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附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2 21:1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07004038605016578740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第四单元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第四单元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总分
得分
3780155748665
条形码区域
条形码区域
102235752475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在条形码区域贴好条形码。
2.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3.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在条形码区域贴好条形码。
2.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3.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4445168910
得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40分)
1.看拼音,写词语。 (8分)
172212033528039814533528030746703352804446270335280 diàn táng zuì zhèng shì ér dǒu sǒu

hóng w?i màn yóu fǎng zhào huǐ miè 42672033718544462703276603084195318135
169608599060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奉命(fèng)  灰烬(jìn)  与国无疆(jiānɡ)
B.饱览(lǎn) 抖擞(sǒu) 自相矛盾(dùn)
C.估量(gū) 海域(yù) 玲珑剔透(tì)
D.建筑(zhù) 潜伏(qián) 有恃无恐(shì)
3.比一比再组词。(5分)
祭( ) 勺( ) 拱( ) 煌( ) 销( )
察( ) 钓( ) 供( ) 皇( ) 稍( )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杭州  殿堂  诗情画意       B.宏伟  境界  地履其黄
C.己亥  流连  一泄千里 D.熏陶  仿照  不拘一格
5.补充词语,并根据划线句子的意思选词填空。(6分)
得意( )( ) ( )智多( ) 兴高( )( )
夜( )闭( ) 家( )人( ) ( )( )涂炭
(1)他富有智慧,善于谋划,百战百胜,号称“常胜将军”。( )
(2)电影中的主人公由于贪得无厌,最终落得家庭破产,家人四处逃亡。( )
(3)唐朝鼎盛时期,人们夜里睡觉都不需要关门防盗。( )
6.给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8分)
(1)死去元知万事空( )
A.同“原”,本来。 B.朝代名,元朝。 C.元旦。 D.货币单位。
(2)家祭无忘告乃翁( )
A.老爷爷。 B.你们的母亲。 C.你们的父亲。 D.你们的祖先。
(3)九州生气恃风雷( )
A.用以指生灵。 B.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C.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D.活力。
(4)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
A.踩,踏。 B.履行。 C.脚步。 D.鞋子。
7.积累运用。(8分)
1.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
2.九州生气______________,万马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直把杭州作汴州。?
4.少年 欧洲则国胜于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不拘一格降人材。?
得分
阅读与理解(30分)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17分)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
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
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在课文中,画“_____”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起________的作用。(4分)
2.用“ ”画出文中对圆明园高度评价的两个句子。(4分)
3.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这个句子中,作者为什么用“闯进”而不用“进入”?写写你的感受。(3分)

4.英法联军的哪些行为表露出了他们的贪婪和不择手段?(3分)

5.假如此时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对谁说什么?(3分)

(二)课外阅读,回答问题。(13分)
失根的兰花
①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图,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3分)

2.读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流泪是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吗?为什么?(4分)

3.第⑥段中“彩色版画”指的是(  )(3分)
A.回忆中的童年生活
B.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
C.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D.成年后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4.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3分)

得分
习作与表达(30分)

家乡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呢?请以《二十年后回家乡》为题写一篇习作。尽情发挥你的想象,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殿堂 罪证 示儿 抖擞 宏伟 漫游 仿照 毁灭
D
3.祭奠 检察 大勺 钓鱼 拱桥 上供 辉煌 皇上 销赃 稍微
4.C
5.洋洋 足谋 彩烈 不户 破亡 生灵 足智多谋 家破人亡 夜不闭户
6.(1)A (2)C (3)B (4)A
7.
但悲不见九州同 家祭无忘告乃翁 
(2)恃风雷 齐喑究可哀 
(3)暖风熏得游人醉 
(4)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二、阅读与欣赏
(一)
1.过渡 承上启下
2.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3.“闯进”是在未允许的情况下进入,含有贬义,突出了英法联军的蛮横无理,也说明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进入”没有这种意思。
4.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在园内放火。
5.示例:我想对自己说:“以往的圆明园是多么辉煌,可是现在的圆明园,却只剩下了几根残柱。这真令人感到悲痛!我要好好学习,振兴中华,不忘国耻!”
(二)
十、1.“根”,祖国;“兰花”,漂泊在外的游子(含作者)。题目暗含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不是。其流泪是因见到故乡的花木,触发了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3.B
4.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三、习作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