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5.3《串联和并联》 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5.3《串联和并联》 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22 07:0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串联和并联》
教材分析
本节是由“串联和并联”“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生活中的电路”三部分内容组成的。本节是前面电流和电路的延伸,从一个用电器到多个用电器的提升,识别串联和并联电路是后面电学学习的基础。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只灯泡有两种连接方法:串联和并联,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画出自己连接的电路的电路图,可以简化电路的识别。识别电路是动手连接电路的基础,会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会画串联、并联电路图和连接串联、并联电路。因为学生学习时间短,作图技能和实验操作技能还不强,同时没有能充分理解串联、并联电路,所以根据要求设计电路,以及根据要求或电路图连接实物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可以采用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实际电路、设计电路等方式,结合生活中的电路来突破难点。
本节重点是会画串联、并联电路图和连接串联、并联电路;难点是根据要求设计电路,以及根据要求或电路图连接实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2.理解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学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初步尝试设计简单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实际操作的过程,分析归纳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连接、开关作用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学习识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使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学难点】
会识别和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暗箱、电路示教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2.5V、3.8
V的灯泡和灯座各2个、开关三个、1.5v干电池2节、导线若干等(以上器材每四个学生一组一套)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情境设置】
魔术表演:教师出示自制的甲、乙两个暗箱,表面上都有两个灯泡,一个开关。闭合和断开开关,再取下其中一个灯泡。要求学生观察并回答灯泡的亮灭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表演,让学生观察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过渡导入】
同样的两个灯泡,一个开关,为什么取下其中的一个灯泡,会出现不同现象?
二、新课学习
科学探究

、串联和并联
学生活动一:“想想做做”用一个电源、两个灯泡、一个开关和一些导线组成电路,要想让两个小灯泡都发光,可以有几种接法?
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电路,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通过启发,尽可能在全班范围内出现两种不同连接方式。
提出问题:在连接电路之前,同学们思考连接电路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温馨提示】
1.开关要断开.
2.绝不允许把电源的正负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连接电路后,需检查电路连接无误,然后方可闭合开关.
学生分组连接电路,并闭合开关,观察灯泡发光情况。
接法1:
接法2:
【顺势追问】
你能根据连接的实物电路画出电路图吗?
【展示交流】
把能使两灯泡发亮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在画电路图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两灯泡是怎样连接的。
教师对这些电路图进行相应的点评,
归纳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
【板书】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用电器依次相连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
用电器并列连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
学生活动二:
1.【类比模拟】
两位同学用身体和头当作灯泡,手臂当作导线,分别模拟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设计意图:展示后让学生评价,可充分暴露学生问题,同时又可加深印象。通过学生“手拉手,手搭肩”模拟串联和并联电路,让学生学会从基本形式上区分串并联电路。)
2.你自己画的电路图对吗?
阅读教材41页图15.3-1和15.3-2,修改自己的电路图,确保正确规范,然后在电路图中用箭头标出开关闭合后,电路中电流的流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思考,将电路图进行修正,进一步掌握电路图的画法,也为在电路图中用箭头标出开关闭合后,电路中电流的流向作铺垫

【提出问题】
1.串联电路的电流路径有几条?如果串上第三、第四个灯泡呢?串上更多的灯泡呢?
2.并联电路的电流路径有几条?如果并上第三、第四个灯泡呢?并上更多的灯泡呢?
3.当取下任意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小灯泡还能亮吗?取下的小灯泡对另一个小灯泡有影响吗?说明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还是互不影响?
【归纳总结】
1.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相互影响。
2.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彼此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3.并联电路中两个用电器共用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单独使用的那部分电路叫支路。
【过渡】
在串联电路里,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控制作用是否会改变?在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和支路开关对各用电器的控制作用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
探究一:连接串联电路
【引导猜想】
改变开关的位置,猜想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是否会改变?
怎样设计实验……
步骤:
按照下图连接好电路,经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和断开开关,观察开关控制两只灯泡的情况。
2.分别把开关改接到B和C两点,观察开关控制两只灯泡的情况。
【板书】结论一:在串联电路中,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开关位置的改变不影响它对用电器的控制作用。
【过渡】
我们探究了开关在串联电路中的控制作用,下面继续探究开关在并联电路中的控制作用。
【课件展示】
探究二:连接并联电路
【引导猜想】
改变开关的位置,猜想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是否会改变?
【启发】我们在认识电路时,知道干路开关可以控制所有用电器,两只灯泡同时亮同时灭,能否让每只灯泡单独工作呢?怎样设计电路?
(二)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学生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连接好电路检查无误后,按如下操作观察开关对两只灯泡的控制情况。
1.开关S、S1、S2都闭合,灯泡L1___,L2____。
(填亮或不亮)。
开关S和S1闭合,S2断开,灯泡L1
___,
L2
___。(填亮或不亮)。
开关S和S2闭合,S1断开,灯泡L1
___
,L2
___。(填亮或不亮)。
3.
S断开,
S1
和S2闭合,
灯泡L1
___,
L2
___。(填亮或不亮)。
4.
S闭合,
S1
和S2断开,
灯泡L1
___,
L2
___。(填亮或不亮)。
【板书】结论二:干路的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所在支路的用电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激发学生探究热情,通过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的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合作、分析归纳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
【评估】
同学们,回想刚才的实验过程,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师:同学们的实验很成功,请同学们整理实验器材!
比较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填写下列表格。
(见附件1)
连接方式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连接特点
电流路径
开关作用
用电器间是
否相互干扰
【问题过渡】
通过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你能找到判断串并联电路的方法吗?
【问题引导】
1.断开用电器能否各自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2.电流路径有一条还是多条?
【点拨归纳】
串联电路:一处断路整路断,只有一条回路。
并联电路:一支路断路另支路通,
有两条以上回路。
1.断路法:断开任意用电器,另一用电器不能工作的是串联,能工作的是并联。
2.回路法:只有一条电流回路的是串联,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是并联。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是突破本节难点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也才能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更好的记住并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而加以运用。
【过渡】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都是最基本的电路,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电路都是由最基本的电路组合而成的。我们生活当中你知道哪些电路,它们是串联的,还是并联的?你是怎样判断的?
【课件展示】三、生活中的电路
【引导自学】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p43生活中的电路。
【问题引导】
1.家庭中的电灯、电扇、电冰箱、电视机、电脑等用电器是怎样连接的?
2.街旁的路灯排成一列,路灯是串联还是并联?
3.教室里的各盞灯及插座是怎样连接的?
4.顺势提出
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一定串联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处处在生活中,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想想议议】
玩具警车运动时,警灯也闪烁不停,右图是简化电路图,学习了本节课知识,你能看懂这个电路图吗?小灯泡与电动机M是串联的还是并联的?
【设计意图】从物理走向生活,运用学习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浓厚兴趣去感知,去认知串联和并联电路。并通过学生实际动手实验学会了串联电路的连接,探究出了开关在串联电路中的作用,以及串联电路中的用电器相互影响,教学生利用这个特点判断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达到预期目的。当然通过这节课教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现学生上实验课时,学生的动手欲望很强,老师讲多了学生不愿意听。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少讲,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今后我上这一节内容时我就会把前面的自学检测部分溶入到学生设计电路中去,先让学生设计电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说说它是个什么电路,并说出依据。加深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
二是发现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较差,导致花的时间长。今后一定要多让学生多做实验。对差点的学生多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