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3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3 11:1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图片人物是谁?说说有关他的故事
成功治水
创建夏朝
出生在北方,一生活跃于大江南北,最后死于浙江会稽山,并葬在此地。
导入新课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于早期国家
重点:我国有代表性的古人类遗址、商周的政治制度
难点:早期国家的特征、如何运用不同性质的史料进行历史解释
通史时间轴
距今200万年
巫山人
距今170万年
元谋人
距今70-20万年
北京人
距今1万年
新石器时代
距今7000-5000年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文化
距今5000年
龙山、红山、良渚文化
BC2070年夏朝
BC1600年商朝
BC1046年西周
BC771年东周
目录contents
石器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01
从部落到国家
02
商和西周
03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时间
制作方法
生产方式
代表性遗址
社会组织
距今170万—1万年
打制
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学会用火
北京人(黄河流域)
元谋人(长江流域)
原始人群时期;后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实行母权制,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思考:根据“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概况古人类分布的地理空间特征?反映了什么问题?
主要沿大河分布
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束缚,说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旧石器时代代表性文化遗存
(1)元谋人
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发现两颗人类门齿,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其绝对地质年代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2)北京人
1921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上山洞里发现遗址堆积层,1929年发现第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测定其生活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过着群居生活
③采集和渔猎
④会使用火
生活状态
旧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
时间
制作方法
陶器制作
生产方式
代表性遗址
社会组织
距今1万年
打磨
大量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修建村落
生活稳定
距今7000—5000年
距今5000年
距今7000—5000年
距今5000年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彩绘陶器、粟
蛋壳黑陶
水稻、养蚕、缫丝
玉器、祭坛、神庙
玉器、祭坛、神庙
母系氏族社会,实行母权制,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实行父权制,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⑤大量使用陶器
④养蚕缫丝
④定居生活
③饲养家畜
生活状态
新石器时代
时间
制作方法
陶器制作
生产
方式
代表性遗址
社会组织
旧石器时代
距今170万—1万年
原始人群时期
母系氏族社会,实行母权制,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实行父权制,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新石器时代
距今1万年
打制
打磨
大量使用陶器
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修建村落
生活稳定
北京人(黄河流域)
元谋人(长江流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距今7千—5千年
距今5千年
彩绘陶器、粟
蛋壳黑陶
玉器、祭坛、神庙
水稻、养蚕、缫丝
玉器、祭坛、神庙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过着群居生活
③采集和渔猎
④会使用火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定居生活
③原始农业、家畜饲养、养蚕缫丝
④大量使用陶器(火的应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生产力(人类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发展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
史料探究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一中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怎样才能生活下去?
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群居生活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籽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人教版)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结合课本知识,概括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
证明:北京人已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意义:火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会用火。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远古传说:
三皇五帝
关于禅让制
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禅让制记载最早见于《尚书》,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




“禅让”
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最早的国家——夏?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
二里头遗址=夏遗址?
说明:1、当前我们对于夏朝历史的认识基本来源于千年之后的文字记载,没有有力的考古资料来确证其是否存在。
2.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对研究夏朝有重要意义,夏朝历史的确证还需要考古的重大突破。
二、从部落到国家
2、我国最早国家:夏朝
①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②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
(1)夏朝的建立
传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各部落首领,防风部落酋长迟到,被大禹处死,这说明大禹时期已经形成凌驾于其他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从部落到国家
2、我国最早国家:夏朝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奴隶私有制
(2)夏朝的传承
(3)夏朝的国家管理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三、商和西周
1、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BC1600年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统治的战争,夏桀战败,夏朝灭亡,汤建商朝。商朝前期,曾经数次迁都,约BC14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都城稳定下来。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2、商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
甲骨文一
甲骨文二
青铜器四羊方尊
注:癸巳卜,殻贞,旬无尤?王占曰:“乃兹亦有咎。”若。称。[对甲骨文二对翻译]
根据图片和文字推测甲骨文的作用是什么?能反映什么问题?
作用:用来占卜天意
反映了商代王权和神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3、商朝的国家政权结构和影响力
陇山
江汉
燕山
大海
三、商和西周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4、商周更替
商纣王
商朝末代亡国国君。子姓,名受,又称辛或帝辛。资性敏捷,才力过人。但暴虐无道,好酒淫乐。对内拒谏饰非,诛戮忠良,设炮烙法,剖比干心,囚西伯昌,对外黩武好战,引起诸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致使阶级矛盾愈演愈烈。曾征服东夷,俘获大批战俘。周武王率诸侯伐之,决战于牧野,商兵阵前倒戈反击,纣王被迫在鹿台自焚。
根据材料分析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历史认识?
原因:商朝后期统治的腐朽,导致王朝灭亡。
启示:昏君误国,统治者要勤于政事,任用贤者,爱惜民力
周朝是如何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统治的?又创造了怎样的经济文化成就呢?
5、西周的统治
(1)分封制
根据书本内容和以上图片完成以下知识点的总结?
含义
目的
分封对象
等级序列
分封的诸侯国
意义
“封建亲戚,以番屏周”(封建制)
巩固统治
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贵族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齐鲁晋燕卫宋吴
开发边远地区,巩固统治,维护了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
三、商和西周
◆含义:以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作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秩序。
2.西周(约BC1600年-BC1046年)
5、西周的统治
(2)宗法制
聘礼
朝礼
飨礼
射礼
祭礼
丧礼
婚礼
冠礼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史记》卷23《礼书》
达到贵贱有序
达到上下“和同”
三、商和西周
5、西周的统治
(3)礼乐制
西周的三大政治制度: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天下归周(姬);
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天下归宗(嫡);
礼乐制:权力的认同——天下归序(心);
井田制度---------------------天下归王。
(4)西周的灭亡
BC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出现“共和行政”
BC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三、商和西周
5、西周的统治
6、商周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经济类型
农业
地位
土地制度
生产工具
手工业
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木石骨蚌青铜等材质的工具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最早开始养蚕缫丝;
绢帛是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商周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课堂探究】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分析中国早期国家具有
哪些特征?
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器基本具备
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实行内外服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
早期国家的特征
①建立了世袭王朝;
②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
③具备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
尚处于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存在诸多不完善:
①血缘关系没有彻底被地缘关系取代,部族组织残留严重;
②国家采用部族、方国联盟或分封制的管理形式,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③官员的任用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固化等级结构。
课堂总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建立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政权更替:夏-商-周
主要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经济文化成就:农业、青铜器、甲骨文
早期:大汶口-河姆渡遗址
晚期:龙山-良渚-红山文化
传说时代:三皇五帝:禅让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