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 教师版
知识点 古诗阅读
教学目标 1. 学会赏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初步学习赏析古诗中的思想内容、语言和手法。
教学重点 1. 分析例子,学会赏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初步学习赏析古诗中的思想内容、语言和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例子,辨析题型,全面、规范回答古诗赏析题。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古诗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古诗阅读知识点比较集中,容易掌握。但是出题上增加一定难度时,也可以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一大难题。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三个方面感到困难:
1. 阅读上存在一定难度。很多古诗写景为主,比较抽象,因此学生阅读古诗时,看不懂古诗在写什么,想要表达什么。
2. 理解古诗比较主观、片面,常常脱离背景、诗人生平去理解古诗。
3 . 答题时答案过于简单,缺少具体的分析。有时还会缺少必要的答题步骤,导致失分较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建议】
意象和意境是古诗鉴赏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是诗歌阅读的第一步,学习古诗从意象和意境入手是很好地学习古诗的方法,意象和意境是命题人青睐的考点,今天我们就着重学习意象意境这个考点,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学习赏析古诗的思想内容、语言和手法。
二、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 1 :诗歌意象与意境
【教学建议】
大多数诗歌都很抽象,会有不少意象的描绘,不同意象的不同组合又能创设不同的意境。在阅读诗歌时,我们要通过意象与意境去分析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大多数意象具有较为固定的寓意,或情感,或精神。因此,积累意象及其寓意、赏析意境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常见意象及其寓意
第一类: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①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②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③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朝阳——希望,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正午——热烈,热情奔放。)
④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⑤海、雨、雪。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云——游子、飘泊不定。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①杨柳(垂柳、柳枝、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②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或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③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④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 (梧桐——凄苦。)
⑤竹、兰花、牡丹、小草、禾黍。竹——气节,积极向上。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桃花——美人。杨花——飘零。草——a.荒凉,偏僻,离恨;b.身份、地位的卑微;c.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另外,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①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杜鹃——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蟋蟀——惆怅)
②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青鸟——传书使者。)
③狗、鸡、马、乌鸦、沙鸥。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4.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名望。
5.颜色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平和。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6.处所类: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 (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7.器乐类:
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第二类: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类:舟、湖、长亭、南浦、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
这类物象,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2.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①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②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③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④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
⑤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因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
(二)分析诗歌意境
1.提问形式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常见意境特点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的意境特点有: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等。
4.常见错误
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1)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2)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知识点 2 :思想内容
【教学建议】
诗歌的思想内容,会出现在不同的题型中,非常重要。平时就要积累诗歌中常见的思想内容,而不是看到诗歌时当场去想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内容有:
1.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
闺中怀人
4.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胜今衰的感慨 ?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
5.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知识点 3 :诗歌语言
【教学建议】
诗歌语言部分主要考查炼字、语言风格、诗眼和词眼三种题型。其中炼字最为重要,出现概率极高,需要着重把握。
(一)炼字
常见题型:
1.这首诗哪个字用得好?请作分析。
2.这首诗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赞同吗?为什么?
3.某句诗有两个版本,你认为哪个版本好?并说说理由。
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的意思,或是写出运用的手法;
2.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3.写出效果或作用。
(二)语言风格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通俗易懂、质朴自然、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口语化等。
(三)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就是一首诗或一首词中能表达中心主旨、或是用得特别巧妙、能串联起整首诗的那个字。
知识点 4 :表达技巧
【教学建议】
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中的难点。在学习这部分的时候,要先掌握常见的表达技巧,再学习手法的运用与赏析。同时,也要注意答题步骤。
常见的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起兴、借代、互文等。
2.表达方式:(1)记叙,包括记叙的人称、顺序等;(2)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白描和细节描写等;(3)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
3.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用典等。
答题步骤:
1.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2.结合诗歌分析手法;
3.写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三、例题精讲
【教学建议】
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习。
例题 1
【题干】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寒夜
杜 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 ① 汤沸 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 ② 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 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 1 )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 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2) “ 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1) 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2) 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例题 2
【题干】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 (1) (久别重逢的)惊喜。(2)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 (1)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阅读全诗,大致理解诗的内容,抓住诗句中“十年”“一别”“征路”“相逢”几个词想象场景,即可体会到诗人见到友人的心情。仅答“久别重逢”之类不得分;答“高兴”“喜悦”之类得分。(2) 本题考查诗词语言的鉴赏。抓住“情景交融”的提示,分析诗句中写了什么景,适当扩展情景,再联系古诗中一贯用“夕阳”来寄托的情感,抓住“何处”“千万峰”两词即可体会到诗人的心境。
例题 3
【题干】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 ① 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 ② 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miù)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 ????? 押 ????? 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 (1) 律诗、ang。(2) 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作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诗歌的分类,掌握律诗的平仄、韵脚等知识。(2)此题考查诗句的表现手法的分析。首先根据题目,可以找到诗歌的颔联,非常重要。然后在通过重点词句来确定并分析表现手法,要结合诗歌的内容。
四、课堂运用
【教学建议】
在对课堂知识讲解完,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以及练习精讲了之后,再用练习进行课堂检测,根据学生情况建议分3个难度层次:易,中,难。
基础
【题干】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解析】 此题考查了对诗歌意境的描绘和思想感情的分析两个内容。首先,要翻译全诗,做到语言优美流畅。其次。掌握借景抒情手法,并结合注释所给的背景,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巩固
【题干】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①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 ② 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蛱( jiá )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 ”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 ”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 两 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答案】 (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句分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为前两句,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因此此题填“麦花雪白”或“菜花稀”都算对;高诗是一首描写晚春时景的田园诗,但是清晰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句则是后两句,通过百花尽落来展现暮春时节的景象。(2) 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拔高
【题干】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满庭芳?失鸡
[明]王磐
? ?平生淡薄。鸡儿不见,童子休焦 ① 。家家都有闲锅灶,任意烹炰。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 ② ;穿 ③ 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倒省了我开东道。免终朝报晓,睡到日头高。
【注释】①休焦:不要着急。 ②火烧:一种圆形的面食。③穿:通“汆”,一种烹调方法。
(1)对曲中的“我”而言,失鸡最大的好处是“ ”。(用原句回答)(2分)
(2) 请结合作品内容,说说这首曲的语言特点。(3分)
【答案】 (1) 直睡到日头高(免终朝报晓,直睡到日头高)。(2)这首曲子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如“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写得通俗易懂。失鸡之后,作者宽慰童子,嘲笑偷鸡贼,列数失鸡的好处,语言诙谐幽默。这首曲“焦”“炮”“道”等字押同一个韵,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3分,答出其中两个特点,结合内容解说给3分)
【解析】 古人居家以鸡犬为伴。母鸡可以下蛋,公鸡可以报晓。可知鸡不但是食物来源,而且可以是闹钟。因此,偷鸡是一件很损的事。反之,鸡被偷了,则是一件很使人沮丧、乃至焦急的事。主人掉了只公鸡,童子正在焦急,便是这支曲的题前之景。(1)本题考查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2) 本题考查学生这首曲的语言特点。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
课堂小结
【教学建议】
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一方面是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的回顾,更重要的是针对这节课学生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复习提问等,以达到让学生课上掌握的目的,同时可以对下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铺垫,以体现出本节课内容与下节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赏析诗歌通常有以下几个考点:
1.提炼意象。
2.概括意象特点(意境)。
3.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锤炼诗歌用字的巧妙。
5.赏析诗歌所运用的手法及其效果。
拓展延伸
【教学建议】
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掌握好的同学可以适当的布置难度大一些的作业,成绩一般的同学可以以基础题和巩固题目为主,但是一定要控制作业的数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一般不要超过 5 题,这样学生才能保证做题的质量。
基础
【题干】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2)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3)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解析 】 考查古诗赏析中的意象、意境及思想感情。
巩固
【题干】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夜归丁卯桥 ① 村舍
[唐] 许浑 ②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 ③ 低水槛 ④ ,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1)诗人夜归 看 到 了 明月、岩石、木桥、 、 、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2)“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分析。
(3)“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答案 】 (1)庭院、紫蒲。(2)氛围:宁静。分析:①以声衬静,②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3)①对官场的厌倦;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③回家的喜悦;④想归隐;⑤为另有理想的生活选择而自得、喜悦或满足。
【 解析 】 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理解与分析。
拔高
【题干】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宋朝胡仔称:“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请简要赏析“绿肥红瘦”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答案 】 (1)①使用拟人化的手法,构成反义对举,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②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凋谢,③暗示春天的逐渐消失。(2)表达了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或“以花自喻,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慨叹”)
【 解析 】 考查古诗赏析中的炼字与手法。
教学反思
【教学建议】
1、对教学技能的反思: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是否透彻; 对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 对学生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状态是否了解等。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讲授的知识是否正确;语言是否规范简练 ; 书写是否工整(班组课板书设计是否合理); 教具的使用是否得当,实验操作是否熟练、规范等。
3、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反思: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班组课是否因“班”施教,课后因“人”施教; 教学方式、手段是否多样化等。
【核心素养专栏】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 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张自忠 , 汉族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军事集团被瓦解,张自忠所部被蒋介石收编。1931年后,张自忠曾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第五十九军军长、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1937年,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把兵锋直指徐州,志在夺取这一战略要地。1938年3月,日军投入七八万兵力,分两路向徐州东北的台儿庄进发。待至临沂、滕县时,同中国军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当时守卫临沂的是庞炳勋的第三军团。由于实力过于悬殊,伤亡惨重,庞部急待援军。张自忠奉调率第五十九军以一昼夜180里的速度及时赶至增援。张自忠与庞炳勋原是宿仇,但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摈弃个人恩怨,率部与庞部协力作战。敌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配合坦克、装甲车向茶叶山阵地发起进攻。张自忠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与敌激战,反复肉搏。茶叶山下崖头,刘家湖阵地失而复得达三四次,战况极其惨烈。经过数天鏖战,敌军受到重创,节节败退。中国军队相继收复蒙阴、苔县,共歼敌4000余人。不久,日军再派坂本旅团向临沂、三官庙发起攻势,妄图有所突破。张自忠和庞炳勋部两军奋力拼杀,经彻夜激战,日军受到沉重打击,其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被完全粉碎,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及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中国军队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可不必亲自率部出击作战,但他不顾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 5月6日晚致书副总司令兼七十七军军长冯治安一函:
“仰之吾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三十八师,一七九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若与一七九师,三十八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师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他自己亲自率领两千多人渡河作战。
5月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率两千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十多次。日军伤亡惨重。
5月15日,日军一万多人分南北两路向张自忠率领的部队实行夹击。激战到16日拂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猛攻。一昼夜发动九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战况空前激烈。
五月十六日一天之内,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二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八人。他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时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稍后,张自忠腰部又被机枪子弹击中,他卧倒在地,浴血奋战,最后壮烈牺牲。
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发现张将军遗体,审认无讹,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殓,并竖木牌。并全军向他行礼,甚至在他的遗体运回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军的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忠骸。可见,张自忠将军在对日抗战所展现军人武德,连当时崇尚军国主义的日军都为之感动。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五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一百多名优秀将士,抢回张将军的尸骨,连夜运往重庆。当灵柩经过宜昌时,全市下半旗,民众前往吊祭者超过十万人。灵柩运抵重庆时,蒋介石特亲临迎灵致祭,抚棺痛哭,并手书“英烈千秋”挽匾以资表扬。张自忠殉国时,年仅五十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后建有张自忠将军陵园和张自忠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
岳飞名言:“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张自忠将军抗日体现的正是这种“武官不惜死”的精神。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到了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这样死得好......良心很平安。”
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1911年10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引发了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一时间,革命浪潮激荡全国,腐朽的清政府摇摇欲坠。
这一年的冬天,张自忠考入了当时中国北方有名的法律学校天津北洋法政学堂。临清虽号称“小天津”,但毕竟不能和真正的天津相比。天津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鲜,学校中的进步思想和革命气氛尤其令他兴奋。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这些振聋发聩的进步思想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头脑中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对他日后的成长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武昌起义后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使张自忠兴奋难捺,沸腾的热血已不容许他安坐在学堂里读书了。1911年底,张自忠秘密加入同盟会,亲身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当时,济南有一所“山东省法政专门学校”,校长丁惟汾是山东同盟会的负责人。1911年,他联合各界进步力量迫使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一时间,山东出现了和平革命的大好形势。张自忠听到这个消息,便由天津径自来到济南,转入山东法政专门学校,投身于山东的革命浪潮之中。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山东的独立只不过是县花一现。袁世凯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山东的独立也被取消。随后,袁世凯指派亲信入鲁捕杀同盟会员,革命党人在山东掀起的革命浪潮被彻底平息了。革命党人软弱无力和惨遭杀戮的命运使张自忠意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仅靠坐在学堂里埋头苦读或四处奔走呼号、鼓吹革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拥有强大的武力才有取胜的希望。经过深思熟虑,张自忠毅然决定投笔从戎。选择从军的道路,也与张自忠对自己的认识有关。他体格魁梧强健,生性好动,浑身上下洋溢着英武刚毅之气,这种性格气质显然更适合于当兵,而不是做学问。
张自忠后来谈及此事时曾说:“我对于学习军事,比学习法律更有兴趣。”这表明,他对于自己的所长具有明确的认识。后来的事实证明,投笔从戎的决定成为张自忠一生成功的起点。不过,对他来说,几年的读书生活并没有白费,尤其是学习法律的经历,对于他后来的治军大有裨益。
14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