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春市第151中学2019——2020学期(普通班)地理月考试卷
考试说明:①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②共33个题,选择题和综合题按要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选择题(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60分)
读甲、乙两区域简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B.乙地区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两地区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
D.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乙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2.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 )
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B.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
C.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D.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速度快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回答3~5题。
3.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早期发展阶段,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
4.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提供( )
A.工业原料和动力 B.生活水源
C.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D.丰富的水产品
5.目前,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人口稠密,粮食商品率低
C.国家政策的调整 D.技术落后,被东北、华北超越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为了准确了解灾情,大量地使用了地理信息技术。据此完成6~7题。
6.要快捷准确监测灾情宜采用( )
A.人工拍摄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遥感技术(RS) D.地理信息系统(GIS)
7.要准确快捷对各地受灾状况和灾害损失进行分析预测,主要依靠( )
A.传感器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遥感技术(RS) D.地理信息系统(GIS)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9.下列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 1997 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固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其中在中卫和甘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人们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在沿线的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据此完成12~14题。
12图示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内陆,气候干旱 B.过度樵采,气候异常
C.地壳运动,地势上升 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
13采用扎设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来防沙、治沙,主要是因为( )
A.可以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能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增加当地年降水量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14为促进图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15---16题。
15.关于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深居内陆,且位于阶梯交界处 B.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
C.位于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区 D.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1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B.黄土高原降水强度较南方丘陵山区小
C.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D.黄土高原上黄土抵抗侵蚀能力极低
读热带雨林被破坏前后对环境的影响对比图,回答17~18题。
17.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比较贫瘠的主要原因包括 ( )
①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不足 ②枯枝落叶分解缓慢,释放养分不足 ③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 ④降水多,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雨林大面积被毁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
A.太阳活动频繁 B.厄尔尼诺现象频发
C.流经雨林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变化不大
D.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结合下图,完成19~20题。
19.从图上看,巴西雨林的环境效益有( )
①稳定大气成分 ②涵养水源 ③降低风速 ④吸烟滞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林是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
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
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
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
读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分布图,回答21~22题。
21.关于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茂密的雨林植被能防风固沙,减弱土地沙漠化的作用
B.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深刻地影响着地球大气的碳氧平衡
C.雨林能起到类似海绵的作用,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
D.雨林是世界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2.刚果河流域雨林大面积被毁的根本原因是( )
A.历史遗留的迁移农业 B.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木材
C.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 D.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23~24题。
23.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递减
B.大风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在于干旱的自然环境
D.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2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是( )
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
C.地形差异 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简图,完成25~26题。
25.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26.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 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
③供水和提供航运之便 ④作为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但在一些煤炭丰富地区却面临着“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的困局。据此完成27~28题。
27.下列关于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石油为主
B.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煤炭为主
C.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世界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D.目前世界的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28.为缓解煤炭丰富地区的环境困局,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利用洁净煤技术,加强能源转换,建设坑口电站
②科技创新,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综合利用资源
③加强资源立法和执法,停止开采资源
④以煤化工为主,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已在山西潞安集团正式“出油”,16万吨煤基合成油是我国煤间接液化自主技术产业化的第一个项目。读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目前,我国在山西启动“煤变油”工程,其布局理由是( )
A.山西石油资源十分短缺B.山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山西科技力量强大D.山西输油管道密集
30.从图示信息看,山西“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水资源短缺 B.环境污染严重C.工艺流程复杂 D.消费市场狭小
二.综合题(31-----33)
31.作为中部地区的山西省,其战略目标定位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建设成为国家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为了加快该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政府提出了两套方案(如图)。你认为哪套方案的经济效益更高?请说明理由。(6分)
(2)山西省除了通过铁路、公路等直接向外运煤外,还积极建设坑口电站,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输煤变为输电对山西的有利影响。(4分)
(3)发挥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把该省建设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的措施有哪些。(4分)
32、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宁夏沙坡头为什么不造林固沙?(4分)
(2)请说明一下为什么草方格沙障能阻挡沙漠的推进。(4分)
(3)贺兰山被称为宁夏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
(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4分)
(2)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6分)
长春市第151中学2019—2020学期(普通班)地理月考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综合题(3题,共40分)
31.(14分)
(1) (6分)
(2)(4分)
(3)(4分)
32、(12分)
(1)(4分)
(2)(4分)
(3)(4分)
33. (14分)
(1)(4分)
(2)(4分)
(3)(6分)
长春市第151中学(普通班)地理月考答案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B C D C A B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D D D B D A A
序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B A A A D A B A
31(答案 )
(1)方案②。
产业结构多元化,产业链长,附加值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高。
(2)增加经济效益,缓解交通运输压力,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32、答案
(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多流沙活动,植被种植后难成活,成活后维护成本极高。
(2)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力;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3)阻挡冬季风,阻挡冷空;阻挡风沙侵蚀;东南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33答案
(1)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季节性冻土融化,下层为永久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造成积水。
(2)随着人们对“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黑土将大量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生产能力下降乃至丧失。
(3)沼泽是湿地(水源地、蓄水池),它可以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丹顶鹤、天鹅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