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三个知识点:质量的概念、单位以及测量;一个活动: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初中阶段对质量概念的理解只是定性的,要求较低,重点是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是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教材要求学生自己先阅读说明书,通过师生的交流协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这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传统教学中的先教后学有明显区别。随后安排的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体会同一物体的形状、状态及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质量不变,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理解。
【设计思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质量概念,介绍质量单位。同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入手,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帮他们建立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互助协作精神,提高学习兴趣;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思维,培养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道质量的单位及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
2、通过练习与比较,初步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测量的意义,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质量的单位和测量。
难点: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具准备】:天平、橡皮泥、抹布、铁锤、铁钉、桌子、椅子、大头针、1升水、小玻璃瓶、大玻璃茶杯(各一个)、硬币、鸡蛋、苹果、冰块、小而薄的塑料袋、烧杯、刚烧开的热水若干、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分类引入质量概念:
老师在讲台上顺次展出:铁锤、铁钉、桌子、椅子等。问:你能说出以上三组每两个物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吗?若要将以上物品分为三类(每类二个),你将如何划分?你的依据是什么?若要将它们分为二类(每类三个),你又将如何划分?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物品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不同物体的物质可能不同,
也可能相同,组成不同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进而引入质量的概念。
质量的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二、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问1:请同学们猜一猜当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时,它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生:变或不变
师:你将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
生:捏扁橡皮泥再称一次
师: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生:将左盘中的橡皮泥拿下,压扁,然后重新放入,看横梁是否依然保持平衡
师:非常正确,现在同学们可动手操作了
设计意图:本节课,内容多,活动多,课时紧,安排这样的实验可避免重复操作,保证学生自主探究时间,使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运用之中。
问2:请同学们猜一猜当一块冰完全熔化成水后,它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生:变或不变
师:你将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
生:实验
师:你打算如何进行实验呢?a、引导学生根据桌面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将冰块放入小塑料袋中测出质量(注意封口),然后将塑料袋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待其完全熔化,取出塑料袋并用抹布擦干,将其重新放入天平左盘,观察横梁是否依然保持平衡
b、学生动手操作
c、收集论据,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实验操作前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思维过程。同时让学生亲历“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进行论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
问3:一只茶杯,当你把它从教学楼拿到实验楼,它的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生:不会
师:你的依据是?
生:因为构成它的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质量单位的教学:
1、问:你能说出生活中质量的单位并将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2、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国际制中质量的单位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质量主单位: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克(g)、毫克(mg)、吨(t)
换算关系:1t=103kg;
1kg=103g;
1g=103mg
3、拿出硬币、鸡蛋、苹果等,让学生讨论并估测它们的质量
4、完成学案第一部分——交流讨论
一、【交流讨论】
1、给下列各物理量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支铅笔的质量大约是8_______
(2)一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0.05_______
(3)一枚邮标的质量大约是50_______
(4)一辆中型卡车的限载量是5_______
2、在水牛、蜜蜂、猪和老鼠四种动物中,质量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反馈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质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质量的估测能力、密切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为后面的托盘天平使用教学提供了铺垫。
四、通过对手边物品的质量估测,引入托盘天平的教学
师:请估测一下物理书本的质量,并报出结果。针对不同结果,教师追问“谁的估测最接近真实值呢?我们该如何判断?”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要借助工具进行测量,进而引入托盘天平的教学。
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
1、学生自已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了解托盘天平的构造——同桌交流托盘天平使用方法
2、完成学案第二部分——自学检测
见ppt
五、课堂小结:
通过生生互动、回顾的方式完成
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
2、3、4
(2)《学习辅导》
【教学反思】经验表明:如果教师在这节课前没有对本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想要在1课时内圆满完成所有教学目标则会显得十分勉强。如:调节天平空载时的横梁平衡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初次接触天平的初二学生常要花费很长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留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因此我在设计天平使用这段时,特意要求学生首先测出橡皮泥的质量而不是其它手边的物体,这样的设计不仅避免了重复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的步骤,同时还与后面的教学——“物体的质量与形状无关”联系起来,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有效避免了无谓重复。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状态是否有关”这段教学时,书上的设计是:将冰块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然后把烧杯放到天平上测量,当冰熔化为水后,观察它们的质量是否改变。考虑到热水温度较高,蒸发较快,可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我对该探究活动做了如下设计:将冰块放入带有封口的小的塑料袋中,测出质量。然后再将其没入热水中(注意没入热水中时用手提着袋口),冰块在很短时间里(一般十几秒钟)就能完全熔化,最后再将其放入天平左盘,观察天平是否仍然保持平衡。这样的操作,方便、安全,同时又有效防止了蒸发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总而言之,本节设计,意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想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让自主学习走向深入,这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教学中教师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又要适时地介入;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必须要做到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合作者。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信息收集、论证、结论以及加强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综合与评价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建构,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鼓励学生不断进取,进而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学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