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八)
(建议用时:40分钟)
长三角都市经济圈最初由上海、无锡、苏州、常州、扬州、泰州、南京、镇江、南通、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台州16个城市组成,以约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生产出约占全国19.5%的生产总值,成为继纽约经济圈、北美五大湖经济圈、东京经济圈、巴黎经济圈、伦敦经济圈之后的第六大经济圈。现已纳入了30个城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引擎。读图,回答1~2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区( )
A.上海市、江苏省北部和浙江省南部
B.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安徽省北部
C.上海市、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D.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2.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关东地区、德国中部及英国中部五大城市群的共同点是( )
A.都位于沿海地区
B.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优势
C.都具有相同的规模
D.都具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
1.D 2.D [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第2题,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美国的五大湖地区、日本关东地区、德国中部及英国中部五大城市群都分布在沿河或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图1、图2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
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
C.东高西低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4.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3.B 4.A [第3题,从图1中的图例可知,图中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分布不平衡,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第4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区位交通条件在四个城市中对苏州的影响最小,对苏州本身而言,五个因素中动力最小的也是区位交通。]
下为苏南沿江铁路规划图。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苏南沿江铁路走向的因素主要是( )
A.地形起伏
B.河流流向
C.城镇分布
D.技术水平
6.苏南沿江铁路建成通车后,可以( )
A.缓解长江航运压力
B.提高上海城市等级
C.增加南京服务职能
D.促进“长三角”一体化
5.C 6.D [第5题,影响交通线路走向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据图中苏南沿江铁路走向可知,影响苏南沿江铁路走向的因素主要是城镇分布。故选C项。第6题,苏南沿江铁路为城际线路,以客运为主,可以加快城际之间的联系,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故选D项。]
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城市群内应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下图为其理想模式(实线圆圈表示不同等级城市)。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城镇总体规模
B.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C.提高城镇人口密度
D.改善城镇交通联系
8.下列城市群中,目前产业发展格局最接近该理想模式的是( )
A.中原城市群
B.长株潭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
D.长三角城市群
7.B 8.D [第7题,根据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格局,错位发展、分工协作主要体现了城市群内部城镇间的协调发展。第8题,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次中心,周边城市协调发展,分工协作,城市等级体系完善,最接近该理想模式。]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据此完成9~10题。
9.与石家庄相比,保定( )
A.服务范围较大
B.门槛人口较高
C.城镇等级较高
D.职能种类较少
10.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保定的主要影响是( )
①增加运输成本 ②降低城市等级 ③增加服务功能
④优化产业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D 10.D [第9题,由于石家庄的城市等级高于保定,所以保定的服务范围、职能种类都少于石家庄。第10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能优化保定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等级,增加城市的服务功能。]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海制造”是我国的传统品牌,当前上海正谋求产业梯度大范围转移。“两头(研发、营销环节)在沪,中间(生产环节)在外”的经营模式,将成为上海企业未来生存的常态。
材料二 下图为上海市部分企业转移示意图。
(1)长江三角洲地区向外转移产业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目前,原来的一些总部设在深圳的跨国公司,将总部从深圳迁往上海,这说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析上海“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经营模式对上海的影响。
[解析]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正谋求产业梯度大范围转移,向外转移的主要产业类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第(2)题,目前,原来的一些总部设在深圳的跨国公司,将总部从深圳迁往上海,这说明外商投资区位由追求成本降低,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第(3)题,“上海制造”是我国的传统品牌,当前上海正谋求产业梯度大范围转移,“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经营模式,有利于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但增加上海就业压力。
[答案] (1)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
(2)由追求成本降低,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
(3)有利影响:减少空气污染,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为上海产业升级创造条件(其他合理也可)。不利影响:因生产环节迁出,增加上海就业压力。
2015年7月11日,北京市委全会提出,北京将加快通州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下图为北京卫星城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在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可以( )
A.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的影响力
B.控制中心城区规模,疏散产业和人口
C.集中城市职能,促进区域发展
D.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区际联系
13.北京卫星城在建设过程中应( )
A.远离中心城区
B.扩大人口规模
C.层次体系分明
D.减少卫星城数量
12.B 13.C [第12题,北京市人口众多,为我国特大城市;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今天,大城市可以以很快的速度实现大规模增长,而与之相伴的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越来越严重。为控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疏散城市产业和人口,应大力建设新城、卫星城,故选项B正确。第13题,卫星城的建设与中心城区距离应该相对适中,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否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若卫星城数量过多,则易导致建设财力、物力的分散,从而不能使卫星城建成有效规模,同时其人口和规模的发展也应该有所限制,否则影响区域环境。随着重点新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长,外围一般还会形成另一圈层的卫星城,因此卫星城的设立和建设应该体系层次分明,故选项C正确。]
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据此完成14~15题。
14.(易错题)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 )
A.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
B.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
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
D.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大
15.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京津冀地区应( )
A.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
B.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
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
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
14.B 15.A [第14题,由图可以看出: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天津最大,但并不与距离呈正相关;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说明北京对河北各城市的产业转移力度不同;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有关;各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极大地影响其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第15题,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也会影响到京、津地区,不可取;天津经济外向性强,与北京形成东西呼应,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不可取;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冀应注重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与京、津形成互补,不能以发展种植业为目标。]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昆山市再次荣登中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市产业优化和升级之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是苏南模式的突出代表。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邻国际大都市上海,西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京沪铁路直穿开发区,昆山至上海乘高铁约25分钟直达。
昆山产业结构变化图
(1)1978年至1985年,昆山市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承接了纺织业、化学原料、服装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简述昆山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2)1990年至2000年,昆山市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兴旺,零售业、餐饮等服务业火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2000年之后,昆山市不断向外转移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建设高新技术园区。解释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从位置、交通、土地、劳动力等方面分析昆山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第(2)题,从经济发展、人口、消费市场的角度分析房地产、餐饮、零售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第(3)题,从区位因素变化的角度,分析昆山市向外转移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现代制造业,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的原因。
[答案] (1)距离上海市近,地理位置优越,依托上海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发展经济;交通便捷;土地成本低;劳动力廉价。
(2)伴随着第二产业的急速发展,外来人口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增强。
(3)随着经济的发展,昆山市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劳动力价格上升,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适应昆山经济发展;昆山市利用其科技水平的提升、交通便利等条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园有集聚效应,土地利用效率高,能满足大规模协作化工业生产需求。
1/8课时分层作业(九)
(建议用时:40分钟)
工业部门的地域转移是和结构升级相联系的。下为某工业部门在不同国家差值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如果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同一工业部门,则最可能是( )
A.电视机制造工业
B.航天工业
C.石油化工工业
D.制糖工业
2.该工业的地域转移,按照先后的顺序依次是( )
A.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日本—美国
C.日本—美国—中国
D.日本—中国—美国
3.该工业迁入我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迁出地环境优美
B.迁出地资源丰富
C.迁入地科技水平高
D.迁入地劳动力价格低
1.A 2.A 3.D [第1题,该工业最早在美国发展,其后转移到日本,最后转移到中国,说明该工业为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最可能为制造业。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该工业主要分布在美国,80年代,日本产值迅速上升,成为主产区,21世纪初期,中国产值迅速上升,成为主产区。故该工业的转移顺序应是美国—日本—中国。第3题,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低。]
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下图示意其一般模式。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转移速度较快。据此完成4~6题。
4.在图示模式中( )
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
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
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
5.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 )
A.普通服装制造
B.汽车制造
C.金属冶炼
D.甘蔗制糖
6.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价格
B.交通条件
C.工人工资
D.市场
4.D 5.A 6.C [第4题,一般来说,发单企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分布着大量的接单企业;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除了在接单企业制造外,还有其他工厂;利润随订单流向在逐渐递减,故D项正确。第5题,金属冶炼和甘蔗制糖不适合采取跨国生产模式;汽车制造业精密零部件跨国分工,技术含量较高,一般在发达国家专门生产,因此只有普通服装制造符合图中模式。第6题,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该企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由发达国家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棉纺织企业西进新疆示意图,回答7~8题。
7.影响东部沿海地区棉纺织企业西进新疆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力
B.市场
C.动力
D.原料
8.下列关于棉纺织企业西进新疆对新疆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
B.不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C.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D.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7.D 8.B [第7题,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商品棉基地之一,发展棉纺织业的原料充足。第8题,新疆地处内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棉花种植范围不宜过度扩大。]
山东省提出了“积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口号,使该省由“经济大省”变为“经济强省”。据此,回答9~10题。
9.关于日韩产业转移对山东省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B.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C.增加就业机会
D.改善环境质量
10.若日韩产业大量转移,对其国内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B.改善环境质量
C.增加就业机会
D.不利于经济发展
9.D 10.B [第9题,山东省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可以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D项符合题意。第10题,日韩企业大量转移,有助于本国的产业升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短期内可能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
1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投资建厂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有近千家,这些企业通过加快国际化布局和跨国资源配置来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服装产业国内转移示意图。
材料三 传统的产业转移通常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近几年产业转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出现了所谓的“反方向转移”。一些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甚至是向发达国家转移。我国承接这种转移比较集中的大型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型城市通信发达,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完善的金融、物流、营销等现代服务体系。
(1)根据材料分析近年来我国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我国服装产业国内转移的特点及主要原因。
(3)简述材料三中产业“反方向转移”的目的。
[解析] 第(1)题,近年来我国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的原因可从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价格以及规避贸易壁垒等方面分析。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我国服装产业国内转移的特点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价格不同。第(3)题,由材料三可知,产业“反方向转移”是将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转移到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利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通信,雄厚的科研力量以及完善的金融、物流、营销等现代服务。
[答案] (1)东南亚相对于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劳动力价格也较低,且可规避贸易壁垒,由此可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较高利润。
(2)特点:由东到西、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主要原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高;而西部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生产成本较低。
(3)企业将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转移到发达地区(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利用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发达的通信、雄厚的科研力量以及完善的金融、物流、营销等现代服务体系。
在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抱团转移成为一种新型转移模式。如南通纺织和服装等企业组团“扎堆”投资有30多年纺织产业历史的太康,在太康形成了一座“南通纺织城”。据此完成12~13题。
12.与企业个体分散转移相比,纺织和服装等企业抱团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环境改变较小
B.协作条件较好
C.接近原料产地
D.地租更加便宜
13.纺织和服装等企业抱团转移对南通市的影响主要是( )
A.造成产业结构失调,不利于经济发展
B.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社会失稳
C.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
D.短期内造成部分劳动力失业
12.B 13.D [第12题,与企业个体分散转移相比,纺织和服装等企业抱团转移,使相关企业间有生产上的联系,协作条件好。第13题,纺织、服装等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大规模向外迁移在短期内会造成迁出地部分工人失业,但会加快迁出地的产业升级的速度,不会造成社会失稳等问题。]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期。据此回答14~15题。
14.对于东南沿海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 )
①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 ②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 ③占有中西部广阔的市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5.中西部在承接东南部产业转移时( )
A.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B.为了多承接产业转移,可降低准入门槛
C.多引进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
D.可以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14.D 15.A [第14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行产业转移,既扩大了市场,又可集中资金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第15题,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警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的“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产业结构转换越来越困难、资源枯竭现象越来越突出,中部正在“塌陷”!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材料二 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劳动力充足,煤铁资源丰富。近年来,安徽省一方面积极融入东南沿海,另一方面渴盼与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十一五”期间,安徽着力和东部搞好产业对接,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1)从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安徽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上海等地的很多产业迁入安徽省,与上海、广州等地相比,安徽的主要优势有哪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 第(1)题,从政策、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第(2)题,安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地价、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思考。
[答案] (1)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市场更为广阔。
(2)优势:地价便宜,房租便宜,劳动力充足且廉价,煤铁资源丰富。注意问题:进行环境评价,禁止污染严重的工业迁入;加强对迁入企业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7课时分层作业(十)
(建议用时:40分钟)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下表资料。读表,回答1~2题。
占全国的百分比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水资源
80%
14.7%
人口
53.5%
44.4%
耕地
35.2%
59.2%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的分布特点是( )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的配置情况,经过多年研究、论证、规划,我国正在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江都水利枢纽工程
1.B 2.C [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明显看出我国水资源分布是南多北少,而耕地分布则是南少北多。第2题,水土资源明显不匹配,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为此我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工程。]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重点缺水的分布地区,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对各地区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地农业用水量大
B.②地距海较远,降水量较少
C.③地属资源型缺水
D.④地工业用水量大
4.解决①地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增加人工降雨
B.跨流域调水
C.大力开采地下水
D.修建梯田
3.C 4.B [第3题,③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水污染严重,属水质型缺水。第4题,①地区为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最有效的解决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
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线路图,回答5~6题。
5.东线工程与中、西线工程相比的最大优点是( )
A.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
B.全程可以自流
C.水量大,水质好
D.可以大大促进供水地区的经济发展
6.工程建成后,图中A区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次生盐碱化
B.洪涝加剧
C.对水生生物生长不利
D.水土流失
5.A 6.A [第5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以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相对较小。第6题,华北地区如果水资源利用不当,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地下水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黄淮海流域缺水问题严重,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年底通水,该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大汉水下游的防洪压力
B.有利于晋煤通过水运向外输出
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D.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8.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有( )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D 8.B [第7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改善沿线地区的供水条件,从而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第8题,黄淮海地区人口稠密,需水量大,而当地降水量小、径流量不足,再加上当地的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故该地区水资源供应紧张。]
下图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及中线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调水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线均从长江干流直接调水
B.东线调水自济宁以北可以自流
C.东线调水水质更好
D.中线可基本实现自流
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
A.提高华北地区的水运能力
B.带动沿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C.缓解华北地区春季的旱情
D.利用南北地势落差开发水电
9.D 10.C [第9题,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读图分析可知,东线工程的最高点为黄河,因此黄河以南需要动力提水,过黄河后顺地势自流;东线沿线经济发达,工农业排污量更大,水质最差;中线工程地势南高北低,水基本可以自流。第10题,北方交通以陆上交通为主,水运少,南水北调主要是解决生活、生产用水紧张问题,不会提高水运能力;为了保证调水的水质,沿线不会发展水产养殖业;中线能够增加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从而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的春旱;读图,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工程以引水为主,沿山麓地带建设,沿线地势落差较小,又缺少建设水库的条件,不适宜开发水电。]
11.读我国西气东输一线主干管道走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气东输一线主干管道西起轮南油气田,它位于图中A所表示的________自治区,东到B所表示的______________,C处的________盆地、D处的________盆地与陕甘宁等地的天然气田,为西气东输提供了丰富的气源。
(2)指出进一步开发天然气资源,对西部地区开发的重要意义。
(3)指出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能从图中获取足够准确的信息。分析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一般要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对调出地区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二是对调入地区的有利影响,三是对沿线地区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答案] (1)新疆维吾尔 上海 塔里木 柴达木
(2)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开发和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等。
(3)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压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上海经济优势的进一步发挥等。
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成12~13题。
年份
“水银行”买入
“水银行”卖出
价格(美元/m3)
水量(亿m3)
价格(美元/m3)
水量(亿m3)
1991
0.10
10.12
0.14
8.15
1992
0.04
2.34
0.06
1.97
1993
0
0
1994
0.04
2.72
0.06
2.09
12.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 )
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 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
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
12.B 13.D [第12题,由题可知,该地区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结合所学知识及轮廓图可知,该地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发源于北部山区,①错误,可排除。第13题,观察表格中“水银行”1991~1994年买入和卖出的水量、价格,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排除掉A、B、C三项。]
兰郑长管道起于甘肃省兰州市,止于湖南省长沙市,途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和湖南5省67个县、市。该工程是国家实施西油东送、北油南调战略工程的具体体现。读兰郑长输油管线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在沿途的配套油库中,中石油投资3.6亿元打造的郑州油库扩建工程,在河南7个油库中容量最大。扩建郑州油库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交通便捷
C.市场需求量大
D.运营成本低
15.修建兰郑长输油管线的积极意义有( )
①实现西部资源与石油消费地区供需的对接 ②有利于油品安全、平稳、高效运输 ③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④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部署提供保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C 15.B [第14题,由图可知,该输油管线主要经过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沿途经济发达,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因此需要扩建油库。第15题,该管线的修建有利于西部资源与石油消费地区供需的对接,缓解区域间能源紧张的局势,而且相对安全、高效,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处(图a),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引江济汉”工程作为中线工程的组成部分,于2010年3月在湖北荆江河段与汉江之间开工(图b),截至2018年1月17日8时,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已累计调水达100.02亿立方米。
图a 图b
(1)说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汉”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2)从自然角度分析丹江口水库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优势条件。
(3)说明“引江济汉”工程对汉江的作用。
(4)说明丹江口水库作为华北未来可持续供水水源地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解析] 第(1)题,南水北调和“引江济汉”工程等人类活动主要影响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影响着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第(2)题,水源地的优势条件主要从水质、水量角度分析,
自流输水也是重要优势。丹江口水库坐落于群山之中,环境优美,水质好;位于湿润地区,库区雨季长,降水丰沛,水源足;集水区面积大,库容量大;地势高,向华北地区供水可自流引水。第(3)题,“引江济汉”工程是将长江水引到丹江口水库,主要是对生态、航运、灌溉等影响。具有生态补水功能,可减少丹江口水库蓄水和调水后对下游的影响,能改善汉江下游河段生态、灌溉、供水和航运条件。第(4)题,保护水源地,主要是保护水质。应减少库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有利于保护水质;迁移周边工厂,或工业废水实行达标排放,防治工业污染;避免过度的水产养殖;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护水质。
[答案] (1)主要干预或控制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影响着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2)水库坐落于群山之中,环境优美,水质好;库区雨季长,
降水丰沛,水源足;集水区面积大,库容量大;地势高,
向华北地区供水可自流引水。
(3)工程具有生态补水功能,可减少丹江口水库蓄水和调水后对下游的影响;能改善汉江下游河段生态、灌溉、供水和航运条件。
(4)减少库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迁移周边工厂,或工业废水实行达标排放,防治工业污染;避免过度的水产养殖;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
1/8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在我国,从城镇回农村创业已成为一种潮流。农业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从农村流向城镇的各类人员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570多万,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450万人,这些“归雁”对活跃农村经济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亮点。据此完成1~2题。
1.在我国,“归雁”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 ②“归雁”地政府扶持力度的增强 ③家乡气候条件的改善 ④原就业地医疗卫生水平的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归雁”经济对“归雁”地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B.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C.城市失业率提高
D.乡村土地撂荒,无人耕种
1.A 2.B [第1题,原就业地生活压力增大成为“归雁”经济的推力,而“归雁”地政府的支持成为“归雁”经济的拉力。气候条件相对稳定,对“归雁”经济几乎没有影响;原就业地医疗卫生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也不会出现水平下降。故A项正确。第2题,“归雁”经济的出现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但不一定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加剧、失业率提高和乡村土地无人耕种的现象。故B项正确。]
产业梯度主要指由于国家或地区间的资源要素禀赋、经济、技术、产业分工差异而在产业结构水平上形成的阶梯状差距。下图为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梯度模式。据此完成3~5题。
3.①②③④代表的产业要素分别是( )
A.能源、劳动力、资本、技术
B.劳动力、资本、能源、技术
C.技术、资本、劳动力、能源
D.资本、能源、劳动力、技术
4.目前中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中最常见的类型是
( )
A.能源密集型
B.劳动密集型
C.资本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
5.除图示因素外,直接的产业转移更多地依赖于中介。下列因素中中介作用最小的是( )
A.家乡投资
B.人际关系
C.娱乐设施
D.政府合作
3.C 4.B 5.C [第3题,①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高,应该是技术;②东部集中,中部地区较少,西部没有,西部地区资金缺乏,东部地区相对资金充足,说明是资本;③东中部集中,西部少,最有可能的是劳动力;④东部少,中西部多,东部能源相对较少,代表的产业要素是能源,故选C项。第4题,东部地区劳动力的工资较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降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工资较低,目前中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故选B项。第5题,家乡投资和人际关系受宗情和友情影响大,中介作用大;通过政府的招商引资或政府合作可以导致产业转移;娱乐设施一般是当地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建设,受中介影响最小,故选C项。]
读图,完成6~8题。
6.图中反映出区域的主要特征是( )
A.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B.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C.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D.区域具有明显的界线
7.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比乙区域复杂
B.甲区域城市呈岛状
C.甲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乙区域
D.乙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甲区域
8.图中两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
B.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存在差异
D.两区域的文化习惯存在差异
6.C 7.D 8.A [第6题,由图可知,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出资金、技术和产品等,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7题,乙区域经济发达,城市空间结构复杂,形成城市群,城市空间分布呈岛状,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甲区域。第8题,区域发展水平受地理环境影响。]
读我国某年煤炭资源调配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煤炭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就近调配最为经济
B.靠近河流一定选择河运
C.根据资源富余和需求情况,一一对应地调配
D.调入区和调出区内部,不必进行调配
10.我国煤炭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
( )
A.实现调出区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B.保障调入区的能源供给,促进其经济的持续发展
C.促进区域之间交通运输方式的完善
D.促进区域人才交流和人口流动
9.A 10.B [第9题,资源跨区域调配应当以就近调配为原则,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效率,A项对。靠近河流,但不一定要选择河运,B项错;根据资源富余和需求情况,以就近调配为原则,选择性的调配,C项错;调入区和调出区内部,也可进行资源调配,D项错,故选A项。第10题,我国煤炭资源从北部、西部等富余区,调配至东南沿海的相对贫乏区,保障调入区的能源供给、经济持续发展,A项错、B项对;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煤炭资源调配与人才交流和人口流动无关,C、D项错,故选B项。]
11.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设施。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解析] 首先明确该企业为组装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区位因素是劳动力价格。其次要审清设问:迁移生产条件有何利弊变化,不迁移如何应对不利条件。回答时要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设施”,但劳动力价格会较高;安徽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劳动力优势,但生产配套设施条件较差。
[答案] 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设施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喀什市是我国的边陲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约为34∶30∶36。2010年,上海开展喀什扶贫援建工作,如今取得丰硕成果。下图示意喀什市位置。据此完成12~13题。
12.上海开展喀什扶贫援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A.两地距离遥远,沟通联系不便
B.产业结构差异大,可直接转移的产业少
C.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恶劣
D.资金投入不足,难以进行产业改造升级
13.上海开展喀什扶贫援建选择的主要方向有( )
A.推进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经济
B.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
C.发展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D.建设先进的加工制造业体系
12.B 13.B [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什经济发展水平低,而上海经济发达,因此两地产业结构差异大,可直接转移的产业少,B项正确。新疆和上海虽然距离遥远,但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的发展,沟通联系并不难,A项错误;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恶劣,但通过科技手段很多都能克服,因此并不是援建的主要困难,C项错误;上海经济发达,经济实力雄厚,不存在援建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D项错误。
第13题,喀什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合大面积林业的发展,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可知喀什农业比重较大,因此可以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B项正确;喀什经济、科技水平较为落后,不适合发展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的加工制造业,C、D项错误。]
上海和“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龙头,能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下图为上海和“珠三角”(及两者共同)经济腹地省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与上海和“珠三角”经济腹地形成和划分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地缘距离的远近程度
B.河流等交通的联络程度
C.经济互补的强弱程度
D.政府间的联系疏密程度
15.上海在向其腹地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
①转移生产企业,保留研发中心 ②转移大型重工业,保留轻小型工业 ③转移第二产业,保留第三产业 ④转移资源型工业,保留技术型工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B 15.D [第14题,上海和“珠三角”距离较远,不存在经济互补的关系,也与政府间的合作无关;两地同处于海边大河入海口,海陆交通便利,河网密布,影响较大。第15题,上海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主要发展第三产业,科技型产业。其转移出去的产业应当是对土地、资源等需求较高的产业,而作为一个高科技中心城市,其研发类、技术类产业则不必要转移。]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埃菲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下图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
(2)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生产方式选择的原因。模块化施工的好处应从当地自然条件不宜长时期建设和分散化生产在时间、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说明。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发展条件。两国的优势应从天然气开发和消费过程分析,结合资源赋存、开采技术、运输能力、资金投入和市场需求回答。
[答案] (1)(该项目)工程量巨大,设计成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
(2)俄罗斯优势:资源(能源、天然气)丰富,(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技术强。
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等。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