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选择题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选择题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3 11:1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原卷版)
一、选择题
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
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2.《殷周制度论》中对某制度有这样的记载:“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井田制???????????
?????D.皇帝制
3.《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下列对该材料所反映的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始于西周,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B.始于秦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C.始于商代,使商的文化形式覆盖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D.始于明代,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4.《西周史》指出:“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休戚相关,其来有自。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臣属,并不是新发展的投靠与依附。”由此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  )
A.先代贵族?????
???????B.姬姓子弟?????
????????C.功臣???????????????
?????D.贤才
5.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
6.李山在《中国文化史》一文中写到“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对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响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军功制
7.春秋曾国贵族曾公求墓葬出土编钟有铭文“(周)昭王南行,豫命于曾,咸成我诰,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政(征)南方”,及“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等。据此可知(  )
A.分封制度受到了一定冲击???????????????????
?B.西周完成了政治中心南移
C.南方曾国认同周王的权威??????????????????
??D.西周实现了对边疆的控制
8.封君与周王室之间,除军事与经济联系外,还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通婚、封赏等方式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周人统治的机制从而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出西周(  )
A.王室强化对封君的垂直管理????????????????
B.推行儒家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
C.礼乐制度是西周政制的核心??????????????
??D.宗法关系成为维系王权的纽带
9.西周宗法制规定,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这些规定(  )
A.有利于维护西周王权????????????????????????????
B.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C.确保了贵族特权垄断????????????????????????????
D.确保了嫡长子的权力
10.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周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这说明(  )
A.中央集权官僚制深入地方封国????????????
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必要条件
C.周天子可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
D.各诸侯的权力存在等级差别
11.商朝中期以前,兄弟之名先后骈列,并无上下贵贱之别。但到了商朝晚期,有“少子辛,辛母正后,故立辛为嗣”的记载。(见《史记·殷本纪》)这种变化可说明(  )
A.“家天下”局面形成??????????????????????????????
B.外戚势力开始萌发
C.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D.父死子继成为定制
12.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B.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
C.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D.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13.西周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较之商代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君统宗法化、王权专制化、封国宗亲化。下列叙述可印证“君统宗法化”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D.“王后无嫡,则择立长”
14.有学者指出,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
A.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
B.强化了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
C.隐含着使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摘自《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6.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考古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
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说“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2)依据材料一、二,能否肯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文化的遗存”?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答案版)
一、选择题
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
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解析】材料中可知
“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地在相近的时间里都有文化遗迹,可知中华文明发源地不仅在一处,而是具有多源性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不同文化遗址情况,未提及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对比,不能判断我国是否最早,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周朝周公所作,新石器时代并未有礼乐制度,排除C项;据传说我国第一个国家是夏,夏距今时间约4000年,材料中所述及的时期尚未产生国家,因而也没有“家国一体”,排除D项。
【答案】B
2.《殷周制度论》中对某制度有这样的记载:“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井田制???????????
?????D.皇帝制
【解析】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决定大宗小宗的政治地位可以减少争论,有利于解决贵族内部土地、财产等在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故选B项;分封制下的诸侯由周天子任命,排除A项;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排除C项;皇帝制度产生于秦朝,排除D项。
【答案】B
3.《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下列对该材料所反映的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始于西周,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B.始于秦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C.始于商代,使商的文化形式覆盖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D.始于明代,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解析】题干中“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可知嫡子孙有继承主要政治权利的权利,“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可知余子、庶子也可平分财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开始于西周的宗法制,故选A项;B项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与题干关系不大,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政治、经济领域,而C项涉及的文化领域,关系不大,排除C项;始于明代,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是内阁,关涉的是皇帝与内阁大学士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A
4.《西周史》指出:“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休戚相关,其来有自。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臣属,并不是新发展的投靠与依附。”由此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  )
A.先代贵族?????
???????B.姬姓子弟?????
????????C.功臣???????????????
?????D.贤才
【解析】从材料“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可知西周在同姓亲族和亲属之间进行了分封,反映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故选B项;先代贵族是夏商贵族的后代,与材料“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不符,排除A项;功臣与材料“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不符,排除C项;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王室亲族、功臣、先代贵族,没有贤才之类,排除D项。
【答案】B
5.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
【解析】由材料“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结合所学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B项;禅让制是古代原始社会的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在夏朝建立后已经被世袭制取代,排除A项;察举制是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郡县制是秦统一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排除D项。
【答案】B
6.李山在《中国文化史》一文中写到“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对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响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军功制
【解析】“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这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分封制是指分封诸侯国,重视血缘家族祖,关注人伦情感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排除A项;礼乐制是指奴隶社会的森严等级制,视血缘家族祖,关注人伦情感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排除C项;军功制是指按照军功进行奖赏,可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排除D项。
【答案】B
7.春秋曾国贵族曾公求墓葬出土编钟有铭文“(周)昭王南行,豫命于曾,咸成我诰,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政(征)南方”,及“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等。据此可知(  )
A.分封制度受到了一定冲击???????????????????
?B.西周完成了政治中心南移
C.南方曾国认同周王的权威??????????????????
??D.西周实现了对边疆的控制
【解析】根据材料“(周)昭王南行,豫命于曾,咸成我诰,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政(征)南方”“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可知此时曾国作为诸侯国追随周昭王南征,反映曾国认同了周王的权威,故选C项;根据材料“(周)昭王南行,豫命于曾,咸成我诰,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政(征)南方”“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可知此时曾国作为诸侯国追随周昭王南征,分封制巩固,并非“分封制度受到了一定冲击
”,排除A项;根据材料“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可知此时周昭王南征,实现了对南方的控制,并非“政治中心南移”,排除B项;根据材料“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可知此时周昭王南征,实现了对南方的控制,但并未涉及其他地区,并非“实现了边疆的控制”,排除D项。
【答案】C
8.封君与周王室之间,除军事与经济联系外,还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通婚、封赏等方式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周人统治的机制从而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出西周(  )
A.王室强化对封君的垂直管理????????????????
B.推行儒家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
C.礼乐制度是西周政制的核心??????????????
??D.宗法关系成为维系王权的纽带
【解析】材料“还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通婚、封赏等方式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知宗族关系成为了周天子与诸侯亲戚之间的纽带,为政治关系增添了“道德的意义”,故选D项;秦郡县制的实行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材料中是西周时期,排除A项;汉武帝之后儒家确立了正统和主流地位,儒家德治思想得以推行,材料中是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强调“亲戚之间的关系”即血缘关系,这是宗法制的体现而非礼乐制度,排除C项。
【答案】D
9.西周宗法制规定,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这些规定(  )
A.有利于维护西周王权????????????????????????????
B.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C.确保了贵族特权垄断????????????????????????????
D.确保了嫡长子的权力
【解析】题干提及大宗百世不迁——改变,小宗五世则迁——改变,且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是天下唯一的大宗,这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故选A项;宗法制处理的是大宗、小宗的关系,不是分封制,且西周时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就是地方割据的表现,排除B项;确保了贵族特权垄断应该是世卿世禄制,排除C项;西周宗法制只能说对嫡长子有利,但不可能做到确保了嫡长子的权力,排除D项。
【答案】A
10.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周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这说明(  )
A.中央集权官僚制深入地方封国????????????
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必要条件
C.周天子可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
D.各诸侯的权力存在等级差别
【解析】根据材料“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
“派遣要员同往治理”可知周天子可以派人协助治理诸侯国,这说明周天子可以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故选C项;
此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官僚制,排除A项;根据材料“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故血缘关系并非分封的必要条件,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各诸侯权力的等级差别,排除D项。
【答案】C
11.商朝中期以前,兄弟之名先后骈列,并无上下贵贱之别。但到了商朝晚期,有“少子辛,辛母正后,故立辛为嗣”的记载。(见《史记·殷本纪》)这种变化可说明(  )
A.“家天下”局面形成??????????????????????????????
B.外戚势力开始萌发
C.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D.父死子继成为定制
【解析】从“兄弟之名先后并列,并无上下贵贱之别”到有嫡庶之别,并立嫡长子为王位继承人,这一变化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故选C项;夏朝时既已经形成“家天下”的局面,排除A项;“辛母正后”反映的是辛的母亲被立为王后,并未涉及其母族或妻族势力,排除B项;材料中前后的王位都是以父死子继,不同之处在于哪个儿子是继承人,排除D项。
【答案】C
12.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B.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
C.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D.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周太王、文王舍长子立少子、次子,周武王欲传位周公,这都反映王位继承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周公摄政之后该原则才最终被确定下来,故选B项;材料强调王位继承制而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体现继承人贤能与否,排除C项;“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说法错误,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答案】B
13.西周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较之商代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君统宗法化、王权专制化、封国宗亲化。下列叙述可印证“君统宗法化”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D.“王后无嫡,则择立长”
【解析】西周时期“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即周文王的后代,按照嫡庶秩序,百代传承,强调了周王室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传承秩序,体现了君统宗法化,故选C项;“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指分封制,体现的是封国宗亲化,排除A项;“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井田制,是宗法分封制的基础,排除B项;“王后无嫡,则择立长”只是宗法制的具体内容,没有体现君统的传承,排除D项。
【答案】C
14.有学者指出,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
A.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
B.强化了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
C.隐含着使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在“本大而末小”,即分封主体中央王朝强大的前提下,能够“是以能固”,从而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根据材料“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可知,一旦周王室“本大末小”即周王室强大的局面变化,周王室统治就会受到诸侯的挑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一旦周王室维持不了“本大末小”的局面,就会受到诸侯的挑战,不是强调分封制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一旦周王室维持不了“本大末小”的局面,就会受到诸侯的挑战,不是强调分封制的作用,排除B项;家国一体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材料中没有提及宗法制,排除D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摘自《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得出以乐歌形式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二,得出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16.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考古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
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说“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2)依据材料一、二,能否肯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文化的遗存”?
【答案】(1)原因:因为夏朝以前的传说或历史是后世记载的,属第二手史料,不是直接证据。
(2)不能肯定。
理由:因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和遗物尽管丰富,但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找到能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属于夏朝的直接的考古资料和文字证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