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2课时)+同步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2课时)+同步练习(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2 17:30:41

文档简介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文章中,王戎仅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细致地分析和思考,得到与他人不同的答案。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从王戎的的例子,我们也可以推知,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多角度观察事物,不应盲目跟从,要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此得出正确的理论。
文言文的学习是本课中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篇幅短小,含义深刻,与现代文在表达上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中,应注重以读带讲,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以“省略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感悟道理,并从中找到古今阅读的区别与联系,最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学会口译文章,从而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3.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与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习中华民族自古就不乏智慧少年,学习他们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精神。
6.会联系实际对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培养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
1.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
课前预习
(二)教师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学生讲故事,师出示原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这个故事中的司马光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聪明,充满智慧,一个七岁的孩子在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能果断地采取措施,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另一位聪慧而与众不同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1.教师简单介绍王戎:
王戎简介:
  王戎是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就聪明过人,好清淡,为"竹林七贤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61.htm?)"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
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王戎识李
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3.
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
〔诸〕众。
〔游〕玩。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信然〕真是这样。竞走:
争相地跑过去,竞:
争逐,走:跑。
唯:只有
然:这样
4.学生自由朗读
5.
齐读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参照注释,疏通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思;
2.读懂文章大意,思考小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3.对主要人物“王戎”有初步的认识。
四、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巩固提升
1.检查朗读:指名读、齐读
2.进一步强调易错字词句的朗读
二、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
刚才同学们朗读真棒!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2.
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看道边李树多子,(
)折枝。
3.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4.质疑(关于字词句)
5.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6.
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三、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1.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启示:
 
2.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力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3.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4.换个角度,你会更优秀。
同学在学完《王戎识李》后,在网上,在网上发表了一个贴子,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请你在读完贴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王戎识李的重新思考
这是一个中国人用来教育下一代的经典的例子,意思是说“要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但是如果对这个故事重新思考,这不就是教唆我们下一代去想当然吗?
我觉得我长这么大,受这种思想影响非常严重。我们应该多一些实践的精神!
评论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1.背诵全文。
2.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这首诗歌,结合原文写写读后感。苦李--破译"王戎识李"
3.补充阅读资料:
琅玡王氏
  发源地: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
  魏晋著名人物:“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竹林名士”王戎、“中朝名士”王衍、“江左名士”王导、“二王”书圣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一问三不知”的王徽之。
  家风:传统儒学世家转为传统玄学世家。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雅量》
  这则《世说》的记载,便是成语“王戎识李”的由来。而七岁的王戎,所显露出来的善于分析、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进退得当的特质,后来也成为他一生行事作风的缩影。
  
五、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多角度观察事物
不盲目跟从他人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内作业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理解课文内容,解释加点的词语
尝与诸小儿游
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2.写出画线的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作业
卧薪尝胆
司马迁
吴既故,越王勾溅反国,乃苦身焦思,里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日:“女(m)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不重(ng)乘。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贯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200课第3册》)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救:


振:
2“卧薪尝胆”的意思是
3.“女(r)忘会稽之耻邪”的意思是
4越王勾践是如何对待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