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语文:《历史与英雄》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语文:《历史与英雄》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8 18:3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单元归纳与整合(一)
演绎历史与谱写英雄是中国小说产生以来一直绵延不衰的两个主题,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本单元所选的两部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个主题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在叙史的同时关照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像《水浒传》基本上是群雄谱,当然小说一开始也写宋朝廷乐极生悲,京师流行瘟疫,请人祈禳天灾,结果却放出一百零八个魔君,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着历史,但总的说是以歌颂英雄为主。
一、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最重要的流派。《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和明史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隋唐演义》共20卷100回,叙述的内容始于隋文帝伐陈,终于唐玄宗还都而死,历时170余年。小说所涉及的事件多,时间跨度长,头绪庞杂,但作者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杂而不乱,松而不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小说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二是以秦琼、单雄信、程咬金为中心人物的“乱世英雄”起兵反隋的故事,三是以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唐代宫廷故事。其中瓦岗寨英雄起兵反隋部分,艺术地描写了隋末历史现实,颂扬了这些草莽英雄的侠义勇武,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
有人评说《隋唐演义》吸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创作特色的同时又有一些新意,它既有真实的历史线索可寻,又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才子佳人小说的踪影。
二、英雄传奇小说
《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袁于令)、《说岳全传》(钱彩、金丰,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义》(纪振伦,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
《说岳全传》共20卷80回,是明代以来各种岳飞故事的集大成者。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岳飞为首的宋朝将领,力主抗金,屡建奇功。但是以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卖国求荣,陷害忠良,最后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小说对人物的塑造总的来说过于概念化,但也不乏一些个性化的描写,因此,“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术之横”等,也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两类小说特点
1.历史演义的特点
(1)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构成情节;
(2)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
2.英雄传奇的特点
(1)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2)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1.类型不同。按小说的类型划分,《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来描写英雄人物的,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故事,构成情节;《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现实,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好汉形象,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水浒传》更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2.塑造的人物不同。这两部小说都有生动紧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都带有理想化的传奇色彩,但其中又有本质的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生来就奸诈,关云长与生俱来就义薄云天等等;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遭遇等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节描写比较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更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3.语体色彩不同。《三国演义》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
二、易中天眼中的曹操
易中天先生认为,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三国中,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的当属曹操。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个评价是最准确的呢?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无非是三条:
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但是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嘛,打仗的人总是要诈它一诈的。不过你说敌人就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实际上一回事,兵不厌诈。
第二件事情说他篡汉。这个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这个王朝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呢,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说这个姓曹的代替姓刘的就是奸,这个说不过去。
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所以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还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那岂不是一桩冤案吗?如果是冤案的话,我们岂不是就该给曹操平反吗?那么这个事情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便从京城里逃了出来,路过他一个老朋友家,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吕伯奢,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吕伯奢家里的那些客人看见曹操带的钱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马,这个时候曹操拔出剑把这些人杀了。这个叫做正当防卫。这个故事记载在什么史书里面?在《魏书》里,《魏书》是他们魏国人写的史书,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为曹操是他们的太祖啊,那他们可能要给曹操打一个圆场,这个也很难讲。
那么第二个记载是说,曹操住在吕伯奢家里面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锅碗瓢盆,有声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图己”,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个叫做误杀。
第三个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们现在来看第三种情况,就算我们相信曹操是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也说了那句话,看看是个什么样的场景。是曹操怀疑这些人要害自己,当然这个疑心太重了一点,太过分了,然后把他一家人杀了。
杀了以后发现是误杀,然后凄怆曰,“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就是杀错了人,然后,唉,他也是很难过的,算了算了,宁肯我辜负别人,不可以别人辜负我啊。我们体察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句话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而到了《三国演义》里面他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这个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虽然我错了,我错杀了人家我对不起人家,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
这里面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里面,而到了《三国演义》变成理直气壮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所以曹操奸险歹毒这一点,应该说是有疑问的。但是即便如此,《三国演义》的毛批还说了这样的话,他说什么呢,他说“此亦孟德之过人处也”。他说即便是这样,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样的、超过我们的地方!他说为什么呢,他说如果换了别人一定说,宁肯天下人都对不起我,不可以我对不起天下人。他说换了别人都会这样说,但是实际上怎么样呢?实际上他们干的就是曹操的勾当,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个话。
那么也就是毛批认为,曹操虽然奸诈,但是奸诈里面也有坦诚,他至少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所以他说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实在是太多了。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
一、要素点拨
1.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媒介。
小说就是通过对人物及其活动的叙述、描写来表现主题、展开情节的,从而感染读者,影响读者。因此,塑造人物是短篇小说的命脉。“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沙汀《短篇小说我见》)
2.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六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肖像描写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仅是为了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语言描写宜简洁得体,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人物身份。
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
(3)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最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那么,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们互相结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就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心理刻画时,要注意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一闪即逝的心灵波动。在描述心理变化轨迹时,要做到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5)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的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
(6)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要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3.高考对小说中人物的考查
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是小说文体的命题重点。高考对小说的考查常考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考描写人物的手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烘托等;评价人物形象是否典型,是否丰满,是否有个性。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2)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人外貌、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征;
(3)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人形象的内在特点;
(4)请扼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
二、考题热身
(2011·辽宁省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怪 人
□ (乌拉圭)比亚纳①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 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衬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乌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
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
(朱景冬译,有删改)
【注】 ①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②加乌乔:南美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
“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小说对马乌罗的描写主要是正面描写,如其出场时的形象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小说结尾处对他见义勇为行为的描写。
答案: ①形象上,他高大粗壮,有点驼背,发乱面丑,脑袋、鼻子硕大,目光凶狠,嗓音嘶哑;②性情上,他暴躁,冷淡,粗鲁,不太合群;③品行上,危急关头,别人四处奔逃,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三、规律提取
欣赏人物形象,不仅要注意人物本身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还要注意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看看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人物的性格,同时也要注意从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的发展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看看人物性格是怎样逐步发展的,注意人物性格和情节及自身逻辑不相背离,这样的解读才合情合理。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从文中找出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文字,分析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如例题中的马乌罗,作者将先前的凶暴粗鲁言行和后面的舍己救人行为进行对比,从中烘托出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从发展中塑造了人物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光辉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时,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赅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