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21 16: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过程、环境变迁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探究其他自然要素(如地貌、水文、气候、土壤)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土壤
岩石
大气

生物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关系
人类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地球形成约在50亿到46亿年前。当时大地上火山遍地,岩浆横流,环境之恶劣不在今日金星之下。但由于地球距离太阳较金星远一些,且自转周期合理,这为生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地球表面的不断冷却和水气的增加,大地开始出现了水,并逐渐汇集得越来越多。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约在25亿年前,地球为广阔的海洋。几乎完全是淡水的原始海水中溶入了大量的有机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在太阳及地球其它物理作用下,一些有机质形成蛋白质。在随后的几亿年中,这些蛋白质越来越复杂,终于在34亿年前生命开始出现了。此时代,地球上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
34亿年前的古细胞化石(南非斯威士兰系)



  从距今34亿~18亿年前这漫长的16亿年中,原始无真核细胞在不断地进化。从距今18亿年前到6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从此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这时期的海洋生物主要是蓝藻、红藻和绿藻,原生动物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到距今6亿年前时,已经有浮游动物、杯海绵和腔肠动物了。元古代晚期出现了大片的陆地。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海洋中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鱼类演化为两栖类。陆地出现了大片植物,蕨类植物繁生。此时代,地壳活动剧烈、陆地面积大大增加,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
三叶虫化石



 
生物变化很大,爬行动物盛行,各种恐龙繁生,出现了始祖鸟。本时代中期裸子植物出现。
地球上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环太平洋带地壳运动剧烈。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本时代,地球上海陆与地形与现代接近。第四纪出现了气候寒冷的时期——第四纪冰期。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地球早期生物是如何对环境演化产生影响的?
生物出现前:
生物出现后:
总体说来:
生命出现以前—
以后—
化学演化
生物演化
地球是一个无氧环境;
向大气之中释放自由氧,特别是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后,加速了自由氧的积累,地球演变为有氧环境。
生物出现后,改变了大气成分结构,改善了
生物生存环境。
2、生物与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
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不仅使自然界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有哪些
●合作探究
读教材P66图3—1“生物进化与环境改变”,探究以下问题:
(1)地球环境演化经历了哪些地质年代?_________

(2)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此时哪类植物比较繁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4)生物的进化与地表环境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
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此时裸子植物繁盛。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
生物是地表环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而生物在形成和繁盛之后,又对环境的发展演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6亿年前
6亿年前
新生代
第三纪
白垩纪
中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古生代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完成P67页活动题,由表说出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无脊椎动物
放射虫
珊瑚
海葵
海星
鱼类
两栖类动物
两栖爬行动物
两栖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人类的出现:起源于森林古猿
海藻








世界第一活化石——银杏
和恐龙同岁的植物
柏树
银杉水杉
被子植物
番茄
桃子
杏子
葡萄
西瓜
新情境
撒哈拉沙漠是在远古时期为海水所淹没,后来变为水草丰美的草原,而如今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或无全,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极少,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稀少。
是什么原因使撒哈拉地区产生如此巨变呢?
冰河时代的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与现代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猛犸象灭绝,是因为冰期结束导致突如其来的气候变
化。也有人认为和人类捕杀有关。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生物灭绝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物灭绝说明了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两栖类全部灭绝。
中生代末期,5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盛极一时的恐龙全部灭绝。
活动:请你谈谈地球上为什么会有两次动物大灭绝现象。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阅读教材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
三、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是地理环境的特殊地理要素。
1.自然地理环境
即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
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
活动:请你谈谈人与环境是什么关系。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
人类能够有意识地

自然,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物
适应
改造
愈来愈大
三、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不断地加大
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活动:
请你举出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例子,并讨论是有利的影响还是不利的影响。
(1)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变暖
(2)土地利用和土地退化
(3)生物的多样性的减少
(4)环境污染
例:下图表示我国北方某地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状况发生变化,思考后将下列选项填在相应方框内(填字母)。
【解析】 人类掠夺式地开采利用自然资源,会引起环境恶化。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木材、粮食、乳肉,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毁草开垦、过度放牧,导致地表植被破坏,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气候趋向干旱。植被破坏后,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加剧,易造成洪涝灾害。另外,地表植被破坏,使流水冲刷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地表侵蚀严重,一旦遇干旱大风天气,地面沙尘扬起,易形成沙尘暴天气。
A.径流加剧
B.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
D.气候趋向干旱
A
B
C
D
症状:
——西藏今夏频现极端气候曾创30℃高温纪录
——三江源草贴在地面上长,鼠害严重、草场退化,很多牧民面临困境
——海水入侵正在成为沿海地区的“公害”,环渤海地区最严重
——2009年暴雪席卷北方极端天气,造成了至少32人的非正常死亡
病情恶化:
温度上升1℃
美国粮仓变大漠
温度上升2℃
1/3动植物消亡
温度上升3℃
气候彻底失控
温度上升4℃
人类口粮吃紧
温度上升5℃
绿树长到南北极
温度上升6℃
95%的物种灭绝
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全球变暖及产生的影响
大气CO2增多
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砍伐森林
气温升高
气候变暖
冰川融化海水膨胀
全球降水干湿状况变化
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低地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毁

破坏生态环境;
经济结构的变化
制冷设备释放氟氯烃化合物
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生产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影响农林渔业生产,危及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及时关掉电脑——
如果一台电脑每天只开4小时,相比全天开机,每年能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
多乘公交车——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乘公共交通每年可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挂根晾衣绳——衣服洗净后,挂在晾衣绳上自然晾干,比放进烘干机里共可减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自备购物袋——塑料袋由聚乙烯制成,掩埋后需上千年实现生物递降分解,其间还要产生有害的温室气体。
打开一扇窗——打开一扇窗,取代室内空调。
少吃肉食——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8%。如果你转做一名素食主义者,每年的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约1.5吨。
从我做起
你该如何从身边做起,应对气候变暖呢?
3.如何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尊重自然规律
防止过度开发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
人地和谐
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
人地矛盾
1、下图中四组箭头反映了人与环境关系的几个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图
中哪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港澳沿海水
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
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
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行为过程。第(2)题,赤潮是由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向海水中排放大量含磷、氮的废水导致的。
C
D
2、读下图,分析图中(1)(2)(3)(4)(5)所表示的内容。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大气污染
(4)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5)_垃圾、污水、噪声、汽车尾气、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3、读下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2)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
境问题是
(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题,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CO2。解题的关键是体现“主要”原因。
第(2)题,森林能起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多方面环境效应的作用,但与臭氧层空洞无关。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