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 (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 (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3 16:0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阅读以下两个文言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甲】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选自《贞观政要》)
(1)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
?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 ②今齐地方千里(_______) ③无病而暴死(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恒于宫中养饲
B.①臣之妻私臣   ②百姓闻之,必怨吾君
C.①太宗意乃解   ②屠乃奔倚其下
D.①时时而间进   ②无病而暴死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主要原因是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齐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B.齐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
C.齐景公因为马死就要杀人,晏子直接指出了他的三大过错,齐景公幡然醒悟。
D.威王、齐景公和唐太宗都是善于纳谏的君主,这也是臣子进谏成功的主要原因。
(4)两段选文中邹忌和皇后劝谏目的各是什么?他们都采用了哪种劝谏方法?
(5)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2.
阅读【
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
?  【
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
?③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何不炳烛乎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和“盲臣安敢戏其君乎”两句都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
C.甲文中,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这最后一笔,进一步从正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D.乙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5)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阅读【
甲】【
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  【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  【
乙】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越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②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③。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④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
注释】①越:越国。②智:见识。③睫:睫毛。④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__      
②闻寡人之耳者_________
?③楚庄王欲伐越_________     ④王乃止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以何战
B.臣之妾畏臣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时时而间进    而吏不能禁
D.而不能自见其睫  其真不知马也
(3)翻译下面语句。
?①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②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4)用原文语句填空。
?  甲文中的邹忌有自知之明表现在他面对妻、妾、客的赞美却能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楚庄王没有自知之明表现在他没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析邹忌和庄子的劝谏技巧有什么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乙】马援①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②?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③,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④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⑤?”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置七郡: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会天大雨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__________
?③援谓之曰_________       ④确为烈士,当如此矣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的句子。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5)【
甲】文段中的陈胜和【
乙】文段中的马援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  吾乡吕徽之先生,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①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众人作咏雪诗,一人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②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③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吟诵诗句,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遗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④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⑤,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四壁。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⑥真为先生矣。
?【注释】①逃:逃避,躲避。②诘:诘责。责问。③露顶:指光头。④刺船:撑船。⑤晴:停止。⑥始知:才知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诣富家易谷种            易:交换,买
B.值大雪               值:恰逢,遇到
C.遗之谷               遗:丢失
D.我岂取不义之财           岂:难道,怎么
(2)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吟诵诗句
A.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C.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D.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3)下列句子中,与“人弗之顾”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B.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C.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
D.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同乡吕徽之先生,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问他问题,没有不知道的。
B.一天,正逢大雪之际,吕徽之出门去富人家买谷种,他一直默默地站在门口,是因为他很高傲,期望有人能够主动与他说话。
C.众多富家子弟嘲笑吕徽之是因为他穿光着头穿着粗布短衣,脚穿布袜草鞋。
D.据文章所述,可以看出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品质高洁的人。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两段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  范文正公仲淹悴①,依睢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③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⑤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⑦。(选自《东轩笔记》)
?【注释】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通“纳”,放入。⑥俾:使。⑦宛然:依然如故。
(1)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所恶有甚于死者        妇人异甚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齐命使,各有所主。
C.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D.故不为苟得也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使人呼文正而告曰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以汝尚幼          今以付子
C.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臣以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会术者病               文正方辞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
(5)试用【甲】文的主要观点,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评价范仲淹。
阅读两段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以”与“太夫人以荻画地”中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
B.策之不以其道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徒以有先生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夷吾举于士(    )    ②行拂乱其所为(    )
?③及其稍长(    )      ④或因而抄录(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行拂/乱/其所为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5)经历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①,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职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饮,喀喀②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③亦亡。及其葬也,时届严寒,体故羸,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④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
注】①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  ②喀喀(kā):呕吐声。  ③大父:祖父。  ④率性:遵循本性。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乃藉母养儿(凭借)
B.市珍怪之食(买)
C.嘱其孤某善事大母(从事)
D.无俟于教也(等待)
(2)对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
B.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
C.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
D.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孝子的“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推举;发动)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家喻户晓        (知道、明白)
C.生于忧患       不患人之不己知    (祸患,灾祸;担忧)
D.舜发于畎亩之中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从;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孟子在文中从哪些方面讲了成才的问题?
(4)下面链接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请你阅读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然后说一说这则故事印证了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什么说法。
?【
链接材料】
?  兽有猱①,小而善缘②,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③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④其余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⑤。”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⑥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⑦大吼乃死。(刘元卿《猱》)
?【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②缘:攀援。 ③殊快:很舒服。 ④汰:扔掉。 ⑤左右:犹言“您”,敬辞。 ⑥迹:名词作动词用,意为“追寻……的踪迹”。 ⑦跳踉:四脚乱蹦。
10.
阅读【
甲】【
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
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吕氏春秋·楚庄王欲伐陈》)
?注释:①陈:国名。②洫(xù):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衰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楚庄王欲伐陈( 
 )  ④何故(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      楚庄王欲伐陈
B.故逐之       兴兵伐之
C.登轼而望之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
D.夫战,勇气也    夫陈,小国也
(3)翻译下面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4)从【
甲】文鲁国取胜和【
乙】文陈国失败中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甲】文鲁庄公和【
乙】文中楚庄王有何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
1.
(1)
【答案】偏爱  土地方圆  突然
?【解析】此题注重考查了学生对文言语段中的重要实词的掌握,学习时要注意:古今差异词,如私、地方、暴等词;同时也要注意课文中的注释、词类的活用、通假字以及具体语境中的词语的意义。
?(2)
【答案】C
?【解析】A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在。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代指“公以马杀人”这件事。D项①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②连词,表转折,但、却。C项均为副词,于是、就。
?(3)
【答案】C
?【解析】“晏子直接指出了他的三大过错”是不对的,晏子采用类比说理、委婉规劝的方法,假意指责养马人,使景公明白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从而放弃杀人。
?(4)
【答案】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王广开言路(纳谏),以富国强民;乙文皇后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太宗杀养马宫人。借事说理(或“以事喻理”“类比说理”“委婉规劝”等)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国家的治理;乙文——放弃杀人。方法:委婉规劝的方法。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即可解答。
?(5)
【答案】①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②陛下您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
?【解析】解答此题要依据句中的文言词汇,常用的文言句式来翻译,①句抓住“谤讥、闻、市朝”等词,②句抓住“岂”“尝”“之”等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注意翻译的方法,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对于没有学习过的词语可以采用扩词的方法。译文的基本方法“增、删、调、换、留”。
?
2.
(1)
【答案】①到了……的时候    ②迟,晚    ③怎么,哪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2)
【答案】B
?【解析】B.“何不炳烛乎/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中的“何”都是“为什么”之意。A.前者“用”,后者“认为”。C.前者“主谓之间”,后者“到”。D.前者“向”,后者“比”。
?(3)
【答案】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灿烂;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一样强烈。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但”“涉猎”“耳”“好”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4)
【答案】C
?【解析】C.“甲文中,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这最后一笔,进一步从正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理解不正确。应是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
【答案】①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②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解析】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要联系原文内容,按要求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
3.
(1)
【答案】①偏爱  ②使……听到  ③想要  ④停止(放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私”在这里作动词,是“偏爱”的意思;“闻”在这里是使动用法。
?(2)
【答案】B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个义项,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项的两个“之”都是“的”的意思。A:认为;凭借。C:表修饰;表转折。D:他的;表示猜测语句。
?(3)
【答案】①命令刚下达,众大臣都来到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好像集市一样。(下:下达。市:集市。)
?②却还想攻打越国,这见识如同眼睛一样啊!(伐:攻打,讨伐。如:如同,好像。)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市”“伐”是重点字词,一定要翻译准确。
?(4)
【答案】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得出的道理,然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谈认识即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体现了邹忌的自知之明;“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的意思是:大王的兵弱和政乱不亚于越国,说明楚庄王没有自知之明。
?(5)
【答案】都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从小事入手,使道理说得深入浅出,易于接受。(意近,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
4.
(1)
【答案】会:适逢,恰巧遇到。  唱:同“倡”,倡导。  谓:告诉;对……说。  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
【答案】D
?【解析】A项分别表示修饰和转折的连词,B项分别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和代词。C项分别是“是”和“竟”,D项是介词“在”。
?(3)
【答案】①(朝廷)征发九百名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②男子汉立志,处境愈困窘,意志愈坚定,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发”“屯”“益”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4)
【答案】第一件事:鱼腹藏书(置书鱼腹)  第二件事:篝火狐鸣
?【解析】情节概括题,通篇阅读,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出要点内容,然后用四字短语简洁概括。
?(5)
【答案】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都有远大志向,都有为国献身的精神。
?【解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确为烈士,当如此矣”可以看出。
?
5.
(1)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遗之谷 遗:丢失”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遗:应为“赠送”之意。
?(2)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乃”为“才”的意思。A项中的“乃”也为“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B项中的“乃”为判断动词,可译为“是”;C项中的“乃”为“竟然”的意思;D项中的“乃”为“于是,就”的意思。故选A项。
?(3)
【答案】D
?【解析】题干中“人弗之顾”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人弗顾之”。A项“相与步于中庭”为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B项“与坐谈”为省略句,省略主语“邹忌”与宾语“之”;C项“……也”,判断句的标志;D项“战于长勺”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为状语后置句,与例句也不相同。
?(4)
【答案】B
?【解析】吕徽之一直站在门口,并不是因为他高傲期待别人主动与他交流,而是因为没有人理睬他。“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就能够证明B项表述是错误的。
?(5)
【答案】①正遇大雪,站在门口,人们不理睬他。  ②我这般模样,怎能置身在诸位君子之间?
?【解析】抓住下列赋分点。?值:遇到;弗之顾:宾语前置,应为“弗顾之”,“不理睬他”。厕:置身
?
6.
(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实词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意思与用法相同的是A项,意思都是“超过”。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意思都是“比”。
?(3)
【答案】适逢,正赶上     告辞离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注意以下词语的理解:会:适逢,正赶上。辞避:告辞离开。
?(4)
【答案】①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就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主要重点词语:非独:不只,不仅。是:此,这样。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5)
【答案】【甲】文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中范仲淹虽然贫困,面对秘方和白金毫不动心,多年后将秘方和白金交付死者的儿子,为人正直,守承诺。范仲淹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知羞明耻,是心中有“义”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
7.
(1)
【答案】A
?【解析】A.“以刀劈狼首”与题干“太夫人以荻画地”的“以”都是用的意思。B.介词“按着”。C.连词“来”。D.介词“因为”。
?(2)
【答案】①狱官  ②违背  ③等到  ④有时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或”字。
?(3)
【答案】A
?【解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错误答案: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应改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
【答案】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太夫人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于”“太夫人”“以”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教以书字”状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5)
【答案】客观因素:艰苦的生活环境。  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
?【解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
8.
(1)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的“事”解释有误,在这里应该是服侍,赡养,奉养的意思。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相传他幼小时,在为父亲服丧期间,在苫块中睡觉,哀哭了三年。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
【答案】①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
?②不过,世人正用读书来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独因孝心而废弃了读书,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藉”“废”是关键词,要注意解释准确。
?(4)
【答案】在家里极其贫穷的情况下,主动放弃读书;通过劳作,给母亲吃珍贵的食物,自己却吃粗茶淡饭;母亲生病,给母亲喂食,并呼天求救;面对天灾,背着母亲躲避,逃过一劫;年幼为父守丧,哀哭三年;死前叮嘱自己的孩子照顾好祖母。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本题可以从主动放弃读书,照顾母亲,为父亲守丧三年,叮嘱孩子照顾好祖母等事件加以概括。
?
9.
(1)
【答案】B
?【解析】A.“举”的意思分别是推举;发动。B.“喻”都是知道、明白。C.“患”的意思分别是祸患,灾祸;担忧。D.“于”的意思分别是从;比。故选B。
?(2)
【答案】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两个关键词要译对)
?【解析】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衡通"横"梗塞、不顺利;作,奋发。
?(3)
【答案】一方面客观上要经历磨难;另一方面,要经过主观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文章第一段从客观上讲要经历磨难;第二段讲要经过主观努力。
?(4)
【答案】老虎沉湎于猱的“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最后头痛而死;死于安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链接材料讲的是老虎沉湎于猱的“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最后头痛而死的故事,印证了“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言文参考译文】
?  野兽之中有一种叫猱,小而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挠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觉得脑袋挠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吃完了,还没有察觉。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
10.
(1)
【答案】①见识(目光)短浅 ②通“遍”,遍及,普遍 ③想,要 ④缘故,原因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2)
【答案】C
?【解析】C项前一句的“而”是表承接,后一句的“而”表转折。A项“攻打”;B项“代词”;C项“发语词”。
?(3)
【答案】①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衰弱),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②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量衰竭了。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鼓”“再”“城”“沟”“罢”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4)
【答案】取信于民(人和、得人心)
?【解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答案: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取信于民(人和、得人心)
?(5)
【答案】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善于纳谏)
?【解析】比较阅读。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要注意选取两个材料的相同信息。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善于纳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