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景物。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讨论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使学生理解透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学情分析
??????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在生活中早就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一部分学生也试图在自己作品中表现物象的空间与立体感。并体现出学生对空间与立体追求的强烈愿望。但是,对透视规律的理解与运用明显不足,对透视现象、消失点、视平线等抽象化的概念名词并不了解。如何运用近大远小透视规律来表现立体空间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与实践。
?????? 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和思考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在循序渐进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的感悟和理解透视的美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初步理解景物的透视规律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景物。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 1.? 教师:看看这两张照片,哪张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 ? ? ?
? ? ??2.教师:为什么它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 ? ??3.教师小结: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板书: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
活动二【讲授新知】
1.出示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村道》
同学们,这是一位荷兰著名的风景画大师霍贝玛画的,这里面就运用了我们刚才所说的透视现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荒凉、宁静。
2.介绍新朋友——认识消失点
? ? ? 教师: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叫消失点。你能找到它吗?
? ? ? 教师: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吗?
? ? ? 教师小结: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右边的景色美,消失点就往左移。
? ? ? 设计意图:认识消失点并让学生了解消失点在画面中的作用。 3.认识视平线
? ? ? ?教师:视平线,是与你眼睛平行的一条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你能找到它吗?? ? ? ??
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是重合的。老师的视平线在这,你们的视平线在哪?因为我站着所以视平线高,如果我蹲下呢??学生:视平线就变低。
? ? ? ?教师小结:视平线的位置也是可以变动的。
? ? ? ?教师:看看这两张照片,视平线的不同位置给你有怎样的感受?
? ? ? ?教师小结: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低一点。想表现是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高一点。
? ? ?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视平线并了解视平线在画面中的作用。
4.认识消失线
(出示幻灯片)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学生观察)
? ? ?设计意图:了解视平线上、下景物的消失方向。
5.填一填,总结透视规律
观察图片,天空和道路由近到远出现了哪些变化?(近宽远窄)两旁的树木随着视线的延伸出现了哪些变化?(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
6.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找出图中的消失点、视平线和消失线的位置。(学生上来指出)
?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照片了解透视规律。
活动三【教师示范】
????????教师演示如何表现透视现象。
步骤:1、视平线。
首先确定视平线。如果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画的低一点。
2、消失点。
如果想表现的画面左右两边都很美,消失点就可以放在视平线的中间。
3、消失线。
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
4、画树。
第一棵树离我们最近、看的最清楚,所以要把它画得生动、具体。第二棵要离第一课树远一点,越往后越密集,体现出近疏远密的透视效果。
5、画栏杆。
活动四学生实践
实践要求:运用透视现象创作一幅风景画。教师巡视辅导。
活动五展示作品
教师点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活动六课后拓展
? ? ?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了解到在生活中同样大小的 物体距离我们有远近时,会出现不同的大小变化。所以美就在我们身边,老师相信,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双慧眼,都能发现身边的美,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让班级、让学校变得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