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单元归纳与整合(四)
1.谴责小说的题材、内容
谴责小说是晚清的一个小说流派,是在1900年以后繁盛起来的。清政府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内政反动腐朽,外交软弱无能,使国势衰微到了极点。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们纷纷通过创作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中国小说史略》),故称之为“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官场、商界、华工、女界、战争等各方面,以写官场最为普遍。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孽海花》,主要内容也都是写官场的。
2.晚清谴责小说的特点
晚清谴责小说具有以下特点:(1)多直露的谴责而少含蓄的讽刺。(2)内容为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揭露世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例如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揭露封建官吏的“贪”“诈”“媚”;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如此;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思想内容有所拓宽,或表现民众百姓,或揭露封建宫廷最高统治者,或揭露科举,或同情赞扬革命党人。
小说篇目 类型划分 对现实的态度 艺术表现手法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 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直书其事,不加论断”,直接在日常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例,按照其本来面目真实描绘,很少对讽刺对象进行夸张和漫画式处理 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或者说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吴敬梓对他所要讽刺批判的人物,对他们的思想性格多从滑稽可笑的喜剧性情节中表现出来,并投以辛辣的嘲笑;但同时,作者又深刻地揭露出造成这些人卑微或卑劣思想性格的社会环境,因而心情又是十分沉痛的。“婉而多讽”指作者的艺术手法,对人物的描写不直接表白其好坏,而是靠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来表现,通过婉曲的艺术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者的爱憎感情,表达发人深思的讽刺意味
小说篇目 类型划分 对现实的态度 艺术表现手法
《官场现形记》 谴责小说 对现实的态度是一味地暴露、谴责,运用漫画式的夸张的笔法,大力渲染,但缺乏典型概括 描写比较夸张,对社会的态度更激愤痛恶,对人物毫不留情,笔调更加恣肆。用这种夸张烘托渲染的讽刺艺术来写人叙事,颇为生动形象。但由于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笑柄连篇,所以稍嫌缺乏深刻的思想力量;而且叙述官场惯伎,颇近雷同,读来不免有千篇一律之感
一、要素点拨
1.小说主题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地位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多义性的朦胧美,而“说不尽”的主题又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我们应学会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
2.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考题热身
(2011·河南郑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看 病
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他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
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了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一张名片。
“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
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这是运动疗法。方子上的药只起个辅助治疗的作用。”
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他告别了谦恭地送他出门的小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他不坐车了,他要走路治病。
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延伸,他竟走出了不少的流言飞语。
有的说,林森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市长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
有的说,林森贪污受贿经济上有大问题,正在停职审查呢。
这些话有一部分传到林森的耳朵里,林森觉得可笑。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
所以林森就继续走他的路。
林森有个女儿。女儿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成了待业青年。市环保局闻讯,派人专程来到林家,说本单位缺人,如果可以的话请她去局办做职员。女儿很高兴,林森当然更高兴。可近来不知咋的,环保局又一个劲儿地找各种借口延宕,急得女儿老往环保局跑。
最后一次,女儿是哭着回来的。 回来后就劈头盖脸地数落父亲,接着又半跪着哀求父亲不要再步行了,并且要争取多上几回市报和电视。
林森莫名其妙:这与女儿的工作有啥关系?
女儿稍稍平静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因,原来环保局的人被她缠得没法,才亮出了底牌:你爸爸要完了,我们还要你干啥呀!
林森听了,气得面皮紫涨,拍着桌子直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他转过头来安抚女儿:“不要紧!啊,不要紧,爸爸给你安排个更好的工作,咱不跟那些势利小人一般见识!”
哄得女儿高兴了,林森心头却沉重起来。积羽沉舟,积毁销骨,真是人言可畏啊!他终于领教到了谣言的厉害。
为期一月的“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便浮现出小魏医生谦恭的微笑来,他心情轻快了许多,这个小魏不错,他想,有机会一定跟卫生局说说,表扬表扬。这样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
到了医院诊室,林森把挂号单递给了小魏医生。
和一个月前一样白皙英俊的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有了微笑,他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眼挂号单,把它拂下地来:“排队去。”
林森弯腰拾起挂号单,想了想,又掏出魏医生的名片递过去,笑着说:“小魏,不,魏大夫,你忘了我啦?我是林森呀!上个月……”
“什么上个月下个月的!”白大褂的脸板得像青石板,“要遵守医疗公德,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懂不懂?下一个,王、王瑶……”
看着再一次被拂下地的挂号单和名片,林森蒙了。少顷,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血涌上了头顶。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从衣兜掏出小巧的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个数字,凑在耳边大声吼道:“小景,我是林××。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市中心医院来!不,给我开加长林肯!”
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林森前后两次看病过程中魏力大夫前恭后倨的态度变化和女儿找工作前顺后阻的因果关系来分析小说题目“看病”的真正寓意。通观全文,“看病”表面是指林森因身体肥胖有病需要“看病”,深层意义上却是把矛头指向了整个社会的“病态”。
答案: 表面意思是指林森两次看病这一情节主体,深层含义是指林森由此看到了社会的病态及由此引发的自己心态的失衡。
三、规律提取
1.鉴赏小说主题的高级境界是把握“小说母题”。某一小说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同一主题,就形成文艺学中提及的“小说母题”。这是对小说主题进行类型化分析和鉴赏的结果。
2.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有:(1)从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的典型环境的精当描写;(3)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作品中具体、个别的事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普遍现象。例如,在上面这道题的解析中,我们就要紧扣林森看病和女儿找工作的情节,来分析魏力大夫和环保局的人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联系作家创作的动机,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3.把握主题时应注意若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就会缺乏针对性。例如,上述例题中,如果不能把“看病”这一过程同社会现状联系起来,不能客观认识林森看病引起的连锁反应,那样,对“看病”含义的认识与挖掘就不会充分,甚至可能会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