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卷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业水平合格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3卷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业水平合格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3 14:51:1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业水平合格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秦王朝在各级官府内部及官府之间,建立初步的监督制约机制。此外,一支独立于文武行政系统之外的监察系统,也在这时建立起来。此举有利于21教育网
A.扩大监察系统的权力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进一步有效削弱相权
D.加强对官僚系统的控制
2.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
(?http:?/??/?www.21cnjy.com?)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保障了选才公平公正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迎合了庶族地主势力
D.催生了曹魏门阀士族
3.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由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官僚贵族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4.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http:?/??/?www.21cnjy.com?/??)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
B.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
D.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5.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
(?http:?/??/?www.21cnjy.com?)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
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
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
6.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
(?http:?/??/?www.21cnjy.com?)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21cnjy.com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7.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
(?http:?/??/?www.21cnjy.com?)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21·世纪
教育网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8.“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
(?http:?/??/?www.21cnjy.com?)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据此可知,六科给事中21
cnjy
com
A.负责核查皇帝旨意
B.独立于皇权之外
C.主要负责监察六部
D.负统领六部之责
9.据《明史·职官志》记载
(?http:?/??/?www.21cnjy.com?),明代某官职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主要职责是“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者,劾。”该官职应该隶属于【来源:21cnj
y.co
m】
A.六部
B.谏院
C.都察院
D.内阁
10.英国先后在1855年和187
(?http:?/??/?www.21cnjy.com?)0年颁布了两道枢密院命令,初步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英美两国相继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政党政治竞争的结果
B.启蒙思想家进行精心设计
C.城市化发展必然趋势
D.大工业时代管理效能需要
1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
(?http:?/??/?www.21cnjy.com?)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出处:21教育名师】
A.传统选官制度弊端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12.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任免,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这表明
A.英国实行君主专制
B.英国国王权力至上
C.英国官员服务国王
D.借鉴中国选官制度
13.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
(?http:?/??/?www.21cnjy.com?)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www.21-cn-jy.com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
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14.
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入
(?http:?/??/?www.21cnjy.com?)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不同点是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政府官员的来源
C.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D.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
15.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
(?http:?/??/?www.21cnjy.com?)文官制度改革,明确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之后,欧美其他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这一变革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是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B.阻碍了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C.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
D.保证了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16.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
(?http:?/??/?www.21cnjy.com?)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工人运动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体现了英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D.改革有利于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17.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录取的方
(?http:?/??/?www.21cnjy.com?)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体现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①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
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④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重要官员的任免由议会多数党掌握,盛行任用私人。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
A.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
B.分裂割据势力的出现
C.“天赋人权”思想的出现
D.国王的个人喜好受限
19.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
(?http:?/??/?www.21cnjy.com?)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20.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http:?/??/?www.21cnjy.com?)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维新派“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是(
)www-2-1-cnjy-com
A.废除君主制度
B.确立议会制共和制
C.实行君主立宪
D.废除八股取士
21.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
(?http:?/??/?www.21cnjy.com?)试制度》中说:“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2-1-c-n-j-y
A.科举制度可以杜绝官场的腐败
B.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产生民国用人弊病的根本原因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预备立宪”的结果
22.孙中山认为“单凭选
(?http:?/??/?www.21cnjy.com?)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版权所有:21教育】
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
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
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
23.1914年10月,文官高等委员会经甄别核准,给鲁迅颁发了教育部佥事合格证书。对鲁迅进行甄别的原因是
A.鲁迅反对北洋政府统治
B.鲁迅属于已任在职文官
C.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要求
D.鲁迅文官考试未获通过
24.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
(?http:?/??/?www.21cnjy.com?)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
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
25.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
(?http:?/??/?www.21cnjy.com?)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4分)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的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魏征说:)今欲求人
(?http:?/??/?www.21cnjy.com?),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
(?http:?/??/?www.21cnjy.com?)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21
cnjy
com
——苏轼《私试策问?
人与法并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选官的方式及影响(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人”制度产生的弊端。(4分)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
(?http:?/??/?www.21cnjy.com?)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21·cn·jy·com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
(?http:?/??/?www.21cnjy.com?)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文官职责
(?http:?/??/?www.21cnjy.com?)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2·1·c·n·j·y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4分)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文官考核以京察、大计为主
(?http:?/??/?www.21cnjy.com?),所有在职官员均得接受考察。对京官考核为京察,等第有四……对地方官考核为大计,等级有三……京察一等,大计卓异者,可获加级之奖励,对不法或不合格官员以贪、酷、不谨、疲软、浮躁……有疾八项标准进行相应处分。考察过程中,如有举劾不实不当,或滥举滥参,各级主管官员要担负相应责任,并受到处分。
——摘编自薛刚《清代文官考核中的问责制度》
材料二 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
(?http:?/??/?www.21cnjy.com?)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力,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结合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文官考核制度的特点及其实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8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业水平合格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秦王朝在各级官府内部及官府之间,建立初步的监督制约机制。此外,一支独立于文武行政系统之外的监察系统,也在这时建立起来。此举有利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扩大监察系统的权力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进一步有效削弱相权
D.加强对官僚系统的控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逐步建立起较
(?http:?/??/?www.21cnjy.com?)系统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监督与管理,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权力的大小,排除A;监察官员,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材料没有针对丞相,排除C。21cnjy.com
2.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
(?http:?/??/?www.21cnjy.com?)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www.21-cn-jy.com
A.保障了选才公平公正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迎合了庶族地主势力
D.催生了曹魏门阀士族
【答案】B
【解析】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荐
(?http:?/??/?www.21cnjy.com?)人才,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作为朝廷选官授职依据,说明选拔官员的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择B;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性,不能保障公平公正,排除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因此选官权的上移没有迎合庶族地主势力,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九品中正制“催生了”门阀士族,排除D。2·1·c·n·j·y
3.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由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官僚贵族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答案】A
【解析】由表格内容可知,两汉孝廉的家世虽然依
(?http:?/??/?www.21cnjy.com?)旧以官僚贵族居多,但也有出身平民和贫民的孝廉,这说明汉代的察举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身份制和世袭制,排除A;表格中仅罗列了官僚贵族、富豪、平民和贫民,并不能说兼顾了各阶层的利益,排除B;公平公正原则无法体现,排除C;两汉的孝廉中有出身于平民和贫民的,所以不能说是沿袭了世卿世禄制,排除D。故选A。21
cnjy
com
4.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http:?/??/?www.21cnjy.com?/??)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
B.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
D.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到宋理宗时期,
(?http:?/??/?www.21cnjy.com?)“三代不仕”而中进士的人占比达到53.86%,较之前唐朝“寒素家庭子弟”所占比较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D正确;材料除了唐朝,还有宋代,宋代世家大族影响较小,故A错误;科举的方式没有变化,且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方式有改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群的比例问题,看不出数量多少,排除C。
5.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
(?http:?/??/?www.21cnjy.com?)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
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
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宋太祖……皆以律疏试判…
(?http:?/??/?www.21cnjy.com?)…宋神宗时……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读律……”可知,宋朝非常强调法律的作用,依律办事,这说明了宋朝文官政治日趋成熟,所以答案选A。材料并不能体现出B、C、D。【出处:21教育名师】
6.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
(?http:?/??/?www.21cnjy.com?)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版权所有:21教育】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古代选官制度有乡举里选到
(?http:?/??/?www.21cnjy.com?)中央评等,再到中央部门主持科举考试,甚至皇帝直接参与人才选拔,说明中央逐渐掌控了选官权,这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D正确;A表述绝对,古代入仕途径较广,如察举制看中德行,而九品中正制看中门第,科举制看中才学,因此才学并不是唯一标准,排除;古代中国科研受限,B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主旨并不是对比不同时期选官标准的差异,排除C。
7.明代近80%的进士出
(?http:?/??/?www.21cnjy.com?)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
(?http:?/??/?www.21cnjy.com?)有很大比例来自于平民家庭,说明科举制使部分平民阶层进入地主阶级统治阶层,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进士出身平民并不等同于基层官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A项;平民出身的进士并不一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排除B项;进士的出身状况与考试程序无关,排除C项。
8.“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
(?http:?/??/?www.21cnjy.com?)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据此可知,六科给事中
A.负责核查皇帝旨意
B.独立于皇权之外
C.主要负责监察六部
D.负统领六部之责
【答案】C
【解析】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
(?http:?/??/?www.21cnjy.com?)科给事中,说明重视六科给事中的监察职能,根据材料可知,科参之后,“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说明六科给事中主要负责监察六部,C正确;根据材料“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说明六科给事中职能并不是负责核查皇帝旨意,排除A;六科给事中依附于皇权,排除B;六科给事中是监察机构,并不统领六部,排除D。
9.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明代某官职是
(?http:?/??/?www.21cnjy.com?)“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主要职责是“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者,劾。”该官职应该隶属于
A.六部
B.谏院
C.都察院
D.内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以及纠
(?http:?/??/?www.21cnjy.com?)劾官员不法行为可知,这是监察官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都察院是负责监察的,C正确;六部负责行政,排除A;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排除B;内阁不负责监察,排除D。
10.英国先后在1855
(?http:?/??/?www.21cnjy.com?)年和1870年颁布了两道枢密院命令,初步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英美两国相继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政党政治竞争的结果
B.启蒙思想家进行精心设计
C.城市化发展必然趋势
D.大工业时代管理效能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随
(?http:?/??/?www.21cnjy.com?)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对于政治的正常运转及民主政治的完善提出了更主的要求,因此推动了文官政治的确立与以展完善,故D正确;ABC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
(?http:?/??/?www.21cnjy.com?)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选官制度弊端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英国文
(?http:?/??/?www.21cnjy.com?)官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时间上来看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时期,是工业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才导致了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选官制度弊端是原因但不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政府的推动也是原因不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确受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但只是客观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任免,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这表明
A.英国实行君主专制
B.英国国王权力至上
C.英国官员服务国王
D.借鉴中国选官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官员与国王的关系。根
(?http:?/??/?www.21cnjy.com?)据官员“被视为国王的仆人”可知,当时英国的官员服务于国王,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D排除。
13.1870年英国枢密
(?http:?/??/?www.21cnjy.com?)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
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答案】B
【解析】“多数重要文官职位
(?http:?/??/?www.21cnjy.com?)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说明1870年(工业革命以来),文官承担的任务具有了更多的专业性要求,而文官制度的上述规定等于适应了这一需要,而且将其制度化了,故B符合题意;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A不符合题意;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4.
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
(?http:?/??/?www.21cnjy.com?),以择优入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不同点是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政府官员的来源
C.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D.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中
(?http:?/??/?www.21cnjy.com?)国的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都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B排除;两种制度都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C排除;两种制度都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D排除。故选A。
15.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
(?http:?/??/?www.21cnjy.com?)度改革,明确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之后,欧美其他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这一变革
A.是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B.阻碍了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C.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
D.保证了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各国先后建立了
(?http:?/??/?www.21cnjy.com?)文官制度,规定了文官的职权与责任,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有利于保证政策措施的连续执行,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权力的分配与制约,材料未体现;B选项错误,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对施政过程的影响,没有体现权力的制约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
(?http:?/??/?www.21cnjy.com?)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工人运动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体现了英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D.改革有利于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答案】D
【解析】根据“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
(?http:?/??/?www.21cnjy.com?)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表明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D正确;材料信息与工人运动无关,排除A;材料主要说明文官制度改革有利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责任制内阁,排除C。
17.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
(?http:?/??/?www.21cnjy.com?)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体现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①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
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④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都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故①正确;只有中
国的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②错误;两种
(?http:?/??/?www.21cnjy.com?)制度都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故③正确;两种制度都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8.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重要官员的任免由议会多数党掌握,盛行任用私人。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
A.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
B.分裂割据势力的出现
C.“天赋人权”思想的出现
D.国王的个人喜好受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
(?http:?/??/?www.21cnjy.com?)国重要官员盛行任用私人,容易导致营私舞弊,A项正确;重要官员盛行任用私人与割据势力形成无关,B项错误;材料现象无法导致天赋人权思想的出现,C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错误。
19.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
(?http:?/??/?www.21cnjy.com?)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材料“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
(?http:?/??/?www.21cnjy.com?)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强调的是清末新政期间对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与学生运动高涨无关,A选项排除;仅从科举制的废除是看不出来对旧式价值观念的改变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C选项排除。
20.梁启超:“变法之本,在
(?http:?/??/?www.21cnjy.com?)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维新派“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君主制度
B.确立议会制共和制
C.实行君主立宪
D.废除八股取士
【答案】C
【解析】根据“一切要其大成,
(?http:?/??/?www.21cnjy.com?)在变官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维新派“变官制”的目的是实行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故选C;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主张废除君主制和确立议会制共和制,排除AB;废除八股取士只是维新变法的部分内容,不是“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排除D。故选C。
21.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
(?http:?/??/?www.21cnjy.com?)度》中说:“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科举制度可以杜绝官场的腐败
B.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产生民国用人弊病的根本原因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预备立宪”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
(?http:?/??/?www.21cnjy.com?)准,人事奔竞”反映出废除科举制后出现的用人问题,因此,钱穆的观点是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B项正确。
22.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
(?http:?/??/?www.21cnjy.com?)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
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
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
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选
(?http:?/??/?www.21cnjy.com?)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可知,这不利于选拔人才,因此要与选举考试相结合,D项正确;八股取士在清朝末年已经废除,A项排除;孙中山认为现行的选举制有弊端,但他并未主张废除选举制,B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3.1914年10月,文官高等委员会经甄别核准,给鲁迅颁发了教育部佥事合格证书。对鲁迅进行甄别的原因是
A.鲁迅反对北洋政府统治
B.鲁迅属于已任在职文官
C.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要求
D.鲁迅文官考试未获通过
【答案】B
【解析】北洋政府时期的甄
(?http:?/??/?www.21cnjy.com?)别主要是针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甄别决定其能否留任,B项正确;A项不符合甄别的要求,错误;材料与文官考试制度无关,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文官考试,D项错误。
24.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
(?http:?/??/?www.21cnjy.com?)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
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各级组织人
(?http:?/??/?www.21cnjy.com?)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可知,党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党管干部原则,没有涉及严惩腐败原则,A项错误;材料所述提醒、函询和诫勉是党管干部原则,而不是审查机制,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没有涉及干部任用改革,D项错误。2-1-c-n-j-y
25.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
(?http:?/??/?www.21cnjy.com?)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94年重
(?http:?/??/?www.21cnjy.com?)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B项正确;A、C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www-2-1-cnjy-com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4分)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的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
(?http:?/??/?www.21cnjy.com?)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
(?http:?/??/?www.21cnjy.com?)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
人与法并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选官的方式及影响(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人”制度产生的弊端。(4分)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答案】(1)标准:德才兼备。
方式: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影响:积极:用考试的方式、以考试成绩为标
(?http:?/??/?www.21cnjy.com?)准来选官,相对公平公正;扩大了国家选官用人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选官用人权逐渐收归中央,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21
cnjy
com
(2)制度:“任人”如汉代察举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任法”如战国军功授爵制、隋唐之后科举制。
弊端:任人唯亲,徇私舞弊,选官权为贵族门阀把持,不利于选拔人才.
(3)趋势:选拔范围趋向广泛(全民);选官原则趋向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标准逐渐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权向中央集中.21·cn·jy·com
【解析】(1)标准:根据
(?http:?/??/?www.21cnjy.com?)“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得出德才兼备。方式:根据所学从科举的方式角度回答。影响:根据所学可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角度概括。可从体现公平、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打击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加强君主专制等方面概括。
(2)制度:根据所学可得出“任人”
(?http:?/??/?www.21cnjy.com?)如汉代察举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结合所学可得出“任法”如战国军功授爵制、隋唐之后科举制。弊端:概括察举制的弊端即可。
(3)趋势:根据所学可从选拔范围趋向广泛、选官原则趋向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标准逐渐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权向中央集中等方面概括。21·世纪
教育网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
(?http:?/??/?www.21cnjy.com?)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21教育网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
(?http:?/??/?www.21cnjy.com?)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文官职责是
(?http:?/??/?www.21cnjy.com?)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4分)
【答案】(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
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来源:21cnj
y.co
m】
(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影响: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逐渐由统治
(?http:?/??/?www.21cnjy.com?)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等信息可概括出科举制的特点是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其作用应当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http:?/??/?www.21cnjy.com?)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可以根
(?http:?/??/?www.21cnjy.com?)据材料中的“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文官考核以京察、大计为主,
(?http:?/??/?www.21cnjy.com?)所有在职官员均得接受考察。对京官考核为京察,等第有四……对地方官考核为大计,等级有三……京察一等,大计卓异者,可获加级之奖励,对不法或不合格官员以贪、酷、不谨、疲软、浮躁……有疾八项标准进行相应处分。考察过程中,如有举劾不实不当,或滥举滥参,各级主管官员要担负相应责任,并受到处分。
——摘编自薛刚《清代文官考核中的问责制度》
材料二 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
(?http:?/??/?www.21cnjy.com?)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力,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结合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文官考核制度的特点及其实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8分)
【答案】(1)特点:覆盖范围广泛;内容详实严密;奖惩相结合;重视考核官员管理。
实质:维护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2)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
意义:为公务员的晋升和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提高公务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
(?http:?/??/?www.21cnjy.com?)”,根据材料一“所有在职官员均得接受考察”,可得“覆盖范围广泛”;通过材料中对官员考核的标准及等级划分,可得“内容详实严密”;材料中对官员不仅有升迁,还有各种惩罚措施,可得“奖惩相结合”;通过材料一“考察过程中,如有举劾不实不当,或滥举滥参,各级主管官员要担负相应责任,并受到处分”,可得“重视考核官员管理”。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如此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其目的在于维护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出台《干部考核制度》,可得“为公务员的升降任免提供依据,明确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素质;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条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