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荒漠的分布与其主要成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
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2.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其不同地区,荒漠化类型不同。关于其荒漠化类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低湿滩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蚀荒漠化 ②开垦地、旱地荒漠化主要为盐渍化 ③墚地荒漠化主要为水蚀荒漠化 ④从总体上看,毛乌素沙区以风蚀荒漠化为主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南美洲的西海岸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主要受秘鲁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第2题,墚地上主要是流水侵蚀造成的荒漠化,毛乌素沙区以风蚀荒漠化为主。
答案: 1.C 2.C
读下图,回答3~4题。
3.这幅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退化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4.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解析: 第3题,从三幅图的变化看,生物的变化是因环境的改变引起的。开始有草地覆盖,能适合羊的生存,后来,草地破坏,最后变成了沙漠,因为缺乏足够的草饲料,羊难以生存,只有对干旱适应能力较强的骆驼才能适应后来的环境。第4题,漫画中的问题是草场退化沙化和植被破坏引起的,因而解决措施就要从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方面来进行。
答案: 3.C 4.A
5.有关荒漠化成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B.各因素中,气温的变化对荒漠化进程影响最大
C.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植被退化和覆盖率降低是荒漠化的前兆
解析: 对荒漠化进程影响最大的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
答案: B
6.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有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因素引起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解析: 楼兰古城和罗布泊的消失,主要是由于人类破坏植被,过量引水灌溉,使塔里木河流域下游干涸,从而使土地退化,这也是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7.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 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析: 在荒漠化的防治中,对不同程度的荒漠化问题,要实行相对应的措施,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因为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损失要大大超过土地利用收益,治理和恢复的投资又远远大于预防的投资,但任何阶段都要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进行。
答案: D
8.关于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土地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缩小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B.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扩大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缩小
C.耕地面积扩大导致人口增长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D.人口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从而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
解析: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的需求快速增加,在生产力水平较落后的条件下,不得不在半干旱地区大面积垦殖,从而严重破坏草原植被,导致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迅速蔓延。
答案: D
9.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是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________________区。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解析: 弱水是我国的第二大内流河,它发源于祁连山,依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补给,流经河西走廊,下游流入内蒙古高原的额济纳旗,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它是重要的灌溉水源,它对河西走廊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上游用水量过大,导致下游来水量减少,再加上下游地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导致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针对该地区特点,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该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
答案: (1)西北干旱半干旱
(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
(3)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
(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开垦或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图中所示各河流( )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
C.流量季节变化小 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
解析: 第1题,从省区轮廓判断该地区为甘肃省西北部,这里不可能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该地气候干旱,建国后,由于人口增多,对草原山地过度放牧、开垦或樵采等原因,使得这里的荒漠化有日益扩大的趋势。第2题,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主要来自夏季的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故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大,冬季往往断流;由于气候干旱,河流沿途蒸发旺盛,下渗量大,所以自上游至下游,流量越来越小;河流的流程短,干旱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弱,故河流的含沙量小。
答案: 1.B 2.B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多亿元,平均每天近1.5亿元。据此回答3~5题。
3.目前,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自然原因最可能是( )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出现沙化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容易恶化
4.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
A.土地生产力日益丧失 B.全球变暖
C.臭氧空洞 D.砍伐森林
解析: 第3题,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自然原因与全球气候变暖,干燥程度不断加深有关。第4题,全球变暖与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有关;臭氧空洞与排放氟氯烃气体有关;砍伐森林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由荒漠化引起的。
答案: 3.A 4.A
读下图,完成5~6题。
5.图中铁路干线的名称是( )
A.兰新线 B.兰青线
C.包兰线 D.京包线
6.图中沙障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宁夏平原的农田 B.保护铁路畅通无阻
C.调节气候 D.减少水土流失
解析: 由图中铁路线走向及穿越的省区,不难判断该铁路为包兰线。为防御流沙侵袭包兰铁路,科研人员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建成了一条带状沙障。
答案: 5.C 6.B
读河西走廊自然景观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地形区的自然景观有石质戈壁、砂质戈壁、绿洲和盐化戈壁,其分布位置与图中数码配对正确的是( )
①—石质戈壁 ②—盐化戈壁 ③—绿洲 ④—砂质戈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该地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沙漠化 ③土壤盐碱化 ④酸雨危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第7题,据图可知,①地位于山麓地带,该处多石质戈壁。③位于山麓和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该处受高山冰雪融水灌溉,分布着绿洲。第8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该区降水稀少,易发生沙漠化现象。此外,由于蒸发量大,地下的盐分会在地表聚集,出现土壤盐碱化现象。
答案: 7.B 8.B
下图是我国西部部分省区略图,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中几个省区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春季频繁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其风沙多源于蒙古和哈萨克斯坦 ②受沙尘暴危害最严重的是b省区,主要原因是干旱 ③该区域拥有丰富的太阳能、水能、草场和矿产资源 ④f省有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糖料和桑蚕基地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10.关于a、b两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晴天多,日照长,虽为高寒农业区,但农作物产量高
B.农田、村镇、城市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C.河流①地处亚欧板块的内部,下游流经东南亚注入太平洋
D.平均海拔高,高寒缺氧、冻土、生态脆弱成为发展陆路交通的自然障碍
解析: 9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题图判断,b省区为青海省,该地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加之其北侧有祁连山脉的阻挡作用,受沙尘天气影响较小,选项D正确。10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读图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流①地处亚欧板块内部,但其下游流经南亚的印度和孟加拉国境内,最终注入印度洋。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9.D 10.C
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166.48万 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11~12题。
表1 新疆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万 km2)
荒漠化土地总量 耕地 林地 草地 未利用土地
111.32 2.35 4.31 50.54 54.12
表2 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 km2)
水蚀 风蚀 冻融 盐碱化
12.53 83.93 5.24 9.398
11.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12.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防御荒漠化效果不明显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和地表径流
解析: 第11题,从表1中可以看出,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是111.32万 km2,等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的和;从表2中看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风蚀、水蚀等自然原因。第12题,新疆的荒漠化主要是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风化、风力侵蚀作用造成的。由于气候原因,该地森林很少。从表中可看出面积大小以及荒漠化与人类活动关系不明显。
答案: 11.C 12.D
二、综合题
13.读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局部区域)及其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选项最适合甲处的是( )
A.陡坡开垦 B.过度放牧
C.生态环境脆弱 D.大风季节开垦
(2)图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属于________。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从气候因素分析该区域荒漠化严重的原因。
(3)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请简要分析其人为原因。
解析: 荒漠化的产生,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其中气候异常是造成荒漠化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则是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答案: (1)C
(2)温带草原带 ①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②降水较少,使土壤干燥;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
(3)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当。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2008年3月31日电 据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的最新监测,受蒙古反气旋和较强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宁夏北部、陕西北部等地30日出现沙尘天气,局部地区发生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受影响土地面积约68万平方千米,受影响的人口约630万。
材料二 我国沙尘天气分布图、沙尘暴路径示意图和亚洲部分地区图。
(1)根据亚洲部分地区图,几千万年前,阴影地区距离海洋较近,气候温暖湿润,现在却气候干燥,试简述其原因。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将下列备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图中的适当位置。
A.燃烧矿物燃料 B.土质疏松
C.风力加大 D.二氧化碳增加
E.过度放牧 F.过度开垦
G.气候变暖变干
(3)结合上述成因联系图,分析人类为防治沙尘暴的发生可采取哪些措施?
(4)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现象日益加剧,分析主要原因有哪些?
解析: 以沙尘暴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成因、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第(1)题,现在气候干燥的主要原因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抬升,阻挡了印度洋湿润气流北上。第(2)题,该类试题应根据前后关系解答。第(3)题,根据第(2)题涉及的有关方面,进行组织答案。第(4)题,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并侧重人为原因。
答案: (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抬升,阻挡了印度洋潮湿气流北上,致使该地区气候变干。
(2)从左向右,从上而下分别是A、G、C、E、F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退耕还林还牧,合理放牧;植树造林,采取工程措施。
(4)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土地沙化严重。
人为原因:北方草原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沙化,林区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建筑工地多,工地建筑用沙缺乏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