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3 20:5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王安石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二、解题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得就是游记。)
三、相关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四、相关山水资料。
(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3)马山与后洞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整体感知】
一、朗读正音
庐冢( ) 仆( )道 谬( ) 窈( )然
咎( ) 何可胜( )道 王回深父( )
二、预习梳理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曰褒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泉侧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其见愈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特殊句式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拓展探究
1、有人认为本文第一段“褒禅山亦……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与本文的关系不密切,为赘语,宜删去。你就得如何?
2、有人认为假若王安石与其弟弟和朋友一味的走下去,也许会出现危险,所以有人及时提议返回,应该值得肯定;做学问也是如此,如果蛮干,也不会有好结果。你如何看待这些说法?
四、拓展阅读
王安石游历了华山洞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他看来,成功在于有目标,坚持和有外物相助。目标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来源。王安石所说的“志”正是我这里所说的“目标”,首先,“志”的选取时尤为重要的,过高的“志”会让我们感到遥不可及,易是我们屡尝挫败,消磨我们的斗志。有了一个坚定的“志”后,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需努力的方向,然后为其而拼搏。
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会变得越暗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样背离成功而去。而那些“不怠”得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
而另一方面,不可不提的则是外物的帮助。聪明的人懂得“假舆马而致千里”,不谙水性的人也可以“假舟楫而绝江河”,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懂得巧妙地借助外物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说,“善假于物”者,更易取得成功。
有一群土著居住在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中,他们从没走出国沙漠,因为每次他们都会迷途,最终又回到出发的地方,一位探险家用了三天时间走到了绿洲,他交给土著人一匹骆驼,让它一直想着北边最亮的那颗星星走,千万不要偏离方向。果然三天后,土著走出了沙漠。
以上的故事中,土著们一开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会在沙漠中迷途,在原地打转。而后来,正是北极星给土著指引了方向,同时,也助他走出了沙漠,此时,北极星既是个明确的目标,有时帮助土著的“外物”。再试想,若土著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到携带,中途放弃,他有怎么可能穿越茫茫黄沙呢?
成功=目标+坚持+外物的帮助,你是否也已经明白?
二、(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1.(难道……吗?) 2.(哪里……呢!) 3.(这就是……的缘故。)
(四)1.省略句 2.省略句 3.介宾短语后置
(五)1.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三、拓展探究
1、明确:不能删去。理由如下:第一,本文标题为“游褒禅山记”,自然要首提此山之名的由来;第二,山名之正误也是后文发议论的一个根据,故还是要提;第三,游洞是记叙的重点,必须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使读者明确洞址,再以洞为参照物,指出仆碑的位置。这些文字从面到点,由远及近,由历史到现状,体现了严密的历史顺序和空间顺序,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故不能删。
2、明确:观点一:若只从探险的角度来看,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虽然提倡冒险,但毕竟生命最可贵,所以安全应放在首位。但此文作者行文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讨论探险的本身,而是重在抒发由此事引发的感叹:完成事业,志、物、力必须同时具备 ,而志最重要。所以,我们不必讨论提前出洞行为是否正确与否。那么蛮干学问,会不会有好效果?当然不会。但何谓“蛮干”呢?这个概念不清楚。文中并没有“蛮干”,而是强调要有“志”治学。故以上说法有些牵强附会,可不赞同。
观点二:我认为做学问也有蛮干的时候,如果条件不具备,资料不全面,却硬要去研究某一个超前的问题。如果一千年前的人研究宇宙飞船,肯定是行不通的。我之补充这一点,因为观点一的说法太绝对。
总评:两个观点相得很深,说的也好。第一个观点着眼于文章内容之间的照应关系,分析得很透彻;第二个观点着眼于文章观点的科学性。各位同学的观点颇有辩证性,能给人以启示。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