入甘油的试管内溶液透明所用的时间短 ③两支试管内溶液透明所用的时间相同 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相同
(5)由于葡萄糖和甘油都是细胞选择吸收的物质,所以会逐渐进入细胞,使细胞内的溶液浓度增大,细胞大量吸水,最终导致细胞涨破。
知能过关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28张PPT)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核心要点突破
实验探究创新
知能过关演练
基础自主梳理
第 2 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标领航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对于活细胞的生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
应的观点。
【重点】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景导引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员。它平时就在血液、淋巴等组织中巡逻,一旦发现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代谢废物或组织细胞碎片等,它就会召集伙伴一起过来,伸出伪足将这些有害物质包裹起来吞掉,然后将其消化。
白细胞伸出伪足将有害物质吞掉,
会不会损伤它的细胞膜呢?
基础自主梳理
一、生物膜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根据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______。
4.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
两层
脂质和蛋白质
5.1959年,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结构构成。
6.1970年,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的___________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流动镶嵌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3.细胞膜表面(1)糖被: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_________,具有识别作用。此外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该物质还有保护和_______作用。
(2)糖类还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糖蛋白
润滑
思考感悟
细胞融合实验中,是什么原因使两种颜色均匀分布?
【提示】 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是运动的。
核心要点突破
细胞膜的成分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1.脂质: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1)磷脂分子的状态:亲水的“头部”排在外侧,疏水的“尾部”排在内侧。
(2)作用:脂质、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膜。
2.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
(1)蛋白质的位置: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
(2)种类
①有的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
②有的起载体作用,参与主动运输过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有的是酶,起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3.糖类:有的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被,有的与脂质结合成糖脂。
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细胞膜表面①的含量较其他生物膜要少
C.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例1
【尝试解答】 ____
B
【解析】 审题关键:细胞膜各种组成成分的排布规律。
该题主要考查了对膜流动镶嵌模型内容的理解及膜内外侧的判断,逐项分析如下:
选项判断 原因分析
A项正确 ①为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因此分布于细胞膜外侧
B项错误 与其他生物膜相比,细胞膜处于细胞最外侧,含有较多的糖蛋白
C项正确 ②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D项正确 蛋白质是细胞功能的承担者,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与③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有关
【互动探究】 (1)题目中的①为什么只分布在细胞的外表面?
(2)从①、③的分布来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 (1)如果是分布在膜的内侧,则无法完成糖蛋白的保护、润滑和识别功能。
(2)细胞膜具有不对称性。
【探规寻律】 判断细胞膜内外侧的方法
(1)判断依据:糖蛋白的分布情况(糖蛋白与识别有关)。
1.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1)结构基础: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是运动的。
(2)生理意义:完成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融合等功能。
(3)实验验证:变形虫的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细胞胞吞和胞吐现象等。
2.生物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1)结构基础:膜上具有载体蛋白。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生理意义:控制物质进出。
3.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1)区别: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2)联系: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只有膜具有流动性,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
(2011年西工大附中高一检测)下列有关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是不同的
B.细胞膜中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不是静止的
C.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只与蛋白质的性质有关
D.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是功能特性的物质基础
例2
【尝试解答】 ____
C
【解析】 线粒体膜与叶绿体膜的功能不同,因此其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细胞膜各种组分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导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不仅与蛋白质分子有关,也与脂质分子有关。
【探规寻律】 (1)细胞膜的分子组成、结构、功能的关系
(2)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主要是膜上的载体蛋白,生理意义是控制物质的进出。
跟踪训练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B.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C.变形虫能伸出伪足
D.精子和卵细胞经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
解析:选B。细胞之间的融合、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和变形虫伸出伪足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与细胞膜的结构无关。
实验探究创新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实战演练 (2011年合肥一中高一检测)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分布的图是(  )
解析:选A。由于组成细胞膜的磷脂既有亲水的极性部分,又有疏水的非极性部分。依相似相溶原理,磷脂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头应朝向极性的水,尾朝向非极性的空气,所以出现A图所示。
知能过关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