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同步练习(含部分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同步练习(含部分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2 17:41:11

文档简介

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内作业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上拼音
镢头(
)
开荒(
)
窑洞(
)
土炕(

脊梁(
)
明媚(
)
琳琅(
)
辉煌(
)
二、在括号里填恰当的词语。
(
)的流水
(
)的清香
(
)的茅屋
(
)的理想
(
)的春光
(
)的太阳

)的土炕
(
)的交响
(
)的小树
三、写近义词。
昔日(
)
追寻(
)
温热(
)
破旧(
)
奥秘(
)
灿烂(
)
四、仿写第一小节








课外作业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归(
)炕(
)妙(
)辉(
)状(
)
临(
)坑(
)秒(
)挥(
)壮(
)
二、扩写下面的句子。
(1)张岩做好事。
(2)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
(3)我和弟弟来到体育场。
(4)同学们清扫教室。
三、在括号里填表示声音的词语。
(1)闹钟(
)地走着。
(2)他(
)地喘着粗气。
(3)沙包(
)地一声飞过来。
(4)他(
)一声笑了。
(5)鸟儿(
)地叫个不停。
(6)大雨(
)下个不停。
(7)青蛙(
)
-声跳下水。
(8)河水(
)流过我家门前。
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亲
延安
闪过去一座山,又一座山,终于看见层层相接的窑洞了。延河水唱着歌向前流去,蓝天下,宝塔山放着
光辉。啊母亲延安,你多年不见的儿子回来了,又投进了你温暖的怀抱。
喧闹的锣鼓唢呐声响起来,陕北大秧歌扭起来,这不是1943年的“红火”情景吗?我们被热情的人群蜂
拥着向大街走去。“这是胜利桥。”
延安人骄傲地告诉我们:
“这是1952年造起来的。”
我们走
上桥,顺
着直通大街的路上望去,变了,-切都变了。
延安啊,我对你是这样熟悉,而现在却又如此地陌生。在这里
出现了在某些中小城市看到的虽小但非常热闹的街道景色。在笔直而又平坦的街道两旁有各种商店,扩音器
里不断传出优美的歌声。长途汽车满载着旅客,明亮的车裔里闪耀着人们满意幸福的目光。所有这一切让我
无法辨认。但我又怎么会不认识你呢?在街道南端的山坡上的窑洞,那不是过去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吗?在街道
的中心,靠西边山下的房屋,那不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吗?
我们走进延安城里,这里出现了奇迹!真正的延安城原来在这里,我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
仿佛突然
间回到北京的街巷,大街是那么宽阔,崭新的楼房林立。更使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夜晚的灯光,正从街道、房
屋、窑洞中亮起来。当年窑洞里的小油灯不见了,
代替它的是无数明亮的电灯。
延安,你为祖国经受了何等的艰难困苦,你为祖国哺育了多少优秀儿女,使祖国不仅有睛朗的白天,也
有明亮的夜晚。延安,你就是明灯,永远照耀着祖国大地!
(1)作者来到延安,首先看到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怎样?
(2)作者看到延安发生了哪些变化?
(3)说说你对“延安,你就是明灯,永远照耀着祖国大地”
的认识。
参考答案
二、(1)张岩几年如一日默默做好事。
(2)白求恩聚精会神地给伤员做手术。
(3)我和弟弟高高兴兴地来到体育场。
(4)同学们认认真真地清扫教室。
三、(1)嘀哒(2)呼呼(3)嗖(4)扑哧
(5)吱吱喳喳(6)哗哗(7)扑通(8)哗哗
四、(1)窑洞、
延河、宝塔山。像久别的儿子回到母亲身边。
(2)“胜利桥”直通街市,热闹的街道景色笔直平坦的街道、商店、长途汽车、崭新的楼房林立,电
灯代替小油灯。
(3)延安是革命圣地,哺育了无数优秀儿女,延安的精神永远激励人民去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教材分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会读“镢、琳、琅”等9个生字,理解“开荒、满目琳琅”等词的意思。
2.感性认识新体诗,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
3.接受语言美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寻找、搜集与延安有关的课外资料。
(二)教师:搜集资料、图片、音乐,制作课件。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
延安,一座北国边塞之城,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土地。延安,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史册,启迪后人的经典。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那场翻天覆地,激荡山河的革命浪潮曾经从这里席卷全国,延安,也因此被称为革命圣地。
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南泥湾,这里革命的足迹历历在目,看着这一切,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延安,我把你追寻”,诗人在追寻延安的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收集的延安的资料。师补充。
(二)自主预习,尝试自学
1.范读,指导朗读,读通,读顺。
2.借助拼音自读词语,指名读,齐读词语。
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语言环境理解。
(三)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1.通过课前预习说说: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汇报: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深入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第1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2)小组讨论,学生汇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把我们追寻延安精神比作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3)教师小结,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祁念曾先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追寻延安精神,那么延安到底什么地方给作者留下了美好回忆呢?
(4)学生自由读第2小节,思考:延安哪些地方给作者留下了美好回忆?
学生汇报;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5)师讲解,延河:黄河的一条支流,为延安市第二大河。由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根据地,延河被称为“中国革命母亲河”,宝塔山和延河水是延安最具体的形象。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实际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实际讲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运动。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杨家玲: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实际讲当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对革命的正确领导。
(6)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7)教师小结:这一节连用四个“追寻你”开头的句式,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美好回忆,也表达了作者的依恋之情。那么当我富裕了,我们还有没有必要追寻延安精神呢?
2.深入学习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这里运用了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表明了要改变贫穷的生活。作者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理解“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出示宝塔山图片。
(4)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学生汇报: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5)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忘不了的是什么?“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这里运用了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表明要改变贫穷的生活。“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6)教师指导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深入学习第三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学生汇报;
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
(3)小结: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行尸走肉。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板书)
(4)指导朗读。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1.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2.课外延伸
母亲
延安
闪过去一座山,又一座山,终于看见层层相接的窑洞了。延河水唱着歌向前流去,蓝天下,宝塔山放着光辉。啊母亲延安,你多年不见的儿子回来了,又投进了你温暖的怀抱。
喧闹的锣鼓唢呐声响起来,陕北大秧歌扭起来,这不是1943年的“红火”情景吗?我们被热情的人群蜂拥着向大街走去。“这是胜利桥。”
延安人骄傲地告诉我们:
“这是1952年造起来的。”我们走上桥,顺着直通大街的路上望去,变了,-切都变了。
延安啊,我对你是这样熟悉,而现在却又如此地陌生。在这里
出现了在某些中小城市看到的虽小但非常热闹的街道景色。在笔直而又平坦的街道两旁有各种商店,扩音器
里不断传出优美的歌声。长途汽车满载着旅客,明亮的车裔里闪耀着人们满意幸福的目光。所有这一切让我无法辨认。但我又怎么会不认识你呢?在街道南端的山坡上的窑洞,那不是过去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吗?在街道
的中心,靠西边山下的房屋,那不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吗?
我们走进延安城里,这里出现了奇迹!真正的延安城原来在这里,我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
仿佛突然
间回到北京的街巷,大街是那么宽阔,崭新的楼房林立。更使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夜晚的灯光,正从街道、房
屋、窑洞中亮起来。当年窑洞里的小油灯不见了,
代替它的是无数明亮的电灯。
延安,你为祖国经受了何等的艰难困苦,你为祖国哺育了多少优秀儿女,使祖国不仅有睛朗的白天,也有明亮的夜晚。延安,你就是明灯,永远照耀着祖国大地!
思考:
(1)作者来到延安,首先看到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怎样?
(2)作者看到延安发生了哪些变化?
(3)说说你对“延安,你就是明灯,永远照耀着祖国大地”
的认识。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仿写第一小节
3.课下继续拓展阅读
七、板书设计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
信念
比喻
追寻
枣园
温暖
对比
南泥湾
光明
杨家岭
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