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堂测试题(选择题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堂测试题(选择题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3 13:3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原卷版)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  )
A.当地居民的喜好????????????????????????????????????
B.当地的自然条件
C.政府的鼓励措施????????????????????????????????????
D.外来作物的影响
2.学者认为夏已设官职,其史料依据是(  )
A.文献记载????????????
B.甲骨卜辞?????????????
C.口述史料????????????
D.青铜铭文
3.周天子及其宗法上的血缘亲属为“姬”姓,殷商贵族为“子”姓,还有楚的“熊”姓,舜后裔的“姚”姓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材料表明当时(  )
A.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体????????????????????????
B.宗法关系决定着社会等级
C.以“姓”作为血缘纽带????????????????????????
D.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4.西周立国之后,将殷商遗民分别封赐给卫国和鲁国,并告诚他们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将夏遗民“怀姓九宗”封赐给晋国叔虞时,也告诚他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西周这种做法(  )
A.建立起等级制度???????????????????????????????????
?B.消除了各族矛盾
C.扩大了统治疆城???????????????????????????????????
?D.有利于文化交融
5.《殷周制度论》中对某制度有这样的记载:“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C.井田制??????????
??????D.皇帝制
6.《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下列对该材料所反映的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始于西周,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B.始于秦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C.始于商代,使商的文化形式覆盖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D.始于明代,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7.《西周史》指出:“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休戚相关,其来有自。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臣属,并不是新发展的投靠与依附。”由此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  )
A.先代贵族?????
???????B.姬姓子弟??????
???????C.功臣??????????????????
??D.贤才
8.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C.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D.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9.“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10.《
左传》记载:分鲁公殷(商)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分土之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周天子对诸侯可以授土、授民
②诸侯要服从周公之法,听命于周朝的安排
③诸侯要向周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④分鲁公殷民六族是为了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西周时期同姓、异姓都可以作为卿大夫之室的私属家臣。家臣对家主忠心不二,即便是到春秋初期,家臣忠于家主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家臣与家主之间关系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
A.家臣的职能就是为家主服务????????????????
B.家臣受政治和血缘的约束
C.“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型??????????????
D.儒家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
12.“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13.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走向衰落???????????????????????????????
?B.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
C.诸侯霸权交替频繁???????????????????????????????
?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
二、非选择题
14.文献与考古中的商周时代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
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
材料三
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及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
(1)依据材料一,说明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
(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二中历史价值较高的是哪一则?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铭文,说明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1)特点: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
(2)价值:材料二。
原因:因为材料二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
(3)制度:分封制。
(4)特点: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天子经略,诸侯区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
(1)材料一中“今大道既隐”说明当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从何时开始,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建立了哪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和材料二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为我们作出某种判断的主要依据。
【答案】(1)变化: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时间:以上变化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和启继承王位后开始的。
说明:我国历史已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2)制度:分封制。
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答案版)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  )
A.当地居民的喜好????????????????????????????????????
B.当地的自然条件
C.政府的鼓励措施????????????????????????????????????
D.外来作物的影响
【解析】粟耐旱水稻喜水,中国北方少雨适合种植粟,南方多水适合种植稻,归根结底是由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故选B项;古代农业与居民喜好无关,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还未形成有效统治的中央政府,排除C项;粟与稻都是本土作物,排除D项。
【答案】B
2.学者认为夏已设官职,其史料依据是(  )
A.文献记载????????????
B.甲骨卜辞?????????????
C.口述史料????????????
D.青铜铭文
【解析】夏朝距今历史久远,研究夏朝官职只能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故选A项;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卜辞主要记录的是战争、农事等重大决策,排除B项;口述史料属于二手史料,其可信度需要考证,不可以直接作为史料依据,排除C项;青铜铭文出现在商朝,不可以直接作为史料依据,排除D项。
【答案】A
3.周天子及其宗法上的血缘亲属为“姬”姓,殷商贵族为“子”姓,还有楚的“熊”姓,舜后裔的“姚”姓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材料表明当时(  )
A.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体????????????????????????
B.宗法关系决定着社会等级
C.以“姓”作为血缘纽带????????????????????????
D.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解析】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以“姓”作为血缘纽带与材料中“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相符,故选C项;“周天子及其宗法上的血缘亲属为姬姓”只是诸姓之一,不能反映是分封的主体,排除A项;材料中“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并未涉及决定着社会等级,排除B项;材料中“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并未涉及分配政治权力,排除D项。
【答案】C
4.西周立国之后,将殷商遗民分别封赐给卫国和鲁国,并告诚他们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将夏遗民“怀姓九宗”封赐给晋国叔虞时,也告诚他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西周这种做法(  )
A.建立起等级制度???????????????????????????????????
?B.消除了各族矛盾
C.扩大了统治疆城???????????????????????????????????
?D.有利于文化交融
【解析】据材料“西周立国之后,将殷商遗民分别封赐给卫国和鲁国,并告诚他们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将夏遗民‘怀姓九宗’封赐给晋国叔虞时,也告诚他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可知西周分封制将夏商移民迁移到别处,这有利于文化交融,故选D项;西周等级制度是依据宗法制关系确立的分封制形成的,材料只提到分封制,排除A项;“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但材料强调文化的融合而不是疆域的扩大,排除C项。
【答案】D
5.《殷周制度论》中对某制度有这样的记载:“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C.井田制??????????
??????D.皇帝制
【解析】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决定大宗小宗的政治地位可以减少争论,有利于解决贵族内部土地、财产等在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故选B项;分封制下的诸侯由周天子任命,排除A项;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排除C项;皇帝制度产生于秦朝,排除D项。
【答案】B
6.《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下列对该材料所反映的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始于西周,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B.始于秦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C.始于商代,使商的文化形式覆盖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D.始于明代,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解析】题干中“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可知嫡子孙有继承主要政治权利的权利,“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可知余子、庶子也可平分财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开始于西周的宗法制,故选A项;B项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与题干关系不大,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政治、经济领域,而C项涉及的文化领域,关系不大,排除C项;始于明代,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是内阁,关涉的是皇帝与内阁大学士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A
7.《西周史》指出:“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休戚相关,其来有自。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臣属,并不是新发展的投靠与依附。”由此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  )
A.先代贵族?????
???????B.姬姓子弟??????
???????C.功臣??????????????????
??D.贤才
【解析】从材料“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可知西周在同姓亲族和亲属之间进行了分封,反映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故选B项;先代贵族是夏商贵族的后代,与材料“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不符,排除A项;功臣与材料“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不符,排除C项;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王室亲族、功臣、先代贵族,没有贤才之类,排除D项。
【答案】B
8.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C.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D.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解析】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故选B项;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排除A项;井田制下采用集体耕作方式,“个体耕作”
表述错误,排除C项;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木石工具,只有少量青铜农具,因为青铜农具硬度太差且容易损坏,排除D项。
【答案】B
9.“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解析】据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故①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北京人会种植庄稼,并且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也不会种植庄稼,故②错误;据材料“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
可知,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故③正确;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材料未涉及,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0.《
左传》记载:分鲁公殷(商)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分土之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周天子对诸侯可以授土、授民
②诸侯要服从周公之法,听命于周朝的安排
③诸侯要向周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④分鲁公殷民六族是为了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题干中“分鲁公殷(商)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奴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进行授土授民,故①正确;题干中“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即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而听命于周朝,故②正确;题干中“分土之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即周朝中央还给诸侯国配备官吏、典章器皿等而监督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诸侯须诸侯要向周天子定期朝贡等,故③正确;分鲁公殷民六族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1.西周时期同姓、异姓都可以作为卿大夫之室的私属家臣。家臣对家主忠心不二,即便是到春秋初期,家臣忠于家主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家臣与家主之间关系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
A.家臣的职能就是为家主服务????????????????
B.家臣受政治和血缘的约束
C.“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型??????????????
D.儒家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材料家臣与家主之间有同姓,说明受血缘约束;家臣为家主私属,说明受政治约束,故选B项;家臣的职能不能保证关系的稳定性,排除A项;“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型是夏朝王位世袭制,排除C项;春秋初期之前儒家思想尚未出现,排除D项。
【答案】B
12.“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解析】题干中所述及“孔子周游列国”说的是孔子为了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到各诸侯国去游说,如鲁国、卫国、宋国、齐国、陈国、楚国等,据此可知,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分封制,故选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中部落联盟首领推选的一种办法,与西周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与西周无关,排除C项;世袭制主要涉及权力、财产等方面的传承制度,与“列国”“诸侯”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13.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走向衰落???????????????????????????????
?B.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
C.诸侯霸权交替频繁???????????????????????????????
?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
【解析】按照西周时期宗法制的继承原则——嫡长子继承制,姬猛继位,但是姬猛被杀,此时王位就应该是姬匄继承,而题干中“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的史实就反映出在春秋后期,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故选D项;春秋战国处于诸侯相互攻伐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也就无所谓其衰落,排除A项;按照宗法制的规定,王位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兄终弟及制,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反映春秋后期,周王室的王位继承原则,而不是诸侯争霸相互交替频繁的现象,排除C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4.文献与考古中的商周时代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
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
材料三
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及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
(1)依据材料一,说明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
(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二中历史价值较高的是哪一则?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铭文,说明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1)特点: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
(2)价值:材料二。
原因:因为材料二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
(3)制度:分封制。
(4)特点: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天子经略,诸侯区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
(1)材料一中“今大道既隐”说明当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从何时开始,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建立了哪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和材料二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为我们作出某种判断的主要依据。
【答案】(1)变化: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时间:以上变化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和启继承王位后开始的。
说明:我国历史已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2)制度:分封制。
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1
/
1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