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标题品韵
“远方”的意思在文中虽涉及了它的本义——距离较远的地方,但细读全文后方才明白它的真实含义,“远方”就是“梦”——人生之梦,是理想的追求,是小孩子的“期望自己长大”,是年轻人“遥遥的前程”,……人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和朝圣,我们到了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的呼唤,不管“梦”美“梦”丑,古今中外,从志士英雄到凡夫俗子,从孩童到老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个个理想,一个个追求而奋斗不止。此题目可谓言简意赅,意蕴丰富。
作者剪影
许达然(1940~),原名许文雄。台湾台南人。东海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硕士,芝加哥大学史学博士。现任教于美国西北大学。著有散文集《含泪的微笑》《远方》《土》《水边》《人行道》等。曾获得过第一届青年文艺奖(1965)、金笔奖(1978)、府城文学特殊贡献奖(1998)、吴三连文学奖(2001)。他的散文具社会意识,现实与人文关联,理性与感性交融,南方朔以【碎片书写】 (Writing Fragmentarily)来形容他的文字具有很大的联想性和跳跃度,闪现着理性的光彩和感性的温暖。可是一般人看完这些,仿佛在许达然的模糊影像上再加了一抹抽象颜色,恐怕是更加莫名所以的吧!
提到许达然,在当今连文学也讲求政治正确的台湾,算是相当有本土代表性及当地特色的散文家(他的作品多发表在《笠》诗刊或《文学界》《台湾文艺》《民众日报》),兼擅诗文,亦正如同刘克襄和满腔素丽(或者李敏勇等)一样。他主编了一套和所有现代散文选都不一样的《台湾当代散文精选》,然而长期居留海外及不擅矜饰张扬的个性,使得他在一般读者心目中,仍然是个模糊的影子,似乎并未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许达然的散文的最大特色,亦即异于一般同时期或同类型散文作家的,应该是文字技巧的艺术层次而绝非题材。而我们对许达然散文的印象模糊,有很大的原因是评论他的诗文均着重于他的题材选择是乡土的、人道关怀的(包括李魁贤、羊子乔、赵江滨、李源、郭枫等),这使得他文字技巧上的后期进境相对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可惜的事。其实,细究他的散文发展,在前后期有极大分别的不只是主题意识的转变,还包含了文字技巧的由繁到简与意境的提升。
作品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以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陷入了一种迷茫、徘徊的状态。当时的台湾处于蒋介石的高压统治之下,台湾的知识青年在这种高压之下,自然会对前途感到渺茫。作者正值青年时期,在迷茫的时候依靠理性来思考。“远方”不是现实的某个地方,而是作者内心的理想所在,是人类的前途。
【答案】 ɡǔ yànɡ shuò tuò xīn cuó chōnɡ yǎn chān
2.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强hàn( ) 温xùn( ) áo( )游
màn( )游 jī( )绊 qǐ( )丽
桎ɡù( ) 浩hàn( ) 磨xuē( )
【答案】 悍 驯 遨 漫 羁 绮 梏 瀚 削
3.解释下列词语。
(1)歆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嵯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蛊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怏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桎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驱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羡慕。(2)山势高峻。(3)毒害,迷惑。
(4)形容不满意的神情。(5)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6)用鞭子赶,驱使。
4.依据文意,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这纵的远方的________曾磨削人的斗志,使古老的印度民族在无助的________中孕育悲观的思想。这纵的远方的________常是人们灵魂的安慰。
①凛然 ②悠然 ③茫然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答案】 A
5.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虚词。
(1)对天堂的向往曾支配了西洋的中古史,________使人们不惜牺牲世上的幸福,以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进那远方。可是一直没有人从天堂回来,________到现在人们还在向往天堂,________天堂似乎越来越美了。
(2)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________笼子很大,________笼子不是天空。
【答案】 (1)而 因此 而且 (2)尽管 但
6.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语句,使句子前后衔接得恰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强悍变成________,远方的________变成绿土。
(2)幻想可以点缀生命,只是远方的云不能构成天空。向往可以活泼生命,但不是人生。我们总不能成天幻想远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越远越朦胧 越朦胧越神秘 温驯 冰雪
(2)只是向往 只是想往 而抛弃现实
7.文学常识填空。
许达然,原名许文雄。台湾台南人,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含泪的微笑 远方
“远方”,象征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作者开头说“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美的远方”是指像莫尔的“乌托邦”、培根再造的New Atlantis、陶渊明的“桃花源”以及徐福和东方朔所追寻的神仙一样,脱离现实、虚无缥缈的梦想;而“美的远方”是指经过自己的追寻和执著勇敢能够实现的美好的梦想。“远方”有很多很多,作者旨在告诉人们:“我们总不能成天幻想远方,只是向往,只是想往,而抛弃现实。”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是在确立自己追求的理想时,要立足于实际而不能脱离现实而成为虚无缥缈的梦想;二是对于理想不能耽于幻想,而是为了这一理想去远行,去追寻,去跋涉,去探索,要以热血澎湃的激情和执著勇敢的精神去实现抵达远方的目的。这对于处在花季年龄,喜欢做梦的青少年来说,确实有很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1.在本文中,作者表达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一开头,作者即点出“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说明了远方——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和不懈追求的境界对于人们的莫大的吸引力。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生,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在人的脑海中,远方是那样的神秘莫测。莫尔的“乌托邦”、培根再造的New Atlantis与陶潜的“桃花源”,《列子·汤问》编造的终北国等,都说明了远方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乐土。“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远方的冰雪变成绿土”,一组排比句将人们对远方的无限期许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远方”对于人们有时又是那样的无情,徐福入海未回,东方朔寻仙未得,甘英渡海未成,屈原向往昆仑却不得近前,拜伦只能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他们均壮志未酬,未能抵达自己心目中的远方。但有志者是不会因为天上有乌云就看不到晴朗的天空,人类虽理想失利了,但追求理想的双翼却仍然飞翔在蓝天之上。远方对人类的吸引力,驱策着人们去征服远方,远方是人类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远方之于人类,犹如天空之于鸟儿一样重要。
“也许他不知走向哪里,却有着走向远方的决心”,鲁迅笔下的过客,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虽然走向远方的路,长满了荆棘,充满了艰险,但有梦的人生,吃苦也是甜的。接下来,作者提醒人们,要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才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告诉人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理想才能变为现实。最近作者又充满激情地鼓舞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高飞吧,即使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只有奋斗,才有可能接近自己梦想中的远方。
2.作者选取了哪些人和事来进行抒情说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鉴赏散文的情和理,首先要明确对何人何事抒情,就何人何事说理,弄清人和事各有什么特点。作品选用了一些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徐福入海未回,东方朔寻仙未得,甘英渡海未成,屈原向往昆仑,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他们均未能抵达心目中的远方,抱有壮志未遂的深深遗憾,写出了人类虽理想失利却依然义无反顾探索远方的决心。
除了这些人物,作品还选用了其他材料来抒情说理,例莫尔的“乌托邦”、培根再造的New Atlantis与陶潜的“桃花源”,《列子·汤问》编造的终北国等来说明远方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乐土,但却又是难以涉足和征服的。远方,人们对此怀着永久的憧憬与期待,但作者又用了《伊索寓言》中——“只注意天上的东西而不注意地上的东西”的天文学家跌入井中的故事为例,提醒人们:人必须有梦想,但不能一味沉浸于梦想中不能自拔,最重要的是立足现实,通过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3.怎样理解本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形散神聚。以“远方”为话题,表面上看起来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远方”的话题,而且“远方”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人们对理想的渴望与向往,从而启迪人们: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探索与追求中去。思路上,作者没有“直线式”平铺直叙写来,而是根据这一中心,尽情挥洒,旁征博引,力求形式生动活泼。总之,本文在形式上放得开,但表达的中心很集中,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4.文章最后一段“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的有力的挑战,你去吗?”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为理想而搏击的过程中,有失败,有成功,但不管怎样,通往远方的路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有的人经历了挫折之后,不再前行了;有的人,却愈挫愈勇,勇往向前。
作者用这意味深长的话,来启迪人们,只有矢志不渝地奋斗,才可无愧人生,才可成就未来。
5.怎样理解本文富有表现力的、既诗化又哲理化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语言富有特色,或热情洋溢,或含蓄蕴藉,其中可圈可点、堪称名言的话语更是比比皆是。如“神仙渺而不可慕,因为神仙压根儿就只在我们心里的远方”,写出了梦由心生,远方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个精神寄托与追求。
文中还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等来加强说理效果。具体见上文的题目及分析。特别是比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明喻、暗喻和借喻。每一种比喻中,又作生动形象的进一步描写。
本文语言富有诗意,散文的语言形式有着诗一样的凝练和澎湃激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阅读汪国真的《旅行》,结合《远方》这篇散文的思想内涵,谈谈你对梦想、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的看法。
旅 行
□ 汪国真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 迷人的错
仰首是春 俯首是秋
愿所有的幸福都追随着你
月圆是画 月缺是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许达然的《远方》,意在向人们揭示人类对理想、对未知领域的追求探索之心,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人们不能静止地对待自己的现状,人们要鼓起对远方追寻的勇气,不管远方充满着什么,你只要去追寻了,去奋斗了,那你的梦才可能实现,这同汪国真的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图应该是一致的。学生在思索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把思维拓开,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 难字辨音
瀛(yínɡ)海 蛊(ɡǔ)惑 凛(lǐn)然
眺(tiào)望 梦魇(yǎn) 掺(chān)着
无羁(jī) 歆(xīn)羡 嵯峨(cuó é)
强悍(hàn) 浩瀚(hàn) 遨(áo)游
磨削(xuē) 怏怏(yànɡ) 应和(hè)
桎梏(zhì ɡù)
◎ 词语释义
浩瀚:①形容水势盛大。②形容广大繁多。
遨游:漫游,游历。
瀛海:大海。
蛊惑:毒害迷惑。
憧憬:幻想。
歆羡:羡慕。
嵯峨:山势高峻。
桎梏:最初指古代拘系犯人两脚的刑具;现在泛指一切束缚。
乐陶陶:高兴的样子。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梦魇:陷入梦中醒不过来。
凛然:严肃,可敬畏的样子。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
穿越人生的绝境
□ 高林瑜
希望的烛光是永远不能熄灭的。它可以驱散你心灵的恐惧和黑暗,伴你穿越人生的绝境。不管你如何地孤独与绝望,但你始终不要放弃希望。有了这份信念,你就有了摆脱厄运、战胜困难的力量。这个故事发生在1943年5月的一天,美国海军的一艘运输舰正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行驶,被日机击中。
在混乱中,杰伊和幸存的几个士兵爬上了一个救生艇,狂涛掀翻了这只艇,于是杰伊凭着顽强的毅力与海浪搏斗,在黑暗中泅渡了很久,才摸索着游到了一个无人的小岛上。这是一个没有船只经过的无名岛。但他始终抱着一个希望,一定会有人救他的,他一定能与妻子和儿子团聚。他天天盼望着,几年过去,除了曾见过一两架不明国籍的飞机远远地掠过天边,再没有见过任何人类的痕迹。在最绝望之时,他就不停地鼓励自己总会有人来的。而那时他只有一把军刀,一个打火机,一只装着地图、一面美国国旗、一张和妻儿的合影的盒子。他一个人在艰难中孤独地度过了57年。在2000年5月下旬的一天,一群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探险者把这个孤独的老人救出了小岛。
这位二战老兵孤岛求生的故事,使我深有感触。他在我的心里,照亮过许多遇挫或幽暗的日子。我佩服这个老兵,在漫漫无尽的57年里,过着苦囚般的生活。尽管时光流逝,而在他心里却有一个永存的希望。他说他是靠那面国旗和相片而生活下来的,那是他活着的惟一希望。是啊,是这希望的烛光,照亮了他心灵的恐惧和黑暗。一个人即使一无所有,或是身陷绝境,都未必能毁灭掉他。但最可怕的是熄灭了心中那盏希望的灯,“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一旦深处无望,便会无声无息地自毙倒下。
在人生的每一天,我们都要为这艰辛之旅付出各种代价。特别是当你面临险境,在生命的灾难面前,没有阳光,没有资助与慰藉,这时你靠什么走出困境呢?你所能领先的只有你自己。即使生机了无,希望如豆,然而这希望仍然是那寒夜里的星光,引导你穿越这人生绝境。生命的际遇之于我们,的确如此。每天,你的心里最明亮的欢笑,就是你生命里的烛光,这种内心积聚的光焰,就是一种因希望而在的力量。
这便是希望的力量,这便是一个绝境求生的人的惟一信念——总有那么一天,会穿越那段黑暗的人生隧道,看到阳光。事实上,并不是因为一丝希望而使我们无坚不摧,最重要的是,这一丝尚存的希望之光,鼓励着我们,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在幽暗中,慢慢忍耐,慢慢等待……
【赏析】
说得太好了——“每天,你的心里最明亮的欢笑,就是你生命里的烛光,这种内心积聚的光焰,就是一种因希望而存在的力量。”有希望,就有未来;有希望,就有成功。本文开门见山,亮明观点,然后佐以杰伊荒岛求生的故事,有力证明了“希望的力量”。然后联系实际,说明了希望的重大作用,给人以鼓舞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