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下载】物理:鲁科版必修1 3.3《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教案(共11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打包下载】物理:鲁科版必修1 3.3《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教案(共11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1-10-08 08:17:51

文档简介

3.3《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善于进行观察,并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先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理成章地研究落体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物体下落快慢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从而猜想若没有空气阻力会怎样;
用牛顿管实验验证猜想,引入了新的理想运动模型:自由落体运动。讲述1971年宇航员做的实验,加深印象;
了解地球表面物体下落运动近似成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着手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利用打点计时器进行研究,得到结论;
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及重力加速度;
应用训练
引入 :
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标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
游戏
师:一般情况下,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
生:测量物体长度的!
师:大家看到我手里的这把尺子了没有?我这把尺子跟普通尺子是不一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测量出你的反应时间。不信?我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
找几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可通过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人的反应时间呢?是根据什么原理呢?我可以告诉大家,尺子测时间的原理就是利用尺子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制成的。而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
师:像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挂在线上的重物,如果把线剪断,它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在重力的作用下也沿着竖直方向下落。
师: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呢?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哪些量决定?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生:不同物体下落快慢应该是不一样的,下落快慢应该是由质量决定,质量大的下落快,质量小的下落快慢。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呢?大家看我来做几个实验。
演示实验
1、将一张纸和一张金属片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结果金属片先着地。
教师不发表意见,继续做实验。分别将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2、将刚才的纸片紧紧捏成一团,再次与硬币同时释放,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地。
3、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纸片,一个捏成团,一个平展,则纸团下落快。
师:物体下落快慢是由质量决定吗?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第2个实验和第三实验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特别是第3个问题,质量一样却下落有快慢之分。
师:那你现在觉得物体下落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生:我想应该是空气阻力。
猜想
师:如果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那么在没有空气阻力,物体的下落快慢应该是一样的,这种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验证
牛顿管实验:
师:刚才的实验现象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在没有空气阻力即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由静止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
师: 1971年美国阿波罗15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将锤子和羽毛同时释放,它们同时落在月球表面,这是通过电视转播过的。
二、自由落体运动
师:物体若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由静止下落,它的受力情况有什么特点?
生:没有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
师:很好!物理学中把这种只受重力作用,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在只受重力的情况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落体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比如开始测反应时间的尺子的下落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
生:肯定不是,因为在地球表面大气层内,没有空气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师:说得很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下,自由落体运动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理想运动模型。但利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空气阻力影响不大的落体运动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什么样才叫做阻力影响不大,就是阻力跟重力相比可以忽略。
近似条件:一般情况下,密度较大实心物体的下落都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师: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速度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位移随时间又是如何变化的,我们该如何来研究它的运动规律呢?
生:利用打点计时器。先选择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必须密度大,实心,体积不要太大,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这个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接着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将纸带的处理结果告诉我。
学生设计、操作并处理实验结果
总结分析运动规律
师:实验结论是什么?
生: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如何得出这个结论?
生:根据实验得到的纸带,我猜想它是匀加速运动。于是我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来验证纸带,结果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个结论我们要牢记。
师:那再计算一下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
生:我所算得的结果在9.4左右,方向是竖直向下,因为物体是竖直向下匀加速的,所以加速度方向应该与速度方向相同,竖直向下。
师:其他同学的结果呢?
生:我的也差不多。
关键点提问
师:大家用的是质量不同的重锤做的实验,为什么求出来的加速度结果差不多呢?
生:虽然重锤质量不同,但由于空气阻力影响较小,均可以近似成自由落体运动,而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测出来的结果差不多是符合事实的。
总结归纳重力加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测量计算出来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精确的实验发现,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1、纬度越高,g越来越大;2、同一纬度,高度越大,g越小。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9.8m/s2或10m/s2,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都按9.8m/s2计算。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因为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所以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g是标题,有大小无方向。
地面不同地方g不同,但相差不大。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
在地面同一地方,高度越高,g越小。
例3、AB两物体质量之比是1:2,体积之比是4:1,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求下落的时间之比,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
解:因为都是自由落体运动,高度一样,所以下落时间一样,1:1;下落过程加速度也一样都是g,1:1
例4、质量为2kg的小球从离地面80m空中自由落下,g=10m/s2,求
1、经过多长时间落地?
2、第一秒和最后一秒的位移。
3、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下落的位移。
解:1、
2、;
3、连续相等时间位移之比1:3,则位移为
师: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位移速度关系以及位移与时间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总结:
回答测反应时间尺的原理
学生分析,自己回答。3.3《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定量)。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自由落体,研究物体下落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自由落体的特征是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物体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g)。
2.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及规律的得出,介绍伽利略的实验验证及巧妙的推理。
三、教具
1.自由落体演示仪及附件,计算器。
2.硬币(一元)两枚,薄纸袋(恰好可装下硬币),抽气机,牛顿管。
3.投影仪、投影片、彩笔。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s1∶s2∶s3=1∶4∶9 sⅠ∶sⅡ∶sⅢ=1∶3∶5
(二)引入新课
我们今天应用这些知识研究一种常见的运动,物体下落的运动。
[演示Ⅰ]硬币和纸袋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从表面上看得到结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1.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认识
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7世纪,这种观念统治了人们两千多年之久。
2.伽利略(Galileo)的贡献(1638年)
两个物体mA>mB分别由同一高度下落,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当把两物体捆在一起仍从同一高度下落情况会是怎样呢?
结论:①整体分析:当把两个物体捆在一起时mC=mA+mB,因为新组成的物体比上述两个物体中的任一个都重从而下落的应最快。
②局部分析:A物体下落的快,受到一个下落得慢的物体B的作用,结果就像一个大人拉着小孩向前跑,比单独大人跑要慢,比小孩单独跑要快一样,他们的共同速度应介于A、B两物体之间即vA>vC>vB。伽利略用归谬法巧妙地否定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从而得出结论:重物体不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亚里斯多德忽略了空气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演示Ⅱ]将纸袋揉成纸球和硬币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观察下落速度(相差不多),把硬币装入纸袋与另一枚硬币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观察下落速度也相差不多,若减小空气对运动物体的影响会如何呢?
[演示Ⅲ]牛顿管中的物体下落,将事先抽过气的牛顿管内的硬币与轻鸡毛从静止一起下落,观察实验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到牛顿管的下端,硬币落下有声,眼可直接观察鸡毛下落,将牛顿管放入空气再做实验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3.自由落体运动
①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运动,在实际问题中有空气时,物体的密度不太小,速度不太大(H不太高),可以近似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②性质:伽利略所处的年代还没有钟表,计时仪器也较差,自由落体运动又很快,伽利略为了研究落体运动,利用当时的实验条件做了在斜面上从静止开始下滑的直线运动(目的是为了“冲淡重力”),证明了在阻力很小的情况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逻辑推理外推到斜面倾角增大到90°的情况,小球将自由下落,成为自由落体,他认为这时小球仍然会保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多么巧妙啊!
这个结论的正确与否需用实验来验证,三百多年后,我们来验证。
[演示Ⅳ]介绍自由落体仪,然后测量数据。
s(m) t(s)
1 0.100 0.1436 9.70
2 0.400 0.2866 9.74
3 0.900 0.4293 9.77
结论: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③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体加速度)
a.数值及单位 g=9.8m/s2 初中g=9.8N/kg(常量) 粗略计算g=10m/s2
b.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选竖直向下方向为正)
(三)练习:
一个自由落体落至地面前最后一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全程的一半,求它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解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n秒通过的路程为sN,n秒内通过的路程为sn,则
物体在n-1秒内通过的路程为sn-1,则
根据题意,得
(四)课堂小结
1.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动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落体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有着普遍的意义。
2.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我们运用了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影响运动的主要因素,去掉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建立了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自由落体运动,并且研究了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理想化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用到。
3.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我们还给大家介绍了归谬法,即理论推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同学们的学习重要的是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知识的结论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取知识,中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获取知识、处理知识。
4.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简单的基本的运动形式,抛体运动可以看成是另一个运动形式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也就是说自由落体是研究其他抛体运动的基础,一定要抓住其产生的条件和运动规律。
五、说明
1.牛顿管的演示,要事先抽好气,一般在课前抽好。若先演示鸡毛与硬币在空气中的落体运动,然后来抽气,会影响课堂气氛,抽气机的响声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好了鸡毛和硬币在几乎是真空中的运动后,将空气充入牛顿管再来做前面的实验,效果更好。牛顿管进空气时最好将鸡毛置于进气口附近,可看到进入管内的气流将鸡毛吹到另一端,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牛顿管确实在进气。
2.讲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时,可拟定一个讨论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正亲临现场观赏这场争论——情景教学。
3.自由落体仪电磁铁电路中,最好设计一个电路让电磁铁正充磁一次,反充磁一次,这样可以减小剩磁对小球的初速度的影响。当然为了避免上述实验引起的误差可以用两个光电管计时,就像处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一样在中间某段来研究,但不如上述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案,让学生一看便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只需要计算加速度就可以了。
4.三组实验数据在处理时一定要灵活,可将全体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学生计算一组数据,让其中一两个学生用计算器验算,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达到了总结规律的目的。
5.课堂练习是写在投影幻灯片上的,也可以再准备一些水彩笔和投影片,让学生在上面解题,然后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学生进行讲解。3.1《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课题 自由落体教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理解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及其数值的变化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素质教育 通过习题中的报到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重点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处理方法 复习回顾旧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恰当运用
难点 不同物体下落的重力加速度相同
突破难点 用牛顿管进行有无空气的对比演示实验,建立初步印象阅读“巧妙推理”,进一步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能力培养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 1。实验观察能力2、逻辑推理能力 3。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器材 小金属球一个、纸片一块、铁片一块、牛顿管一只、抽气机一台、剪刀一把、米尺一把、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演示 新课教学 重物下落:剪断悬挂小球的细线,观察小球的运动在同一高度,同地点,同时释放轻重不同的物体,讨论落地时间问题
阅读 课本
演示 二、用牛顿管演示有空气、无空气时,轻重不同的物体落地时间的差异
放投影 1、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介绍 自由落体运动的闪光照片1、只有一个小球在运动 2、小球做加速运动(相等时间内位移不等)
放投影 伽利略研究物体下落的运动以后指出: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放投影 2.自由落体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时间相同,说明,下落的加速度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g=9.8m/s2 方向竖直向下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值略有不同,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纬度的增大,g值增大.在粗略的计算中,g近似地取10m/s2
师生共同总结,放投影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性 匀变速运动规律 Vt=g t Vt=V0+atS=g t2 S=V0 t + a t2Vt2=2gs Vt2–V02=2aSV=Vt/2 V=(V0+Vt)/2
表演 让学生阅读“做一做”内容,并上台表演,班集体一起计反应时间.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
放录音 课本习题4的报道文章 提问 四岁小男孩是不幸中的幸运儿,他的不幸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安全教育)任叔叔抢救小男孩而受伤,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值不值?我们应该怎么做?(思想道德教育)
课堂练习 放投影片讲、练习题
作业 课本3.3《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来处理的。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常见的,特殊的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加强了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在授课过程中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如平抛运动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这节课不单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论和规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得出的,教学重心在于学习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方法。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懂得认知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3)理解重力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方向、了解它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从观察实验中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认识,有些并不是正确的,而需要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
2)通过伽利略是如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在于做好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而利用闪光照片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既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实验,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类比迁移自己推导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
二、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就是来源于实验中的探索。探索性实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会一些探索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索,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拔。采用:“复习提问——直观演示——分析讨论——归纳概念·揭示规律——巩固知识”的实验探究教学法并辅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
四.教学程序
1.复习提问
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
(课件放映)Vt=Vo+at;s=Vot+at2
问: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有什么特点?Δs=s2-s1=s3-s2=s4-s3=aT2
(课件放映)
指出:这个公式反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它可以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中。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结论来验证某些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2.新课教学
演示:将一张纸和一张金属片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
现象:重物先着地,表明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让学生阅读教材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刚才实验中看到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将纸片团成纸团有什么样的现象?
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再演示,以调动学生尽早投入课堂,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
演示:将纸片团成团和金属片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
现象:纸团和金属片同时着地,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下落。
(启发学生认识到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演示牛顿管
现象:轻的物体下落慢。
将牛顿管抽成真空
现象: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使学生再次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问题真相大白,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这部份大约需要10分钟。
(演示课件)引导学生通过频闪照片看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呢?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启发学生利用Δs=aT2来验证。让学生自己分析、处理数据。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引导。结奏应放慢,可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
(板书)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一般的计算中g=9.8m/s2或10m/s2,
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板书)运动规律:vt=gth=gt2vt2=2gh。
讲清各物理量的意义。
这部分大约需要20分钟。
3.巩固练习
利用投影仪打出例题。让学生先考虑、讨论解法,教师适时引导
重点放在概念的辩析和方法的训练上,不能把套公式计算作为重点。
4.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大约需要10分钟
四.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
2.实验现象不能牵强附会,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应及时分析误差原因。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3.3《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现象+合力推理+实验验证
教学用具
用薄纸糊一纸袋、两小钢球、抽气机、牛顿管、有关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分别是什么?
2、导入:同学们,我们通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物体下落的速度到底与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生目标
1、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同一地点自由下落时加速度相同。都是重力加速度g,方向竖直向下。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为,vt=gt,vt2=2gh,会应用这些公式解自由落体的有关问题。
(二)学生目标问题过程
演示实验:让一个纸袋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钢球落得快。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公元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的2000多年。同学们听说过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吗?伽利略做过大量的由静止下落的实验,并且还用归谬法、数学图利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同学下去看课后阅读材料,伽利略为了证明亚里斯多德观点的错误,他就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铁球同时下落,结果两铁球几乎同时落地。
且再看实验:把刚才的纸袋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同时下落,同学再观察:
学生:几乎同时落地。
师:同一个纸袋,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学生:这是因为空气的阻力的影响。把纸袋揉成团,所受空气的阻力要比纸袋所受空气的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老师:如果真的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和伽利略的结论一样吗?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气相当稀薄)的牛顿管拿出来,让牛顿管中的硬币、鸡毛、纸片、粉笔头从静止一起下落。
学生:同时落下。
演示:把小钢球装进纸袋,与另一个小钢球同时下落。
现象:同时落地。
老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其下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
在真空中物体只受重力,或者在空气中,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很小,和物体重力相比可忽略的条件下,物体从静止竖直下落。
1、自由落体运动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距我们三百多年前的伽利略经过大量的实验、严密的数学推理、得出:自由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后来人们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测得: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同学们请阅读材料P37页内容,能得到什么知识?
总结:地球上不同的纬度、g值不同。其方向为竖直向下。通常的计算,g值取9.8m/s2,粗略计算:g=10m/s2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推出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位移——速度公式。
学生推导得出:
课堂练习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
A.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B.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C.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2.自由落体运动是 ( )
A.物体不受任何作用力的运动
B.物体不受空气阻力的运动
C.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D.加速度总为9.8m/s2的加速运动
3.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 )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4. 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2倍,A从10m高处、B从20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5.如图所示,小球自由下落过程的相片,每两次闪光时间间隔为1/30s,a、b、c、d是四个相邻位置。由此实验结果可得知,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是 ( )
A.9.86 m/s2 B.9.78 m/s2 C.9.70 m/s2 D.9.92 m/s2
6.如果想测量你的同桌的反应时间,你握住尺子的上端,同桌的手放在尺的下端零刻度处待命,当同桌看到你的手松开时,迅速握住尺子,他的手握在20cm处,同桌的反应时间为多长?若招飞时对飞行员的反应时间要求达到 0.16s,同桌能当飞行员吗?(g取10m/s2)
1.BCD 2.BC 3.AD 4.AB 5.B
6.0.2,不能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出了运动规律的三个公式,要求学生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灵活地运用。
四、作业
五、板书设计:3.3《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教案
课 的 类 型 新授(45分钟) 教 学 对 象 高一年级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问题
教 学 重 点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 学 难 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教 具 和 仪 器 小球;装有金属片、小羽毛等已抽气的玻璃管等
序 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说明(提醒)
一 (组织教学)复习检查【6分钟】公式使用注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求解的某一过程(初——末)选取坐标系 给学生强调求解的过程,
二 自由落体运动【14分钟】用小球或其它东西演示落体运动讲授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做抽气玻璃管演示实验结论:如果没有空气的阻力,在同一高度落下的所有物体运动的情况都相同4.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如何认识事物。
三 重力加速度8分钟】通过(如图1-15)实验,发现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作的是匀加速运动,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用g来表示,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略有差别,(赤道上g=9.780米/秒2,北京 g=9.801米/秒2 ,北极星g=9.832米/秒2)通常取g=9.8米/秒2(g≈10米/秒2) 理解重力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记住g=9.8米/秒2
四 自由落体运动公式【6分钟】把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中的a用重力加速度g代替,且已知v0=0,可得到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学生要理解物理意义并牢记公式
五 应用举例【15分钟】例题1. 钢球从17.7米高的地方自由落下,下落的时间是1.9秒,求重力加速度和1.9秒末的速度【解】已知:y=17.7m,t=1.9s 求:重力加速度g和1.9秒末的速度vt由公式 得到由公式 得到 例题2.一个物体从某高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196米所用的时间是4.0秒,求物体下落的总高度各是多少?【解法一】设物体自o点下落(如右图),经过y1点时的速度为,y2-y1是最后4.0秒内物体下落的高度。已知:y2-y1=196m,△t=4.0s 求:物体下落的总时间t,物体下落的总高度y2 因 所以 因为 是 段的末速度,设物体下落 所用的时间为 分析清楚过程,教会学生如何解题
由 得 所以物体下落的总时间物体下落的总高度【解法二】(略)
六 课堂小结和双边活动【4分钟】解题步骤:1.审题2.根据题意分析清楚运动过程,作图(建坐标)3.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公式 讲如何解题
七 布置作业【2分钟】读阅读材料习题
序 号 实际操作感受和体会(课后分析) 说明(评述)

o
g
y
y1
y23.3《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 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分析—总结
四、教具
牛顿管、抽气机、电火花计时器、纸带、重锤、学生电源、铁架台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vt=at
s =(1/2)at2
vt2 =2as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 ,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 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h=(1/2)gt2 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例题:自由下落的物体,在落地前的最后1s内下落了35m,不计阻力,g取10m/s2。问此物体是从离水平地面多高的地方开始下落的?
解析 先从位移公式s = v0t + EQ \A( )gt2入手求得在落地前的最后1s内的初速度
v0 = – EQ \A( )gt =( – EQ \A( ) × 10 × 1)m/s = 30m/s.
然后根据v02 = 2gh1求
h1 = = m = 45m.
最后求物体开始下落的高度h = h1 + h2 = h1 + s = 45m + 35m = 80m.
(六)课外作业3.1《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善于进行观察,并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挂在细线下的小球
(出示如图实验装置, 引导学生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然后用火烧断细绳,此时小球只受一个重力作用)。
学生观察到小球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
教师指出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板书:1、仅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设计理念:
  生活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物理规律正是由生活现象中来的,抽象出来的规律具有本质的普遍意义,它反复出现在许多物理现象中。“司南”版教材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各章节的知识性内容几乎都采取了例证的方法,用具体、形象化的例子说明问题让学生感到真实。
  既然物理概念和规律源于例子又回到例子上,学习时就要运用典型的例子帮助验证、学习和理解它们。我们可以从生活现象出发,融入学习内容,或者由学习内容联想生活,从而化陌生为熟悉,由熟悉推出未知。物体的下落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学生熟知,但很少有人去注意它,本节课通过细心的观察,师生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物体之所以会下落,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这样的引入,很自然的避开了空气的阻力问题,单刀直入地提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品味历史,体会方法
教师:这是一种什么运动?
学生: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这样讲根据何在呢?你研究过吗?
(学生可能语塞)
教师:很早就有人研究过了,那就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历士多德。亚历士多德在研究了物体下落的现象,比较重物体与轻物体下落快慢之后,提出了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的。亚历士多德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和思考,他认为人类只需要靠眼睛和大脑的思考就能够领悟世间所有的奥妙,就能建立起万物变化的规律。
多媒体展示亚历士多德的图像和他的研究方法——观察和思考
教师:但伽利略不同意亚历士多德的观点,它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伽利略认为科学研究需要做实验,包括对所观察现象进行控制和定量测量,而且要在实验基础上用数学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规律。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物理研究的新方法。
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的图像和他的研究方法——实验家数学
多媒体模拟伽利略的研究过程
教师:伽利略用木板做成的斜槽蒙上羊皮纸,让铜球从槽上滚下,用大容器稳定地滴水并用天平量水重的方法解决计时问题,测出铜球在斜槽上的位置和与之对应的时刻。在这种条件下,对物体沿不同角度的光滑斜面运动的规律作了上百次的研究,得出结论:物体沿光滑斜面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而将倾角趋于900推理得:
板书: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设计理念:
(1)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对学主进行培养和训练科研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教学和学科历史结合,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学生推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思想作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的突破性步骤,从而把这些关键的步骤联系起来。
新教材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新教材在“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都通过回眸物理学的历史,让学生体会伽利略是怎样应用思辨的方法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的错误理论,领悟伽利略是怎样巧妙运用数学分析、逻辑推理以及实验的方法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在这里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曲折、艰辛的历程中,需要大胆质疑、勇于创新,需要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在新课程中,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即教科书不再是不可触犯的“圣经”,而是教学活动的参考依据,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文本和载体.所以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且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并生成新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本节课,我们适当调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的内容提前,以提高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物理课堂。它实现了一些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再现了历史上的研究情景,从而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领悟。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在动态真实环境中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3、实验验证,排解误区
教师:话又说回来,重物体和轻物体到底谁会先落地呢?
演示实验1:取一截粉笔和一张小纸片(粉笔比纸片重),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
分析:由演示实验可见:粉笔比纸下落快粉笔先落地,生活中很多例子都符合这一现象。物体下落快慢是不是跟重力有关?什么原因导致它们先后落地?
演示实验2:取大小不同的两张纸,将小纸片揉成一团,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
问题导学:究竟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呢?
分析:实验现象表明小纸团先落地,这说明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快。通过简单的小实验使学生认识到:通常看到的下落有快有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自由落体运动在地球大气层里是一种理想运动,但掌握了这种理想运动的规律,也就为研究实际运动打下了基础。
问题导学:如果完全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或者空气阻力不太大,与重力相比较可以忽略时,实际的落体运动可以近似地当作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猜想一下,那时,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呢?
演示实验3:牛顿管实验
分析:用牛顿管演示不同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下的下落情况。强调管内空气已被抽得很稀薄,空气阻力的影响非常小。可见: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这些实验现象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阻力的存在掩盖了自由下落的物体的规律,需要排除空气阻力的影响才能发现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规律,很自然的引出了理想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并为下面的研究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
  (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物理实验自始至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著名画家、自然科学家达·芬奇(1452—1519)曾经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荒谬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定性之母”。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要把它当作整个物理教学的精髓。
(2)同学们经常和物理现象打交道,在学习掌握其规律之前,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果能够正确理解,那对学习物理将十分有利。遗憾的是,这些感性认识往往会掩盖住事物的内在实质,而给人以错觉。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在学习物理概念时,要了解哪些日常观念是不科学的,通过多个例子去证明它是错误的,从而排除干扰,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要特别注意的是曾经犯过错误的典型例子,往往可以警示自己,碰到类似问题时不再或少犯同样的错误。
4、数学推理,探索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对纸片和硬币同时落地的现象进行分析):纸片和硬币下落的位移相同,所用时间相同
板书:3、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同
教师: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常用符号g表示,单位m/s2,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也常用h表示。这样一来,由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可得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公式
板书:
教师:根据频闪照片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引导学生观擦p49面的“信息窗”)在精确的实验测量中发现不同地方的g略有不同。一班,在计算中g取9.8m/s2,粗略计算中也可以取10m/s2.
T
G
T
G
受力分析图3.1《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教案编写说明】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入推进,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然,在新形势下对教师的备课也相应提高了标准。为了让教师的“备课”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的实施,笔者觉得对备课的形式和内容都应加以研究。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种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新型教案──“四栏式”教案的写法。
在“四栏式”教案中,除了常见教案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项目外,主要把常见教案中“教学内容”部分的格式改成了表格,表格由四个竖栏构成──第一栏是“知识概要”,第二栏是“师生活动”,第三栏是“设计意图”,第四栏是“教学反思”。
在第一栏中,要求教师备好课程中的基本内容,把某节课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先“吃透”、“梳理”,再把知识点简明扼要地整理在该栏中。在此处,笔者觉得教师只需“简明扼要”,因为教师一旦把教学内容“吃透”、“梳理”后,与其在教案中长篇累牍陈述基本知识,倒不如省点时间备教案中的其它环节,把时间花在“质”的提高上。
在第二栏中,要求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考虑准备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策略,考虑什么内容该启发,什么内容该讨论或辩论,什么内容该讲授,什么时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或实践能力,什么时候该合作,而什么时候又该张扬学生个性;等等。认真备好第二栏,能为实现“以学为中心”做好坚强后盾。
在第三栏中,要求教师回答“为什么”?即为什么要学相关的内容?为什么要这样教?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这样学?具体说,就是要回答第一栏中为什么要安排有关学习内容,以及回答第二栏中为什么要采取有关活动。当然,在“回答”时,我们要求教师要依据教育科学的有关理论进行回答,实际上相当于把“说课”的理论渗透到新教案中了。这样写教案,对教师(尤其青年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如果能认真备好第二、三栏,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不过,要想写好这一栏,教师还要多掌握学生的“学情”。
在第四栏中,要求教师在上完课后,反思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对师生的活动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承认优点,找出不足,以便今后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其实,教师如实地写好第四栏,也是在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第一手“学情”资料,为自己的教学研究积累素材。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探究,从探究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的关系开始,接着探究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和加速度,直到最后利用自由落体规律探究生活中一些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善于进行观察,并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牛顿管、小纸片、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质量不同的重物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内容
知识概要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按课本要求,提供打点计时器等器材,让学生于课前先行探究重物自由下落时的运动规律。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组长,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探究重物做自由落体时的运动规律。要求学生记录相关实验实据,以便课上进行交流。提示学生:1.若重物做的是匀变速运动,请测出重物的加速度;2.请思考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来减少误差? 这节课要求学生探究的实验较多,如果都在课上完成,只花1课时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把这个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则效果将大打折扣,学生很难亲身体验到“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利。学生在课前完成该实验,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研究该实验所用的方法,在前几课中已很好地学过。所以,为了突出“探究”,课前让学生做一做,非常必要。 (因人而异)
二、新课内容(一)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学习1.小实验引入新课:观察硬币和纸片的下落快慢。2.回顾历史,进一步引发学生猜想。录像短片:比萨斜塔实验。3.“牛顿管”实验。4.月球上的实验。 用这个小实验激励学生猜想:物体下落快慢是不是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大小?用多媒体播放录像短片,并问学生:重球和轻球哪个先落地?等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短片中两个球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抽去空气的玻璃管中金属片和羽毛同时从静止下落时的快慢是否相同。教师讲述1971年美国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将锤子和羽毛同时释放,它们同时落在月球表面的故事。 实验现象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做准备。两个球同时落地,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矛盾,正好激起学生的疑问和猜想:物体下落快慢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借助实验事实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并做出初步的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6.小实验:什么情况下可以忽略空气阻力?(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三)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学习 在上面几个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什么叫自由落体运动。然后再指导学生分析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必备条件: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让学生裁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片,保证他们质量不同。叫学生把两纸片揉成紧紧的小纸团,然后从同一水平高度释放,观察哪个纸团先落地。适时总结,激励学生猜想: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看到了自由落体运动,下面请你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说或猜猜自由落体有何运动特征?激励学生设计探究的方案:怎样去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在上述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在实验中所测得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总结出规律。告诉学生在表中查到的苏州地区重力加速度,让他们与自己的测量结果对比。 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能让学生建立“表象”,此时再引入概念,学生才能真正构建和理解概念。事半功倍。让学生体验:由于小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小,所以同时落地,即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由此推广到其他类似情况,学生较容易接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猜想能力。学生多数都是用课本中提供的方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评价他们在实验中的优缺点,揭示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这样将非常有利于本课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在同一地点,不同学生使用不同重物测得的加速度都很接近,所以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规律。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习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五)思维训练1.在现实中,雨滴大约在1.5km左右的高空形成并开始下落,计算一下,若该雨滴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大?遇到过这样快速的雨滴吗?据资料显示,落到地面的雨滴速度一般不超过8m/s.为什么它们的差别会这么大?2.课本P47第4题(附插图如下): 教师引出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概念,并给出通常取的值和近似计算时取的值。要求学生看课本P46中表格,探究其中规律。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组织学生探究。 要求学生记住数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他们了解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该问题是想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同时加深对自由落体概念的认识。该问题是想让学生知道频闪照相的方法,同时应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自由落体运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小结 引导学生先自己进行课堂总结,然后和同桌间交流,最后教师提问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布置作业1.课本后没讨论过的习题;2.教师自编习题(附后面);3.分组探究课本P46的“测定反应时间”;4.鼓励有条件的同学选做一下课本P47的小实验“做一做”。 1和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3和4要求学生合作完成。 巩固本节课所学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意在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七、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三、自由落体加速度1.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2.常取g=9.8m/s2或g=10m/s2。四、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附自编习题】
1.大气层是我们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屏障,每天都有很多小陨石落入地球大气层中,但当它们进入大气层后,由于空气的摩擦生热,绝大部分小陨石还没有到达地面便已经被烧毁。现在人类向天空发射的飞行器、卫星等当超过一定使用年限后,也让它们进入大气层烧毁,那么小陨石等进入大气层后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
不是
2.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1∶4,不考虑空气的阻力作用,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下落,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C)
A.甲比乙先着地
B.乙比甲先着地
C.甲和乙同时落地
D.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3.如果从高楼相隔1s先后释放两个相同材料制成的小球,假设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则它们在空中各个时刻(D)
A.两球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B.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小
C.两球的距离先越来越小,后越来越大
D.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3.4《自由落体运动-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四、教具
幻灯片、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有何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
(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一种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1)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不同的地理位置,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通常情况下g 取9.8m/s2 ,粗略计算时g 取10m/s2 。(初中学过的常数g =9.8N/㎏,实质上是这里的重力加速度)
(3)重力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重力方向相同。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如何?
学生回答:
(1)规律:速度变化规律   Vt=gt
位移变化规律   s=gt2/2 
(2)推论:Vt2=2gs
   
(3)特点:V1 ∶V2∶V3…=1∶2∶3…
s1∶s2∶s3 … =12∶22∶32…
sⅠ∶sⅡ∶sⅢ… =1∶3∶5…
Δs=sⅡ-sⅠ=sⅢ-sⅡ=…=gT2
(二)例题选讲:
【例题1】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落至地面前最后一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全程的一半,求它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解法一:设物体运动的总路程为s,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为t,则由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得:
s = gt2
s = g(t-1)2
由以上两式解得:t=(2+)s 另一解t=(2-)s舍去。
解法二:利用推论: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运动开始计时起,通过连续的等大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故有t1∶1=1∶(-1),解得t1=(1+)s
所以,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为t=(2+)s
【例题2】一小钢珠由塔顶静止开始释放,最初的3秒内的位移为s1,最后3秒内的位移为s2,若s2—s1=6米,求塔高为多少? (g=10m/s2)
解:设塔高为s,下落的总时间为t,则:
塔高: s = gt2 …… ( 1)
前3秒内的位移:s1 = gt12 ……(2)
后3秒内的位移: s2 =s g (t—3)2 …… (3)
s2—s1=6 …… (4)
解(1)—(4)得:t= 3.2s
s=51.2m
(三)巩固练习
1、一石块从楼房阳台边缘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到达地面, 把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为相等的三段, 如果它在第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是1.2m, 那么它在第三段时间内的位移是( )
(A) 1.2m (B) 3.6m (C) 6.0m (D) 10.8m
2、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 已知它第一秒内的位移恰为它最后一秒内位移的一半, g取10m/s2, 则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 ( )
(A) 5m (B) 11.25m (C) 20m (D) 31.25m
3、物体自楼顶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 落到地面的速度为v. 在此过程中, 物体从楼顶落到楼高一半处所经历的时间为: ( )
(A) v/2 (B) v/(2g) (C) (D)
4、一物体从16 m 高的A处自由落下,它经过B点时的速率是落地时速率的3 / 4 ,则B点离地的高度为____ m 。( g 取10 m / s2 )
5、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经过一高度为2m的窗户用时间0.4s,g取10m/s2.则物体开始下落时的位置距窗户上檐的高度是____m.
6、有A、B两个小球,在不同高度上做自由落体运动,A球下落1 s后,B球开始下落,两球同时落到地面。已知B球离地面高度为15m,问A球从多高处下落?g取10m/s2。
参考答案:
1、C
2、B
3、C
4、7
5、0.45
6、37.32m3.1《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第一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内容标准中这节有关的条目是: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要体现实验在认识自由落体规律中的作用,并通过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
如果教材处理得当,对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验探求规律的能力等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前一节已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懂得使用打点计时器探究重力作用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了解了频闪照相法及其应用。对于本节课要解决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自由落体加速度”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物体的下落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这可以成为教学的起点,但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物体落得快、轻物体落得慢的印象很深,所以如何消除学生前概念,接受“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无关”成为本节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验中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很高,其主要方法是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三、设计思想
通过实验设疑、解疑、探求规律、又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现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本节探究的问题,再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索、设问点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四、教学目标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性质,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和课本中的小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求规律,做到师生默契配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介绍伽利略上百次的对落体运动本质规律的探索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挖掘教育的素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仅受重力作用的不同物体,具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g。
2、教学难点: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无关。
六、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程序是:⑴通过自备器材设计小实验,说明实际的落体运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排除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得出主要影响因素。⑵正确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在真空条件下的落体运动,以及在实际中如何近似地满足自由落体的条件;⑶通过课本的频闪相片揭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研究在真空条件下落体运动的加速度;⑷通过已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探求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⑸再现历史,体会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思路和方法,学习其科学探索精神。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按照教材的思路,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索为方法,重点在于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正解结论的得出过程。
七、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演示多种小物体的下落,指出在地面附近的任何物体,脱离支持物后,竖直落向地面的运动叫做落体运动。提问:落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研究落体运动?落体运动的性质怎样?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这就是本节要研究的问题。 观察、思考 设问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
二、推进新课1.自由落体运动 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可通过身边的简易器材设计小实验进行探究且比较物体下落快慢应控制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无初速下落。 思考并动手做实验 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师提问探究过程和结果。 学生涌跃发言,对于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纷纷阐述自已的探究结果。学生甲:取一枚梗币和与其大小相同的纸片,让它们从离桌面等高处,同时下落。结果梗币比纸片先落到地面。说明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学生乙:物体越重,不一定下落得越快。若把甲同学实验中的纸片揉成纸团,结果是两者下落的快慢几乎相同。学生丙:我支持乙同学的观点,取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其中一个揉成纸团,让纸片和纸团从离桌面等高处同时下落。结果是纸团比纸片落得快,说明重力相等的物体下落快慢也不一样。、…… 学生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物体落得快、轻物体落得慢的印象很深。为克服学生的前概念,空洞的说教是缺乏说服力的,要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学生之间的探究结果产生矛盾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这一点正好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结果,排除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次要因素。如针对甲、乙、丙同学的结果进一步提问:我们取大小两石头,大石头的下落速率为6,小石头的下落速率为3,将它们拴在一起,整体的下落速率是大于还是小于6呢?最终引导学生得出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可能是空气阻力。 讨论得出:小于6 提问中渗透了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方法:巧妙的假设和推理。
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二:阻力和重力对物体下落快慢有何影响?提问实验探究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纷纷举手阐述自已的实验设计方法。 在实验探究一的基础上把问题推进一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认识物理规律。
阐述伽利略观点:物体只要从同一高度下落,它们都应该同时落地。此观点隐含了物体下落中仅受重力的作用。演示:用“牛顿管”实验进一步验证300年前伽利略的推理。牛顿管实验演示探究(1)将纸片与硬币放进玻璃管,当玻璃管内有空气时,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纸片与硬币的下落情形,观察结果是 ;(2)抽去玻璃管内的部分空气,再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纸片和硬币的下落情形,观察结果是 ;(3)继续抽取玻璃管内的空气,使其逐渐变为接近真空,再观察纸片和硬币下落的情形,观察结果是 。(4)实验结论是 。 学生观察后回答:硬币比纸片下落快得多。观察后回答:硬币比纸片下落得快,但差距减小。学生:硬币和纸片下落快慢几乎一样。学生:在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时,轻和重的物体下落一样快。 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艰辛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实验终于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实验,再现这段历史,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
总结:当没有抽气时,空气阻力的影响还是很大,纸片受到的阻力大,下落得慢;抽去部分空气时,阻力变小,纸片受到的阻力还是比较大,但是两者的差距在减小;当空气越来越稀薄时,空气阻力的影响会越来越小,纸片和硬币的下落快慢是一样的。引导学生得出推论:当它接近真空时,空气的影响就会减小接近于零,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着地的时间就会趋向于相同。
总结:物理学中将物体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物体在下落中不受其它因素影响是很难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当其它因素的影响比较小时,人们通常会忽略这些影响,仍将这些物体的下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这里又是一个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关系问题。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自由落体加速度 多媒体展示探究三: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呢?是变速、或匀变速运动,它的轨迹是直线、或是曲线,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思考后回答:“可以通过物体带动纸带做自由落体运动,打点记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来研究”“也可通过频闪照相法得到的照片来研究”。 设问点拨对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提问:通过课本P47的图3-26可获得哪些信息? 通过频闪照片分析,初步可以知道它是一种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对频闪照片中各段位移的测定,然后代入S2―S1=S3―S2=…=Sn―Sn―1=at2,可粗略判断加速度a不变,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有的同学很快算出a大约等于 10m/s2
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算出小球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约为10m/s2。假设,这张照片就是在教室里拍摄的,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更重的小球拍下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计算它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可能是多少? 也是大约10m/s2。因为实验告诉我们,在同一地点,不管物体的重力如何,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的两个物体总是同时落地的。这说明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要加强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对比分析,善于找出共性、个性方面的特点的能力。
师:很好。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是由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产生的,因此我们把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精确的实验表明,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表3-5,仔细比较表中纬度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的变化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的原因我们将在以后学习。一般在计算中,g取9.8m/s2,在估算中,g还可取10m/s2。 阅读课本表3-5后回答:重力加速度的数值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设问点拨培养学生从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多媒体展示探究四: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什么?你能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公式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每小组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公式。生:我们只要将匀变速运动公式中的a改写为g,就可以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位移公式是 速度公式是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怎样将具体问题与一般规律相结合得到所讨论的具体问题的表述规律。
4、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多媒体展示练习:一位观察者测出,悬崖跳水者碰到水面前在空中下落了3.0s,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悬崖有多高?实际上是由空气阻力的,因此实际高度比计算值大些还是小些?为什么? 学生独立作答;学生解答完毕后相互讨论和检查结果。 安排例题,及时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进行巩固。
教师点评: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可算结果达到45m,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3s内不会下落这样的距离,提醒学生注意理想化可能带来的误差。
5、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索回眸 请大家阅读教材P50页《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并思考伽利略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结合运用多媒体再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总结:关于落体运动的规律,历史曾经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伽利略首先通过落体佯谬的思想进行实验,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最后将斜面实验推广,得出结论。伽利略开创的研究方法是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这种方法对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是重要科研方法之一。今天我们就是踏着历史发展的脚印,研究一下落体运动究竟是什么运动,遵循什么规律,使教和学的思路去尽量接近科学家认识的思路。 阅读学科历史:教材P50页《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 这部分内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适当引导。通过对学科历史的创新模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也是物理教学实质性改革的途径和方向,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布置作业 ⑴完成课本57页作业⑴~⑸⑵写一篇小文章,谈谈你通过本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太清楚的问题和你感兴趣的问题。
八、教学反思
本课优点:
1、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很好地发挥教师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导向”的作用。
2、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与学习有关的真实的环境,可以将学习者嵌入到现实或相关的情景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从实验出发,逐步深入探索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使学生实现从对现象的表面观察到对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掌握。结合本节内容,适当穿插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历史,让学生充分了解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没有到位,对学生活动的调控不够及时,致使学生活跃程度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没有达到自己追求的预期效果。今后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运用语言的准确性、精练性,以及调控课堂的能力。
评语:
本案例设计能从课程标准出发,定位于力求做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现作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学生学情分析恰当实际,尤其能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考虑在内,使教学起点定位准确,并从三维目标要求,确定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程序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教学过程能从实验引入课程,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思维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反复多次通过实验分析、讨论认识规律。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应用,体现学生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安排上最后又能回归课本,有整体性。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