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落花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第一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在前篇《白鹭》之后,教材编排了《落花生》这篇叙事散文。它以花生映照人生,借物抒情,是在本单元人文主题“一花一鸟总关情”之下又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文章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朴实的小事,家常的絮语,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借助落花生,娓娓道出朴素而珍贵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抒发感情的方法”与本单元语文要素相契合,是学习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加之时代的差距以及对作者背景的认知不足,在内容层面,学生会对“落花生”名字的由来以及“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等提出理解上的困惑。文章说明的道理虽朴实却深刻,学生理解父亲所说的花生最可贵之处以及父亲借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是有难度的,真正悟出它的真谛,在生活中付诸行动,更不易。教学中要注重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既能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也给予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充分发挥精读课文教学的作用,为后续学习蓄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吩咐、亭、榨、矮”等9个字,会写“播种、吩咐”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四、教学重点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作者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亩、吩”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吩咐、亭、榨、矮”等7个生字,会写“播种、吩咐”等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预习反馈,导入新课
1.由题目入手,结合预习,说一说你知道的“落花生”。
2.介绍作者笔名落华生。
3.教师点拨:作者为何以“落华生”为笔名?走进文中,看看你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预习入手,从生活中的落花生,再到作者笔名落华生,再到课文《落花生》,可以一步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2.全班交流。
(1)出示学生预习中圈画的难读词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开辟??茅亭??榨油??吩咐??
石榴??半亩空地???便宜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教师重点指导:“便”多音字的用法与读音。播种的“种”的读音,引导学生从构词的规律判断读音。
3.理清脉络,分清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对突出主旨的作用。
教师点拨:作者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只有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花了很多的笔墨,为什么?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通过自读可以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清脉络,分清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交流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分层梳理随机解答。
学生问题预设:
(1)课文内容层面:
“半亩地”有多大?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为什么说父亲参加收获节“实在很难得”?“体面”是什么意思?
(2)联系生活,理解做人的道理
教师提问:作者以“落华生”为笔名,他的为人和“落花生”有着怎样的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像“花生”一样的人?
(3)体会写法
教师提问: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为什么详写议花生,略写其他环节?作者怎样借助“落花生”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阅读思考出发,保有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质疑与初步的交流,随机解决简单的问题,整合重复的问题,并加以梳理,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清晰的阅读指向,帮助学生更深层次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三)重点感悟,体会情感
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感受作者对花生的喜爱之情。
1.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2.全班展示。
3.教师与学生合作读,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四)自主识记,学习写字
教师点拨:书写时注意,“播”的右上方是“撇”加“米”字,注意不要写成采字头;矮的“矢”最后一笔变成点,以避让“女”的“撇”。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忆生字,学生互助互学,对于易错部分教师引导重点指导,可以使学习的效果更好。
(五)回顾小结,总结学法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给予自我评价。
2.教师对于学生的大胆质疑与信息梳理给予鼓励。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播种、浇水”等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生字新词,会写“浇、慕”2个生字,会写“浇水、爱慕”等词语。?
2.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一)温故知新,巩固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词语,指名认读或者听写,检测字词识记情况。
2.当堂及时反馈,重点指导学生易错处。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学生生字自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3.指导学习“慕”“浇”书写。“慕”的“莫”要罩住下边的部分,最下面的“亅”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左侧。“浇”右边的“尧”右上角不要加点。
4.?回顾内容,梳理脉络。
(二)一问“三探”,聚焦核心问题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以三次不同的阅读视角品读课文“议花生”部分,领悟作者怎样借助落花生来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的方法。
1.学生阅读探究活动一
(1)默读第3-14自然段,思考:从中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并归纳。
(2)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对于学生的阅读发现总结梳理,教师相机板书: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
点拨:重点品读第10自然段,用一个词语概括花生的特点:朴实无华(板书)在与“石榴、苹果”的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花生的朴实无华,体会父亲对花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了解花生的最可贵之处:虽然没有光鲜的外表,但它却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好处,绽放的自我价值远比华丽的外表更可贵。
(3)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
学生边读边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体面”“好处”,明白父亲借落花生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在“议花生”对话的品读中,体会父亲对花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探寻到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明白父亲借落花生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
2.学生阅读探究二
(1)对比阅读第4-9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父亲的话和兄妹们的话有什么不同?
(2)小组学习,全班交流。
预设1:兄妹们说的花生的特点是外在的,显而易见的;父亲说的花生特点是内在的,是不易发现的。
预设2:兄妹们的话简单,父亲说得具体;父亲拿桃子、石榴、苹果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预设3:对父亲话语具体地描写,从内容上让我们看到了“花生”的可贵之处,也表达了父亲对花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预设4:父亲这样说是有用意的,他借花生来告诉“我们”要做像花生一样
的人。
(3)分角色朗读体会。教师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助花生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写法。
设计意图:阅读角度不同,学生又会有新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直接指向了作者借助花生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写法,在这样有指向的阅读中获得进一步的启发。
3.探究活动三
(1)对于父亲说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结合阅读相关背景资料,你又有怎样的理解?
教师出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落花生与人物之间的联系,体会文章写法。
资料1.父亲的价值观和当代背景有关系。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因清政府的腐败,台湾最终沦为日本殖民地,许南英不愿当亡国奴,毅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也正因为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而也会教育子女为人处事要踏踏实实,不慕虚荣。
资料2.结合作者生平介绍。
父亲的话深深印在作者心上,对许地山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以“落华生”为笔名,就是为了要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后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年仅四十八岁。
(2)联系当下生活,你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一样的人?
教师引导:关照2020年新冠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引导学生把花生的特点与人的品质相联系,学生对为什么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以及作者借落花生表达“要做有用的人”的写法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
设计意图:不局限于课文的阅读,融入作者的生活经历,融入时代背景,融入当下生活,使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体会写法。
(三)读写结合,实践体验感悟
1.出示课后小练笔图片(竹子?梅花?蜜蜂??路灯),体会事物特点。
2.“它”让你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说一说。引导学生寻找事物与人的品质的相似之处,抒发自己的情感。
3.学生尝试练笔写一段话。写完后,全班交流。
4.教师当堂点评,并重点点拨事物特点与人物品质之间的关联。
设计意图:学生初试身手,对于抓住事物特点与人物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抒发情感是有难度的,要给予学习的梯度引导。在出示课后小练笔的要求后,可以出示相关事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展开联想,也可以通过交流谈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打开学生思维,寻找事物和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建议
课外阅读推荐文章《白杨》《梅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