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鲁教版 地理 必修2 第一单元第二节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鲁教版 地理 必修2 第一单元第二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7 17:1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第二节 人口迁移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
1.分析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人口移动现象。
核心要点突破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深化透析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学业水平达标
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1.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_________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__________性或__________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基础知识梳理
地区
永久
长期
方法规律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的概念中包含了三大要素,即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1)空间位移。只有发生空间移动的人口现象才可能称为人口迁移,“空间”一般以“行政区域”来界定。
(2)时间限度。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如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都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移、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3)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的含义。通常用是否超越某种特定行政区域界线来作为判断某一人口移动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如上图所示,A、B、C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代表国外,由A1到B1、由B2到C1、由C1到A1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由B1到B2不属于人口迁移,由A1到D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时间 迁移特点 主要原因
人类社
会早期 原始人群为满足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受天然食物吸引,经常迁移流动 ______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古代农
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等
自然
时间 迁移特点 主要原因
15~19
世纪 由_____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__________地区迁移 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满足其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
未开发

3.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新形式和新特点 典例
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
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新形式和新特点 典例
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大批欧洲人从原先的殖民地返回故乡,西欧迁出的人口日益减少,欧洲成为人口_________地区
________仍是外来人口主要迁入国,但迁入人口的来源有变化:____________和______成为移民主要来源地
迁入
拉丁美洲
亚洲
美国
4.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是指因________、学习、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发展水平。
(3)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人口________和人口__________。
(4)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工作
旅游
探亲
经济
文化
迁移
流动
(5)流动人口是我国________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增强社会活力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市场
思考
如何从人口移动的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农村包围城市”和“孔雀东南飞”现象?
【提示】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两种基本形式,现阶段我国人口主要由农村涌往城市,属于人口流动,即“农村包围城市”。人口从内地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移动,即“孔雀东南飞”。看其居住地是否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而断定属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自然因素:自然灾害、气候、水、土壤、矿产资源。
(2)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
(3)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民族宗教。
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对移
出地 缓解______矛盾,有利于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 可能造成人才流失
对移
入地 增加人才和劳动力,利于社会发展 引发迁入地的自然
和生态环境问题
人地
2.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影响 表现
建立起一批以______为主体的国家 美国、__________、___________、新西兰以及新加坡等都是近几百年来兴起的移民国家
促进了经济发展 美洲的发展;________地区经济的繁荣以及_________石油生产国的崛起
移民
加拿大
澳大利亚
西欧
中东
影响 表现
促进了______的交流、融合 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巴西被誉为“人种大熔炉”,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分布有大量混血人种
文化
核心要点突破
1.人口迁移类型的判读方法
判断人口迁移类型的基本思路是抓住地理范围、迁移方向、就业性质、迁移方式、迁移时间、迁移原因等方面的最突出特征。
人口迁移
分类标准 人口迁移类型
地理范围 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一国范围之内的人口迁移,如省际迁移、县际迁移等
迁移方向
(国内人口迁移) 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部分发达国家的新趋势)
分类标准 人口迁移类型
移民的就
业性质 产业性移民(移民从事工业或第三产业)或非产业性移民(如投亲靠友或一些政治、军事、宗教等目的的移民)
迁移方式 自发性迁移与计划性迁移;有组织的迁移与无组织的迁移;自愿性迁移与强迫性迁移;个人迁移与集体迁移等
迁移时间 永久性迁移;非永久性迁移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流向 特点 原因
人类
社会
早期 向自然条件好的地区迁移 规模小、距离短 原始人群受天然食物吸引;农业社会主要因为土地开垦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
时间 流向 特点 原因
“二战”
前 “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距离变长、规模变大 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线和新大陆的发现、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
时间 流向 特点 原因
“二战”
后 欧洲由迁出地区变成迁入地区;拉美由迁入地区变成迁出地区;北美、大洋洲仍属迁入地区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外籍劳工增加、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 重新划定边界、劳动力的供需变化、新兴城市和产业的发展
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淡水 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口迁移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了大量人口迁移
交通、通信 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教育 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有重要影响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政治因素 政策 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方法规律
图示人口迁移的因素
4.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随着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交通运输的日益便捷,人口迁移,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如下表所示:
社会经济效应 含义 举例
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 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新加坡等
社会经济效应 含义 举例
促进了经济发展 促进了资源开发、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①落后的北美经过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长期开发,成为经济发达地区;②西欧战后经济的繁荣以及中东石油生产国的崛起与外籍劳工迁入有很大关系
社会经济效应 含义 举例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国际人口移动,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际人口迁移还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①中华饮食文化已“走向世界”;②巴西成为“人种大熔炉”
下图表示“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箭头代表该洲(区)人口的迁入或迁出,①~④表示的大洲(区)应是(  )
例1
A.①拉丁美洲;②北美;③非洲;④欧洲
B.①欧洲;②拉丁美洲;③非洲;④大洋洲
C.①非洲;②拉丁美洲;③欧洲;④北美
D.①拉丁美洲;②欧洲;③亚洲;④北美
【解析】 北美和大洋洲无论“二战”前还是“二战”后都是人口的净迁入区。“二战”前和“二战”后,人口迁入或迁出有反向变化的地区是欧洲和拉丁美洲。欧洲在“二战”前是人口的净迁出区,“二战”后是人口的净迁入区;拉丁美洲与欧洲人口迁入或迁出的变化正好相反,拉丁美洲在“二战”前是人口的净迁入区,“二战”后变成人口的净迁出区;非洲无论是“二战”前还是“二战”后都是净迁出区。
【答案】 B
名师点拨
实例举证法记忆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1)巴勒斯坦人沦为国际难民或迁居国外——战争(政治因素)。
(2)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政治因素)。
(3)我国历史上因朝代更替和都城变换引起的人口迁移——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变革(政治因素)。
(4)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经济因素。
(5)我国现在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经济因素。
(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民族歧视(社会文化因素)。
(7)美洲印第安人被迫迁往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种族迫害(社会文化因素)。
(8)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宗教迫害(社会文化因素)。
(9)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旱灾(自然环境因素)。
(10)21世纪初,大洋洲岛国图瓦卢和瑙鲁决定举国搬迁新西兰和墨尔本——海平面上升(自然环境因素)。
学以致用
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实线和虚线上加箭头,表示人口迁移的方向。
(2)图中实线表示________人的迁移;虚线表示________人的迁移。
(3)19世纪前,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所示的人口迁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条迁移路线中,属于强制性国际移民的是________。
答案:(1)略。 (2)非洲 欧洲
(3)地理大发现 新航路的开辟
(4)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移向未开发国家
(5)乙
我国“民工流”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项目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方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山东、安徽、浙江等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项目 内容
类型 主要方式 以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经商
主要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项目 内容

响 积极影响 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贡献
促进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收入
促进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
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消极影响 增加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
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2010年高考上海卷)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例2
概述图1、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1)由图1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2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1资料直接可以读出上海人口最突出的变化特征是性别比例趋向平衡。性别构成问题是城市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它关系到社会健康发展,婚姻家庭的稳定,因此其社会意义突出。(2)从图2中直接分析不同城市地区外来人口的增长以及变化特点。意义分析方面,主要从围绕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向郊区以及其他功能区分流人口,缓解中心城区交通、环境压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学以致用
2.(2011年台州高一检测)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据此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流,则乙地可能表示(  )
A.地广人稀的西北内陆地区  
B.经济发达的城市
C.人口众多的农村
D.风景优美的山区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北京流往河北
C.从广东流往新疆 D.从湖北流往贵州
(3)若此图表示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北美
C.从亚洲迁往非洲 D.从欧洲迁往亚洲
解析:此题以多个情境考查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解答此题时只需牢牢把握一个观点: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第(1)题,根据“人往高处走”即可判断出正确选项。第(2)题,需要大致了解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第(3)题,世界人口迁移总体上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答案:(1)B (2)A (3)B
图表解读
1.教材图1-2-1 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
根据箭头颜色的不同,得出15~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的人口迁移路线,另一种是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近代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为:欧、亚、非洲(旧大陆)→美洲和大洋洲(新大陆)。迁移特点:规模大、范围广(涉及常住人口的所有大洲)、持续时间长。
教材深化透析
2.教材图1-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口迁移路线主要有四类:①外籍劳工和技术移民迁移路线:这条路线是二战后最主要的人口迁移方式,如从亚洲迁往北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西欧、西亚,从欧洲南部迁往欧洲西部,从南美迁往北美,以及非洲内部的迁移等。②因灾害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环境移民主要发生在
非洲,主要是撒哈拉沙漠周边国家的人口向外迁移。③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政治移民主要是由政局动荡或政治地图变化引起的,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引发的人口迁移。④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迁移路线,如两伊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引起的人口迁移。
通过读图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二战后原有的移民格局发生改变甚至逆转。欧洲由原先的迁出地变为迁入地,拉丁美洲由原先的迁入地变为迁出地。
3.教材图1-2-7 遍布世界各大洲的华人社区
(1)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外籍华人和华侨总人数多达3000多万。他们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各有600多万;欧洲的华人、华侨也有100多万,其中法国最多。
(2)因历史上我国的唐朝国力强盛,故侨居国外的华人、华侨往往以“唐人”自称,所以海外华人、华侨聚居并开设较多具有中国特色店铺的街市也被称为“唐人街”,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国旧金山、纽约、洛杉矶,英国伦敦,澳大利亚的悉尼等都有华人社区唐人街,日本神户有中华街。
活动点拨
1.教材P8问题索引
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历史因素等。其中,在人类社会早期,自然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业社会在和平时期,经济因素显得更为重要;在动荡的历史时期,政治因素显得更加重要;现代社会则有更多因素影响着人口迁移,例如政策变化、战争、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受教育环境、大型工程建设、环境变迁等。
2.教材P11活动提示
(1)故事中人口迁移事件主要有:闽东—台南,台南—长江三峡,上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盐城,盐城—上海,上海—深圳,丽江—深圳。
(2)以上7次人口迁移与自然或环境、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原因密不可分。“闽东—台南”是由于清朝初年的屯边政策,“台南—长江三峡”是由于战争社会动荡所致,“上海—长江三峡”是由于当时的“上山下乡”政策,“长江三峡—盐城”是由于三峡工程导致环境变化所致,“盐城—上海”是
教育招生因素带来的,“上海—深圳”是毕业后寻求较好的经济社会条件所致,“丽江—深圳”的女友可能是受婚姻等亲情(或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来深圳组建家庭所致。
3.教材P12~13活动提示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自然灾害以及政策因素等。
①经济因素: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加剧。明朝中期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山东省人口稠密地区的农民大批迁移到当时人口稀少的东北地区开荒种地。
②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歉收,导致饥荒加剧。鸦片战争前后,中原地区灾害频繁,大批灾民纷纷迁移到辽宁。1936年华北大水灾及其后的连年灾荒,使山东灾民纷纷迁往东北地区,并在1940年前后形成自1928年大饥荒以来的又一次人口迁移高峰。
③政策因素:清朝东北地区多皇家禁地,迫于人口压力,光绪年间全面开禁,接纳大批关内移民,人口迅速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加强边疆建设的政策鼓励下,仍有少部分山东农民沿传统路线迁移到东北。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即大批山东人返乡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凭借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净迁出省变为人口净迁入省。二是移民自身受到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的吸引。
(2)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以及亲情因素等。
(3)除材料中体现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外,还有:
①战争因素,例如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中东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地区的武装冲突所产生的国际难民。
②政治中心的转移、驱逐出境和流亡国外等。
③宗教文化因素,例如1947年,“印巴分治”时,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④生态与环境因素,例如洪涝、火山、地震等环境灾害。
⑤河道变迁,河道变迁对沿岸居民生计影响极大。
4.教材P15活动提示
各类人口迁移,特别是永久性移民,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有广泛影响。
首先,对人口增长和分布产生巨大影响。人口迁移导致迁出区人口减少和迁入区人口增加,远比自然变动迅速、强烈。例如,1990~1995年发达国家增长的人口中,移民占45%,其中美、加、澳、新四国占1/3左右,欧洲占88%;同期人口迁出使发展中国家平均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其中拉美下降了7个百分点。
其次,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经济性迁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使迁入区性别比上升以及人口结构年轻化,老龄化延迟;迁出区则相反。
第三,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促进各民族和各地区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调整了不同国家与地区间劳动力的供求比例,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智力和资本的流动等。此外,人口迁移还促进人种基因的交流。
学业水平达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