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课件(打包共4节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课件(打包共4节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22 06:22:06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测量平均速度
下滑过程人的运动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呢?
科学探究的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
4、收集数据
5、分析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1、提出问题
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2、猜想与假设
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增大。
3、设计实验:
实验工具:斜面、小车、刻度尺、秒表、挡板。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让小车自由下滑,撞击金属板后小车停止。
(2)用刻度尺测量斜面的长度s1,用秒表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t1。
(3)运用速度公式,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v1。
s1
t1
(4)把挡板移动到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挡板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的运动时间t,利用公式求出小车在上半段的运行速度v。
金属片
s2
t2
(6)小车在下半段的运行时间为t3=(t1-t2),运动距离为s3=s1-s2。
(7)运用速度公式求得小车在下半段的运行速度v3
金属片
s3
s1
s2
S3=
t1
t2
t3
t3=
s1-s2
t1-t2
4、数据收集
路程(s)
时间(t)
平均速度(v)
s1
t1
v1
s2
t2
v2
s3=
s1-
s2
t3=t1-
t2
v3
5、分析论证
小车在下滑过程中,
v2,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6、评估实验
7、交流与合作
实验注意事项:
1、斜面要尽量光滑。
2、斜面的斜度不要太陡。
3、测量运动时间时,应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4、小车的运动距离是开始时车头位置,到停止时车头位置的距离,而不是斜面的长度。(共15张PPT)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AB与CD哪个较长?
中心的两个圆哪个大?
一、长度的单位
估计身边的长度
你的身高:1.67(m);
课桌的高度:80(cm);
物理课本的长度28(mm);
一层楼的高度3(m);
一支碳素笔的长度15(mm)。
长度单位:
国际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
单位换算方法步骤:
例1:750m=__________μm
750m=750×106μm=7.5×108μm
86nm=
m
86nm=86×10-9m=8.6×10-8μm
总结:
大单位化小单位:数字×进率
小单位化大单位:数字÷进率
50km=(5×104)m,
40m=(4×107)nm
50km=(5×107)μm,40nm=(4×10-6)cm
练一练
二、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
2.观察刻度尺
单位
零刻度线
量程
分度值
零刻度线:测量的起始位置;
量程:一次测量的最大长度;
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的长度。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尺寸
(1)选:根据测量物体,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量程尽量大(一次可以完成测量)
分度值尽量小(测量结果更精确)
(2)放: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3)读: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估读: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m,读数时要估读到0.1mm。
分度值前面的数值为准确值,分度值后的数值,为估读值。
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读数:69.9mm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图中测得木块的长度为(2.70)cm。
分度值(1mm);
物体长(2.78cm)。
分度值(1cm);
物体长(2.7cm)。
三、特殊法测长度
想一想:如何测量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共13张PPT)
运动的快慢
哪个运动员跑的更快?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哪个运动员跑的更快?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一、速度
1、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
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
3.单位:
基本单位
m/s

m
·s-1
读作
米每秒
常用单位
km/h

km
·h-1
读作千米每小时
一、速度
约1.1m/s
约5m/s
约20m/s
约100m/s
约250m/s
1、
可变形为_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___。
2、5m/s=(18)km/h
72km/h=(20)m/s
练一练
二、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如果只是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公式
来计算它的速度。
二、匀速直线运动
v
t
t
s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二、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如果只是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公式
来计算它的速度。
三、解题注意事项
例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刘翔在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s=110m,所用时间t=12.91s,利用公式v=s/t计算它的平均速度为
答:略
必要的说明
所用公式
代入数据,求出结果。数字后面要有单位。
三、解题注意事项
例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
 
三、解题注意事项
解:小明前50
m路程s1=50
m,用时t1=6s,后50
m路程s2=50
m,用时t2=7
s,全程s3=100
m,用时t3。根据公式和题意有:
前50m平均速度:
全程时间:
 
全程平均速度:(共10张PPT)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
用默数的方法记录1分钟的时间,这个时间准确吗?跟准确的时间相差多少?
一、认识机械停表
归零键
启动、暂停键
大表盘(30s)
小表盘(15min)
二、机械停表的读数
先读小表盘,再观察小表盘的指针有没有超过半分钟刻度线,如果不超过,则大表盘按0~30s读,如果超过,则大表盘按30~60s读。
0
31
2
33
4
35
6
37
8
39
41
10
43
12
14
45
16
47
18
49
20
51
22
53
24
26
55
57
28
59
0
1
2
6
7
8
9
10
11
3
4
5
12
13
14
读数:9min38.4s
练一练
读数:61s或1min1s
三、误差与错误
(一)定义: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就叫误差。
(二)误差的来源
(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1、估读位
2、仪器本身不准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三、误差与错误
(三)注意:
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2.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四、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如何测量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
想一想
累积法
如何测量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
想一想
平移法
如何测量曲线,操场的长?
想一想
化曲为直、滚轮法(共10张PPT)
运动的描述
树是运动的吗?
人是静止的吗?
一、机械运动
  它们的共同特点: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变化。
二、参照物
  事例一:坐在行驶的汽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高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车运动得很快。
  事例二:高速路上超车时感觉前面车辆慢慢后退。错车时却感觉对方车辆速度很快的冲过来。
为什么对物体的判断上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
参照物不同
二、参照物
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距离或方向)上是否变化。
3.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但不选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1、选取参照物
2、假定参照物静止
3、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变化。
4、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判断甲、乙相对于房子的运动状态。
甲:假设甲静止,风向左吹,旗子向左飘。
假设甲向右运动,风向左吹,旗子向左飘。
假设甲向左运动,风向左吹,要使旗子向左飘,甲的速度小于风的速度。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甲、乙同向而行,甲快,乙慢,以甲为参照物乙超甲相反的方向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超原来的方向运动,速度变小。
快速追慢速,快速不动,慢速相反走。
快速追慢速,慢速不动,快速慢慢走。
若甲、乙相对而行呢?
例1: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参照物是(船)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竹排在江中游,以(江水)作参照物。
青山在走,以(竹排)作参照物。
3.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参照物是(云)。
练一练
例2:一个人骑自行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一辆汽车也由南向北行驶而去,若以这辆汽车为参照物,此人:(B)
A:向北运动。
B:向南运动。
C:静止。
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
练一练
画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