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六
国论
苏
洵
学
习
目
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2.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终成文章大家。
他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作有《嘉祐集》。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朱德
初读,正其音
jué
pù
jiè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如弃草芥
yǔ
jì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洎牧以谗诛
dài
tǎng
liáng
革灭殆尽之际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再读,译其句
眼到——要看准,不漏字添字换字。
口到——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出情感。
心到——要联想,边读边体味。
翻译文句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而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文言文翻译注意问题
1.句子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翻译时一定要因句而译,准确理解。
2.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倒装、省略)。
3.字字落实。
品读课文,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是什么?
2.讨论分析: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主要论证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
思考:
燕赵两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请用原文的语言组织答案)
4.诵读最后两段,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时
代
背
景
苏洵生活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北宋中期。这时的北宋朝廷屡屡屈服于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直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在契丹和西夏兴兵侵犯面前,北宋统治者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安定。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我们要谛听“历史的回声”,不仅要“鉴前世之兴衰”更要“明当世之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我们民族的现在,展望中国的未来。
谢
谢!《六国论》评测练习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2.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预习反馈
给划横线字注音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如弃草芥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洎牧以谗诛
革灭殆尽之际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翻译重要语句: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总结:你认为文言文翻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文探究(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的?
(2)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第五段中,作者认为如何做可避免六国的灭亡?
(4)作者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课后拓展读练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1、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课后作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六国灭亡”的历史事实,见仁见智。苏洵其子苏轼、苏辙与清代的李桢都曾写文阐述。
请同学们阅读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分析并概括他们的观点。
?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