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综合评估(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乳酸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B.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碱性
C.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D.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2.能检测出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的方法是( )
A.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实验桌培养
B.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窗台培养
C.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D.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3.某同学进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鉴别,下列能说明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未接种的培养基上长出了菌落
B.选择培养结束后,选择培养基澄清
C.在长出菌落的培养基上,覆盖CR溶液后,没有出现透明圈
D.在添加有CR溶液的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
4.下列关于灭菌和消毒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B.消毒和灭菌实质上是相同的
C.用酒精擦拭双手只能消毒,不能起到灭菌作用
D.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等
5.若将酵母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在一起,可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将它们分开( )
A.加食盐的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C.加伊红美蓝的培养基和含硝酸盐的培养基
D.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
6.下列对刚果红染色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B.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C.既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也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D.可以将刚果红与培养基中其他物质一起放入培养基后再灭菌倒平板
7.在接种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将接种环灼烧灭菌
B.接种时,取下试管的棉塞后要将试管口灼烧灭菌
C.将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先接触长菌多的部位
D.要将刚接完种的试管的管口灼烧灭菌后加塞
8.焦化厂活性污泥中富含难降解的有机物苯甲酰肼,是当前焦化行业环保治理的难点。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可通过微生物降解方法处理焦化厂污染物。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应该从农田土壤中筛选目的菌
B.配制以苯甲酰肼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
C.利用平板划线法可以对初步筛选出的目的菌进行纯化
D.逐步提高培养基中苯甲酰肼的浓度可以得到能高效降解污染物的优质菌株
9.尿素是尿素分解菌的氮源,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在培养基中含量越多越好
B.尿素在培养基中含量越少越好
C.尿素分解菌有固氮能力,故培养基中的尿素为无机氮
D.尿素分解菌无固氮能力,故培养基中的尿素为化合态氮
10.右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前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边灼烧灭菌
B.划线操作要在火焰上进行
C.在5区域中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D.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灼烧接种环
11.菌落特征常作为鉴定微生物种类的依据。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菌落就是单个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上迅速生长繁殖,并以此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子细胞团
B.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菌落特征完全不一样
C.同一种类的微生物其菌落特征完全一样
D.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表现出来的菌落差异是个体细胞形态差异的反映
12.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液,其原因是( )
A.细菌个体小,真菌个体大
B.细菌易稀释,真菌不易稀释
C.细菌在土壤中的含量比真菌高
D.随机的,没有原因
13.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能在液体培养基中以二分裂方式迅速扩增
B.噬菌体或大肠杆菌可在蛋白胨培养基中增殖
C.灭菌的目的是消灭与培养菌竞争的杂菌
D.稀释涂布平板法分散细菌得到单菌落的效果更好
14.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
A.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只含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
15.在温度条件适宜的热带雨林,纤维素分解菌分解落叶的速度非常快。下列关于微生物的代谢速度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快得多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很大
B.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非常迅速
C.适宜条件下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快
D.微生物体内酶的种类比其他生物多
16.下列关于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
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
C.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D.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
17.以下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大肠杆菌的分离和培养实验中,划线后盖好培养皿盖,要将培养皿倒置培养
B.某同学用带盖的瓶子制备葡萄酒的过程中,每隔12
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其目的是向瓶中通气,以保证微生物的发酵
C.将显色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D.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测定土壤溶液中的活菌数目
18.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能分离微生物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
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
D.用大白菜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19.某研究小组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微生物用于废水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
B.转换划线角度后需灼烧接种环再进行划线
C.接种后的培养皿须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D.培养过程中每隔一周观察一次
20.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和平板划线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
B.转换划线角度时,需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接种环后直接进行划线
C.沾取菌液和划线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D.划线时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
21.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
℃恒温培养24~48小时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22.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计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菌落的大小、颜色、有无荚膜、隆起程度等肉眼可见的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B.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时一般采用平板划线法
C.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通过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蓝,则表明筛选到了尿素分解菌
23.为验证土壤微生物能分解农药,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蒸汽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B.向a、b组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C.检测“敌草隆”被分解的情况,预计a组敌草隆含量不变,b组敌草隆被部分分解
D.只用砂土的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的好
24.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与分离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将待灭菌物品放在灭菌桶中(不要装得过满),盖好锅盖,按对称方法旋紧四周固定螺栓,关闭排气阀后,加热灭菌
B.在倒平板过程中,如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应立即用无菌纸擦拭干净备用
C.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将1
mL菌液转移到甘油瓶中,充分混匀后,放在-20
℃的冷冻箱中保存
D.在标记培养皿时,应在培养皿盖上注明培养基种类、培养日期等信息,避免出错
25.下列有关细菌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单个菌落含有多种细菌
B.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真菌而促进细菌生长
C.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促进破伤风杆菌的生长
D.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题,共50分)
26.(8分)自生固氮菌能够利用大气中的N2,并将其还原为氨。某课题小组欲从土壤中分离自生固氮菌,并制成菌肥,施于土壤中以增加土壤肥力。请回答相关问题:
(1)自生固氮菌能将N2还原成氨,利用氮元素可合成体内的(
)(有机物,答出两种即可)。
(2)在分离土壤中自生固氮菌时使用的培养基一般应含有的营养成分有(
),在这种选择培养基中很多其他微生物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
(3)接种自生固氮菌时可采用平板划线法,在进行第二次及之后的划线时,应从(
)开始划线。且每次划线前,都要对接种环做何处理?(
)。
(4)经平板划线培养可形成自生固氮菌的菌落,菌落是指(
)。在选择培养时,能够“浓缩”所需自生固氮菌的原因是(
)。
27.(10分)临床使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实验时,首先要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以确定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从样本中获取致病菌单菌落,可用(
)法或(
)法将样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选择培养、鉴别等步骤获得。
(2)取该单菌落适当稀释,用(
)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在37
℃培养箱中培养24
h,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
(3)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分别含有A、B、C、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
);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B(
);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
);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
)。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最好选用抗生素A。
28.(11分)如图1表示微生物的接种实验中的一些步骤。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中接种工具的名称是(
),制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时,灭菌与调pH的先后顺序是(
)。
(2)步骤②中,将接种工具冷却的原因是(
)。
(3)图1所示接种方法的目的是(
)。
(4)分别取三个平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三种细菌(E.coli、S.albus、B.subtilis),然后在培养基上打出直径为3
mm的孔,并在孔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甲抗生素,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可以在孔的周围观察到一圈清晰区,这是甲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所致的。测量清晰区的直径(如图2所示),数据如表所示。
①比较10
μg/mL甲抗生素和20
μg/mL甲抗生素分别在控制E.coli和S.albus方面的作用效果:(
)。
②三种细菌中对低浓度甲抗生素最不敏感的是(
)。
③有人因感染了B.subtilis而患病,医生使用甲抗生素给予治疗,试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为什么用25
μg/mL的甲抗生素治疗该病人是不明智的做法:(
)。
29.(11分)如表所示是筛选异养型细菌的培养基配方。请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含量
KH2PO4
1.4
g
Na2HPO4
2.1
g
MgSO2·7H2O
0.2
g
FeCl3
0.1
g
X
1
g
维生素
微量
琼脂
15
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
(1)苯胺是致癌物质,土壤中有能分解苯胺的异养型细菌,在筛选目的菌株时,此培养基中的成分X除为目的菌提供能源外,还能提供(
),该培养基从作用上看属于(
)培养基。制备固体培养基时调节pH在(
)步骤后。
(2)如图1是采用纯化微生物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则获得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
)。运用图A所示接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常常比活菌的实际数目(
)(填“高”或“低”)。若用图A所示接种方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要想使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观察到图2所示计数室中a、b、c、d、e
5个中格中共有酵母菌80个,则1
mL样液中约有酵母菌(
)个。
(3)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
)可初步鉴定该种细菌能否分解尿素;在筛选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过程中,常用到(
)染色法。在培养基灭菌后倒平板前加入染液,这种鉴定方法的不足是(
)。
(4)培养基通常用(
)法灭菌,若无条件,也可用间隙灭菌法,其程序是第一天,将培养基在100
℃下维持30
min,然后在36~37
℃下放置24
h;之后重复第一天的操作2~3次。请分析:
①将培养基在100
℃下维持30
min的目的是(
)。
②在36~37
℃下放置24
h后再加热的目的是(
)。
③怎样证明间隙灭菌法的效果?(
)。
30.(10分)在农业生产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下图)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的溶解度低,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
(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
)处理。
(2)要在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从物理性质、用途方面来看,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的特点是(
)。
(3)在划线培养时,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4)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5)科研人员用放射线处理该细菌获得两个突变株A和B,然后对突变株A和B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接种的菌种
一般培养基
实验处理及结果
A
不生长
添加营养物质甲,能生长
B
不生长
添加营养物质乙,能生长
A+B
能生长
不添加营养物质甲、乙就能生长
突变株A不能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的原因是(
)。突变株A和B混合在一起接种于一般培养基中能生长的最可能原因是(
)。
PAGE
12专题综合评估(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培养乳酸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B.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碱性
C.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D.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解析:霉菌适宜的pH为5.0~6.0;细菌适宜的pH为6.5~7.5;放线菌适宜的pH为7.5~8.5。
2.能检测出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的方法是( C )
A.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实验桌培养
B.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窗台培养
C.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D.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解析: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的方法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如果培养基上长出菌落,说明培养基已被杂菌污染。
3.某同学进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鉴别,下列能说明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D )
A.未接种的培养基上长出了菌落
B.选择培养结束后,选择培养基澄清
C.在长出菌落的培养基上,覆盖CR溶液后,没有出现透明圈
D.在添加有CR溶液的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
解析:未接种的培养基上长出了菌落,说明培养基已被杂菌污染;选择培养后,由于培养基中微生物数量增多,故培养基应变得浑浊,培养基澄清说明微生物数量太少;不管是在长出菌落的培养基上覆盖CR溶液,还是在添加有CR溶液的培养基上接种,如果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存在,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都应出现透明圈。
4.下列关于灭菌和消毒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B.消毒和灭菌实质上是相同的
C.用酒精擦拭双手只能消毒,不能起到灭菌作用
D.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等
解析:消毒是使用较为温和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是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5.若将酵母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在一起,可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将它们分开( D )
A.加食盐的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C.加伊红美蓝的培养基和含硝酸盐的培养基
D.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
解析:青霉素可杀死原核生物,如细菌,但酵母菌为真菌,因而不会被杀死。圆褐固氮菌是固氮菌,培养基中无氮源也能存活,但酵母菌缺乏氮源就无法存活,据此可分离两种微生物。
6.下列对刚果红染色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B.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C.既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也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D.可以将刚果红与培养基中其他物质一起放入培养基后再灭菌倒平板
解析:刚果红染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长出菌落后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一种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后,在倒平板时加入经灭菌处理过的刚果红,再接种培养微生物直至产生透明圈。
7.在接种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C )
A.将接种环灼烧灭菌
B.接种时,取下试管的棉塞后要将试管口灼烧灭菌
C.将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先接触长菌多的部位
D.要将刚接完种的试管的管口灼烧灭菌后加塞
解析:将灼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要先在试管内壁或未长菌落的培养基上接触一下,让其充分冷却,然后轻轻刮取少许菌落,再从菌种管内抽出接种环。
8.焦化厂活性污泥中富含难降解的有机物苯甲酰肼,是当前焦化行业环保治理的难点。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可通过微生物降解方法处理焦化厂污染物。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
A.应该从农田土壤中筛选目的菌
B.配制以苯甲酰肼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
C.利用平板划线法可以对初步筛选出的目的菌进行纯化
D.逐步提高培养基中苯甲酰肼的浓度可以得到能高效降解污染物的优质菌株
解析:焦化厂活性污泥中富含难降解的有机物苯甲酰肼,应从焦化厂活性污泥中筛选能降解苯甲酰肼的细菌。
9.尿素是尿素分解菌的氮源,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葡萄糖在培养基中含量越多越好
B.尿素在培养基中含量越少越好
C.尿素分解菌有固氮能力,故培养基中的尿素为无机氮
D.尿素分解菌无固氮能力,故培养基中的尿素为化合态氮
解析:尿素分解菌为异养型微生物,培养基中含葡萄糖是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葡萄糖的含量过多会使细菌失水过多而不能生长。尿素分解菌没有固氮能力,不能利用游离态的氮,只能利用化合态的氮。尿素在培养基中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细菌的正常生长。尿素为小分子有机物。
10.右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操作前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边灼烧灭菌
B.划线操作要在火焰上进行
C.在5区域中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D.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灼烧接种环
解析:操作前要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灼烧灭菌;整个操作过程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1、2、3、4、5这五个区域都可能有所需菌落;在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时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11.菌落特征常作为鉴定微生物种类的依据。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一个菌落就是单个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上迅速生长繁殖,并以此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子细胞团
B.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菌落特征完全不一样
C.同一种类的微生物其菌落特征完全一样
D.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表现出来的菌落差异是个体细胞形态差异的反映
解析:本题考查菌落的概念及特征。理解菌落的概念、特征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菌落是单个或少数细菌大量繁殖形成的子细胞群体;②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形成的;③肉眼可见;④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不同种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各有特点,但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同种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受培养时间、营养物质的含量与种类等影响也会有所差异。因此,A、B、C项都错误,只有D项正确。
12.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液,其原因是( C )
A.细菌个体小,真菌个体大
B.细菌易稀释,真菌不易稀释
C.细菌在土壤中的含量比真菌高
D.随机的,没有原因
解析:细菌在土壤中的含量多于真菌,因此稀释涂布时,细菌的稀释倍数要大于真菌的稀释倍数,这样才能使平板上培养出的菌落清晰易辨。
13.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细菌能在液体培养基中以二分裂方式迅速扩增
B.噬菌体或大肠杆菌可在蛋白胨培养基中增殖
C.灭菌的目的是消灭与培养菌竞争的杂菌
D.稀释涂布平板法分散细菌得到单菌落的效果更好
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在培养基中不能培养增殖。
14.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C )
A.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只含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
解析: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条件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
15.在温度条件适宜的热带雨林,纤维素分解菌分解落叶的速度非常快。下列关于微生物的代谢速度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快得多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很大
B.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非常迅速
C.适宜条件下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快
D.微生物体内酶的种类比其他生物多
解析:微生物的细胞体积小,表面积相对增大,加速了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在适宜条件下,微生物繁殖得很快,更加快了营养物质的消耗。此题中热带雨林中的微生物可有效分解纤维素,因此分解纤维素的酶多,而不是酶种类比其他生物多。
16.下列关于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
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
C.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D.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
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方法。消毒和灭菌是不同的,消毒只能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一部分微生物,而灭菌是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微生物培养前,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这样才能避免培养过程中杂菌的污染。
17.以下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在大肠杆菌的分离和培养实验中,划线后盖好培养皿盖,要将培养皿倒置培养
B.某同学用带盖的瓶子制备葡萄酒的过程中,每隔12
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其目的是向瓶中通气,以保证微生物的发酵
C.将显色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D.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测定土壤溶液中的活菌数目
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无氧时进行酒精发酵。
18.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能分离微生物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
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
D.用大白菜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解析: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分离微生物,也可以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接种时连续划线可以将菌体分散,最后得到单个菌体细胞,经过培养可以得到单个菌落;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开始时亚硝酸盐含量增加,10
d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下降。
19.某研究小组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微生物用于废水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
B.转换划线角度后需灼烧接种环再进行划线
C.接种后的培养皿须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D.培养过程中每隔一周观察一次
解析:微生物分离中培养基的制备应是先灭菌再倒平板,A项错误;每一次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以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B项正确;接种后的培养皿应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光照会影响温度等条件,C项错误;培养过程中观察的间隔时间不能太长,适宜条件下一般不超过24
h,D项错误。
20.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和平板划线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
B.转换划线角度时,需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接种环后直接进行划线
C.沾取菌液和划线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D.划线时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
解析:培养基需灭菌后再分装到培养皿中,A错误;转换划线角度时要先灼烧接种环,待冷却后再从上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进行划线,B错误;为防止杂菌污染,沾取菌液和划线应在酒精灯附近操作,C正确。划线时,为挑选出单个菌落,最后一区的划线(细菌数最少)和第一区(细菌数最多)的划线不能相连,D错误。
21.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D )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
℃恒温培养24~48小时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解析: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22.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计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菌落的大小、颜色、有无荚膜、隆起程度等肉眼可见的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B.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时一般采用平板划线法
C.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通过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蓝,则表明筛选到了尿素分解菌
解析:菌落的大小、颜色、隆起程度等肉眼可见的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但是有无荚膜通过肉眼无法辨别,A错误;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时一般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B错误;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正确;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变红,说明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D错误。
23.为验证土壤微生物能分解农药,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蒸汽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B.向a、b组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C.检测“敌草隆”被分解的情况,预计a组敌草隆含量不变,b组敌草隆被部分分解
D.只用砂土的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的好
解析:实验组是利用特定条件处理的组,对照组是不做处理的组,a组做了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为实验组,b组没有做处理,为对照组,A正确;两组中均喷入等量“敌草隆”,然后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B正确;a组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砂土中没有微生物,预计“敌草隆”含量不变,b组不灭菌,砂土中有分解“敌草隆”的微生物,“敌草隆”被部分分解,C正确;只用砂土,微生物种类少,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的差,D错误。
24.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与分离的操作正确的是( C )
A.将待灭菌物品放在灭菌桶中(不要装得过满),盖好锅盖,按对称方法旋紧四周固定螺栓,关闭排气阀后,加热灭菌
B.在倒平板过程中,如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应立即用无菌纸擦拭干净备用
C.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将1
mL菌液转移到甘油瓶中,充分混匀后,放在-20
℃的冷冻箱中保存
D.在标记培养皿时,应在培养皿盖上注明培养基种类、培养日期等信息,避免出错
解析:将待灭菌物品放在灭菌桶中(不要装得过满),盖好锅盖,按对称方法旋紧四周固定螺栓,加热灭菌锅,打开排气阀,待锅内的冷空气排尽后,关闭排气阀,灭菌,A错误;在倒平板过程中,如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此平板不能再用来培养微生物,B错误;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将1
mL菌液转移到甘油瓶中,充分混匀后,放在-20
℃的冷冻箱中保存,C正确;在标记培养皿时,应在皿底注明培养基种类、培养日期等信息,避免出错,D错误。
25.下列有关细菌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单个菌落含有多种细菌
B.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真菌而促进细菌生长
C.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促进破伤风杆菌的生长
D.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解析:菌落是由单个细菌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故只含一种细菌;青霉素是抗生素,可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但对真菌不起作用;破伤风杆菌为严格厌氧型细菌,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可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呈黑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题,共50分)
26.(8分)自生固氮菌能够利用大气中的N2,并将其还原为氨。某课题小组欲从土壤中分离自生固氮菌,并制成菌肥,施于土壤中以增加土壤肥力。请回答相关问题:
(1)自生固氮菌能将N2还原成氨,利用氮元素可合成体内的ATP、蛋白质、核酸、磷脂等(有机物,答出两种即可)。
(2)在分离土壤中自生固氮菌时使用的培养基一般应含有的营养成分有水、碳源和无机盐,在这种选择培养基中很多其他微生物不能生长的原因是选择培养基中无氮源,很多其他微生物又无法利用大气中的N2。
(3)接种自生固氮菌时可采用平板划线法,在进行第二次及之后的划线时,应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且每次划线前,都要对接种环做何处理?灼烧接种环。
(4)经平板划线培养可形成自生固氮菌的菌落,菌落是指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在选择培养时,能够“浓缩”所需自生固氮菌的原因是可以让适应这种营养的自生固氮菌迅速繁殖,而不适应这种营养的其他微生物的繁殖受抑制(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氮元素可以参与细胞内ATP、蛋白质、核酸、磷脂等物质的构成。(2)分离自生固氮菌的培养基中含有水、无机盐和碳源等营养成分,由于该培养基中不含氮源,很多其他微生物又无法利用大气中的N2,因此无法生存。(3)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的过程中,在进行第二次及之后的划线时,应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并且每一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4)菌落指的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选择培养可以让适应这种营养的自生固氮菌迅速繁殖,而不适应这种营养的其他微生物的繁殖受抑制,从而起到“浓缩”所需自生固氮菌的作用。
27.(10分)临床使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实验时,首先要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以确定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从样本中获取致病菌单菌落,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或涂布)平板(两空顺序可颠倒)法将样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选择培养、鉴别等步骤获得。
(2)取该单菌落适当稀释,用涂布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在37
℃培养箱中培养24
h,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
(3)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分别含有A、B、C、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敏感;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B不敏感;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C的敏感性比对抗生素A的弱;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耐药菌。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最好选用抗生素A。
解析:(1)微生物的常用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2)能够使菌落均匀生长、布满平板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3)(4)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敏感;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B不敏感;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C的敏感性比对抗生素A的弱;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排除杂菌污染),说明该致病菌可能对抗生素D产生了耐药性。根据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最好选用抗生素A。
28.(11分)如图1表示微生物的接种实验中的一些步骤。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中接种工具的名称是接种环,制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时,灭菌与调pH的先后顺序是先调pH,再灭菌。
(2)步骤②中,将接种工具冷却的原因是避免温度过高,杀死菌种。
(3)图1所示接种方法的目的是通过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经培养后获得单个菌落。
(4)分别取三个平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三种细菌(E.coli、S.albus、B.subtilis),然后在培养基上打出直径为3
mm的孔,并在孔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甲抗生素,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可以在孔的周围观察到一圈清晰区,这是甲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所致的。测量清晰区的直径(如图2所示),数据如表所示。
①比较10
μg/mL甲抗生素和20
μg/mL甲抗生素分别在控制E.coli和S.albus方面的作用效果:在控制S.albus方面,20_μg/mL甲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大约是10_μg/mL甲抗生素的两倍;在控制E.coli方面,10_μg/mL甲抗生素和20_μg/mL甲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差异不大。
②三种细菌中对低浓度甲抗生素最不敏感的是S.albus。
③有人因感染了B.subtilis而患病,医生使用甲抗生素给予治疗,试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为什么用25
μg/mL的甲抗生素治疗该病人是不明智的做法:滥用抗生素可能会使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强。
解析:(1)图1中接种工具为接种环;制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时,需要先调pH,再灭菌。(2)步骤②中,需要先将接种工具冷却,避免温度过高,杀死菌种。(3)图1所示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该操作的目的是通过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经培养后获得单个菌落。(4)①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控制S.albus方面,20
μg/mL甲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大约是10
μg/mL甲抗生素的两倍;在控制E.coli方面,10
μg/mL甲抗生素和20
μg/mL甲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差异不大。②分析表格中5
μg/mL甲和7.5
μg/mL甲对三种细菌的抑制程度可知,S.albus对低浓度甲抗生素最不敏感。③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若有人因感染B.subtilis而患病,用25
μg/mL甲抗生素治疗该病是不明智的,原因:表中数据不能证明25
μg/mL甲抗生素的作用效果比20
μg/mL甲抗生素的好;高浓度的抗生素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滥用抗生素可能会使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强。
29.(11分)如表所示是筛选异养型细菌的培养基配方。请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含量
KH2PO4
1.4
g
Na2HPO4
2.1
g
MgSO2·7H2O
0.2
g
FeCl3
0.1
g
X
1
g
维生素
微量
琼脂
15
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
(1)苯胺是致癌物质,土壤中有能分解苯胺的异养型细菌,在筛选目的菌株时,此培养基中的成分X除为目的菌提供能源外,还能提供碳源和氮源,该培养基从作用上看属于选择培养基。制备固体培养基时调节pH在溶化步骤后。
(2)如图1是采用纯化微生物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则获得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运用图A所示接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常常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填“高”或“低”)。若用图A所示接种方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要想使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比例合适。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观察到图2所示计数室中a、b、c、d、e
5个中格中共有酵母菌80个,则1
mL样液中约有酵母菌4×106个。
(3)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酚红指示剂可初步鉴定该种细菌能否分解尿素;在筛选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过程中,常用到刚果红染色法。在培养基灭菌后倒平板前加入染液,这种鉴定方法的不足是会产生假阳性反应。
(4)培养基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若无条件,也可用间隙灭菌法,其程序是第一天,将培养基在100
℃下维持30
min,然后在36~37
℃下放置24
h;之后重复第一天的操作2~3次。请分析:
①将培养基在100
℃下维持30
min的目的是杀死活的微生物。
②在36~37
℃下放置24
h后再加热的目的是杀死在24_h中由微生物的芽孢或孢子形成的微生物。
③怎样证明间隙灭菌法的效果?将经过灭菌的培养基于37_℃下放置3~5_d,若无微生物生长,则证明达到灭菌效果。
解析:(1)苯胺是致癌物质,土壤中有能分解苯胺的异养型细菌,在筛选目的菌株时,此培养基中的成分X除为目的菌提供能源外,还能提供碳源和氮源,该培养基从作用上看属于选择培养基。制备固体培养基时调节pH在溶化步骤后。(2)获得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常常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菌落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时,要想使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比例适合。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个中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其中a、b、c、d、e
5个中格中共有酵母菌80个,则该计数室中酵母菌数为(80/5)×25=400,0.1
mm3=1×10-4
mL,则1
mL样液中酵母菌数约为400/(1×10-4)=4×106。(3)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酚红指示剂可初步鉴定该种细菌能否分解尿素;在筛选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过程中,常用到刚果红染色法。在培养基灭菌后倒平板前加入染液,这种鉴定方法的不足是会受假阳性反应的干扰。(4)培养基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若无条件,也可用间隙灭菌法,其程序是第一天,将培养基在100
℃下维持30
min,目的是杀死活的微生物,然后在36~37
℃下放置24
h,之后再加热的目的是杀死在24
h中由微生物的芽孢或孢子形成的微生物。将经过灭菌的培养基于37
℃下放置3~5
d,若无微生物生长,则证明达到灭菌效果。
30.(10分)在农业生产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下图)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的溶解度低,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
(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稀释处理。
(2)要在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从物理性质、用途方面来看,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的特点是在无氮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了该除草剂。
(3)在划线培养时,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培养基中缺少这些细菌可利用的氮源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4)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氮气,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该除草剂,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5)科研人员用放射线处理该细菌获得两个突变株A和B,然后对突变株A和B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接种的菌种
一般培养基
实验处理及结果
A
不生长
添加营养物质甲,能生长
B
不生长
添加营养物质乙,能生长
A+B
能生长
不添加营养物质甲、乙就能生长
突变株A不能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的原因是突变株A缺乏合成营养物质甲所需要的酶。突变株A和B混合在一起接种于一般培养基中能生长的最可能原因是突变株A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甲,突变株B可以提供;突变株B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乙,突变株A可以提供。
解析:(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稀释处理。(2)从物理性质方面来看,题图培养皿中的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从用途方面来看,该培养皿中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该除草剂为含氮有机化合物,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可以除草剂为氮源。故该培养基中除加入除草剂外,不再含有其他氮源,以选择出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3)在以该除草剂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不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除具有固氮能力的细菌外)是不能生长的。(4)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形成透明圈是由于该除草剂被某些细菌降解。(5)突变株A的生长依赖于营养物质甲,突变株B的生长依赖于营养物质乙。不添加营养物质甲和乙,二者混合培养时都能生长,最可能的原因是突变株A为突变株B提供了营养物质乙,突变株B为突变株A提供了营养物质甲。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