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卷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高考等级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6卷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高考等级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3 15:00: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高考等级提升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尚书》记载,周公曾
(?http:?/??/?www.21cnjy.com?)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用兵伐殷)。”这体现了西周时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统治者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
C.倡导敬德保民维护统治
D.政治局势不稳
2.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
(?http:?/??/?www.21cnjy.com?)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21cnjy.com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3.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21教育网
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
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
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
D.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
4.《唐律疏议》规定,每年八月
(?http:?/??/?www.21cnjy.com?)由户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这表明唐代21·cn·jy·com
A.诚信成为政府倡导的价值准则
B.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C.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
D.政府垄断了度量衡器具制造
5.终宋一代无论是宗室贵戚、士宦,还是闾
(?http:?/??/?www.21cnjy.com?)阎百姓、山野村妇,都存在妇女离婚、再嫁的现象。《宋刑统》就明文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这是国家法律对夫妻离婚的规定。这说明
A.妇女拥有决定婚姻的自主权
B.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大
C.宋代不重视三纲五常伦理建设
D.国家重视男女离婚案件的处理
6.《大明律》对“谋反”“大逆”
(?http:?/??/?www.21cnjy.com?)“造妖书妖言”“犟盗”“官吏受赃”以及“犟奸”等论罪均较重。如“谋反大逆”罪,唐律规定本人处斩,父子年十六以上者绞;明律则规定本人“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上皆斩,这反映了明朝
A.加重制裁危及统治的犯罪
B.遭遇更加严重的统治危机
C.刑法规定比前朝更加严厉
D.经济发展催生更多的问题
7.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
(?http:?/??/?www.21cnjy.com?)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www.21-cn-jy.com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通过立法缓和民族间矛盾
8.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2·1·c·n·j·y
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
B.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
C.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
D.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
9.春秋战国时,儒家主张“为政以德”
(?http:?/??/?www.21cnjy.com?)、“以德服人””,法家则主张“以刑去刑”、“以力服人”,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发展趋势的基本特点是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诸法合体
C.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
D.礼法结合
10.《秦律》规定:同一家庭
(?http:?/??/?www.21cnjy.com?)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受罚。对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据此可知,《秦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细密而又严苛
B.注重保证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力
C.重刑罚轻感化
D.解决了兵员补充和农业发展的矛盾
11.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发现,在漫长的
(?http:?/??/?www.21cnjy.com?)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A.维护公民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
C.遵循法律程序
D.保护私有财产
12.1787年,美国拟定宪
(?http:?/??/?www.21cnjy.com?)法草案期间,为了使大州与小州之间达成共识,康涅狄格州代表罗杰·舍曼提出一项折衷方案获通过。议会分成上下两院,众议院中每个州的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的数目决定。参议院中每个州都有两个代表,由州议会选举。国会通过法令须两院一致方式共同批准。这一规定体现了www-2-1-cnjy-com
A.权力制衡原则
B.联邦主义原则
C.共和主义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13.据统计,自1787年宪法
(?http:?/??/?www.21cnjy.com?)明确弹劾制度后,直至1999年,美国众议院实际投票通过的弹劾共有14次,其中有两次是针对总统的,有10次是针对法官的,还有两次是针对参议员和陆军部长的。在这14次审判中,仅有两人被判定有罪(皆为法官)。对以上信息解读正确的是2-1-c-n-j-y
A.不利于维护司法的独立性
B.违背法官终身任职的规定
C.体现国会弹劾权的威慑力
D.体现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因
14.12—16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21
cnjy
com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
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
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
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具有平等原则
15.《德意志帝国宪法》有下列内容:
(?http:?/??/?www.21cnjy.com?)“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第十七条建议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来源:21cnj
y.co
m】
A.宪法赋予帝国皇权专制色彩
B.皇帝拥有事实上的立法权
C.联邦议会对帝国的宰相负责
D.普鲁士在德国有特殊地位
16.有人说:“在1517年之前只
(?http:?/??/?www.21cnjy.com?)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出处:21教育名师】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17.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
(?http:?/??/?www.21cnjy.com?)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版权所有:21教育】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基础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18.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
(?http:?/??/?www.21cnjy.com?)部法律文献,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100年后,欧洲大陆的法国颁布了另一部文献,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欧洲。这两部法律文献分别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权利法案》《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独立宣言》
C.《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D.《权利法案》《民法典》
19.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http:?/??/?www.21cnjy.com?)。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A.地理环境影响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B.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C.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D.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20.1980年8月,邓小平在《
(?http:?/??/?www.21cnjy.com?)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21
cnjy
com
A.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21.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
(?http:?/??/?www.21cnjy.com?)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A.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B.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22.1982年《中华人民
(?http:?/??/?www.21cnjy.com?)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规定意在
A.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
B.重申公民政治权利
C.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总结民主建设经验
23.1954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http:?/??/?www.21cnjy.com?)草案(初稿)》提出后的几个月里,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全国各界共有1.5亿多人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说明1954年宪法
A.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是新中国直接民主制度的产物
C.得益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其制定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2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
(?http:?/??/?www.21cnjy.com?)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法律
(?http:?/??/?www.21cnjy.com?)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増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由此逐渐形成万民法。进入帝国时期,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君主专制的倾向,但统治理论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古代中国法律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
(?http:?/??/?www.21cnjy.com?)文。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恃刑鼎”,开始将法律公之于众。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又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入。法家思想也就成为秦朝立国的主导方针,对秦朝的建立和速亡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阅。《
(?http:?/??/?www.21cnjy.com?)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量刑定罪“一准乎礼”,明确规定“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而识其亲疏量刑大异.如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子孙骂父母即属不孝,罪当处死。作为中华法系的集大成者,《唐律》对亚洲各国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21·世纪
教育网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汉时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3分)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http:?/??/?www.21cnjy.com?/??)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民法典编撰进程的因素
(9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份
法律法规
1978年
首次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
1979年
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3年
正式确立了环境倸护的基本国策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保政策
1989年
正式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990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八项制度”
1993年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994年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九五”计划纲要中,我国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
1995年
《大气污染防治法》《国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6年
明确提出“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思路,颁布《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嗓声污染防治法》
1997年
《节约能源法》
1998年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000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根据《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编制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紧扣材料,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高考等级提升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尚书》记载,周公曾说
(?http:?/??/?www.21cnjy.com?):“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用兵伐殷)。”这体现了西周时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统治者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
C.倡导敬德保民维护统治
D.政治局势不稳
【答案】C
【解析】材料引文的意思是你的伟大光明的
(?http:?/??/?www.21cnjy.com?)父亲文王,能够崇尚德教,慎用刑罚;不敢欺侮无依无靠的人……被上帝知道了,上帝很高兴,就降大命给文王。用兵灭殷。体现了周公对周文王崇尚德政,爱护子民,慎用刑罚的治国思想持肯定态度,C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尚未产生,A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B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政治局势动荡,D项错误21
cnjy
com
2.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
(?http:?/??/?www.21cnjy.com?)《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来源:21cnj
y.co
m】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决狱”是指官员审
(?http:?/??/?www.21cnjy.com?)判案件时,可以将五经,尤其是《春秋》中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表明儒家的伦理和思想主张在当时已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项正确;“六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法律文献,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不是依法治国,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人文色彩。D错误。【版权所有:21教育】
3.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21
cnjy
com
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
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
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
D.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由经学大儒注释律令,
(?http:?/??/?www.21cnjy.com?)以及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说明法律与儒学密切相关,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明古代中国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没有对中国古代法学成就进行评判,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儒学与法律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实际上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些儒学大师也是法律人才,排除。
4.《唐律疏议》规定,每年八月由户
(?http:?/??/?www.21cnjy.com?)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这表明唐代
A.诚信成为政府倡导的价值准则
B.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C.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
D.政府垄断了度量衡器具制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
(?http:?/??/?www.21cnjy.com?)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可知,唐朝政府积极培育人们的诚信意识,对于欺诈不实的行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故选A;材料只是提到对不诚信的行为有严厉的制裁措施,并没有提到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即使是现今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也会对不诚信的行为作出惩罚,排除B;诚信是中国古代商人一直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提及的是度量衡器的使用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排除D。
5.终宋一代无论是宗室贵戚
(?http:?/??/?www.21cnjy.com?)、士宦,还是闾阎百姓、山野村妇,都存在妇女离婚、再嫁的现象。《宋刑统》就明文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这是国家法律对夫妻离婚的规定。这说明
A.妇女拥有决定婚姻的自主权
B.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大
C.宋代不重视三纲五常伦理建设
D.国家重视男女离婚案件的处理
【答案】B
【解析】男尊女卑以及妇女贞节观
(?http:?/??/?www.21cnjy.com?)念是理学的重要内容。材料反映出宋代妇女可离婚、再婚,而且法律也允许,由此可知,理学在宋代还没有产生较大影响,故B项正确。妇女是否拥有婚姻自主权,材料不能确定,可排除A项。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仅凭一条对离婚情况的规定,不足以得出国家重视男女离婚案件的处理,故排除D项。
6.《大明律》对“谋反”
(?http:?/??/?www.21cnjy.com?)“大逆”“造妖书妖言”“犟盗”“官吏受赃”以及“犟奸”等论罪均较重。如“谋反大逆”罪,唐律规定本人处斩,父子年十六以上者绞;明律则规定本人“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上皆斩,这反映了明朝
A.加重制裁危及统治的犯罪
B.遭遇更加严重的统治危机
C.刑法规定比前朝更加严厉
D.经济发展催生更多的问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涉及谋
(?http:?/??/?www.21cnjy.com?)反的罪行定罪极其严酷,相比前代,加重了对危及自身统治的罪行制裁力度,故A项正确;《大明律》颁布于明朝建立之初,并未遭遇严重的政治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谋反等罪行的处罚,无法说明明律刑法规定比前朝更加严厉,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明律对于经济问题的处理,故D项错误。
7.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
(?http:?/??/?www.21cnjy.com?)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通过立法缓和民族间矛盾
【答案】C
【解析】清政府确立、完善与行政相关的法
(?http:?/??/?www.21cnjy.com?)规为行政事务的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可知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因此不能说明完成整个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规,而不是民族矛盾,故D项错误。
8.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
B.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
C.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
D.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有任人以为吏
(?http:?/??/?www.21cnjy.com?),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可知,推举的官员如果出观贪污腐败或不能胜任的情况,不仅处理该官员,还要追究推荐者的责任,这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的责任意识,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及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举荐须承担连带责任,不能体现促进国家政务有序进行,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突显皇权至上,排除D项。
9.春秋战国时,儒家主张“为政以德
(?http:?/??/?www.21cnjy.com?)”、“以德服人””,法家则主张“以刑去刑”、“以力服人”,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发展趋势的基本特点是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诸法合体
C.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
D.礼法结合
【答案】D
【解析】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
(?http:?/??/?www.21cnjy.com?)民而霸”,这是融合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的体现,所以这种趋势就是“礼法结合”,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内涵;B选项说法错误,没有理解这种关系的具体内涵;C选项材料没体现主次关系。
10.《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
(?http:?/??/?www.21cnjy.com?)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受罚。对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据此可知,《秦律》
A.细密而又严苛
B.注重保证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力
C.重刑罚轻感化
D.解决了兵员补充和农业发展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同一家庭中的适龄
(?http:?/??/?www.21cnjy.com?)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可得出,这一规定有利于保障农时,保障农业的正常发展,故B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材料并没有体现感化,排除C;材料强调保障农时,并没有解决兵源的问题,排除D。
11.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
(?http:?/??/?www.21cnjy.com?)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A.维护公民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
C.遵循法律程序
D.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A
【解析】法官中立是指在诉讼中,法官应当不偏
(?http:?/??/?www.21cnjy.com?)不倚地对待双方当事人,给予各方主体以同等的对待,最终保证各方主体诉讼权利的平等,而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不告不理原则指的是对未经起诉的事情法院不予受理的诉讼原则。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A项正确;近代西方国家在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法律程序是维护公民权利的手段,不是核心目标,排除C项;刑事诉讼案例不一定都涉及私有财产,而且财产权只是公民权之一,排除D项。
12.1787年,美国拟定宪法草案期间,为
(?http:?/??/?www.21cnjy.com?)了使大州与小州之间达成共识,康涅狄格州代表罗杰·舍曼提出一项折衷方案获通过。议会分成上下两院,众议院中每个州的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的数目决定。参议院中每个州都有两个代表,由州议会选举。国会通过法令须两院一致方式共同批准。这一规定体现了
A.权力制衡原则
B.联邦主义原则
C.共和主义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A
【解析】国会通过的决议必须参众议院同时通
(?http:?/??/?www.21cnjy.com?)过体现了国会内部的权利制衡原则,故A项符合题意;联邦制强调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君主不是一个国家的元首的政治体制被称为共和,C项不符合题意;三权分立是指行政、立法、司法权的独立,D项不符合题意。
13.据统计,自1787年宪
(?http:?/??/?www.21cnjy.com?)法明确弹劾制度后,直至1999年,美国众议院实际投票通过的弹劾共有14次,其中有两次是针对总统的,有10次是针对法官的,还有两次是针对参议员和陆军部长的。在这14次审判中,仅有两人被判定有罪(皆为法官)。对以上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不利于维护司法的独立性
B.违背法官终身任职的规定
C.体现国会弹劾权的威慑力
D.体现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因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美
(?http:?/??/?www.21cnjy.com?)国国会弹劾官员的情况,可见弹劾权的威慑力,符合题意的是C项,题干没有涉及司法部门独立性,排除A项;法官如果渎职也会遭到弹劾,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权力制衡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D项。
14.12—16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
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
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
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具有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中世纪后期,随着
(?http:?/??/?www.21cnjy.com?)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研究和学习罗马法的热潮,主要是因为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B项正确;奠定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基础的是启蒙运动,不是“罗马法复兴”,A项错误;“罗马法复兴”是对古罗马法的继承与创新,而不是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C项错误;12到16世纪欧洲复兴“罗马法”,不能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具有平等原则,D项错误。
15.《德意志帝国宪法》有下列内容:“第十
(?http:?/??/?www.21cnjy.com?)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第十七条建议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21cnjy.com
A.宪法赋予帝国皇权专制色彩
B.皇帝拥有事实上的立法权
C.联邦议会对帝国的宰相负责
D.普鲁士在德国有特殊地位
【答案】A
【解析】《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任命的
(?http:?/??/?www.21cnjy.com?)宰相是联邦议会的主席,拥有联邦议会事务领导权,皇帝有建议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权,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退职等,反映出宪法赋予帝国皇权专制色彩,A项正确;皇帝拥有事实上的立法权与皇帝拥有“建议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不符,B项错误;宰相是“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有“事务领导权”不能说明联邦议会对帝国的宰相负责,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普鲁士在德国有特殊地位,D项错误。
16.有人说:“在1517年之前
(?http:?/??/?www.21cnjy.com?)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A
【解析】从“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到
(?http:?/??/?www.21cnjy.com?)“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的变化说明宗教改革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A。B项错误,宗教改革最终大都确立了宗教宽容的政策,但是并不是信仰自由;C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并未体现。2·1·c·n·j·y
17.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
(?http:?/??/?www.21cnjy.com?)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www-2-1-cnjy-com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基础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http:?/??/?www.21cnjy.com?),《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故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斗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导的,故A项错误;奠定了“万民法”基础的是公民法,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错误。
18.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文
(?http:?/??/?www.21cnjy.com?)献,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100年后,欧洲大陆的法国颁布了另一部文献,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欧洲。这两部法律文献分别是
A.《权利法案》《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独立宣言》
C.《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D.《权利法案》《民法典》
【答案】A
【解析】1689年,英国议会颁
(?http:?/??/?www.21cnjy.com?)布的是《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故选A项;《独立宣言》是美国的,排除BC;《民法典》也叫《拿破仑法典》,是1804年颁布的,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
19.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
(?http:?/??/?www.21cnjy.com?)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A.地理环境影响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B.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C.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D.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
(?http:?/??/?www.21cnjy.com?)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成文法系,英美法系又称判例法系,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小,法律多以判例形式出现,说明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没有反映出这一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延续的观点无法成立,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并非强调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故C项错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0.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
(?http:?/??/?www.21cnjy.com?)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
(?http:?/??/?www.21cnjy.com?)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法律体系比较完备的信息;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反腐的信息;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http:?/??/?www.21cnjy.com?)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A.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B.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答案】B
【解析】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应该是在20世纪
(?http:?/??/?www.21cnjy.com?)末,时间不符,排除A。
从材料“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可以看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得到了贯彻实施,故选B。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排除C。实现国家管理有法可依,应该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表现,排除D。
2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http:?/??/?www.21cnjy.com?)“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规定意在【出处:21教育名师】
A.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
B.重申公民政治权利
C.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总结民主建设经验
【答案】A
【解析】由“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http:?/??/?www.21cnjy.com?)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可得宪法具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则体现宪法和法律至上,综合来说,体现了宪法和法律的重要,A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B项错误。题干中的这些规定并不足以完善法律体系,C项错误。结合所学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而1982年宪法主要是吸取教训,重新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D项错误。
23.1954年3月,在《
(?http:?/??/?www.21cnjy.com?)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提出后的几个月里,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全国各界共有1.5亿多人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说明1954年宪法
A.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是新中国直接民主制度的产物
C.得益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其制定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全国各界共有1.5亿多人参加
(?http:?/??/?www.21cnjy.com?)宪法草案的讨论,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可知,人民广泛参与了1954年宪法的制定,这反映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故选D。当时三大改造还未完成,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故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A;新中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排除B;人民代表大会制在1954年宪法中得以确认,C项说法错误,排除。
2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
(?http:?/??/?www.21cnjy.com?)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对“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
(?http:?/??/?www.21cnjy.com?)”
表述正确的是B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五四宪法》,A项错误;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C项错误;“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法律仅
(?http:?/??/?www.21cnjy.com?)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増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由此逐渐形成万民法。进入帝国时期,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君主专制的倾向,但统治理论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古代中国法律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
(?http:?/??/?www.21cnjy.com?)条文。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恃刑鼎”,开始将法律公之于众。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又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入。法家思想也就成为秦朝立国的主导方针,对秦朝的建立和速亡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
(?http:?/??/?www.21cnjy.com?)阅。《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量刑定罪“一准乎礼”,明确规定“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而识其亲疏量刑大异.如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子孙骂父母即属不孝,罪当处死。作为中华法系的集大成者,《唐律》对亚洲各国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汉时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3分)
【答案】(1)背景:秦朝:专制主
(?http:?/??/?www.21cnjy.com?)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商鞅变法传统;法家思想的影响。罗马: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增多;商品经济的兴盛;共和国重法传统自然法观念的影响。
(2)发展:删繁就简,约法省刑;以礼入律,德主刑辅。
评价: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局,巩固
(?http:?/??/?www.21cnjy.com?)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法律伦理化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亚洲各国立法提供了借鉴。伦理浓厚一定程度影响了司法公正,容易滋生腐败。
【解析】(1)背景:罗马帝国——根据材料
(?http:?/??/?www.21cnjy.com?)一中“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可知,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主要有,疆域扩大,商品经济的兴盛;根据材料一中“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増多”可知,社会矛盾增多;根据材料一中“进入帝国时期,罗马统治者……统治理论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重法传统自然法观念的影响。秦朝——根据材料二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又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入。法家思想也就成为秦朝立国的主导方针,对秦朝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为,法家思想和商鞅变法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
(2)发展:根据材料二中“约
(?http:?/??/?www.21cnjy.com?)法省刑,简易疏阅”可知,汉朝法律删繁就简,约法省刑;根据“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法律以礼入律,德主刑辅。评价:根据材料二中“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时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局,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中“《汉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量刑定罪‘一准乎礼’……对亚洲各国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法律伦理化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亚洲各国立法提供了借鉴;根据“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而识其亲疏量刑大异.如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子孙骂父母即属不孝,罪当处死”,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方法分析可知,伦理浓厚一定程度影响了司法公正,容易滋生腐败。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http:?/??/?www.21cnjy.com?/??)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民法典编撰进程的因素
(9分)
【答案】(1)特点:着手时间早,因政治运动而中断;改革开放后制定进程不断加快;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
(2)因素:不利:“左”倾错误的发展;政
(?http:?/??/?www.21cnjy.com?)治运动的冲击有利: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解析】(1)特点:从材料时间看,着手时
(?http:?/??/?www.21cnjy.com?)间早,因政治运动而中断;从内容看,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根据材料可知,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改革开放后制定进程不断加快。
(2)因素:可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
(?http:?/??/?www.21cnjy.com?)行分析,如有利方面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如不利方面“左”倾错误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冲击等。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份
法律法规
1978年
首次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
1979年
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3年
正式确立了环境倸护的基本国策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保政策
1989年
正式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990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八项制度”
1993年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994年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九五”计划纲要中,我国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
1995年
《大气污染防治法》《国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6年
明确提出“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思路,颁布《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嗓声污染防治法》
1997年
《节约能源法》
1998年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000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根据《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编制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紧扣材料,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价值取向的增强。
1978—1992年,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防
(?http:?/??/?www.21cnjy.com?)治结合为主;形成宪法、法律、细则、制度为载体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体系。1992—2000年,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为环保思路,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以法律、法规、条例、对策规范落实环保工作,标本并重。21教育网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由预防、防治结合向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过渡。
示例2:改革开放以来环保体系的构成。
理念:预防、防治结合到防治、生态保护并重。
法律、法则:从宪法到具体法律、法规的补充完善。
政府:国务院、计划、规划、对策到具体法律、法规、制度的落实。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环保由不完善到形成较为严密的理念、法律、法规体系。
【解析】根据问题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答案由“提炼观点”、“阐述观点”和“总结观点”组成。下面以示例1为例,进行解析。21·cn·jy·com
步骤一:提炼观点。根据材料时间范围、高频词
(?http:?/??/?www.21cnjy.com?)“环境、法”和因果逻辑等信息,可以提炼一个观点。即示例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价值取向的增强。www.21-cn-jy.com
步骤二:阐释观点。可以采用分期阐述的逻辑
(?http:?/??/?www.21cnjy.com?)思维,分为1978-1992和1992-2000两个历史时期。其中,1978—1992年,根据材料“首次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确立了环境倸护的基本国策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可知,其答案是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主;形成宪法、法律、细则、制度为载体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体系;1992—2000年,根据材料“《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九五’计划纲要中,我国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明确提出‘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思路,颁布《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嗓声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可知,其答案是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为环保思路,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以法律、法规、条例、对策规范落实环保工作,标本并重。21·世纪
教育网
步骤三:总结观点。可以通过再次
(?http:?/??/?www.21cnjy.com?)明确我国环保价值取向的阶段性变化来总结观点。即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由预防、防治结合向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过渡。2-1-c-n-j-y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