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观察两幅绘画作品,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山水”和“江山”“河山”等词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什么特殊含义?
《松树林》希施金
俄罗斯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北宋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结晶,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符号化的造型语言,用“线”造型,抒发画家心中独有的山川。创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1
山水情怀
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还是感受天地万物规律的媒介。
2
妙夺造化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3
因心造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的统一。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
画中的山水是真实的富春山风景吗?
山水情怀
一、山水情怀
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富春山居图·剩山卷》馆藏浙江省博物馆;纵31.8厘米
、横51.4厘米。
这件作品为何会分为两段呢?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2011年,首度合璧展出,表达了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山水情怀
披麻皴
解索皴
卷云皴
米点皴
荷叶皴
斧劈皴
《春春山居图》的笔墨技法是表达作者山水情怀不可或缺的。
《早春图》郭熙
北宋
卷云皴
《春山瑞松图》
米芾
宋
米点皴
《鹊华秋色图》赵孟頫
元
荷叶皴
提问:《富春山居图》运用了哪种皴法?
披麻皴
欣赏明代沈周的“卧游图册”中的两幅山水画《秋水读书》和《秋江钓艇》。“卧游”一词表达了古人怎样的思想?
一、山水情怀
《论语》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情感。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山水还是感受天地万物规律的媒介。
一、山水情怀
二、妙夺造化
请欣赏北宋时期的大画家郭熙的这幅绢本山水画《早春图》,思考他是以怎样的观察视角去刻画山水的?
《早春图》郭熙
北宋
思考:郭熙在《临泉高致》一书中提出三远法,分别是:
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
《早春图》是以怎样的观察视角去刻画山水的?
《早春图》郭熙
北宋
二、妙夺造化
《早春图》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季节变化。无限幽深的景色体现了高远、深远和平远的境界。正因如此,画中山水绝不同于真山真水。高大的立轴。前山后山层叠而上。山水画创作讲究“外师造化,心中得源”。画家一方面饱览山河,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需要在头脑中提炼概括,神领意造,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外师”与“心源”是山水画创作的主观与客观,主客观统一。
三、因心造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的统一。
“留白”和“移情”是表现意境的创作手法。
分析:画家是如何表现山的高大和水的深远的?
三、因心造境
留白
局部
《早春图》郭熙
北宋
三、因心造境
1、什么是“留白”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是利用纸的本色,不着一笔。观察《青卞隐居图》和《六君子图》中的留白方式有何不同?
《青卞隐居图》王蒙
元
《六君子图》
倪瓒
元
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将写生或游览途中所见不同之景色,步步移、面面观,多项结合,或以大观小或以远观近,创立了超脱物外的视觉幻相。近景树干部分留白与坡脚岩石穿插掩映,中景树干留白与远景瀑布形成了遥相呼应之关系,如此,画面中所要追求的空间感便显得丰富而合理。全图结构繁复充实,通过留白的方式表现溪流、水潭、奔泉、云霭等,在稠密中透出灵动的气韵。
《青卞隐居图》王蒙
元
1、什么是“留白”
《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树木背后中景部分大面积留白却非无物,宽阔的太湖水面静水深流,茫茫无际,沒有一丝的人迹,大面积的留白显示出如此的凄凉静寂。
《六君子图》
倪瓒
元
1、什么是“留白”
2、什么是“移情”?画家怎样做到“移情山水”?
移情山水
请欣赏《踏歌图》,说说马远是如何“移情山水”的?
斧劈皴
小结
山水画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写生,但又超越具体时空,具有纯粹的、普遍性的美,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质。
“艺术的微妙作用,恐怕就在于意境,就在于那种一半留在画面上,还有一半留给画外读者去想象的诗的意境。”欣赏山水画意境与个人人生经验、文化修养的相关联,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自我丰富、自我提高。“移情”中国传统山水情怀,涵养身心。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又一旷世杰作。与《富春山居图》对读,二者在描绘对象、表现技法、创作背景等方面有何异同?
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分析《千里江山图》长卷的形式,呈现的方式和意境的传达,撰写400字的作品分析。
课后拓展
《千里江山图》出自一位18岁少年之手,天才少年如何画出巨幅名作?此画经历了九百多年为何依然色彩艳丽?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预知详情,我们下回分解。学习任务单文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
普通高中教科书
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状况,理解中国古人浓郁的山水情怀特征,通过经典作品赏析提高图像识读的能力,提升对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感受山水情景融合,主客观统一的山水意境表达,确立山水情怀的审美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课前学习任务
运用网络平台收集感兴趣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图片。
通过看画展,思考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是如何表达程式与意蕴的。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画中的山水是真实的富春山风景吗?为什么要画山水画?
1、山水画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2、山水画是感受天地万物规律的媒介
【学习任务二】山水画是如何做到“妙夺造化”的?
郭熙在《临泉高致》一书中提出三远法,分别是:平远法、深远法、高远法。
【学习任务三】山水画是如何进行“因心造境”的?
“留白”在山水画中的作用
画家怎样做到“移情山水”的
课后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又一旷世杰作。与《富春山居图》对读,二者在描绘对象、表现技法、创作背景等方面有何异同?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分析《千里江山图》长卷的形式,呈现的方式和意境的传达。写出400字的作品分析,在美术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
推荐的学习资源
参观故宫博物院书画馆和中国美术馆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年
7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状况,理解中国古人浓郁的山水情怀特征,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的能力,提升对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理解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和规律的基础上,以问题驱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讨论与合作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参照本课的评价量规“自评与互评《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学业水平,在培养学生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山水情怀的文化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了解山水情景融合,主客观统一的山水意境表达,确立山水情怀的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画家通过饱游饫看,勤于生活素材的搜集,将无穷造化妙夺于画卷之上。
教学难点:传统山水画用笔、用墨、线条、设色等的绘画技巧是作品精神理念和审美价值的传达。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
情境导入
问题情境:观察两幅绘画作品,一幅是俄罗斯画家希施金的油画《松树林》;另一幅是王希孟的中国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对比两幅作品,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山水”和“江山”“河山”等词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什么特殊含义?
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欣赏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会感受到中西绘画在视觉语言、特征与趣味等方面差异很大。这种视觉特征上的差异,往往流露出中西方文化观念、审美态度与表现方式的区别。
西方传统绘画是运用明暗、透视、色彩进行描绘,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结晶,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符号化的造型语言,抒发画家心中独有的山川。创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今天,我就一起来学习《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山水篇》。
20分
探究发现
山水情怀
1、山水画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视频播放: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72岁时为师弟无用师所绘。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
问题情境: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画中的山水是真实的富春山风景吗?为什么要画山水画?
教师小结(审美判断):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浙江省富春江两岸景色,但我们沿着黄公望的足迹游历富春江,却无法找到画中的山水。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黄公望年轻时曾蒙冤入狱,晚年隐居在富春江一带,借山水创作以抒发内心的情怀。
作品讲解(文化理解):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富春山居图·剩山卷》馆藏浙江省博物馆:,纵31.8厘米
,横51.4厘米。
这件作品为何会分为两段呢?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欣赏,并思考1分钟。
教师小结: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后来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在2010年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引温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
诸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2011年,《富春山居图》首度合璧展出,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大事。
请跟随老师再次欣赏这件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国宝
播放视频:《富春山居图》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黄公望把“毕生的心血”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春春山居图》的笔墨技法是表达作者山水情怀不可或缺的。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如: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卷云皴、雨点皴、荷叶皴等。
这些皴法在山水画中是如何使用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早春图》卷云皴
《春山瑞松图》米点皴
《鹊华秋色图》荷叶皴
教师提问:观察《春春山居图》主要用了用了怎样的皴法呢?
《富春山居图》由长短不一的象麻绳一样的墨线组成,皴擦并用,浓淡干湿变化丰富。披麻皴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疏松的岩石。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岚,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山水画的皴法不仅是一种高度概括、高度成熟、具有相对稳定样式而又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一种语言形式,而且也是画家表达“因心造境”而产生的审美意象的途径和载体。
2、山水画是感受天地万物规律的媒介吗?
《富春山居图》的鉴赏学习中,我们积累了山水画是长卷构图形成的视觉审美经验,画幅徐徐展开,观者就好像在火车上看窗外的风景,就像旅游一样呢。近期,新冠病毒肆虐华夏大地,我们居家抗疫,不妨拿起毛笔描绘山水万物,用古人“卧游”的心境品读作品、澄怀观道,可以从有限的通达无限,获得我在画中游“天人合一”的精神体验。
问题情境:这是明代沈周的“卧游图册”中的两幅山水画《秋山读书》和《秋江钓艇》。“卧游”一词表达了古人怎样的思想?
提问:什么是“卧游”?
教师讲解:沈周是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在整个明代的画家里面,沈周的地位特别重要。沈周的画中,一切皆可入画,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段茶话,一次赏玩,都可以津津有味地写下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十七开《卧游图册》,内容十分丰富。
“卧游”,就是古代的画家把外出写生的画贴在家中的墙上,闲暇之余欣赏品读,卧而游之。表现了画家淡薄名利,知足平和的价值观。
教师小结:《论语》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情感。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山水还是感受天地万物规律的媒介。
妙夺造化
问题情境:是一幅北宋时期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季节变化。
教师提问:他是以怎样的观察视角去刻画山水的?画家为什么用不同的视角去刻画呢?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知道山水画在布局方面是采用散点透视,郭熙在《临泉高致》一书中提出三远法,分别是:平远法、深远法、高远法。
由山下仰望高山为高远法,由空中俯视为平远法,由山前望向后面的山为深远法。
问题探究思考:
《早春图》无限幽深的景色体现了高远、深远和平远的境界。正因如此,画中山水绝不同于真山真水。高大的立轴。前山后山层叠而上。山水画创作讲究“外师造化,心中得源”。画家一方面饱览山河,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需要在头脑中提炼概括,神领意造,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外师”与“心源”是山水画创作的主观与客观,主客观统一。
提问引发思考:画家是如何表现山的高大和水的深远的?
郭熙,也是一位著名的理论家,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意识是说:你画山,要画出山的高峻,并不是在画面上一直向高处延申,这样你是表现不出山的高峻来的。你在山腰画一片云飘渺,挡住山体,山显示出欲露还藏的特点,这样高峻的样子就出来了。你画水,蜿蜒向前流淌,但画面是有限的,你要在有限的画面将水一直向前画去,这是不行的,你画一丛树林挡住了流水,使人感到余味无穷,水有尽而意无尽。这里说到的水和云画家就用留白的方式表现了。
因心造境
1、什么是“留白”
提问:什么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的统一。“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是利用绢、纸的本色,不着一笔。观察《青卞隐居图》和《六君子图》中的留白方式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
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画面综合利用了传统的“三远法”,将写生或游览途中所见不同之景色,步步移、面面观,多项结合,,创立了超脱物外的视觉幻相。近景树干部分留白与坡脚岩石穿插掩映,中景树干留白与远景瀑布形成了遥相呼应之关系,如此,画面中所要追求的空间感便显得丰富而合理。全图结构繁复充实。通过留白的方式表现溪流、水潭、奔泉、云霭等,在稠密中透出灵动的气韵。
《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
主体部分是坡上的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树木背后中景部分大面积留白,宽阔的太湖水面茫茫无际,用笔简洁疏放,枯而见润,气象萧疏,
近乎荒凉,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
2、什么是“移情”?画家怎样做到“移情山水”?
视频播放:《踏歌图》
(给2分钟视频观看“图像识读”,学生思考)
教师小结:构图上采用“一角式”布局,形成左实右虚的结构。画面大片留白表现云烟,在构图上避免了堵塞,右边显著位置画了一株高柳,使之贯入上面,画面上下连为一体,给人一种空灵,自然之感。
现代艺术家冯骥才评价“雨后天霁,空气清澄,山明云净,花鲜柳翠,春禾兴旺,溪水奔流,几个乡人预感丰收在望,酒足饭饱,在田垄上欢声笑语,踏歌而行,好一派明快轻松、生机蓬勃的景象。”画家把自己的意志、情感移置于山水,使山水有了思想、情感、意志等活动,从而产生物我融合的境界。“移情”是山水画表达意境的方式。
1分钟
课堂总结
山水画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写生,但又超越具体时空,具有纯粹的、普遍性的美,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质。“艺术的微妙作用,恐怕就在于意境,就在于那种一半留在画面上,还有一半留给画外读者去想象的诗的意境。”欣赏山水画意境与个人人生经验、文化修养的相关联,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自我丰富、自我提高。“移情”中国传统山水情怀,涵养身心。
1分钟
学习拓展
播放视频:欣赏《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又一旷世杰作。与《富春山居图》对读,二者在描绘对象、表现技法、创作背景等方面有何异同?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分析《千里江山图》长卷的形式,呈现的方式和意境的传达。写出400字的作品分析,在美术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
《千里江山图》出自一位18岁少年之手,天才少年如何画出巨幅名作?此画经历了千年为何依然色彩艳丽?预知详情,我们下回分解。附件6
教育部资源课后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
普通高中教科书
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又一旷世杰作。与《富春山居图》对读,二者在描绘对象、表现技法、创作背景等方面有何异同?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分析《千里江山图》长卷的形式,呈现的方式和意境的传达。写出400字的作品分析,在美术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