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 语文:4.8 我有一个梦想 课件(鲁人版必修五,共8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优化方案 语文:4.8 我有一个梦想 课件(鲁人版必修五,共83张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8 07:5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3张PPT)
标题品韵
本文是1963年8月作者在华盛顿地区组织的25万人集会上发表的一次演讲,演讲的主题是要求种族平等,作者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表达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作者剪影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出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一个黑人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浸礼会的传教士。早年就读于亚特兰大的莫尔豪斯学院社会学系,19岁毕业后加入浸礼教会。1951年和1954年又先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切斯特市的克罗泽神学院和波士顿大学。1954年在蒙哥马利城的德克斯特大道浸礼会教堂任职。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1956年他领导蒙哥马利改进协会,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斗争。
全城5万黑人拒乘公共汽车385天,迫使最高法院宣布在交通工具上实施种族隔离为非法。1957年帮助建立黑人牧师组织——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并任该会首任主席。1963年8月率领25万黑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极具演说才能,著有《阔步走向自由》《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等著作。其思想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1968年4月,被刺客枪杀身亡。遇害时,他正准备帮助孟菲斯黑人清洁工人组织罢工。当时他在旅馆阳台上与同伴们谈话,被刺客詹姆斯·厄尔·雷用枪击中。刺客得手后逃窜出境,1968年6月8日在伦敦机场被捕,后被判处99年徒刑。马丁·路德·金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民权斗争的巨大风暴。
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马丁·路德·金的诞辰为1月15日)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从1987年起马丁·路德·金的诞辰亦为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作品背景
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持续了大约400余年。直到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依然非常低下。南北战争之后,当时的总统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奴隶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
但100多年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在南方的许多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黑人发起了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他曾在南方21个城市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上,他发表了举世闻名的演讲。
【解析】 A.依次读liào,liáo,liáo;B.依次读ɡāi,hài,ɡāi;D.依次读yàn,yīnɡ,lìn。
【答案】 C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签暑  煎熬  歧视  履行
B.充浴  磐石  赎罪  真缔
C.匿变  嘹望  祈祷  协手并进
D.蜕变  蜿蜒  洋溢  戳子
【解析】 A.应为“签署”;B.应为“充裕”“真谛”;C.应为“瞭望”“携手并进”。
【答案】 D
3.选出下列横线上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  )
①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______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
②他们______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______。
A.实现 许诺 权利
B.兑现 承诺 权利
C.实现 许诺 权力
D.兑现 承诺 权力
【解析】 实现:使成为事实。兑现:凭票据向银行换取现款;比喻诺言的实现。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使用修辞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B.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
C.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D.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解析】 A项中本体为“宣言”,喻体为“灯塔的光芒”,喻词为“犹如”,属于比喻中的“明喻”;C项中用“黎明”作喻体,“它”(宣言)作本体,“犹如”作喻词,也是属于“明喻”;D项中用“波涛”作喻体,“正义和公正”作本体,“犹如”仍旧是比喻词,是明喻。只有B项用“空头支票”作喻体,隐去了本体和比喻词,属于典型的借喻。
【答案】 B
【解析】 A.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奇特的话,使人震惊,这里不合语境,应用“骇人听闻”。
【答案】 A
生活并非总能如人所愿,有时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你会为此而难过落泪,但你不能总生活在难过中,总在以泪洗面,人的生活中应该充满笑声。
笑声是最值得赞美的,笑声是最值得祝福的,因为它使世界摆脱了黑夜。
笑声是晨曦,是太阳的光环,是小鸟的啭鸣,是上帝的宠儿,是可爱的玫瑰色娃娃,是它给人带来了幸福。
笑声总爱逗留在蝴蝶的翅膀上,在洒满露珠的花萼上,在石榴般美丽的红色宝石上。
笑声是救世主,是长矛,是盾牌。
在梦想与现实中,我选择现实。选择了现实,也就抛弃了难过与泪水,也就是选择了笑声。
◎层段全解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1
〔句解: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给奴隶们带来了终获自由的希望。〕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2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3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段解:阐述目前黑人生活的现状:黑人仍然生活在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镣铐和枷锁下,不仅物质上极度贫困,而且精神上备受屈辱,虽然生活在自己的家园,却像流亡者一样缺少归宿和安全感。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4
段解:点明了组织这次盛大游行的原因,要求“兑现诺言”,争取民权和自由。这是宪法所赋予黑人的正当权利,是正义的,是合理合法的。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5
段解:这一段阐明美国政府不是没有兑现诺言的能力,而是不想兑现诺言,“空头支票”形象地表现出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自从林肯总统签署《解放黑奴宣言》,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6
段解:本段提醒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紧迫性,并说明现在正是“兑现诺言”的最佳时机。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7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8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9
段解:这段说明争取民主和自由要采用适当可行的方式策略,主张用和平方式争取正当权利。
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单独行动。10
段解:本段说明黑人、白人命运紧密相连,要相信白人。
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退。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11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的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12
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13
段解:以上几段点明了黑人民权运动的目标,不争取到民主自由决不罢休。
我并非没有注意到,参加今天集会的人中,有些受尽苦难和折磨,有些刚刚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惨遭疯狂迫害的打击,并在警察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你们是人为痛苦的长期受难者。坚持下去吧,要坚决相信,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14
段解:回到现实,再次说明黑人的痛苦,同时对黑人同胞寄予深切希望,那就是每个人都要有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韧劲,无论在怎样艰难的环境和痛苦的遭遇中都要坚持下去。
让我们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亚拉巴马去,回到南卡罗来纳去,回到佐治亚去,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贫民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去,要心中有数,这种状况是能够也必将改变的。我们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15
段解:本段中作者充满激情地呼吁大家回到那些最冥顽不化的地方,坚持战斗,不要绝望,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以上为第一部分,说明一百年来种族隔离依然严重,民权运动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黑人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平等和自由,号召黑人团结起来,争取人权。
段解:这段表明黑人争取民权的决心以及黑人的巨大力量。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句解:“美国的梦想”指美国所宣传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16
段解:从这段起作者从现状出发,提出自己的“梦想”——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使黑人真正获得平等和自由。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17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18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19
〔句解:“这个信念”具体指的是:作者相信总会有一天,美国黑人会和白人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高低来衡量黑人和白人,美国一定能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交响曲”的特点主要是多重乐声合奏,在这里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那就是将来总有那么一天,白人不再歧视和压榨黑人,白人和黑人能像兄弟般地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20
在自由到来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支歌:“我的祖国,美丽的自由之乡,我为您歌唱。您是父辈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冈。”21
段解:高呼“自由到来”,表达对自由的渴盼。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峰巅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山的顶峰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瞭望山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22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23
段解:作者呼吁自由与平等在美国各个角落都能得到实现,在“终于自由啦”的反复声中,收束全文。
以上为第二部分,表达自己的“梦想”并希望平等自由早一天到来。
□表达全解
1“灯塔的光芒”“欢乐的黎明”等词运用了比喻手法。本句寓情于事、寓情于喻。
2比喻句,“物质充裕的海洋”与“穷困的孤岛”形成了对比,点出黑人生活的悲惨。
3比喻句,“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点明了黑人的处境。
4点明此次行动的目的,语气强烈。
5本段用比喻论证阐明事理,巧妙、形象。
6本段使用一连串排比句,语气连贯、通畅,用词生动形象,“深谷”“流沙”“磐石”等词都用了比喻手法。
7用“爽朗秋天”与“酷暑”作比,具体形象,有现场感。
8连用比喻,不仅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而且营造了一种气势。
9本段用词形象,思想深刻,深入人心。
10层层剖析,关联词“但是”“而”“因为”等的使用,增强了句子的逻辑性。
11本段使用了短句,疑问句句式,短句节奏明快,疑问句能抓住听众的心理。
12用气势磅礴的排比表达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13本段“不”是一个独词句,后一句是一个长句,短句与长句交替使用,活泼生动、铿锵有力。
14本段语言饱含沉痛之情,打动人心。
15本段使用了反复的手法,充满激情,感染力强。
16以下六个排比段,以诗一样的语言集中强烈地渲染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17比喻的运用,再次为文章增添光彩。
18以上这六组酣畅淋漓的排比句,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充满了针对性、鼓动性和巨大的感召力。
19以上这部分语言华丽优美,文采飞扬。
20“有了这个信念”这三个句子整体上看是整句,增强了演讲的气势,有一种音韵和谐的整齐美;个体上看每一句都是结构自由的散句,而最后一句,又以五个“一起……”构成整句,整散结合,形成一种参差美。
21直接用歌唱表达自己高涨的情感,感染力强大。
22“让自由之声从……响起来”一句反复出现,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将感情的波澜推向高峰,奏出了“惊涛拍岸”般的感情强音,如同强烈的电流,在听众心中撞击出瑰丽的光芒。
23这一句由三个短句构成,语气短促而严谨,给人以咀嚼橄榄般的回味,给人以聆听交响乐般的激越。
1.“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是指人人生而平等,黑人拥有和白人同样的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要拥有民主,要得到正义的保障。
2.马丁·路德·金在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本文哪些语句反映了他的和平斗争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映其和平斗争主张的语句有: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3.“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从哪几个方面揭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美国国力强盛,白人生活富裕,黑人却饱受压榨,生活贫困。黑人不是美国的主人,成了“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享受不到主人应有的权利。简而言之,黑人生活贫困,政治上没有自由。
4.“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头支票”是指美国100年前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中赋予黑人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权利,在100年后仍没有实现。这样表达,形象生动且充满睿智。银行兑付支票是天经地义的,是神圣的,那么美国兑现宣言中的诺言,同样是神圣的。前文提到美国物质充裕,“资金不足”只能是想继续歧视黑人、压榨黑人的特权阶层的借口。
5.“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这里的“秋天”和“酷暑”分别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美好的幸福的象征。这里的“秋天”是指美国黑人争取到自由平等的日子,是黑人斗争收获的季节。只要黑人一天不拥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黑人就不会停止争取合法权利的斗争。种族歧视不消除,黑人不会甘受奴役,只会更加激起斗争的怒火。所以“酷暑”是指代黑人争取合法权利的斗争中充满怒火的艰辛的日子。
6.“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怎样理解“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这一说法?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美国的梦想”是一个通用的口号,即美国宣传的赖以立国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也是美国的立国精神,“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也就是说作者所倡导的实现黑人与白人平等生活在同一国度的理想,不是黑人的分外要求,是美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美国公民的权利,是与美国的立国精神相一致的。所以这句话不能删去。
7.“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信念”具体是指作者前面所描绘的梦想有一天能实现的种种美好生活、美好前景,即人人平等、自由的生活一定会实现。“交响曲”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乐曲,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能够表现出多样的变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其特点是强调协同合作,和谐配合,共奏美好乐章。它用在这里十分形象,十分恰当地说明了作者的希望,即黑人、白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国度里,黑人、白人不再是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而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共同去开创新生活,创造美好的世界。
8.怎样理解作者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丁·路德·金作为民权运动的领导者,为了争取黑人的权利而不懈奋斗。他的演讲“充满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征和《圣经》的韵律”。他既义正辞严而又有节制。以美国宪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武器,为争取黑人的权利侃侃陈词,雄辩有力,文中充满了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9.怎样理解非暴力斗争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明确提出了和平斗争的思想。既要坚持不懈地斗争,又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在争取权利的斗争中不要埋下新的仇恨的种子。不要在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利时,由于斗争方式的不当而剥夺或削弱其他人应有的合法权利。集会游行示威,作为一种表达自由是有深刻道理的,示威不是通过表达造成某种社会后果,并以这种社会后果作为压力来达到目的。在国际人权文件中,关于和平请愿权利的行使,都附加陈明“必须按照法律以及在民主社会中维护国家安全或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保护公共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自由和权利的需要”。任何违反这些原则的权利行使都是不恰当的。
10.本文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今天……”表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之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5段“现在是从……现在是向……现在是把……”,作者要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荒凉”走向“阳光普照”,是把“流沙”改为“坚石”,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第27段连用五个“一起”在分句之间排比,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通过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排比语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11.细读演讲词第二部分,归纳马丁·路德·金的斗争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7、8段),提出斗争原则和对白人的态度,斗争的原则是不使用暴力。这和马丁·路德·金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对白人的态度,不应该“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普通白人的命运与黑人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第二层(第9~14段),指出斗争的目标:黑人获得自由,争得正义的权利。这一层使用了排比句式,使文章的激情如飞瀑直泻,表达了黑人争民权、争平等、争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第15、16段),指出要有坚定的信念。斗争是长期的,不是这一次游行就能解决的,黑人的境遇也许暂时还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但只要“我们”怀着不变的信念和热忱,坚持下去,正义的愿望终会实现。
总而言之,马丁·路德·金的斗争策略包括五个维度:原则——不使用暴力,因为暴力易造成更大的情感伤害;态度——团结大多数白人,由此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目标——黑人必须获得自由,对要达到的目的绝不含糊;信念——长期斗争才能成功,胜利终会实现;激情——蕴含着理性的导向,因为斗争仅仅有激情没有理智往往失败。
◎难字辨音
缔(dì)造    签(qiān)署   兑(duì)现  
戳(chuō)子 磐(pán)石 蜕(tuì)变
赎(shú)罪 祈(qí)祷 镣(liào)铐
萎(wěi)缩 骇(hài)人听闻 义愤填膺(yīnɡ)
◎词语释义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骇,惊吓。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焚,烧。
义愤填膺:指满腔义愤。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安,心安。之,代词,代替人或物。素,往常,向来。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侈谈:夸大而不切实际地谈论。
匿迹:躲藏起来,不露形迹。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
解放黑奴宣言
(1863年1月1日)
□ 林 肯    
有鉴于公元1862年9月22日,联邦总统已公布了一项宣言,包含如下内容,即:
自公元1863年元月1日起,任何一州或州内指定地区要是仍蓄有奴隶,当地人民将被视为反叛合众国政府。一切被蓄为奴的人应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合众国政府,包括陆海军当局,承认并维护上述人员之自由。对于此种人或其中任何一人为争取实际自由而作的努力,不采取任何压制行动。
从上述的元月1日起,总统将认定并宣布那些为反叛合众国政府的州或州内地区。其他各州及当地人民如于该日确有由该州多数合格选民选出的代表真诚地参加合众国国会,倘无其他有力之反证,该州及其人民将被确认为不反叛合众国政府。因此,我,合众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值此合众国政府及其权威受到武装叛乱反对时期,依据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的职权,为剿灭上述叛乱而采取适当与必需的军事手段,在此公元1863年元月1日,于上次为此目的而发表之宣言满100日之际①,正式宣布并认定下列各州、州内地区及其人民反叛合众国政府,即:
阿肯色州、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以下除外:圣伯纳、帕拉奎明斯、杰弗逊、圣约翰、圣查理士、圣詹姆士、阿克森、阿森姆逊、特里本、拉孚切、圣玛丽、圣马丁和奥尔良各教区、新奥尔良市)、密西西比州、亚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及弗吉尼亚州(除指定为西弗吉尼亚的48个县以及柏克莱、阿康玛克、诺斯汉姆顿、伊丽莎白市、约克、安公主与诺福克,包括诺福克市及朴茨茅斯市)。明确规定,对上述除外的各地区目前保持本宣言公布前之原状。
根据上述目的及我享有之权力,我正式命令并宣布,在上述指明的各州及州内地区,所有被蓄为奴隶的人,从现在起,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合众国政府,包括其陆海军当局,承认及维护上述人员之自由。
我在此责成上述宣告获得自由之人员,除必须之自卫,应避免使用任何暴力;同时劝告他们,只要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忠实工作,取得合理的薪金。
我还要宣布周知,上述人员如条件符合,可为合众国征召入伍以警卫堡垒要塞、据点兵站及其他地方,亦可在各种军舰上服务。
我真诚地认为,这是一个正义的行动,此行动由于军事之必须,为宪法所认可。我要求人类判断此行动时予以谅解,请求全能上帝慈悲赐福。
【注】 ①满100日之际:从1862年9月22日到1863年1月1日是100天。
【赏析】
在废除种族隔离,争取黑人自由平等的道路上,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从当选总统的1861年到被极端种族主义分子暗杀的1865年,他一直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废除奴隶制的伟大事业。是他,领导人民投入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奴,挽救了联邦,重新统一了美国。他任内发表的《解放黑奴宣言》,奠定了美国黑人争取正当公民权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