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主题 内容 要求
力的合成、分解与共点
力的平衡 矢量和标量
力的合成与分解
共点力的平衡 Ⅰ
Ⅱ
Ⅰ
实验与探究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Ⅱ
一、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
2.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1-F2|≤F合≤F1+F2
3.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二、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相当于已知对角线求邻边.
2.两个力的合力唯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在无附加条件时,从理论上讲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但在具体问题中,应根据力实际产生的效果来分解.
3.正交分解法: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种分解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
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步骤:
①首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确定正方向.
②把各个力向x轴、y轴上投影,但应注意的是: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反的为负,这样,就用正、负号表示了被正交分解的力的分力的方向.
③求在x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x合和在y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y合.
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1.对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质点、结点、物体、物体系.
(2)按顺序分析物体所受的力,一般可先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次序分析,再分析其他力.
(3)正确画出受力图,注意不同对象的受力图用隔离法分别画出,对于质点和不考虑力对物体的形变和转动效果的情况,可将各力平移至物体的重心上,即各力均从重心画起.
(4)检验,防止错画力、多画力和漏画力.
2.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的力.
(2)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
(3)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出施力物体.
(4)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
四、共点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2.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F合=0.
平衡条件常用的表达形式,在正交分解法中有
3.平衡特点
(1)二力平衡时,二力等值、反向、共线;
(2)非平行三力平衡时,三力共面、共点且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
(3)物体在多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某一个力跟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同时这多个力可以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
4.常用的求解方法
(1)解三角形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解决三力平衡问题.根据平衡条件并结合力的合成或分解的方法,把三个平衡力转化为三角形的三条边,然后通过解这一三角形求解平衡问题.
(2)正交分解法: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各个力沿坐标轴方向分解,列出沿两坐标轴的方程,此时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Fx=F1x+F2x+…+Fnx=0,
Fy=F1y+F2y+…+Fny=0.
五、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使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相同,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先后伸长到某点,所以一个力F就是这两个力F1、F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再作出两个力F1、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以F1、F2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F合,比较F和F合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
(1)两次拉橡皮条的结点一定要拉到同一位置.
(2)用一个力F拉橡皮条时,作出力的图示,力的方向一定与橡皮条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单选Ⅱ)(2010年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一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大小分别是6 N和4 N.其合力F大小的范围是( )
A.2 N≤F≤10 N B.4 N≤F≤10 N
C.6 N≤F≤10 N D.4 N≤F≤6 N
解析:二力合成,合力的范围|F1-F2|≤F合≤F1+F2,故2 N≤F≤10 N.
答案:A
点评:本题属于“理解”层次,理解合力的范围.
(单选Ⅰ)如下图所示,拖拉机拉着耙耕地,拉力F与水平方向成α角,若将该力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分解,则它的水平分力为( )
A.Fsinα B.Fcosα
C.Ftanα D.Fcotα
解析: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水平分力为Fcosα.
答案:B
点评:熟练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以及合成与分解中的一些规律,是解决本题的根本.
(单选Ⅱ)如图所示,细绳 OA和OB悬挂着一物体P,细绳BO水平,那么关于细绳 AO和BO拉力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OA绳拉力小于OB绳的拉力
B.OA绳拉力大于OB绳的拉力
C.OA绳的拉力和OB绳的拉力均小于重物P的重力
D.OA绳的拉力和OB绳的拉力均大于重物P的重力
解析:受力分析如下图,FOA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大于直角边FOB,而FOA与FOB的合力与G等大反向,FOA>G,由于角度未知,FOB与G无法比较.
答案:B
点评:本题属于“应用”层次,考查受力分析的方法.
(多选)下面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力小于任何一个分力是可能的
B.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物体在受到力作用的同时一定会对其它物体施力
D.合力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分力
解析:合力可以大于、等于或是小于其中某一分力,A正确,D错;力的作用效果有两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B正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C正确.
答案:ABC
(单选Ⅱ)(2010年天津学业水平测试)如下图所示,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的A点,另一端系上两条细绳,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两条细绳的绳套,互成一定角度地拉橡皮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条细绳必须等长
B.两条细绳必须垂直
C.两个弹簧秆的拉力必须等大
D.两个弹簧秆必须贴近木板表面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解析:实验中两分力不一定垂直,也不一定等大,为了在纸上作图减小误差,两弹簧秤必须贴近木板平面且与平面平行.
答案:D
点评:在这个实验中,用橡皮条在拉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来反映力的作用效果,这个形变包括伸长量和伸长方向两项,伸长量反映橡皮条所受拉力的大小,伸长方向反映橡皮条所受拉力的方向.
1.(单选Ⅰ)两个力大小分别为2 N和4 N,作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它们的合力大小可能是( )
A.0 B.6 N
C.7 N D.8 N
解析:同一直线上二个力的合力F,|F1-F2 |≤ F ≤F1+F2,即2 N≤F≤6 N,故B对.
答案:B
2.(单选Ⅰ)(2010年广东佛山学业水平模拟)两个共点力的夹角θ固定不变,其合力为F,当其中一个力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一定增大
B.F可以不变
C.F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D.当0<θ<90°,F一定减小
C
3.(单选Ⅱ)一根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G,现将一重量为G的物体系在绳的中点,两手先并拢握住绳的两端,然后缓慢地左右对称分开,若想绳不断,两绳间的夹角不能超过( )
A.45° B.60° C.120° D.135°
解析:物体受力如图所示,由几何知识,得:2Fcos θ=G,F=G,得θ=60°,即两绳之间的夹角不能超过120°,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4.(单选Ⅱ)(2010年广东水平测试)如图所示,用力F把木块紧压在竖直墙上不动,木块对墙的压力为N,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f,受到的重力为G,则( )
A.N>F B.N<F
C.f>G D.f=G
解析:在竖直方向由二力平衡条件得f=G.
答案:D
5.(单选Ⅰ)(2010年深圳学业水平模拟)大小分别为5 N和15 N的两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则它们的合力可能是( )
A.5 N B.8 N C.15 N D.25 N
解析:合力范围为10 N≤F≤20 N,故C对.
答案:C
一、单项选择题(Ⅰ)(1-10)
1.关于合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几个力的合力就是这几个力的代数和
B.几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这几个力中的任何一个力
C.几个力的合力可能小于这几个力中最小的力
D.几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这几个力中最大的力
解析:合力可能大于分力,也可能小于分力或等于分力的大小,故C对.
答案:C
二、单项选择题(Ⅱ)(11-16)
11.物体同时受到同一个平面内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列几组力的合力不可能为零的是( )
A.5 N,7 N,8 N B.5 N,2 N,3 N
C.1 N,5 N,10 N D.10 N,10 N,10 N
解析:A、B、D选项都满足任意两个力之和大于(或等于)第三个力的条件,而C选项较小的两个力之和仍小于最大的力,因此合力不可能为零.故选C.
答案:C
三、多项选择题(17-20)
17.如下图,某小孩从滑梯上滑下,其中在BC段是匀速直线运动,忽略空气阻力.对于这段匀速运动过程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小孩只受到重力与支持力的作用
B.小孩只受到重力与摩擦力的作用
C.小孩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D.小孩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解析:小孩匀速运动,合外力为零,必然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共同作用.故选CD.
答案: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