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3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水的作用》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年
7
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说出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说明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形地貌。
3.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准备实验材料:泥土、有颜色的沙子、自制喷壶、塑料盒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观察地形地貌图片,描述其特点,并猜测主要形成原因。
降雨前降雨中降雨后地面的样子我的发现:
【学习任务二】
通过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乾坤湾的形成原因。
【学习任务三】
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学习资源准备说明: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
推荐的学习资源
1.观看:BBC纪录片《地球的力量》
2.阅读:DK儿童视觉百科全书《WOW!地球》(共20张PPT)
水的作用
五年级
科学
CONTENTS
目
录
1
聚
焦
2
探
索
3
研
讨
4
拓
展
聚
焦
01
风的作用
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地貌带来怎样的影响?
探
索
02
(一)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用什么模拟什么?
自制喷壶
泥土
彩沙
提示:先观察“降雨”前山丘的样子并记录下来,便于对比观察“降雨”后山丘的变化,发现降雨对土地的影响。
降雨前
降雨中
降雨后
地面的样子
我们的发现:
资料
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一)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降雨”前
“降雨”中
“降雨”后
基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尝试对图片中雨水对土地的改变进行解释。
黄河第一湾--乾坤湾
黄河入海口沙洲
(二)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
三角洲是怎样形成的?
研
讨
03
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你的认识解释右图中沟壑的形成。
水在改变地表样貌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拓
展
04
内力作用
(地震、火山喷发)
能量来源:地球本身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
外力作用
(风、水)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破坏地表,把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
处堆积起来,使地表趋于平缓。
做好《总结我们的认识》学习准备
有植被
无植被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3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水的作用》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7
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1.在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过程中,(
)很容易被径流带走。
A、大石块
B、植被
C、黏土和细沙
2.
河谷的形成主要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搬运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
3.
分析下列的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连线题)
地
震
火山喷发
风的作用
水的作用
少3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3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上
课题
水的作用
教科书
书名:小学《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7
月
教学目标
1.说出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说明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形地貌。
3.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认识河流对地表的改变,并且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流水”这一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形变化的认识。
教学难点:探究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
谈话: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地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探索
(一)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
教师提供一些降雨与地表变化相关的图片、视频,请学生观察并对“降落地面的雨水会给土地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预设:雨水会带走土壤、雨水冲出许多小沟……
2.出示实验材料,组织学生思考、交流以下问题:
(1)用什么模拟什么?
预设:我们用泥土模拟土地,用装有水的自制喷壶模拟降雨。在山丘模型上撒一些带颜色的沙子,便于观察“降雨过程”中山丘上松散的土壤是怎样移动的,又聚集到了哪里。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什么?
提示:学生先观察“降雨”前山丘的样子并记录下来,便于对比观察“降雨”后山丘的变化,发现降雨对土地的影响。
3.学生活动:模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4.交流分享
提示:
“降雨”时,土壤和彩色的沙子被细流带动沿坡面向下移动;水流到低洼处汇集后,水量变大,侵蚀力变强,“河道”变宽;土壤和沙子会堆积到坡脚。
5.小结:降雨的过程中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它们将带动松散物质沿坡面向下移动。当流水汇集到斜坡低洼处形成较强水流,侵蚀作用增强,松散物质会堆积在斜坡下部和坡脚处。降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降雨的侵蚀作用改变了地表的形态。
(二)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
1.提问:通过模拟实验,我们观察到降雨对土地的改变,河流对地形又有哪些影响呢?
2.学生活动:观察黄河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图片,尝试分析河流对地表的改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补充视频资料。
3.交流分享: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
预设:第一幅图片呈现的是乾坤湾的地形特点。从图片中,可以观察到乾坤湾的两岸一面为凹岸,一面为凸岸。凹岸一侧有悬崖,地形险峻。凸岸一侧是平缓的河滩。形成这样地形特点主要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具体说是侧蚀作用造成的。自然界里河流总是弯曲的。当河水流过河湾时,河水由于惯性会偏向凹岸,进入单向环流状态,河水及其中的碎屑不断冲击凹岸使得凹岸不断后退。被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较粗的沉积在河床底部,较细的则由环流的底流带至凸岸沉积下来,因此凸岸不断前伸。随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发展,河床会越来越弯曲。第二幅图是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入海口沙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水的沉积作用造成的。河流入海时流速急剧降低,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弱甚至消失,使得河流所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河口处形成的锥形的堆积地貌。
4.讲解:下雨时,随着雨量增大,地面有了水流。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同时把岩屑和土粒冲到河里,河水夹杂着这些颗粒对河岸进行磨削。在岩石较硬的地区,河水不断向下切削,使河谷加深。在岩石土壤松软的地区,河岸常被冲塌,泥沙石块被水流带走。奔腾的河水,会击碎岩石和土壞,在温度和风力的参与下,磨削、溶蚀河底和河岸,加深和拓宽河床。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大量堆积下来,形成向湖或海洋伸展的平地。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作三角洲。我国长江三角洲,就是千万年来,由长江河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三、研讨
1.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你的认识解释沟壑的形成原因。
2.水在改变地表样貌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四、拓展
回顾我们之前的学习,你能否对改变地表形态的内力和外力作用的特点进行一次简单的梳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