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城市起源的条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3.能够运用有关文字和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核心要点突破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深化透析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学业水平达标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农业生产的发展,________农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_____农业劳动,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
(2)_________分工,特别是_____________同农业的分工以及________的出现,促进了集市的形成和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剩余
社会
手工业
商业
非
2.城市的发展
时间 特点 原因
工业革
命前 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单一,多以________职能为主 生产力水平低,_________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工业革
命后 城市数量_______,规模扩大,功能扩展,成为_________经济的中心 大机器工业取代手工业,__________水平空前提高
政治
农业
增加
区域
生产力
时间 特点 原因
二战
以后 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还出现了许多专业化城市 ___________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技术
方法规律 图示城市形成的条件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城市化一般指_______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_________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___________活动的过程。
农业
城市
非农业
知识拓展
人类的居住地
人类的居住地分为农村和城市,其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
聚落类型 人口主体 经济活动 规模 形成时间
农村 以农业人口为主 农业活动 较小 较早
城市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非农产业 较大 较晚
农村和城市的差别,除了规模、形态之外,还有许多方面,其本质差别在于:农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先有农村,后有城市,城市一般由农村发展而来,但城市对地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因为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表现
(1)城市_________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____________上升(主要标志)。
(3)城市___________规模扩大。
3.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___大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数_________发达国家。
人口
比重
用地
速度
超过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大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并形成___________群和_____________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城市
大城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 缓 快
城市化水平 高 低
城市化表现 出现_______城市化和____城市化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导致大城市________膨胀、城市_________剧增
郊区
逆
规模
数量
思考
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有何促进作用?
【提示】 (1)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见下表。
产业 影响
第一产业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第二产业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加快为进城的农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化是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市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_______变化最大的地区。
2.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_________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__________下沉或海水入浸导致地下水质恶化等生态问题。
环境
耕地
地面
(2)环境问题: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社会问题:交通拥挤、________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住房
方法规律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要点突破
1.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定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市化标志 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的
动力机制 ①农村的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②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城市化
的意义 ①引起聚落形态的变化,导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变化;②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国家
类型 所处
阶段 起步
时间 目前
速度 发展
水平 城市
化人
口比
重 城市
化与
经济
发展 原因 后果
发达
国家 后期
(饱和期) 早 缓 高 大 相适
应 农业现
代化的
发展,
大批农
业劳动
力向城
市移动 郊区城
市化和
逆城市
化现象
国家
类型 所处
阶段 起步
时间 目前
速度 发展
水平 城市
化人
口比
重 城市
化与
经济
发展 原因 后果
发展
中国
家 中期
(发展期) 晚 快 低 小 不相
适应 城市经
济畸形
发展,
人口增
长过快,
农村劳
动力过
剩 很多社
会问题
3.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1)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如下图所示:
(2)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郊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下图所示:
(3)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
②城市产业因地租不断上涨,而迁往郊区或其他地区;城市中心区房价太昂贵,人们迁向地价较便宜的郊区。
③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导致人口流向环境优美、居住条件较好的郊区和乡村。
④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方法规律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也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推进的一个新阶段,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之上的。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
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自然
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物在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水,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使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强烈的地方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5.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②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各种功能分区的关系。
③建设生态城市,促进城市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读“部分大洲和地区的城市、乡村人口当前与未来趋势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例
(1)将图中代码填入对应的地区。西亚________,非洲________,北美地区________,拉丁美洲________。
(2)北美洲城市化进程变缓的原因是________。非洲城市化进程特别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发展带来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达国家在高度城市化的同时,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新趋势,即城市________区、________区及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高,乡村人口比重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化速度趋缓,可判断B是北美地区;西亚地区由于石油的开采,收入大增,城市人口比例将会有较大增长,D应该是西亚地区;非洲目前乡村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应该是A;拉美地
区经济发展较快,预计将来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乡村人口比重会下降。在城市化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失业人口增加、住房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剧等,城市人口和工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转移。目前有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 (1)D A B C
(2)已经高度城市化 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入
(3)失业人口增多、住房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剧
(4)住宅 工业 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地租高,地铁、高速公路和私人汽车的发展
学以致用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50~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乙中的①②两线,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多选)( )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的相关知识。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无论从城市数量,还是从人口数量、城市规模上,都在不断增大,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从图乙中可以看出,这两条折线的不同之处在于,②曲线的人口是逐渐增加的,人口总数比①少;①则反映了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从图甲中看出,G城市在1950年就是特大城市,人口数量多,会出现人口从中心区开始向外围的迁移,市中心人口减少,所以,表示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①曲线。G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出现了减少的趋势,这是逆城市化的典型表现。
答案:(1)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3)① 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4)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5)ABD
图表解读
1.教材图2-1-3 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趋势
该图通过两条曲线的变化说明了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特点。一条曲线是城市人口增加曲线,从图中看出,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7.34亿,2000年达到28.54亿,2020年将达到44.88亿;另一条曲线是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曲线,从图中看出,1950年城市人口比重为29.2%,2000年达到46.6%,2020年将达到57.4%。
教材深化透析
2.教材图2-1-4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
该图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缓慢发展阶段、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特别注意:“S”形曲线符合一般正常发展过程的实际,有助于理解现实的城镇化地域差异和预测未来的发展。现实中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过程随时间的发展都不可能留下一条完全相同、平滑连续的标准曲线。
3.教材图2-1-5 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
世界六大城市带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各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的不同,其出现的原因也不同。
从自然条件看,城市带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且多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形成城市带的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城市带的名称 主要成因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中国最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 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工业和人口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 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区,美国经济发展最早的地区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欧洲西部城市带 欧洲西部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业和贸易占世界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
英国南部城市带 世界现代工业起源地,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
4.教材图2-1-7 世界各国和地区城市化水平
通过读图了解到:(1)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一般超过70%,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
(2)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拉丁美洲不少国家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而亚洲和非洲国家则普遍较低。
活动点拨
1.教材P31问题索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如下几个变化:①城市用地大幅度扩展;②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③周边小城镇与主城的建成区的距离变短,及至相连。
原因:职能的变化,城市规划的控制和引导;郊区的发展,大型体育活动。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既给居民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城市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
2.教材P32活动提示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中低纬度近海和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这些城市出现的地区也正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所在地,如中国的黄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西亚的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等。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形平坦,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耕业发展条件优越,农业发达。
3.教材P37活动提示
(1)改变地表形态、破坏地表结构,而后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影响城区的大气环境、改变气温和降水状况,造成大气污染等;改变城区水文状况、水污染加剧;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减少、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2)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利用耕地;利用现行法律和土地制度进行土地整理,使城市化真正有利于实现集约用地;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筑物向高层发展,以节约用地。
学业水平达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