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 》课件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李凭箜篌引 》课件2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1 20: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李凭箜篌引
李贺
1
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诗歌。
2
品味本诗幽奇神秘的意境。
3
思考诗人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新课导入
知人论世,走进诗人
01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诗风凄艳诡谲,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人物故事
李贺诗评选摘
(严羽)“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然仙诗、鬼诗皆不堪多见
(王思任)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02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品读诗歌
03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音乐之妙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描写音乐关键是化抽象为具体,李贺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合作探究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第一层:
诗人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江娥”句,写优美的弦歌声一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湘夫人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手法:侧面烘托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第二层:
角度之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清脆激越
时而幽咽时而欢快
(比喻、拟人)正面描写
两句均是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以声写声,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
“芙蓉句”以形写声,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十二门:借指长安。
“融”: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紫皇:一语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音乐由人间传到仙界,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天界。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侧面描写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具体描写音乐,由强到弱,从悲戚转为欢快,再转为冷清,给人以清空之感,仿佛整个长安城只有美妙的旋律在回荡。
“高秋”“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的意境——广袤。
分析小结
音乐流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第三层: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吴质不眠、露湿寒兔,从侧面反映了李凭箜篌演奏的缠绵动听、余韵无穷。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角度之三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现实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天上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神山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
音乐效果
写描面侧
李凭箜篌引
正面
侧面
玉碎
凤凰叫
清脆和缓
芙蓉泣 香兰笑
惨淡清丽
娥女悲愁
浮云凝滞
皇帝感动
气象万千
女娲入迷
石破天惊
神妪折服
鱼龙起舞
吴刚不眠
玉兔忘归
想象奇特
意象丰富
大胆夸张
小结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李凭箜篌引》通过“听众”的反应烘托了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和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
知识拓展巩固:侧面烘托
天空浮云——停步聆听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至上紫皇——扣动心弦
补天女娲——听得入迷
山中神妪——折服请教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伐树吴刚——通宵不眠
月宫玉兔——如醉如痴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陌上桑(汉乐府)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zī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qiào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手法: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分析说明: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
效果: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例如: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2004年高考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②,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③,余响④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①[绿绮]古琴名。据说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②[挥手]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③[流水]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蛾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④[余响]《列子·汤问》:“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1)结合全诗谈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表现手法。
当堂训练
答:侧面描写的手法。以曲终时的景色描写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很好的烘托了琴声的魅力。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