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忆读书》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6《忆读书》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2 22:3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忆读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我国现代作家冰心的一篇叙事散文。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等,表达了“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感悟。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读书明智”,意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忆读书》是学生学习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的例文。这篇课文里有大量的信息,如阅读书目、选书的标准等。这些内容有的清晰可见,有的散落在文本细节中,需要细致的进行归纳梳理。
  二、学情分析
  在本册书第五单元《松鼠》一课,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分条列项梳理信息的方法,这为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学习降低了难度。但本课内容多,信息量丰富,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梳理信息,掌握方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为丰富的阅读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对于读书有着切身的体会,这些学情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认识“舅、斩”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着、卷”,会写“舅、津”等14个字,会写“舅父、津津有味”等15个词语。
  (二)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三)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四)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重点
  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舅、斩”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着、卷”,会写“舅、津”等14个字,会写“舅父、津津有味”等15个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一)自主预习,学习生字
  1.谈话导入,出示课前学生完成的预习单。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1)请几位同学跟大家分享自己预习单里的学习内容。
  (2)教师相机指导。尤其是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例如:注意“浒”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传”的读音;注意易错字“寇”。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这学期第二单元我们学习过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篇课文我们也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读过之后,看看你从课文中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分享整体感知获得的信息。
  预设1:我知道冰心觉得《水浒传》这本书非常好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预设2:我知道冰心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三国演义》。
  ······
  2.教师引导思考:同学们说的这些信息有的是作者的读书经历、有的是读书感悟的一部分,也有对好书的评判标准等,但是初读获得的这些信息比较分散凌乱。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更清楚、准确、全面地梳理出作者关于读书的诸多观点,从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呢?
  预设1:可以把需要的信息一条条的列出来。
  预设2:可以在书上把需要的信息勾划出来。
  预设3:要清楚都要梳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样才比较全面。
  ······
  3.通过师生交流,明确梳理角度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选择三个最重要的方面,作者的阅读时间,作者在每个年龄阶段读了什么书以及对这些书的感受和评价,把文章中这三个方面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梳理出来,这样我们梳理的信息既有序也全面。
  (教师相机板书)
  (三)细读文本,梳理信息
  1.学习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梳理信息。
  2.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所梳理的信息以及梳理方法。
  (四)反馈交流,比较方法
  1.全班交流,分享所梳理的信息。
  教师提示学生:在同学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听有没有遗漏信息的地方,表达清楚了吗?
  预设学生梳理信息中可能存在问题的几处:
  预设1:作者读《红楼梦》的年龄不仅是十二三岁,还有中年以后。
  预设2:四岁时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属不属于梳理信息的范围。
  当出现争议时,要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据陈述理由,老师再点拨。
  2.在汇报梳理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读书感受和评价,概括好书的标准。
  教师引导:当我们把这些信息都梳理呈现出来之后,可以更清楚明确的知道了冰心都读了什么书,以及读书的诸多观点和感受了。尤其是借助表格梳理出的信息非常直观,通过这些信息和课本里的内容,我们能不能据此来说一说作者认为的好书标准都有什么?
  预设1: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比如《水浒传》这本书;
  预设2:真情实感、质朴浅显,使人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预设3:作者在小小的年级就喜欢上因为《三国演义》,所以能激发阅读兴趣的书是好书;
  预设4:《红楼梦》里故事都耐人寻味,成年以后还可以一读再读,这样的书是好书。
  ······
  有些书上的语言清楚明确,学生能够根据梳理的信息和课文内容直接归纳出来,有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得出。
  3.教师:刚才梳理信息的时候,同学们用到了好几种方法,有的在书上直接圈画的,有分条列项写的,有设计表格的等等。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教师相机板书)
  学生交流几种主要方法各自的优缺点。
  预设1:用各种符号在书中圈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捷,用时少,缺点是信息散落在书中,没有集中对比,找信息时还要重新看文章。
  预设2:分条列出信息,这种方法要把信息分类归纳,比较清晰醒目,但是不够简明,不能一目了然,写起来也比较费时。
  预设3:借助图表梳理信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清晰明了,直观简洁,只是要根据内容合理准确设计表格。
  ······
  教师小结:梳理信息的方法其实很多,每一种方法也各有优势和弱点,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梳理信息的方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2.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梳理读书方法
  1.明确任务,梳理信息。
  (1)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信息梳理,并学到了梳理信息的不同方法,这节课就可以学以致用。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合适最快捷的方法梳理出文中出现的读书方法。
  (2)学生自主梳理作者的读书方法。
  2.全班交流,分享梳理。
  (1)请同学交流梳理内容。
  (2)教师追问:你自己是否也用过这些方法?
  预设1:我特别喜欢《西游记》,经常分分复复的看。
  预设2:我有些时候没有时间,有的书看了一半,过了段时间又继续读。
  ······
  教师过渡:我发现同学们都特别会读书,作者的所说的读书方法,很多同学也都用过。不过,在这些读书方法中,有一个“一知半解”的方法,不同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二)讨论“一知半解”
  1.出示作者读三国演义一段文字:“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做“岂”,把“诸”念做“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2.出示老舍《谈读书》中的一个片段:“我有个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从前看过的书,十之八九都不记得;我每每归过于记忆力不强,其实是因为阅读时马马虎虎,自然随看随忘。这叫我吃了亏——光翻动了书页,而没有吸收应得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因此有人问我读过某部好书没有,我虽读过,也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辞以答。这是个毛病,应当矫正!丢脸倒是小事,白费了时光可惜!”
  3.小组合作,讨论话题。
  教师:冰心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是“一知半解”的读,而老舍先生这段文字却反对读书不求甚解,那么你是否赞成“一知半解”的读书方法?说说理由。
  预设1:我不赞成“一知半解”的读书,因为那样我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
  预设2:我赞成“一知半解”的读书,比如冰心小的时候,识字不多就可以先“一知半解”的读,也能读懂大概内容。
  ······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其实同学们都已经能够辩证的来看待这一读书方法了,冰心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才七岁,这本书又是非常厚的书,为了满足自己迫切的读书兴趣,所以才用“一知半解”的读,对于一些课外书籍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但有些书籍就需要像老舍先生说的这样认真的读和思考,才能真正吸收书籍里的营养,所以能不能“一知半解”是要根据书籍情况、读书目的来进行“智慧”的选择。
  (三)体悟读书快乐
  1.教师:同学们,恰当的读书方法是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的,但是对于读书,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享受阅读。冰心在文中写到“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你理解她的感受吗?教师追问:你有相似的感受吗?
  预设1:我理解。读书使冰心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是其他事情不能比的。
  预设2:有时候,书籍像我的妈妈跟我讲故事,我感到很快乐。
  预设3:读书的时候能够认识许多有意思的人物,我很喜欢看书。
  预设4:我从书中了解到了许多科学知识,我觉得很开心。
  ······
  2.教师总结:同学们,冰心先生曾写下了这九个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在此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让读书成为你生命中最有意思、最快乐的事情。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建议
  推荐阅读:请同学们阅读鲁迅的《读书杂谈》、蔡元培的《我的读书经验》等谈论读书的文章,可以试着梳理这几位作者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