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平面镜成像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平静的湖面上,翠鸟距离水面1.2米,水深2米,则翠鸟到它的像的距离为( )
A.2m
B.3.2m
C.2.4m
D.6.4m
2.下列现象中成虚像的是( )
A.看电影时银幕上的像
B.小孔成像
C.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
D.照镜子时平面镜中的像
3.画出如图小丑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4.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
B.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5
m
D.镜中视力表的像比视力表小
5.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C.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D.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6.检查视力时眼睛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保持5m远,若把视力表挂在人正后方的墙上人通过平面镜观察视力表,当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为3m时,被测人应位于( )
A.距前方平面镜1m
B.距背后视力表1m
C.距前方平面镜3m
D.距背后视力表2m
7.如图是小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蜡烛A距玻璃板5cm,则蜡烛B距蜡烛A也是5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B.若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低且倾斜,在甲、乙、丙三图中,则乙图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C.若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
D.若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蜡烛A的像将变小
8.小丽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镜中有她的像。当她向着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1.5m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 )
A.比原来小;到平面镜的距离增加1.5m
B.大小不变;到小丽的距离变为3m
C.大小不变;到平面镜的距离减小1.5m
D.大小不变;到小丽的距离增加3m
9.如图所示,一位同学站立在水平地面,其前方竖直放置着一平面镜,同学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5m。则( )
A.将平面镜向上移动,该同学的像向上移动
B.要在镜中成完整的像,镜的高度至少为同学身高的一半
C.平面镜绕底部逆时针转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像的高度增加
D.同学水平右行20cm,同时平面镜水平右移10cm,像的位置不变
10.如图所示,一块平面镜直立在水平地面上,小华沿与镜面平行的直线从A走到D,从平面镜底边两端点向AD直线所作垂线的交点分别为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只有行走到BC段才能从平面镜中观察到自己的像
B.小华在AB段或CD段行走时,平面镜中无法形成自己的像
C.小华在镜中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
D.此过程中,小华相对于自己的像位置是变化的
二.填空题
11.身高1.65m的小欣同学站在平面镜前,他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高度是
m。
12.小红站在平面镜前0.5m处,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m,她远离平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
。
13.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
(2)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向前倾斜,蜡烛在玻璃板上的像与图中位置相比将会向偏
(填“上”或“下”);
(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14.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找来两枚完全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还应准备的器材是
。
15.(1)请画出图中墙壁上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
(2)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壁上的A点,如果保持平画镜不动,可将激光笔
;如果保持激光笔不动,可将平面镜
。
三.实验探究题
16.如图所示是小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选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选择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刻度尺,这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是否相等。
(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17.小明用图甲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操作如下:①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②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的像;③将玻璃板倾斜,再次观察“蜡烛A的像”,如图乙所示。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板的目的是便于
;
(2)操作①中通过玻璃板能够看到蜡烛A的像是由于发生了光的
;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
(3)操作②的探究目的是
;
(4)操作③中蜡烛A此时的像是图乙中的
(选填“A1”、“A2”或“A3”)。
18.小芯利用图所示的装置及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P、Q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了能够在白纸上确定像的位置,实验时需要使透明玻璃板与纸面
。
(2)为了研究像距与物距是否有关,小芯做了下面的实验:
①将蜡烛P放在玻璃板前A位置;
②将蜡烛Q置于玻璃板后方,调节它的位置,并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从不同角度观察,使其都能与蜡烛P的像完全重合;
③将蜡烛P移至玻璃板前B位置,并调节玻璃板后方蜡烛Q到适当的位置,发现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从不同角度观察,玻璃板后方的蜡烛仍能与P的像完全重合。
小芯的上述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问题是:
。
(3)随着蜡烛的不断燃烧,蜡烛所成像的高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参考答案
1.解: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翠鸟距水面1.2m时,翠鸟的像距水面也是1.2m,则翠鸟到它的像的距离为1.2m+1.2m=2.4m。
故选:C。
2.解:A、电影院在放映电影,可以成在银幕上,是实像,故A不符合题意;
B、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故B不符合题意;
C、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凸透镜成像,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
D、照镜子时平面镜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解: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又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人成的像看起来是左右相反的。故只有C符合要求。
故选:C。
4.解:(1)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B错误;
(2)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视力表距离平面镜3m,因为像距等于物距,可知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3m,而该同学距离平面镜为3m﹣1m=2m,所以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2m+3m=5m,故C正确;
(3)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5.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和像大小相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所以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所成的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故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
故选:C。
6.解:由题意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子也是3m,所以人离镜子2m时,距背后视力表1m,视力表的像离人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故选:B。
7.解:
A、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若蜡烛A距玻璃板5cm,蜡烛A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5cm,则蜡烛B与蜡烛A相距10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故A错误;
B、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图可知,甲图平面镜竖直放置,不会出现像偏低的情况,乙和丙图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分别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丙图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如下图: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因此,如果在玻璃板后面放一块档光板,则能看见蜡烛的像A′,无法看到物体B.故C正确;
D、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像等大,因此若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蜡烛A的像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8.解:(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当人远离平面镜时,视觉上感觉像在变小,但实际上像的大小并没有变。所以若她向着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1.5m时,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
当她向着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1.5m时,小丽到平面镜的距离增加1.5m,到小丽的距离增加1.5×2=3m。
综上分析可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9.解:A、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像与物体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故像不动,故A错误;
B、在镜中成完整的像,成像与镜子高度无关,故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物像大小相等可知,平面镜绕底部逆时针转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像的高度不变,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同学水平右行20cm,同时平面镜水平右移10cm,像的位置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0.解:
AB、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要从平面镜中观察到自己像,则他“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一定要进入他的眼睛;
由图结合光的反射定律可知,他在AB段或CD段行走时,反射光线会在法线的另一侧,即平面镜反射的光线不会进入他的眼睛,则他不能从平面镜中观察到自己像(即能成像但无法观察到);而他在BC段行走时,他“发出”的光线(实际是他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会进入他的眼睛,则他能从平面镜中观察到自己像,故A正确;B错误。
CD、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可知,小华在镜中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不变的,则小华相对于自己的像位置是不变的,故CD错误。
故选:A。
11.解: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小欣同学身高1.65m,则像高也是1.65m;
故答案为:1.65。
12.解:
小红站在距离平面镜0.5m前照镜子,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0.5m。
当她远离镜面照全身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13.解: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使用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并且能够成像,这样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如果玻璃板向前倾斜,蜡烛在玻璃板上的像图中位置相比将会向偏上;
(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故答案为:(1)位置;
(2)2;(3)上;(4)等效替代法。
14.解: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要演示实验,至少要找两根完全相同的棋子,一个作为物体,还有一个作为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实像是可以呈现在光屏上的,虚像不能。因此要探究是实像还是虚像,应该用一个光屏接受像;
故答案为:大小;光屏。
15.解:(1)作A点关于平面镜对称点A′,A′即为A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2)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壁上的A点,如果保持平画镜不动,可将激光笔水平向右移动;如图所示:
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反射光线能射中墙壁上的A点,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见上图;(2)水平向右移动;竖直向上移动。
16.解:(1)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她将平面镜换成了透明的玻璃板,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
(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刻度尺是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从而说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大小;到平面镜的距离;(3)虚。
17.解:(1)实验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板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操作①中通过玻璃板能够看到蜡烛4的像是由于发生了光的
反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操作②的探究目的是探究像的虚实,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操作③中蜡烛A此时的像是图乙中的A2。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反射;相等;(3)探究像的虚实;(4)A2。
18.解:(1)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因此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所以为了能够在白纸上确定像的位置,实验时需要使透明薄玻璃板与纸面垂直;
(2)为了研究像距与物距是否有关,首先把蜡烛放在A处进行实验;然后再将蜡烛放在不同物距的位置进行实验,并应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分别测量出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
(3)根据物像大小相等,蜡烛所成像的高度等于蜡烛的高度,随着蜡烛不断燃烧,蜡烛所成像的高度与蜡烛高度相同,将变小。
故答案为:(1)垂直;(2)没有测量物距与像距;(3)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