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系列】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精讲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复习系列】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精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2 18:3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复习系列】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精讲
一、比喻:打比方
1.概念
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它们之间有相似点,便用其中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
2.特点
三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
3.构成比喻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下面的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表猜度:他一个人在角落里默然不语,好像生气了。
表想象:每当看到照片上母亲的笑容,我就仿佛正待在母亲身边。
表举例:有很多名人夫妻执手共进,相濡以沫,像梁思成和林徽因,钱钟书和杨绛。
表同类相比:他的长相特别像他的父亲。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湖水清澈见底,如同一块透明的蓝绸布,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4.分类
(1)明喻。即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似”“仿佛”“犹如”等比喻词连接。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暗喻还有四种变体形式: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人多主意多,柴多火焰高。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限制关系。例如: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本体和喻体是复指关系。例如:咱的大地母亲,你怎么越来越瘦弱?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鸽子有着先天特殊的“罗盘针”——两眼之间的突出部分。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最可恨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5.作用
(1)可以化陌生为熟悉;(2)可以化抽象为具体;(3)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4)可以化冗长为简洁。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如我是一粒种子,我愿播进你肥沃的土地,萌发一片葱郁的生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假如我是一个音符,我愿谱进你甜美的歌里,鸣奏一曲动人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滴春雨,我愿洒进你干涸的心田,滋润一段诗意的人生。
二、比拟:变个脸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包括把物当成人来写(拟人)、把人当成物来写(拟物)、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物“人化”,后两种形式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拟物。例如:敌人虽然张牙舞爪,却不堪一击。(虎豹才会“张牙舞爪”)
3.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4.注意问题
(1)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2)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星星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
(3)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于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仿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另外选择一种事物,表达出一种善意。
沙发:人家都说/我的模样好像表示/“请坐请坐”/其实不是/这是一种/“让我抱抱你”的姿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茶杯:人家都说/我的模样好像表示/“请喝水请喝水”/其实不是/这是一种/“让我亲亲你”的笑容。
三、借代:做代表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它并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2.种类
(1)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借“烽烟”代指战争,把战争具体化、形象化了。)
(2)特征代本体。例如:墙角的驼背突然高兴起来。(“驼背”是人的特征,代本体。)
(3)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借“眉”代指“头”。)
(4)产地代本体。例如:来二斤绍兴。(以“绍兴”代指绍兴产的酒。)
(5)专名代本体。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以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的人们。)
(6)材料代本体。例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石头”为纪念碑的材料,借“石头”代指纪念碑。)
(7)工具代本体。例如:他家里也几乎揭不开锅。(“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8)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3.作用
(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4.注意问题
(1)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2)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做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做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B.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遥望洞庭山水色(一作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答案 D
解析 D项,运用的是比喻手法。A项,“衣冠”代指达官贵人。B项,“珠翠”代指宫女。C项,“孤帆”代指船。
四、夸张:说大话
1.概念
夸张是指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的夸张形式。例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例如: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3.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3)增强联想,创造意境。
4.注意问题
(1)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话的夸张有失真实。
(2)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3)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4)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我国传统节气,不仅是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请仿照示例,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
惊蛰——轻雷隐隐,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
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1.概念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类、相关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手法。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或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例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3)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结构
(1)句子对偶。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成分对偶。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4.作用
(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2)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3)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不超过30个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六、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排在一起,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2.种类
(1)成分排比。例如: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片海,一座山,一首交响乐。
(2)句子排比。例如: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3.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们邀请了著名心理学家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请鼓掌欢迎。
答案 (示例一)它如春风,吹走我们脸上的愁云;如阳光,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如暖流,融化我们心里的坚冰。
(示例二)它如明亮的灯火,温暖寒冷的暗夜,驱散心头的迷雾,照亮回家的路途。
七、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
1.概念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
2.种类
(1)连续反复
例如: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间隔反复
例如: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3)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结合起来
例如: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
3.作用
(1)起强调作用,加深印象;(2)抒情写景,感染力强;(3)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4)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节选自《柴禾》,有删改)
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八、设问:自问自答
1.概念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2)问而不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作用
(1)提醒注意,引导思考;(2)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产生变化,掀起波澜。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补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人们在关注自己是否衰老时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官,不妨自己诊断一下:你的鼻子能否嗅得出四季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皮肤能否感觉出海滩上沙粒的粗细和清风的徐疾?如果这些你都可以,那就不能以为自己衰老了。
答案 (示例)你的耳朵能否分得出音乐的悲欢 你的眼睛能否辨得出天空中彩虹的浓淡和云霞的明暗
九、反问:无疑而问
1.概念
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1)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2)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下面是某同学在教师节给老师写的感谢信的开头,请替该同学续写两句话,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意。要求:使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
老师,在这属于您的节日里,让我怎么感谢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老师,您是海,我是舟,没有您的承载,我怎能扬帆远航
老师,您是山,我是泉,没有您的孕育,我怎能涓涓流淌
修辞手法专项练习
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B
【解析】“比喻”的特点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A项,使用了暗喻,“一带一路”是本体,“新引擎”是喻体,“成为”是比喻词。B项,“及时雨”,句中用的是其本义,指的是一场来得正好的雨,不是比喻。C项,“洪水猛兽般地”指像洪水像猛兽一样,本体是“网络病毒”,喻体是“洪水猛兽”。D项,“弯道超车”原本是赛车上的一个术语,指参赛车手在弯道上比在直线跑道上更易超越对手。现在“弯道”也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句中“弯道超车”用来比喻在特殊时期实现超越。
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C
【解析】C选项不是对偶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根据对联的特点,选择正确的一项,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
杭州冷泉亭
上联:泉自几时冷起
下联:
A.峰从何处飞来 
B.峰从天外飞来
C.峰自何处飞来 
D.峰自云外飞来
【答案】A
【解析】对联有四个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此题结合对联特点利用排除法作答。“几时”应该对应“何处”,排除B、D。上下联含义要相互衔接,不能重复,排除C,故正确选项为A。
4.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
理解:该句用“抵死苦守”一词将老根赋予人的特质,写出了荷塘的枯败。
B.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理解:该句作者用“何曾”一词反问,表明“我”对迟到的不满。
C.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理解:该句将芊芊细草比作密密的厚发,生动地写出了细草的繁茂。
D.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理解:该句自问自答,明确了自律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A项句子是将“枯梗”拟人化,不是“老根”。B项句子强调了“我”不再迟到,不是强调“我”对迟到的不满。D项句子明确了什么是自律,不是明确自律的重要性。
5.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理解:该句将“雨声”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述出了雨声的清脆。
B.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理解:该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老师的自责之情。
C.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理解:该句将“快割”“快打”两个词语分别反复写出了农忙时节农民挥镰的娴熟。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理解:该句将叶子比作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的高。
【答案】B
【解析】A项句子是将“雨”拟人化,不是“雨声”。C项句子主要是表达农民在农忙时期的紧张,不是表明他们的娴熟。D项句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叶子的形状,不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