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 语文:1.自读 长亭送别 课件(鲁人版必修五),共8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优化方案 语文:1.自读 长亭送别 课件(鲁人版必修五),共84张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8 07:5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长亭送别》节选自《西厢记》,题目是编者加的。《西厢记》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课文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全剧一、二、三本叙述莺莺和张生由互相爱慕到私自结合,以及所经历的种种波折。剧情推至第四本而达到高潮,推出感人的“长亭送别”与“草桥惊梦”的场面,最后以崔莺莺与张生完婚团圆作结。
《长亭送别》这折戏中,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试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莺莺在送别环境中的微妙心理。
作者剪影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作品背景
《西厢记》为王实甫的主要代表作,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杂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取材于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具有反封建思想,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
剧情梗概: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和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遇,彼此一见倾心。为了能与莺莺亲近,张珙暂居于普救寺的西厢房。叛将孙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要抢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谁能退贼兵,就把女儿莺莺嫁给谁。张珙挺身而出,写信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杀退孙飞虎,老夫人却违约赖婚。张生因失望而病倒。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毅然与他私下结为夫妻。夫人得知后大怒,却无计可施,被迫许嫁,但须张生应试得官才能成亲。最后,张生中了状元,与莺莺正式结为夫妻。
杂剧知识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解析】 A.靥—yè;B.蹙—cù,醅—pēi;D.鸾—luán 。
【答案】 C
2.下列各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斜晖  笑靥  谂知  北雁南飞
B.玉醅  赓续  青鸾  蜗角虚名
C.扶持  狼藉  栖迟  栖栖惶惶
D.蹙眉  须臾  草芥  举案齐眉
【解析】 C.恓恓惶惶。
【答案】 C
3.没有运用典故的句子是(  )
A.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B.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C.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D.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答案】 A
4.文学常识及名句填空。
(1)元杂剧剧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构成,其基本结构为____________。但《西厢记》突破这一限制,为二十一折。
(2)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________、________的《汉宫秋》、________的《倩女离魂》、________的《墙头马上》。
(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__。
(5)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答案】 (1)唱词 科 宾白 四折一楔子
(2)《窦娥冤》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3)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4)淡烟暮霭相遮蔽 禾黍秋风听马嘶
(5)一鞭残照里
崔莺莺是一个深沉、幽静、美丽的少女,也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长亭送别》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 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 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著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段解:以上为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著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 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 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 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 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 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端正好】一曲中“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一语,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烘托送别的凄凉氛围。“西风紧,北雁南飞”又极富口语特色,与前两句衔接,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形成了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接下来一个设问,一个夸张的回答,写尽了人物的柔肠百结。而整首曲子点染了一幅广阔、斑斓的画面: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句句是景,画出了极富特征的深秋之景;句句是情,衬托了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
疏淡几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一个“染”字,沟通了情与景的内在联系。这里,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滚绣球】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赴长亭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柳丝……斜晖”,这两句通过愿望的难以实现,表现了自己对张生的依恋之情。柳条,自从《诗经》中出现了“杨柳依依”的句子后,就成为思恋的意象,今天长长的柳条却难以系住张生离自己远去的马儿;后一句想像更奇特,她梦想让疏朗的树枝挂住西天的夕阳,好让自己的心上人再多停一会儿,但树枝却不能完成这使命,自己心上人的马蹄依然踏踏,这怎不令人碎心房,夕阳依然西坠,这怎不令心儿下坠。
“马儿……车儿……”,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这两句唱词表明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想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听得一声……此恨谁知”,这三句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形容当时莺莺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
【叨叨令】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用的都是一些普通口语,如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作者把这些日常的口语巧妙地组合起来,用一连串的排比、重叠,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为了张生“及第”,夫人、长老叮咛嘱咐。张生也胸有成竹。惟莺莺未语,为下文叛逆性格作铺垫,也显示了莺莺对爱情的纯真,不夹杂丝毫的物欲。
【脱布衫】再次写凄秋之景,离别之情。前两句描写环境,更增添了无限的伤感。后两句描写张生,“死临侵地”样子,说明他内心也在受着离别痛苦的折磨。
【小梁州】这段写张生,写他在离愁别恨面前,即使有泪也“不敢垂”的苦痛。在长辈和外人面前,张生不能无所顾忌,还要强忍苦痛,装出个无所谓的样子。真是“有苦难言”!但是心上人已能读懂他的一切,既然如此,又复何求
【幺篇】中的“久后成佳配”侧面反映了他们为了这所谓的“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付出了许多,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上小楼】还写离愁,更悟出相思之苦的滋味。
【幺篇】中的“年少呵……手儿相携”既写出了她对爱情朴素、真挚的见解,也写了自己的忧虑。“但得一个……状元及第”,这是莺莺对张生赴考所持的态度。莺莺虽然无力反抗老夫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但她斩钉截铁地表明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她认为“莲开并蒂”比“状元及第”好得多。这就摆脱了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框框,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
张生得中的话,他将成为高门大族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莺莺。在这里我们窥见了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如果剧中的张生不是一位忠厚志诚的君子的话,莺莺的弃妇的命运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1.《长亭送别》一折戏的戏剧冲突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戏剧冲突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动力,同时也是人物性格集中展现的一个契机。本文的冲突主要集中于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
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普救寺,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
离别在即之时,莺莺悲痛万分。她“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她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但她却无力反抗母亲“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只能将这份离痛压于心底。痛越重,说明礼教的束缚压迫也愈重。
即将离去,张生表示“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而莺莺却千叮咛、万嘱咐:“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2.课文中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去长亭路上,莺莺舍不得张生离去,但又无可奈何,因此表现出依依不舍的留恋与痛苦之情。在“黄叶纷飞”的长亭上,莺莺更加心碎。她想到“前暮私情”的幸福,想到“今日别离”的烦恼与痛苦,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怨愁。她认为“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母亲催命的饯别酒,更增加她内心的悲愤。于是,她从心里诅咒这科举功名、门第观念,“拆鸳鸯在两下里”反映了莺莺内心的不满情绪。老夫人与长老走后,莺莺与张生话别,表现出她的痛苦与担忧。莺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这不仅仅是暂时的离别,这离别很可能标志着他们的永诀。
因为张生此去有两种可能:一是考中状元,而考中状元张生是否能回来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张生仍忠于对她的爱情,回来完婚;二是抛弃了她,另选高门。这种事在当时是常有的,她不能不为之担忧。另一种可能是考不中,考不中也有两种可能:一是张生无脸回来,远走他乡;二是厚着脸皮回来。即使张生回来,老夫人也不会承认这门婚姻的。张生此去,对莺莺来说,真是祸福难料啊!所以莺莺告诉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从中可看出她对张生的感情之深,渴望与他早日团聚,并不看重他是否中状元,做高官,表现了她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3.如何理解《西厢记》的曲文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曰意美。从戏剧内容来看,意美就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
二曰形美。形与意实为表里,相互依存。从戏剧形式看,曲文中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其独特的魅力,对称的是整齐的美,不对称的是参差的美。不要把排比、对仗、骈四俪六之类看成纯粹形式主义的劳什子,那是汉字独具的建筑美。又因为舞台上的曲文有赖于听觉的鉴赏,所以形美更包括声韵格律的音乐美。
古典曲文十分讲究句式、节奏、平仄、四声、押韵、衬字等等。“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等句形声兼备,谓之形美。
三曰神美。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使曲文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那是曲文的最高品位。神美的神,可释为神韵。神美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古往今来词家甚少得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子的神韵确实如风如水,可以感知、认同。
4.《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五花官诰”,有情人终成眷属。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记》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记》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记》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的,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记》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5.任选《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女:转过山坡/穿过森林/你走了!眼前朦胧/是云雾,是暮色/还是思念的泪水?你定会如愿/我对着夕阳祝福/夕阳却无语/可要保重呀/我向着古道啜泣/古道更无言/红娘,你不要催我回家/再等一等,也许/秋风还能捎来一阵/萧萧马嘶
男:青山/阻住了我回望的视线/疏林/挡住了你飘动的裙裳/古道无言/晚霞,如同/嫣红的纱帐/——如同我深藏的忧伤/我努力地掩饰/却被一阵马鸣/撕开了内心深处的悲怆
6.请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崔莺莺形象,并作出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莺莺的心中,爱情比一切都重要,金榜题名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并非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在临别时,她也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并不少见。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
◎ 难字辨音
张珙(ɡǒnɡ)  恨不倩(qìnɡ)  迍迍(chǎn)
金钏(chuàn) 靥(yè)儿 揾(wèn)做
恓(xī)惶 蹙(cù) 谂(shěn)知
须臾(yú) 玉醅(pēi) 泠泠(línɡ)
赓(ɡēnɡ) 青鸾(luán) 罗帏(wéi)
栖(qī)迟 禾黍(shǔ)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
琵琶记(糟糠自厌)
□ 高则诚   
【山坡羊】 (旦上唱)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软怯怯不济事的孤身体。苦,衣尽典,寸丝不挂体。几番拼死了奴身己,争奈没主公婆教谁管取?(合)思之,虚飘飘命怎期?难捱,实丕丕灾共危。
【前腔】 滴溜溜难穷尽的珠泪,乱纷纷难宽解的愁绪。骨崖崖难扶持的病身,战钦钦难捱过的时和岁。这糠呵,我待不吃你,教奴怎忍饥?我待吃你呵,教奴怎生吃?思量起来,不知奴先死,图得不知他亲死时。(合前)
(白)奴家早上安排些饭与公婆,非不欲买些鲑菜,争奈无钱可买。不想婆婆抵死埋怨,只道奴家背地自吃了甚么。不知奴家吃的却是细米皮糠,吃时不敢教他知道。便做他埋怨杀我,我也不分说。苦!这糠怎的吃得下。(吃吐介)(唱)
【孝顺歌】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那!你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外净潜上探觑介)
【前腔】 (旦)糠和米,本是相倚依,被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啊,米在他方没寻处。奴家恰便是糠啊,怎的把糠来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外,净潜下介)
【前腔】 思量我生无益,死又值甚的!不如忍饥死了为怨鬼。只一件,公婆老年纪,靠奴家相依倚,只得苟活片时。片时苟活虽容易,到底日久也难相聚。谩把糠来相比,这糠尚兀自有人吃,奴家的骨头,知他埋在何处?
(外、净上。净)媳妇,你在这里吃甚么?(旦)奴家不曾吃甚么。(净搜拿介。旦)婆婆你吃不得。(外)咳,这是甚么东西?
【前腔】 (旦唱)这是谷中膜,米上皮。(外)呀,这便是糠,要他何用?(旦唱)将来逼逻堪疗饥。(净)咦,这糠只好将去喂猪狗,如何把来自吃?(旦唱)尝闻古贤书,狗彘食人食,也强如草根树皮。(外、净)凭的苦涩东西,怕不噎坏了你。(旦唱)啮雪吞毡,苏卿犹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这糠啊,纵然吃些何虑?(净)阿公,你休听他说谎,糠如何吃得?(旦唱)爹妈休疑,奴须是你孩儿的糟糠妻室。
(外、净哭介)媳妇,我原来错埋怨了你,兀的不痛杀我也。(倒介,旦叫哭介)
【雁过沙】 (旦唱)苦,沈沈向冥途,空教我耳边呼。公公、婆婆,我不能够尽心相奉事,反教你为我归黄土。教人道你死缘何故?公公、婆婆,怎生割舍得抛弃了奴?
(外醒介。旦)谢天谢地,公公醒了。公公你挣扎。
【前腔】 (外唱)媳妇,你担饥事姑舅。媳妇,你担饥怎生度?(旦)公公自宽心,不要烦恼。(外唱)媳妇,我错埋怨了你。你也不推辞,到如今始信有糟糠妇。媳妇,料应我不久归阴府。也省得为我死的,累你生的受苦。
(旦扶外起介)公公且在床上安息,待我看婆婆如何?(叫不醒介)呀,婆婆不济事了。如何是好?(旦唱)
【前腔】 婆婆气全无,教奴怎支吾?咳,丈夫啊,我千辛万苦,为你相看顾,如今到此难回护。我只愁母死难留父,况衣衫尽解,囊箧又无。
(外)媳妇,婆婆还好么?(旦)婆婆不好了。
【前腔】 (外唱)天那。我当初不寻思,教孩儿往帝都。把媳妇闪得苦又孤,婆婆送入黄泉路,算来是我相耽误。不如我死,免把你再辜负。
(旦)公公休说这话,且自将息。(外)媳妇,婆婆死了,衣衾棺椁,是件皆无。如何是好?(旦)公公宽心,待奴家区处。(末上)福无双降犹难信,祸不单行且是真。老夫为何道此两句?
为邻家蔡伯喈妻房赵氏五娘,他嫁得伯喈,方才两月,伯喈便出去赴选。自去之后,连遭饥荒,公婆年纪皆在八十之上,家里更没个相扶持的。甘旨之奉,亏杀这五娘子。把些衣服首饰之类,尽皆典卖,办些粮米,供给公婆,却背地里把些糠秕逼逻充饥。这般荒年饥岁,少甚么有三五个孩儿的人家,供膳不得爹娘。这个小娘子,真个今人中少有,古人中难得。那婆婆不知道,颠倒把他埋冤。适来听得他公婆知道,却又痛心,都害了病。如今不免到他家里探望则个。呀,五娘子,你为甚的慌慌张张?(旦)公公,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奴家婆婆死了。(末)咳,你婆婆既死了,你公公如今在那里?(旦)在床上睡着。(末)待我看一看。
(外)太公休怪,我起来不得了。(末)老员外快不要劳动。(旦)太公,我婆婆衣食棺椁,是件皆无,如何是好?(末)五娘子,你不要愁烦,我自有区处。
【五包肚】 (旦唱)千般生受,教奴家如何措手?终不然把他骸骨,没棺椁送在荒丘?(合)相看到此,不由人不泪珠流,正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前腔】 (末唱)不须多忧,资送婆婆是我身上有。你但小心承直公公,莫教他又成不救。(合前)
【前腔】 (外唱)张公护救,我媳妇实难启口。孩儿去后,又遇饥荒,把衣衫典卖无留。
(合前。末)老员外,你请进里面去歇息。待我一霎时叫家僮讨棺木来,把老安人殡敛了。选个吉日,送在南山安葬去。(外)如此,多谢太公周济。
【赏析】 
《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是南戏创作的高峰,有很大影响。该剧根据民间流传的《赵贞女》改编。其故事情节是:东汉陈留郡秀才蔡伯喈和赵五娘新婚两个月,即逢朝廷黄榜招贤。蔡伯喈上有高龄二老需奉养,本不愿去,但父亲坚持让他去,只好离家赴考。蔡伯喈走后,赵五娘含辛茹苦奉养公婆。公婆虽对她有误解,但她一如往常。
公婆在贫病中去世后,她剪发卖钱埋葬公婆。以后她弹着琵琶一路卖唱乞讨,上京寻夫,几经周折,终得与蔡伯喈团圆。原来蔡伯喈考中后,思念父母、妻子,不愿做官,但辞官未遂。牛丞相又凭着御旨招他为婿,蔡伯喈以有妻室为由坚辞不从,但最终又不得不入赘相府。面对荣华富贵与美丽的牛小姐,他思念的却是父母与赵五娘,因而陷入矛盾与痛苦中。《琵琶记》的主题是矛盾的。作者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宣扬“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蔡伯喈的辞试、辞官、辞婚的“三不从”看起来似乎是全忠全孝,但其实际后果却导致父母双亲饿死,妻子历尽艰辛,在客观上是对他全忠全孝的讽刺与批判,暴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与矛盾。此剧塑造了一个具有劳动妇女传统美德的赵五娘形象。她坚强、贤慧、勤劳、善良,能舍己为人,吃苦耐劳。
《琵琶记》在艺术上也有其独特的成功之处。整个剧情沿着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蔡伯喈赴京求取功名,一条是赵五娘及蔡家的苦难遭遇。一边写蔡伯喈入赘牛府的豪华生活和他的忏悔苦闷,一边写赵五娘弹琵琶卖唱。两条线索交错展开,对照鲜明,加深了悲剧气氛。
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厌》写赵五娘一人担负起侍养公婆,维持全家生活的重担。她典当衣服、首饰换来粮米,让公婆吃粮,自己吃糠,表现了她的善良、坚忍、孝顺及自我牺牲的美好品德。公婆最终饿死的悲剧是对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控诉。作品曲词朴素,富有强烈的感彩,对赵五娘的心理刻画尤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