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张PPT)
本章优化总结
章末过关检测
本章优化总结
本章网络构建
本章网络构建
章末过关检测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细水一实验观察和分析
细胞
物运
胞和
质输
的失
吸水
植物
跨的
细胞实验探究(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膜实
例
其他实例
矿质元素体现细胞膜的
离子的吸收
选择透过性
细胞的物质输人和输出
生理
建模
特性
生物膜的流
历程
体现细胞膜的
动镶嵌模型
细
模型的
流动性结构凵胞
基本内容
特点
膜
自由扩散
被动运输
细物
物运
质输
(顺浓度梯度
跨的
协助扩散
体现膜交功能
控换
膜方
制
式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
击链接(共33张PPT)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核心要点突破
实验探究创新
知能过关演练
基础自主梳理
第 1 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课标领航
1.理解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
2.学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重点】 理解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以及细胞的失水。
【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情景导引
色彩鲜美的花朵,让这世界多彩多姿,各式各样的花儿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但你知道吗,这千姿百态的花朵,连开花的方式也是各有千秋。象征着纯洁、贞洁的百合花开放有两个步骤。花瓣基部首先向偏离基座的方向打开,但这时还远不够好看,花瓣接着还要向外翻卷。可是,没人会去帮百合卷花瓣,她们的运动都是自力更生。因为花瓣有厚度,百合花选择了让花瓣内表面细胞吸水而延长的办法,使花瓣的内表面长于外表面,向外弯曲的优雅姿态便展现出来。百合花的内表面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吸水呢?
基础自主梳理
一、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
(1)有一层_________。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1)外界溶液浓度______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半透膜
低于
(2)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3)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__________。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在植物细胞中,可把原生质层看作一层_________。
2.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
动态平衡
半透膜
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
思考感悟
1.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能否无限吸水?
【提示】 不能,外有细胞壁限制。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无机盐的吸收实例
(1)水稻和番茄对同一离子的吸收量_______。
(2)水稻和番茄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_______。
(3)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从血液中吸收碘。
(4)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矿物质的吸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不同
不同
2.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___________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思考感悟
2.在农业生产中,给作物施肥后一般要及时灌溉,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提示】 防止外界溶液浓度过大植物失水。
选择透过性
核心要点突破
渗透系统的组成分析及应用
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特点
(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
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
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的发生
(1)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下降。
(2)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3.渗透系统的应用
(1)比较不同溶液浓度大小
漏斗内 烧杯内
溶液浓度 M N
现象及结论 ①若漏斗内液面上升,则M>N
②若漏斗内液面不变,则M=N
③若漏斗内液面下降,则M(2)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①具有半透膜:
②具有浓度差:
特别提醒
(1)渗透系统适用于比较溶质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液浓度的大小。
(2)两溶液间的水分子进行双向运动,我们只是观测出由水分子双向运动的差所导致的液面改变。
(3)溶液浓度指摩尔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如10%葡萄糖溶液和10%的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相同,但摩尔浓度是10%的蔗糖溶液的小,故水由蔗糖向葡萄糖溶液移动。
(2011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检测)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如图表示透析袋中蔗糖溶液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例1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渗透作用的原理及过程,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点分析:
①明确透析袋的本质。
②明确透析袋内为蔗糖溶液,外为蒸馏水,透析袋内外存在浓度差。
③正确分析水分子的运动方向。
【尝试解答】 ____
B
【解析】 由于透析袋内是蔗糖溶液,透析袋外是蒸馏水,透析袋内溶液浓度高,透析袋表现为吸水,透析袋内蔗糖溶液的浓度越来越小。但由于受到透析袋容积的限制,到一定时间后水分子出入达到动态平衡,此时,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便保持相对稳定。
【互动探究】 (1)若将坐标系中纵坐标的含义改为透析袋体积,应选什么?
(2)若适当提高温度,曲线B应如何变化?
【提示】 (1)选C。
(2)变化趋势相同,但达到平衡时所需时间变短。
【探规寻律】 水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1)水既可以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也可以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但是扩散速度不同。
(2)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减小,其吸水能力越来越小。
(3)水的扩散(跨膜与不跨膜)还受温度影响。
二、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应用
1.对农作物合理灌溉,既满足了作物对水分的需要,同时也降低了土壤溶液浓度,促进对水分的吸收。
2.盐碱地中植物因缺水而不易存活;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这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过高,甚至超过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这样,根细胞就不易吸水,甚至由于失水过多而造成“烧苗”现象。
3.静脉注射用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是为了维持人体细胞的正常形态。
4.糖渍、盐渍食品(如盐渍新鲜鱼、肉)不变质的原因是在食品的外面形成很高浓度的溶液,使落在上面的微生物(如细菌)由于渗透失水而死亡。
5.农民在移栽植物时往往去掉一些叶片,是因为刚移栽的植物的根尚不能从土壤中大量吸水,去掉部分叶片可以减少水分散失,以避免植物体内失水过多,从而提高成活率。
将发芽率相同的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分别种在含有不同浓度钠盐的完全营养液中,并用珍珠砂通气、吸水和固定种子。种子萌发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的平均重量,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例2
(1)甲、乙两种植物相比,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甲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萌发的最低钠盐浓度为________%。
(3)将钠盐浓度为0.1%的完全营养液中的甲种植物幼苗移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完全营养液中,其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应用,解答本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①正确理解曲线所表达的含义。
②明确细胞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
③明确细胞液浓度大的植物适于在盐碱地生长。
【尝试解答】 (1)乙种植物 (2)0.8 (3)细胞外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在不同浓度的钠盐溶液中萌发及生长的情况不同,说明甲、乙两种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其渗透吸水能力也不同。
(1)从曲线中可知,乙种植物幼苗在较高浓度的钠盐溶液中仍能正常生长,因此,乙种植物的渗透吸水能力较甲种植物强,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
(2)在钠盐浓度为0.8%时,甲种植物幼苗平均重量为零,说明甲种植物种子在该浓度的钠盐溶液中不能萌发。
(3)出现质壁分离的外界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渗透失水。
实验探究创新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1.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
2.实验原理
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够渗透失水和吸水。
3.实验流程图示
4.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5.实验结论
成熟植物细胞能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实战演练 观察在0.3 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 )
A.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的
C.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D.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
解析:选B。活的洋葱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渗透作用,导致中央液泡失水而变小。
知能过关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1张PPT)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核心要点突破
实验探究创新
知能过关演练
基础自主梳理
第 3 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课标领航
1.说出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
2.阐述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区别。
3.正确理解细胞选择透过性及其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重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
【难点】 主动运输。
情景导引
游客在漂流时顺水而下,因高度落差,游客不但不消耗能量,还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这是因为存在高度落差的缘故;一叶小舟在河流中逆流而上,需要借助外力的推动。
事实上,物质的跨膜运输有类似于
漂流的借助于顺浓度差的运输,也
有类似于需要外力推动的逆浓度运
输。那么,跨膜运输有哪些方式,又各具有哪些特点呢?
基础自主梳理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时,进行的_______________的扩散。
2.类型
(1)自由扩散
①概念:物质通过简单的____________进出细胞。
②实例:水、CO2、O2、甘油、乙醇、苯等。
顺浓度梯度
扩散作用
(2)协助扩散
①概念: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___________的扩散。
②实例:葡萄糖进入_________。
二、主动运输
1.运输方向:可以从__________一侧运输到__________一侧。
2.基本条件
(1)细胞膜上相应_____________的协助。
(2)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_________。
载体蛋白
红细胞
低浓度
高浓度
载体蛋白
能量
3.生理意义: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__________,排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物质。
思考感悟
主动运输发生的条件有两个,其中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是主动运输进行的动力,试想若没有氧气,主动运输还能发生吗?
【提示】 可由无氧呼吸供能。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对细胞有害
三、大分子物质的运输
1.胞吞: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_________,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_______,进入细胞内部。
2.胞吐:细胞需要_______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_______,然后移动到__________处,并与之融合将大分子排出。
小囊
囊泡
外排
囊泡
细胞膜
核心要点突破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表示曲
线(一
定浓度
范围内) 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2010年高考山东卷)右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
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b的最大运输速率与
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
的运输速率均有影响
例1
【尝试解答】 ____
【解析】 分析题中坐标曲线图可知:方式a只与被运输分子的浓度有关,因此方式a表示自由扩散,脂溶性小分子以自由扩散方式进行运输;物质的运输方式a不需要载体蛋白,物质的运输方式b除了与被运输分子的浓度有关外,还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方式b可能为协助扩散或者是主动运输,它的最大运输速率要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抑制细胞呼吸可能对方式b造成影响,而对方式a无影响。
C
跟踪训练 关于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
消耗细胞内释放的能量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
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只有通过①所示的
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蜜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
与过程①和②有关
解析:选B。图中①代表主动运输,②表示协助扩散,②过程需要载体,不消耗ATP;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大分子物质以胞吞或胞吐的方式通过膜;蜜饯腌制时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
1.载体
载体是细胞膜中的一类蛋白质,其作用就像“小船”一样,能将“货物”(被运输的物质)从“河”(细胞膜)的一边运到另一边。
(1)载体有饱和现象,即此时所有“小船”都已启用,没有闲置的。如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运载葡萄糖的载体已达到饱和,不能更多地吸收葡萄糖,多余的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形成糖尿。
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
(2)载体具有特异性,即一种载体只能运载特定的物质,如运载K+的载体就不能运载Ca2+,反之亦然。因此,若细胞膜上有运载某物质的载体,则能吸收该物质,否则不能吸收。如水稻根细胞膜上有运载Si4+的载体,则能吸收,而番茄根细胞膜上几乎无运载Si4+的载体,故几乎不能吸收。若细胞膜上运载某物质的载体多,则吸收该物质就多,反之则少。如水稻根细胞膜上有大量运载Si4+的载体,故能大量吸收Si4+。
2.物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3.O2浓度
4.温度
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有关酶的活性,因而影响物质运输速率。低温会使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下降。
如图表示培养液中K+浓度及溶氧量对小麦根系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两曲线形成机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
例2
A.曲线ab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未达到饱和且能量充足
B.曲线cd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内K+过多,细胞大量排出K+
C.e点表明植物根系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K+
D.曲线bc、fg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有限
【尝试解答】 ____
A
【解析】 图一中横坐标是培养液中K+浓度,纵坐标是K+吸收速率,因此曲线ab段限制因素是培养液中K+浓度,则载体、能量均充足。bc段限制因素不再是培养液中K+浓度,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也可能是能量供应,cd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外界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细胞呼吸速率下降,影响了对K+的吸收。图二中横坐标是培养液中氧气的相对含量,因此曲线ef段限制因素是能量,fg段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也可能是培养液中K+浓度。
【互动探究】 (1)若将图二中的横坐标含义改为温度,该曲线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2)若将图二中的纵坐标的含义改为水的吸收速率,该曲线应该怎样?
【提示】 (1)先上升,再下降。
(2)水平直线。
【探规寻律】 (1)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应结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去考虑。
(2)分析坐标曲线图时,应首先明确横、纵坐标及曲线的含义,再结合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去分析。
实验探究创新
实验材料的选取
(1)一定要保证选取材料能达到实验目的。如下面题中判断物质进入红细胞的速度的实验中,选取的物质是葡萄糖和甘油,保证这些物质能进入细胞。如果选用蔗糖就达不到实验目的,因为蔗糖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2)还要考虑材料要易取、实用等。
实战演练 红细胞悬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而红细胞发生溶血(红细胞破裂)后,溶液会逐
渐透明,所以可通过红细胞悬液澄清的速度判断红细胞溶血速度,进而根据红细胞溶血速度来判断物质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1)实验目的:判断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2)试剂用具:稀释的羊的红细胞悬液、0.3 mol/L的葡萄糖溶液、0.3 mol/L的甘油溶液、试管、量筒、计时器、试管架、记号笔。
(3)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B。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结论
①如果加入葡萄糖液的试管内溶液透明所用的时间短,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甘油比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快。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思考
根据研究得知,0.3 mol/L的葡萄糖溶液和0.3 mol/L的甘油溶液都和血浆浓度相等,为什么还会使红细胞发生溶血?
解析:由于可根据红细胞悬液澄清的速度判断红细胞的溶血速度,进而判断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所以根据对照、变量惟一的原则设计实验判断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由于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即属于探究性实验,因此结果分析时要考虑全面。
答案:(3)第二步:分别量取0.3 mol/L的葡萄糖溶液、0.3 mol/L的甘油溶液各10 mL,注入A、B两支试管。第三步:分别量取1 mL稀释的羊的红细胞悬液注入A、B两支试管中,同时开始计时,记录溶液由不透明到透明所用的时间
(4)①葡萄糖比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快 ②加入甘油的试管内溶液透明所用的时间短 ③两支试管内溶液透明所用的时间相同 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相同
(5)由于葡萄糖和甘油都是细胞选择吸收的物质,所以会逐渐进入细胞,使细胞内的溶液浓度增大,细胞大量吸水,最终导致细胞涨破。
知能过关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28张PPT)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核心要点突破
实验探究创新
知能过关演练
基础自主梳理
第 2 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标领航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对于活细胞的生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
应的观点。
【重点】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景导引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员。它平时就在血液、淋巴等组织中巡逻,一旦发现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代谢废物或组织细胞碎片等,它就会召集伙伴一起过来,伸出伪足将这些有害物质包裹起来吞掉,然后将其消化。
白细胞伸出伪足将有害物质吞掉,
会不会损伤它的细胞膜呢?
基础自主梳理
一、生物膜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根据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______。
4.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
两层
脂质和蛋白质
5.1959年,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结构构成。
6.1970年,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的___________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流动镶嵌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3.细胞膜表面(1)糖被: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_________,具有识别作用。此外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该物质还有保护和_______作用。
(2)糖类还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糖蛋白
润滑
思考感悟
细胞融合实验中,是什么原因使两种颜色均匀分布?
【提示】 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是运动的。
核心要点突破
细胞膜的成分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1.脂质: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1)磷脂分子的状态:亲水的“头部”排在外侧,疏水的“尾部”排在内侧。
(2)作用:脂质、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膜。
2.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
(1)蛋白质的位置: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
(2)种类
①有的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
②有的起载体作用,参与主动运输过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有的是酶,起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3.糖类:有的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被,有的与脂质结合成糖脂。
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细胞膜表面①的含量较其他生物膜要少
C.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例1
【尝试解答】 ____
B
【解析】 审题关键:细胞膜各种组成成分的排布规律。
该题主要考查了对膜流动镶嵌模型内容的理解及膜内外侧的判断,逐项分析如下:
选项判断 原因分析
A项正确 ①为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因此分布于细胞膜外侧
B项错误 与其他生物膜相比,细胞膜处于细胞最外侧,含有较多的糖蛋白
C项正确 ②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D项正确 蛋白质是细胞功能的承担者,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与③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有关
【互动探究】 (1)题目中的①为什么只分布在细胞的外表面?
(2)从①、③的分布来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 (1)如果是分布在膜的内侧,则无法完成糖蛋白的保护、润滑和识别功能。
(2)细胞膜具有不对称性。
【探规寻律】 判断细胞膜内外侧的方法
(1)判断依据:糖蛋白的分布情况(糖蛋白与识别有关)。
1.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1)结构基础: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是运动的。
(2)生理意义:完成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融合等功能。
(3)实验验证:变形虫的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细胞胞吞和胞吐现象等。
2.生物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1)结构基础:膜上具有载体蛋白。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生理意义:控制物质进出。
3.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1)区别: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2)联系: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只有膜具有流动性,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
(2011年西工大附中高一检测)下列有关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是不同的
B.细胞膜中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不是静止的
C.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只与蛋白质的性质有关
D.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是功能特性的物质基础
例2
【尝试解答】 ____
C
【解析】 线粒体膜与叶绿体膜的功能不同,因此其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细胞膜各种组分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导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不仅与蛋白质分子有关,也与脂质分子有关。
【探规寻律】 (1)细胞膜的分子组成、结构、功能的关系
(2)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主要是膜上的载体蛋白,生理意义是控制物质的进出。
跟踪训练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B.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C.变形虫能伸出伪足
D.精子和卵细胞经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
解析:选B。细胞之间的融合、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和变形虫伸出伪足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与细胞膜的结构无关。
实验探究创新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实战演练 (2011年合肥一中高一检测)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分布的图是( )
解析:选A。由于组成细胞膜的磷脂既有亲水的极性部分,又有疏水的非极性部分。依相似相溶原理,磷脂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头应朝向极性的水,尾朝向非极性的空气,所以出现A图所示。
知能过关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