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考等级提升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http:?/??/?www.21cnjy.com?)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
(?http:?/??/?www.21cnjy.com?)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www.21-cn-jy.com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3.《汉官·典职仪》记载:“刺史班宣,周
(?http:?/??/?www.21cnjy.com?)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材料中“刺史”的主要职权不包括( )www-2-1-cnjy-com
A.考察吏治
B.奖惩官吏
C.监察民众
D.决断冤狱
4.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
(?http:?/??/?www.21cnjy.com?)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
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族性
D.强制性
5.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
(?http:?/??/?www.21cnjy.com?)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据此( )21
cnjy
com
A.三代至唐皆为封建贵族社会
B.平民社会推动民主思想发展
C.唐宋间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
D.其判断依据为选官制度变化
6.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
(?http:?/??/?www.21cnjy.com?)但那烦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 )【来源:21cnj
y.co
m】
A.阶层的流动性有限
B.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
C.具有封闭性
D.违背了公平原则
7.唐代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
(?http:?/??/?www.21cnjy.com?)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谏官之位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关于唐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21cnjy.com
A.台谏分职加强了相权
B.台谏分离削弱了皇权
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
D.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8.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南北卷制度,对此说法欠妥的是( )
A.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B.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
C.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D.内容丰富,考试形式灵活
9.西方的文官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对此说法合理的是( )
A.“恩赐官爵制”是其产生的根源
B.“政党分肥制”直接导致了该制度的产生
C.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其产生的重要诱因
D.该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政治纷争
10.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
(?http:?/??/?www.21cnjy.com?)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11.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
(?http:?/??/?www.21cnjy.com?)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12.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
(?http:?/??/?www.21cnjy.com?)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政党被议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政府施政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3.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
(?http:?/??/?www.21cnjy.com?)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14.19世纪中叶以前英
(?http:?/??/?www.21cnjy.com?)国的官员任免制度实行的是“政党分肥制”,上台的执政党会大批更换政府的工作人员。后来英国采用了新型的文官常任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文官,一旦录用,其任职终身化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文官制度的确立( )
A.容易导致政府官员腐败
B.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C.体现了英国政治的保守性
D.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15.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一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 )2-1-c-n-j-y
A.使政府体制相对稳定
B.打破了两党轮流执政定制
C.正式确立了文官制度
D.扩大了政府文职官员权力
16.1853年英国议会组织
(?http:?/??/?www.21cnjy.com?)专门委员会,对政府官制和人事制度进行调查,提出《麦克莱报告》。主张考选标准应注意通才,即一般的教育程度及适应能力;职员任用必须经过公开竞争考试。考核及格后接受训练两年,按成绩分派工作。据此分析,这个报告( )【版权所有:21教育】
A.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了极大影响
B.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
C.导致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D.促使英国出现书面考试制度
17.学堂选官制度是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关于对它的认识,下列说法不当的是( )
A.与科举制相比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B.使官吏教育与学堂教育合二为一
C.对中国封建官员的素质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D.说明清政府找到了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
18.晚清选官制度是国家整个政治体制的一次大变革和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广度为前代所无。以下对这次变革的错误判断为( )21·世纪
教育网
A.是清政府在面临各种复杂形势下作出的积极政治反应
B.改变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政体
C.不纯粹是政治舞台上的骗局和闹剧
D.是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
19.北洋政府在官员选拔方面主要利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制度存在性别歧视
B.所有在文官职位上的人都必须经过考试入职
C.这种文官制度优点不是太多,不值得称道
D.这种制度确保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20.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这说明( )
A.文官制度比科举制更为进步
B.中国文官制度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
C.近代中国文官考试思想开始形成
D.北洋政府重视人才的选拔
21.从《公务员任用条例》到《公务员
(?http:?/??/?www.21cnjy.com?)任用法》,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得以建立,这种文官选任制度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下列哪一项不是该制度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的贡献( )
A.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
B.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政治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C.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才而用、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了条件
D.它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22.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在文官选任方面相比较得出的正确结论不可能有( )
A.对在职文官人员采取甄别措施
B.都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平等性
C.对研究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D.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出现漏洞
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
(?http:?/??/?www.21cnjy.com?)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21·cn·jy·com
A.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B.国家直接从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
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
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
24.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
(?http:?/??/?www.21cnjy.com?)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2·1·c·n·j·y
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
(?http:?/??/?www.21cnjy.com?)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
(?http:?/??/?www.21cnjy.com?)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
(?http:?/??/?www.21cnjy.com?)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立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五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
(?http:?/??/?www.21cnjy.com?)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居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21教育网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朝不同的选官制度与标准(9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6分)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政治形式是“更好的政府”的理由及你对古代中国行政运行机制的认识。(10分)21
cnjy
com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鴉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
(?http:?/??/?www.21cnjy.com?)想的人士,如頋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庋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现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庋)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现点展开评论;现点明确,史论结合。)
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官吏队伍极度混
(?http:?/??/?www.21cnjy.com?)乱,腐败现象十分严重。1912年7月,法制局在《文官惩戒法及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理由》中说:“官吏与国家原为特别权力服从关系,故官吏违反其服务义务时,国家本其权力特别,或斤责之以戒其将来,或罢融之以使他官吏知做。“1913年,熊希龄担任国务总理后,即向袁世凯提出在中央设立高等惩戒委员会的建议,袁世凯根据熊希龄的建议开始着手文官惩戒制度的创设。随后,各项惩戒法规相继出台,主要有:《文官惩戒法草案》《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令》和《文官惩戒条例》。这些法令法规的颁布,对文官惩戒的机构、人员、处分和程序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使文官惩戒做到了有法可依,惩戒制度逐步确立。
——摘编自陈广华《北洋政府时期文官惩戒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创设文官惩戒制度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政府创设文官惩戒制度的意义。(9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考等级提升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http:?/??/?www.21cnjy.com?)。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21教育网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B
【解析】“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表明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21·cn·jy·com
2.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
(?http:?/??/?www.21cnjy.com?)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
(?http:?/??/?www.21cnjy.com?)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来源:21cnj
y.co
m】
3.《汉官·典职仪》记载:“刺史班宣,周行
(?http:?/??/?www.21cnjy.com?)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材料中“刺史”的主要职权不包括( )
A.考察吏治
B.奖惩官吏
C.监察民众
D.决断冤狱
【答案】C
【解析】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其监察的对象不包括民众,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
(?http:?/??/?www.21cnjy.com?)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
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族性
D.强制性
【答案】A
【解析】“所征之人不拘一格”等信息
(?http:?/??/?www.21cnjy.com?)意在强调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A项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是君主专制,体现不出民主性,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家族性和强制性的信息,C、D两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www-2-1-cnjy-com
5.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
(?http:?/??/?www.21cnjy.com?)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据此( )
A.三代至唐皆为封建贵族社会
B.平民社会推动民主思想发展
C.唐宋间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
D.其判断依据为选官制度变化
【答案】D
【解析】秦朝以前官员贵族世袭,秦
(?http:?/??/?www.21cnjy.com?)后发展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但权力依然把持在世家大族手中,形成门第社会。而自隋唐而始的科举制,给下层民众提供了政治上升的机会,但隋唐时期的社会上层仍然是传统门第把持,而科举制发展到宋朝才出现“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的情况。由以上分析可知D项正确。
6.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烦
(?http:?/??/?www.21cnjy.com?)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 )
A.阶层的流动性有限
B.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
C.具有封闭性
D.违背了公平原则
【答案】A
【解析】“烦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
(?http:?/??/?www.21cnjy.com?)“足够财力进行多年”说明科举制的过程、时间和财力等限制了普通民众发展,显然说明科举制对于阶层的流动性有限,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科举制对于平民观念的改变信息,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公开选拔,不是封闭选官,故C项错误;科举制相对于过去选官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2·1·c·n·j·y
7.唐代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
(?http:?/??/?www.21cnjy.com?)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谏官之位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关于唐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台谏分职加强了相权
B.台谏分离削弱了皇权
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
D.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台谏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故D项正确。
8.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南北卷制度,对此说法欠妥的是( )
A.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B.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
C.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D.内容丰富,考试形式灵活
【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科举考
(?http:?/??/?www.21cnjy.com?)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其目的是保证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也是为保证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而后者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A、B两项说法准确,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明显与事实相符,但不符合题意;明代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内容死板,也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故D项说法欠妥,符合题意。【出处:21教育名师】
9.西方的文官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对此说法合理的是( )
A.“恩赐官爵制”是其产生的根源
B.“政党分肥制”直接导致了该制度的产生
C.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其产生的重要诱因
D.该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政治纷争
【答案】C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项错误;“政
(?http:?/??/?www.21cnjy.com?)党分肥制”降低了行政效率,刺激了文官制度的产生,而非直接导致其产生,B项错误;教育程度的提高使人们要求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故C项正确;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10.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
(?http:?/??/?www.21cnjy.com?)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从近代英国文官制
(?http:?/??/?www.21cnjy.com?)度建立的时间上来看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时期,是工业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才导致了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故选C项;传统选官制度弊端、英国政府的推动都是原因,但不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排除A、B两项;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确实受到过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但只是客观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1.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
(?http:?/??/?www.21cnjy.com?)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答案】C
【解析】内阁制度发生变化不是此时期文官制
(?http:?/??/?www.21cnjy.com?)度改革的主要原因,且该项中的“根本变化”一词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和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排除B、D两项;英国在1854年进行文官制度改革,重视官员专业水平,这是由于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但当时的文官制度存在着许多的腐败和弊端,所以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故C项正确。
12.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
(?http:?/??/?www.21cnjy.com?)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政党被议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政府施政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答案】C
【解析】官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保证了政府事务不受干扰,体现了文官政治中立的特征,有利于政府施政的连续性,故选C项。
13.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
(?http:?/??/?www.21cnjy.com?)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英国通过考试的办
(?http:?/??/?www.21cnjy.com?)法选取文官,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结合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当时处于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符合题意;垄断资产阶级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A项不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经济秩序的建立无关,B项不正确;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不正确。21
cnjy
com
14.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
(?http:?/??/?www.21cnjy.com?)官员任免制度实行的是“政党分肥制”,上台的执政党会大批更换政府的工作人员。后来英国采用了新型的文官常任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文官,一旦录用,其任职终身化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文官制度的确立( )
A.容易导致政府官员腐败
B.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C.体现了英国政治的保守性
D.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英国……通过严格的考
(?http:?/??/?www.21cnjy.com?)试录用文官,一旦录用,其任职终身化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可知,文官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过去政党间斗争的局面,更加注重文官的能力而非其所属的党派,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故选B项。
15.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一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 )
A.使政府体制相对稳定
B.打破了两党轮流执政定制
C.正式确立了文官制度
D.扩大了政府文职官员权力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规定避免了由于
(?http:?/??/?www.21cnjy.com?)执政党的变动而影响政府正常工作的情况,故A项正确;文官制度的改革没有改变两党轮流执政的定制,故B项错误;从“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可知,在此之前已经确立了文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官员权力的变化,故D项错误。
16.1853年英国议会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政
(?http:?/??/?www.21cnjy.com?)府官制和人事制度进行调查,提出《麦克莱报告》。主张考选标准应注意通才,即一般的教育程度及适应能力;职员任用必须经过公开竞争考试。考核及格后接受训练两年,按成绩分派工作。据此分析,这个报告( )
A.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了极大影响
B.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
C.导致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D.促使英国出现书面考试制度
【答案】A
【解析】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
(?http:?/??/?www.21cnjy.com?)立于1870年,B项明显与这一时间不符;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使人们对政府官员的管理能力产生不满,C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这是英国首次使用试卷考试,D项错误;《麦克莱报告》有利于选拔真正有治国能力的人才,使选拔制度更加趋于公平、公正,因此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产生,故选A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7.学堂选官制度是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关于对它的认识,下列说法不当的是( )
A.与科举制相比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B.使官吏教育与学堂教育合二为一
C.对中国封建官员的素质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D.说明清政府找到了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
【答案】D
【解析】学堂选官制度是清政府对选官制度的
(?http:?/??/?www.21cnjy.com?)重大改革,虽然它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不能说是“最佳途径”,因为当时选官制度和改革也在进行中,故选D项。
18.晚清选官制度是国家整个政治体制的一次大变革和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广度为前代所无。以下对这次变革的错误判断为( )
A.是清政府在面临各种复杂形势下作出的积极政治反应
B.改变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政体
C.不纯粹是政治舞台上的骗局和闹剧
D.是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
【答案】B
【解析】选官制度的改革不会改变清朝的国家政体,故B项说法与实际不符,A、C、D三项都是正确评价。
19.北洋政府在官员选拔方面主要利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制度存在性别歧视
B.所有在文官职位上的人都必须经过考试入职
C.这种文官制度优点不是太多,不值得称道
D.这种制度确保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答案】A
【解析】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法草
(?http:?/??/?www.21cnjy.com?)案》规定,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因而体现了性别歧视的特点,A项正确;有不少人在考试制度出台前已经入职文官职位了,故B项错误;尽管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各种不足,但它毕竟是我国人事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C项说法不正确;D项说法有夸大的成分,故错误。
20.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这说明( )
A.文官制度比科举制更为进步
B.中国文官制度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
C.近代中国文官考试思想开始形成
D.北洋政府重视人才的选拔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
(?http:?/??/?www.21cnjy.com?)题干未涉及科举制,故无法比较,排除此项;B项说法本身正确,但由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此项;C项说法本身有误,排除;自1913年初开始,北洋政府颁布一系列关于文官考试的法令、制度,这说明北洋政府对文官人才选拔的重视,故D项正确。【版权所有:21教育】
21.从《公务员任用条例》到《公务
(?http:?/??/?www.21cnjy.com?)员任用法》,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得以建立,这种文官选任制度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下列哪一项不是该制度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的贡献( )
A.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
B.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政治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C.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才而用、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了条件
D.它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意义,但D项是其特点,故选D项。
22.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在文官选任方面相比较得出的正确结论不可能有( )
A.对在职文官人员采取甄别措施
B.都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平等性
C.对研究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D.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出现漏洞
【答案】B
【解析】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
(?http:?/??/?www.21cnjy.com?)试法草案》明文规定只有年满21岁的民国男子才有资格参加文官考试,说明此草案体现出一定的不平等性,故而B项说法不是二者的共性。21cnjy.com
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
(?http:?/??/?www.21cnjy.com?)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21·世纪
教育网
A.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B.国家直接从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
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
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
【答案】C
【解析】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是在19
(?http:?/??/?www.21cnjy.com?)93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B、D两项均应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排除这两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退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C项正确。2-1-c-n-j-y
24.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
(?http:?/??/?www.21cnjy.com?)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因为选拔人才的流程严格,所以有
(?http:?/??/?www.21cnjy.com?)利于被选拔人员素质的提高,故A项正确;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结构优化,B项错误;腐败现象并没有因为考试录用制度的实施而得以避免,C项错误;女性地位与此制度的推行并无必然联系,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
(?http:?/??/?www.21cnjy.com?)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www.21-cn-jy.com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
(?http:?/??/?www.21cnjy.com?)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
(?http:?/??/?www.21cnjy.com?)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立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21
cnjy
com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五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
(?http:?/??/?www.21cnjy.com?)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居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朝不同的选官制度与标准(9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6分)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政治形式是“更好的政府”的理由及你对古代中国行政运行机制的认识。(10分)
【答案】(1)标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http:?/??/?www.21cnjy.com?),以血缘为标准;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孝廉(德行)为标准;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隋唐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才学)为标准。
(2)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逐渐公平、公开、客观、科学;由重视门第逐渐转变为重视才学。
(3)理由: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政府机构层级清晰;官员有辅佐机构。
认识: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容易滋长腐败,导致政治黑暗。
【解析】(1)标准:根据材料
(?http:?/??/?www.21cnjy.com?)“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可知,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为标准;根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孝廉(德行)为标准;根据材料“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根据材料“近炀帝始立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才学)为标准。
(2)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http:?/??/?www.21cnjy.com?)从考试的制度化角度看,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从选拔方式看,从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拔方式逐渐公平、公开、客观、科学;从选拔标准看,从西周的世官制到隋唐的科举制,由重视门第逐渐转变为重视才学。
(3)理由:根据材料“一
(?http:?/??/?www.21cnjy.com?)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可知,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根据材料“六部居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可知,政府机构层级清晰;根据材料“,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可知,官员有辅佐机构。
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从古代专制主义中
(?http:?/??/?www.21cnjy.com?)央集权制度的利弊两个角度分析。有利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局限性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容易滋长腐败,导致政治黑暗。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鴉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
(?http:?/??/?www.21cnjy.com?)的人士,如頋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庋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现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庋)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现点展开评论;现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赞成第一种观点:
(?http:?/??/?www.21cnjy.com?)科举制消极作用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2)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消极作用弊在于
(?http:?/??/?www.21cnjy.com?):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解析】首先提炼出材料中关于科举
(?http:?/??/?www.21cnjy.com?)制的一个或两个观点,此题中共出现两个观点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消极作用,另外一种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第二部说明自己的态度,是赞成第一种观点还是赞成第二中观点;若赞成前一种要结合自己所学的有关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来回答;若赞成第二种观点则应结合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来作答。
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初年,北洋政
(?http:?/??/?www.21cnjy.com?)府官吏队伍极度混乱,腐败现象十分严重。1912年7月,法制局在《文官惩戒法及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理由》中说:“官吏与国家原为特别权力服从关系,故官吏违反其服务义务时,国家本其权力特别,或斤责之以戒其将来,或罢融之以使他官吏知做。“1913年,熊希龄担任国务总理后,即向袁世凯提出在中央设立高等惩戒委员会的建议,袁世凯根据熊希龄的建议开始着手文官惩戒制度的创设。随后,各项惩戒法规相继出台,主要有:《文官惩戒法草案》《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令》和《文官惩戒条例》。这些法令法规的颁布,对文官惩戒的机构、人员、处分和程序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使文官惩戒做到了有法可依,惩戒制度逐步确立。
——摘编自陈广华《北洋政府时期文官惩戒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创设文官惩戒制度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政府创设文官惩戒制度的意义。(9分)
【答案】(1)目的:扭转民国初期吏治状况;加强对官吏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证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转。
(2)意义:有利于防止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助于提高官吏队伍的廉洁性;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解析】(1)依据材料“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官
(?http:?/??/?www.21cnjy.com?)吏队伍极度混乱,腐败现象十分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扭转民国初期官吏队伍混乱、腐败严重的状况,加强对官吏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从而保证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转。
(2)依据材料“《文官惩戒法草案》《文官惩
(?http:?/??/?www.21cnjy.com?)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令》和《文官惩戒条例》”“使文官惩戒做到了有法可依,惩戒制度逐步确立”,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创设文官惩戒制度主要为扭转民国初期吏治状况,加强对官吏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这有利于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规范官员执政,提高官吏队伍的廉洁性;北洋政府创设文官惩戒制度规范官员执政行为的同时推动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为后世提供借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