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土》课堂练习(3)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草坂(ban ) 似(shì)乎 单于(chán) 通衢(qú)
B. 汲水(jí) 暮霭(a?) 对峙(zhì) 瘠薄 (báo)
C. 罡风(gāng) 骸骨(hái) 干瘪 (biê) 沟壑(hè)
D. 齑粉 (jī) 簇新(zú) 蹂躏(lìn) 颓垣(huán )
答案C
解析:A,“似乎”中的“似”应为“sì”;B,“瘠薄”中“薄”应为“bó”;D,“簇新”中的“簇”应为“cù”,颓垣中的“垣”应为“yuá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庇阴当为“.庇荫” )
A夙愿 宿怨 掳掠 古墓荒冢
B 砂砾 矍铄 攫取 骚人逸士
C 绿阴 庇阴 吟哦 峨冠博带
D莽苍 苍苔 镌刻 隽秀婀娜
3.下列横线处的词语,如依次填人,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桃子渐渐摘完了。但还有一只 巴在枝上不 愿意下来。 在立秋那天它还没有丝毫动摇的意 思。 ,它在继续壮大 ,长得如饭碗一般。
我们自己也有点眼馋了。是的,除了孩子以外,我们还没有尝过一只完整的果实——我们只吃过一些 夜间自动落下来,在地上跌破了的桃子。
A.始终 即使 而且 宛然 恐怕
B.始终 甚至 相反 几乎 连
C.仍然 即使 而且 几乎 恐怕
D.仍然 甚至 相反 宛然 连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
A.长江上的人都知道:"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可见其凶险了。
B.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感到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C 肖邦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
D.如今,一生向往着自由与尊严的雕塑大师罗丹,在他的墓穴之侧矗立着的巨无霸式的杰作《思想者》,它是“镇住”不羁灵魂的“墓志雕刻”?还是托升自由的基石?!
4.C.(A诗句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内;B“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间,应为逗号。D这是选择问,“它是‘镇住’不羁灵魂的‘墓志雕刻’”后,应为逗号。)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日军在南京的屠杀罪行,经过60年的国际性“遗忘”,最近几年因西方主流媒体的陆续报道,在中国大陆之外也开始进入公众话语系统。张纯如女士对此功不可没。
B.24日下午,黑龙江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等到这场水危机过后,他们将追究污染事故的始作俑者——吉林石化的责任。
C.种种迹象显示,虽然人们都忧心忡忡,但受制于国情,免费义务教育的恩泽,惠及全国的孩子仍需一定时日。
D.今年是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胰岛素试验成功40周年。但一般公众也许不知道,在为期六七年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大兵团作战”故事。
5.C(“忧心忡忡”不合语境中的“仍需一定时日”,应用“迫不及待”更合宜。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B )
A.铜、铅、锌被禁锢在火山岩凝固成的石头里,所以一般要发现它们是比较困难的。
B. 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用生活取代教育,因为生活毕竟带有零散性,并且还会有消极的东西。
C.目前一些学校成立的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灌输式教育、别开生面的教育手段。
D.他们谩骂法院执行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国家法律尊严与权威的气焰。
6.B(A,词语使用不当。禁锢,一般指人力关押束缚。这里是石头。C主宾搭配不当。D“实属是”语意重复累赘。)
7.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得比较好的句子是(C )。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
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往往是一回事。
A.夜梦是愿望的体现。 B.愿望是夜梦的继续。
C.夜梦是愿望的满足。 D.愿望是夜梦的补充。
7. C
(根据后面一句“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可以知道C项最恰当。)
8.下列对课文的文学常识、内容和形式,
A.《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是首朦胧诗。我国当代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内容含蕴隽永,强调诗人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幻觉等手法,使的意象和主题很不确定,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B.闻一多,“新月派”诗人,追求诗歌的色彩美,音乐美,建筑美。《死水》是其代表作。这首诗节奏感极强,每个诗行都由相同的音步构成,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C.肖邦的音乐,始终渗透着民族的精神和爱国的情感。对波兰人来说,她是精神支柱。无论是波兰遭受异族侵略的时候,还是在人们失意落寞的时候,只要听到肖邦的音乐,人们总会获得对波兰对人生的信心。所以课文多次说,听肖邦的音乐,便是在同他“促膝谈心”。
D.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或浓彩重墨或随意点染,或比喻拟人或联想象征,颇能出彩。《长江三峡》中,一句“突然是绿茸茸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便营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8.参考答案与简析:
答案:B.
简析:“色彩美”最好说成“绘画美”。另外,《死水》的前两句,都由四个音步构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阅读下列一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口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口供”是回答别人审问的供词,那么诗人回答谁的审问呢?是自己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是对自身的严酷反省,是对自己思想的严格解剖。
B.“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这一句笼罩全篇。诗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诗人”应该是清高、雅致、脱俗、纯粹的,而自己却不是这样,还有肮脏丑恶的一面,怎么当得起“诗人”的称号呢?
C.“纵然”这个词是与下一段的“可是”相配合、呼应的,是一种让步转折的关系,虽然前面说的很多,但是强调的是后面。
D.“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这个“你”与后面“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的“你”所反映不是同一个人,前一个“你”指拷问者,即“自己”,后一个“你”指国民党反动派。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善于以一幅幅色彩绚烂的画面展示意象:白石、青松、大海、夕阳、招展的国旗、古铜色的菊花,众多意象散发出文明古国古色古香的气息,突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B.不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却说“鸦背驮着夕阳”,不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却说“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一“驮”一“织”,诗人用词十分奇崛传神,使诗的画面极富动感。
C.“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暗示了诗人的身份是一位以种茶为生、以茶换粮的茶农。一个“苦”字不但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也为全诗平添了一份苦涩之感,这种葳涩是理想的炽烈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反差带来的。
D.“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这个意象与前面的意象形成巨大的反差,给读者心中造成强烈的震撼。诗人对旧我这样否定,正是渴求灵魂来一次蜕变。
[答案与解析]
9.第一题答案应选D项,“你”所指应该是相同的,都是指拷问者,即自己。这句意即:你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你灵魂里肮脏的一面,你怕不怕呢
10.第二题选C项,诗人的身份应是偏爱文化的传统书生。此项中对诗句的理解望文生义,是不恰当的。
解析: 这首涛是《死水》集中的第一首,它独立于诗集四部分之外,有序诗的意义。
全诗从第二句开始,以铺陈的手法,推出了一幅又一幅景象,以此来展现整个诗集的主体意象;也可以说,此即为整个诗集的一个缩影。诗人集中表现了他对祖国、历史、文化和山水的热爱。然而,他的爱国情怀又与冷酷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些又增添了诗人抒情中的苦涩感。诗的结尾以突兀的方式写道:“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这是诗人对自我的严酷反省(诗题为“口供”,含义也就在此),对旧我的否定,当然是为了渴望灵魂的一次蜕变。否定之否定,这也正是《死水》这部诗集的思想价值所在,是诗人进取精神的体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绝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1.“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绿映红”指什么?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关于这首诗,前人曾有过不同看法。明朝人杨慎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你同意杨慎的说法吗?为什么?
11.参考答案和解析:
(①这里的绿映红,就是绿叶映衬红花。②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即用事物的颜色、形状等特征代替事物的本体。③这首诗,杜牧既写眼前之景,又想象未见之景,并写意泼墨,这样虚实相生,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如果仅仅拘泥于眼前之景,诗歌就显得单薄、单调,没有了想象的余地,意境就差多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19题
送孟东野序(节选)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趋,原为快步疾走,此处水流迅疾貌。 )
A、其趋也或梗之(通“促”催促)
B、其沸也或炙之(烤)
C、其他浸淫乎汉氏矣(在水中滋润,此处指积累渐而扩及)
D、东野之役于江南也(任职)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B (介词,对) )
A.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而使鸣国家之盛耶
B.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
其于人也亦然
C. 人声之精者为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D. 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忌不自信
1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不是唯心主义,恰恰是唯物主义。 )
A、文段着眼于一个“鸣”字,从自然界的“物不得其平则鸣”,推论到人世间人们的鸣,鸣贯穿始终,意脉清晰,主旨显豁。
B、“有不得已者而后言”一句,说明诗文一方面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一方面又是情动于中,而言之于外的结果。
C、人“不得其平则鸣”或“鸣国家之盛”,或“自鸣其不幸”,在作者认为,这全“悬乎天矣”,即把这些情形全归于天意,可见作者在宣扬的唯心主义观点,对此,我们应当摒弃。
D、如果从行文来看,作者结论好像在说天意起决定作用,其实,这是作者借天意指责当政者不重用孟东野之类的人材,为孟东野鸣不平。
15.下列是文段中提及的唐代一些文学家,其连接有误的一项是( D(《枫桥夜泊》张继作) )
A、陈子昂——初唐革新诗人——《登幽州台歌》
B、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
C、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登高》、《蜀相》
D、张籍——新乐府诗派——《枫桥夜泊》
16.翻译下列三句。
(1)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2)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
(3)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
16.译文参考:
(1)草和树是没有声音的,有风扰动就发出声音。
(2)音乐,(是)将郁结在心里的感情倾泄到外面来。
(3)还是将要他们穷苦困窘,心里忧愁,而颂扬自己的不幸呢?
阅读下列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感觉
冯骥才
(1)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那当儿,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人眼睑,搅乱头脑;J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2)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致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贯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辨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桔色的夕照。
(3)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溢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地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这种种种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漩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已。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密?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夺眶而出,滚过脸颊,啪啪掉在地上。我倚着门框,仰起头,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决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常的、令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的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4)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招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的我?为什么以前听这曲子从无这般感受?更奇怪的是,这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 光线线晦黯、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5)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6)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7)那是个深秋时,刚刚下过一场蒙蒙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我才办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条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边,蜿蜒又清亮,缓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着一些垂柳;右边是一面石砌的高墙,不知当年是哪家豪门显贵的宅院。这石墙很长,向前延长很远。院内一些老杨树把它巨大的伞状的树冠伸出墙来。树上的叶子正在脱落,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枝上挂的不多。显然无风,不时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叶子,自个儿脱开枝干,从半空中打着各式各样的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落在地上的叶子中间,立时混在一起,分不开来。大树也就立刻显得轻松一些似的。我踏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比较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它的汁液与幽香,就早早随同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汪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切望在这树上多多留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命许许多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谁愿意丢弃它?甚至依旧甘心把一切奉献给它。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么?
(8)我怜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蓦然发现高高的、雨淋湿而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反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好像躲在暗处的一双美丽的眼睛……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大股热泪遮挡住了。我站在满地褐黄斑驳的落叶中间,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并任使这情感尽情发泄和延长,多留它一些时候。谁知它只是这一小阵子,转眼竟然雾一般渐渐消散。好似一下子都拥聚与凝结起来的事物,又一下子分散开来,抓都抓不着。咦,这是怎么回事?
(9)我手里拈着这片闪光而早落的叶子,痴呆呆地站着。
(选自《20世纪中国美文大观》,略有删改)
17.两次引发感觉的事由是什么?请具体指出。 (3分)
(1)
(答案不超过10个字)(1分)
(2)
(答案不超过20个字)(2分)
18.本文所表述的感觉具有哪些共同特点?请概括写出。(6分)
(1)
(2)
(3)
(4)
19.文章第2节写到黄昏中“淡淡的桔色的夕照”,第7节中写到脱落的褐色的叶子中有一片“翠绿”的新叶,第8节中写到发暗的墙头上“雪白的猫”等,你认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分三点概括)
(1)
(2)
(3)
2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3分)
A.第3节中“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溢我的心里”这句说感受美的过程就是
情与境、审美主体与对象互相交融的过程。
B.第3节中作者被音乐感动的心理体验全都借助“一股潜流似地婉转回旋”,“潜流形成
一个疾转的旋涡”,“潮头卷起”等一连串比喻表达了出来。
C.“这决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常的、令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这话表明,音乐不使
人痛苦、忧伤,而使人兴奋、激动、愉快和满足。
D.“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汪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
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这“泪”,其实凝结着生命对生活的依恋和切望。
E.“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
起来……”这句呼应文题,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缜密有致。
答:[ ][ ]
17-20题参考答案与解析:
1.(1)听舒曼的《梦幻曲》;(2)拾起绿叶后看到猫和窗中的蓝天。
解析:答这题,要抓住问题中“由什么引发”的题眼,去文中检索有关内容,然后概括。
2.(1)奇妙,强烈,(2)有甜有忧(苦),(3)可遇不可求,(4)捉摸不住,转瞬疾逝。
解析:答这题,应先锁定有关描写感觉的语句,筛选概括出特点。比如,2节写感觉奇妙强烈;3节写甜、苦、忧、异常、幸福等;5节、6节、8节,写可遇不可求,捉摸不住,转瞬疾逝。当然也有甜苦交加的感受。
3.
(1)点染静物,形成色彩、情调上的鲜明对比;
(2)营造出神秘梦幻、美丽迷人的意境(氛围);
(3)为下文写作者刹那间的情绪冲动和感觉的触发进行铺垫。
解析:这题主要是考察对景物描写的审美特点进行感知理解的能力以及这样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把握提干中提醒的“黄昏”与“桔色的夕照”,脱落的“褐色”与“翠绿”的新叶,发暗的墙头上“雪白的猫”等色彩情调上的对比,然后思考这样对比描写的直接的审美作用和对作者感情的作用。
(4)B中错误:文中“我”感受过程和诗一样的情绪节奏不全部是通过比喻表达出来的。
C中错误:表达片面。并不是所有的音乐能使人兴奋、激动、愉快和满足,音乐也给人感伤(也是种审美感受。)
21.根据下面语句的格式,仿造两句,使之成为一组排比句。
例句: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21.参考答案: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天际一朵漂浮的白云。
22.仿写。仿照下列诗句,以“现在”和“未来”为内容,再写两节,节与节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层进关系等。
过去的日子
如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太阳蒸融了。
23.请按下列提示,写一篇话题作文。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文题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古今中外,爱国的诗歌浩如烟海,从你呱呱坠地起,你肯定就有接触。这些诗歌,或燃烧过你的灵魂,或让你流下了泣血的心泪;或给了你艺术的美感,或给了你生的启迪,死的昭示;或给了你无上的勇气,平和的心境……从小到大,或者说就是现在,你最喜欢读谁的诗歌呢,能谈谈吗?
附:
送孟东野序 译文 大凡东西不平衡时,就要发出响声。草木本无声音,风吹动它们发 出声音。水本无声音,风振荡它发出声音。水流腾起波浪,是因为 受到激扬;水流得迅疾,是因为水道狭窄形成阻塞;水的沸腾,是 因为用火来浇。金属、石头本无声音,是因为敲打它们发出声音。 人们发表言论也是这样,是因为心中有不得已的感情激发而发表言 论。他们的歌咏是因为有所思虑,他们的哭泣是因为有所感怀。凡 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大概都是有所不平吧! 音乐是郁结于心的感情抒发出来的,选择了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而 借助它们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 器,是器物中最善于发声的。自然界对于四时也是如此,选择了善 于发声的东西而借助它们发出声音。所以,用鸟在春天发出声音, 用雷在夏天发出声音,用虫在秋天发出声音,用风在冬天发出声 音。四时的推移变化,大概也必定有不平之处吧!对于人来说也是 如此,人声音的精华是语言,对语言来说,文辞又是精华,更要选 择善于表达的人而借助于他们来发表议论。 唐朝得到天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 都以他们各自的才能而鸣。那些活着而处于下位的人中,孟东野开 始以诗歌而鸣,他的诗歌超出魏、晋时代,有些经过不懈的努力, 可以达到古代的水平,其余的也接近汉代诗歌的水平了。跟从我学 习的人中,李翱、张籍是最杰出的。孟东野、李翱、张籍三人的诗 文确实优秀啊。不知道是上天将使他们的声音谐和,让他们为国家 的兴盛而鸣呢?还是将使他们受穷挨饿,心情愁苦,而让他们为自 己的不幸而鸣呢?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取决于上天了。那么他们处 在高位有什么可欢喜的呢?沉沦于下位又有什么可悲愁的呢? 东野就职于江南,仿佛有些失意的样子,所以我说命运取决于上 天,以此来宽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