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语文:《女性的声音》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语文:《女性的声音》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8 18:3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单元归纳与整合(六)
□ 女性小说主题发展史
1.概貌
女性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中国文学史的舞台上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在这场被喻为“中国文艺复兴”的新文化运动中,相继出现的女作家如繁星璀璨——“身上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文艺气息”(胡适语)的陈衡哲,以“问题小说”作为“第一部曲”写作生涯长达一个世纪的冰心(小说代表作《超人》《斯人独憔悴》),“海滨故人”庐隐(小说代表作《海滨故人》),擅长以闺秀笔触写“旧家庭中婉顺的女性”(鲁迅语)的凌叔华(小说代表作《酒后》),
真实表现“五四”青年“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鲁迅语)的冯沅君(小说代表作《卷葹》),埋葬于陶然亭“春风青冢”下的石评梅(小说代表作《匹马嘶风录》)……她们的作品个性鲜明,关注女性自身,对于婚姻自由、教育平等以及妇女职业等问题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她们围绕着“娜拉走后怎样”的中心命题,对中国妇女的历史命运进行深沉的探索,对传统的男权中心主义及其价值观念提出挑战。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彻底结束了中国女性在文学史上作为“盲点”而被遮蔽和隐埋的历史。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以丁玲、萧红、张爱玲为代表的第二代女作家群体。在这些作家中,最具承前启后意义的是善写女性并始终坚持女性立场的丁玲(小说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她能够超越前代作家“自叙传”的行文风格,并且不囿于自我遭遇和个人情感,透过女性觉醒的表层提出她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并对此困境和危机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同时代的萧红(小说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则以一种天然的女性写作,展现出“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以及更广阔的世事人心。
张爱玲(小说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出现在四十年代的沦陷区上海,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她那极具现代感的才华横溢的写作令她的读者虽隔着一个时代仍一再惊叹。跟第一代女作家相比,第二代女作家作品的基本风格更为激越浑厚,构思、运笔更为成熟,并且对于小说创作流露出相当的自觉意识。这体现了女性意识逐渐升华和女性书写历史的进步。
从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中,在战争、家庭一类社会性、革命性主题的掩盖下,中国女作家作品虽然多呈“中性化”或“雄性化姿态”,但仍然或多或少潜隐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文革”以后至八九十年代,女性创作开始重新复苏,又一个庞大的女性文学群体在文坛崛起——王安忆、铁凝、迟子建、池莉、方方、残雪、陈染、林白等,她们的创作很快就在题材的丰富性与体裁的多样性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呈现出无比广阔的历史前景。这批新一代的女性作家与往昔的女作家迥然有别,她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经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和话语方式都很独特,不少作家以顽强的勇气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合理/非理、规范/偏离、道德/腐败、柔弱/坚强,彰显了鲜明的个性与时代精神。
2.特点
女性小说有其共同的特点,最主要的表现是女性作家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性别意识在女性身上的体现,大致可以分内外两个方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反思自身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它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这些作品所展示的就是女性作家们不断寻求用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文笔,呈现和表达自我,使自己不再遮蔽在他人的观赏、虚构、想象与塑造之中。
文学之于女性,与其说是一桩事业,毋宁说更近于一种特殊方式的生命独白。她们在写作中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经验。她们心思细腻,笔触清新,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又同样关注着人性与时代。从冰心的“爱的哲学”,丁玲的困惑,庐隐、凌叔华、冯沅君的质疑,萧红、张爱玲的揭示,一直到今天女性笔下所呈现的世界,是男性的体验、认识与书写所无法取代、也无法抵达的区域。
1.写作目的不同。萧红有一个寂寞的童年,萧红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和她呼应的,只有自己的童年记忆了,以寂寞的心境,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这可以解释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几乎竭尽全力地抓住一个又一个童年细节,像要抓住些什么,把自己从虚无中解救出来。
相同的寂寞,使萧红的过去和此刻,远方和此地相互渗透,这种渗透中包容了吸引/排斥、拥抱/抵制、清晰/模糊、凸现/隐匿等诸种可能性。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充分显示了一个出走的灵魂对肉身的暧昧情绪:她所渴望的,也是她深深恐惧的;她想靠近的,也是她曾坚决拒斥的;她已放弃的,其实一直深深纠缠;她勇往直前,却只为叶落归根。而王安忆只是在小说里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长恨歌》里的确有“旧”可怀,王安忆所写的,也是消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的城市重建中五十到七十年代的上海“风景”。正如王安忆所说,她“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她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2.作品风格不同。萧红的作品笼罩着抑郁低沉的情调。它感情醇厚,自然潇洒,文笔清丽,色彩丰富。作者寓情于景,着意点染,使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从而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而王安忆却以冷静的旁观角度叙述了一份实在的、透自骨髓、挥之不去的苍凉。
王安忆的感觉很好,想象力很好。而且,她的感觉和想象很特别。她的感觉和想象常常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不是感性的抒发与接收,而是理性的断语。理性归纳过的感觉与想象所能拥有的空间应该很有限,但在王安忆那则泉涌不息,无穷无尽,被用得层层叠叠。在读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她的刻意堆砌、笨拙感觉得不耐烦,觉得有点累时,又不得不叹口长气,无可奈何、心服口服地承认她的感觉、想象独特且准确,承认她的感觉、想象是她脑中流出的、信手拈来的,承认这是她的风格,至少是《长恨歌》这部小说的风格——就像《长恨歌》的一个“记号”。
一、要素点拨
1.小说的语言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这两个方面。鉴赏小说的语言,要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2.高考对小说语言鉴赏常见的考查形式:
(1)分析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具体含意和深层内蕴。
(2)鉴赏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的表达作用。
(3)分析小说语言的风格特点。
二、考题热身
(2011·海南琼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雁的悲剧
□ 中英杰
天要黑了,一群南飞的雁落在湖畔。饥饿、劳累和寒冷让它们非常难受。
雁儿们望着西沉的太阳,情绪低落,昏昏欲睡。这守夜的雁奴,便自然摊在最新丧偶的寡妇身下。为什么这样安排,不大清楚。打孤雁,便是它们那个王国的宗法。越是凄苦义务越多,连睡觉的权利也要贡献出来。不过雁奴似乎无意去计较那不公平的待遇,她伶俐地站在土丘上,机警地竖起脑袋,一只耳朵捕捉危险的信息,另一只耳朵倾听在草堆栖息的伙伴的动静。啊,那一对对夫妻多么幸运,或许正在梦中憧憬着明天能落在食物丰盛的好地方吧!
夜渐深沉,风声凄紧,一种古怪的声音远远传来,几个小黑点仿佛在朦胧中闪动,这是梦吗?不对,昨天不就是这样的小黑点夺走了我最亲爱的伴侣吗——从那里喷出一股火焰,铺天盖地的沙子打过来,于是它张开臂膀遮住我的胸脯,一刹那间便从天上掉进了无底的深渊。她不禁慌忙发出本能的警号:“伙伴们醒醒呀,危险——”雁儿们骚动了,纷纷探出头来,可是大家什么也没有发现,那古怪的声音和小黑点霎时隐没了。
“我们睡得好好的,你瞎咋唬什么!”“想你死鬼了吧!也不害臊!”“这家伙一准是患神经病了,给她治治……”
那群因未能吃饱而满心怨恨的小生灵,立时聒噪起来,扑过去拔她的毛,拿她出气。她本想申辩的,不过,最好还是把头埋起来吧,说不定这还真是我自己的过错呢!
好久好久,喧闹平息了,傻瓜们又渐渐进入梦乡。这倒霉的哨兵才把脑袋从泥草里拔出来,忍住浑身的伤痛,跛着脚重新爬上土丘。哎呀,不好啦!那些小黑点又闪出来了,还有几条绳子在晃动!发警报吗?假如又跟方才那样闹鬼呢?他们会把我杀死的。最聪明的办法,当然就是趁那些黑洞洞还没有喷出火来的时候独自逃走,藏到安全的角落去……
可是,此刻她绝不再怀疑她的眼睛了,那巨大的网子明明正在顺风的方向拉起来,乌黑的枪口却从逆风的方向迅速逼近。
“逃命吧——逆风飞呀——”那可怜的雁奴大声嘶喊起来,衔起一块泥巴拼力掷过去。
在发出震耳欲聋的第一声巨响的同时,傻瓜们全部逃跑了。只剩下这悲惨的守夜者,她也想飞,可是扑腾了两下,原地不动了——那羽毛早已被同伴们拔光了。当她侧起垂死的头,望着已重新集合起来的人字形队伍在自由的天空中向南飞去的时候,一只大手掐住脖子把她拎起来:“瞧这只没有毛的丑鸟,就是它坏了事!”
“狠狠的煮!拿它下酒!”
(选自《动物的情节》,有删改)
试分析文章画线句“她侧起垂死的头,望着已重新集合起来的人字形队伍在自由的天空中向南飞去”所蕴涵的深意,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关键语句含意的能力,此种类型的题目,当属小说语言鉴赏的范畴。解题时应明了这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作者通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的是雁,却让人联想到人间的某些矛盾和悲剧,主题深刻。在通篇阅读明了作者寓意的基础上,再结合文中的情节结构来分析这一描写雁奴的语句所蕴涵的深意及其表达作用。
答案: 雁奴具有善良、有爱心、负责任的美好品德,当她看到她的伙伴们安全脱身,在天空中组成人字形队伍向南飞去时,她备感欣慰。这句话充满了雁奴对伙伴们的关爱和祝福之情。这样写含蓄动人、意境悠远,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规律提取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语句的含意和作用。对文章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渲染、铺垫、衬托、对比、过渡、呼应或点题、深化等;一是内容上的作用,这样的语言特点对表达文章内容有何意义。
(2)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文学作品的语言多生动,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具有准确精练的特点。说明性语言具有准确周密、简洁清楚、通俗生动的特点。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性和蕴涵感彩的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括、准确、翔实、合乎逻辑、具体生动、富有形象性的特点。抒情性语言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富有感染力,简明精练,有真实感。
(3)语言的风格。语言的风格体现在语言、语义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上。一般有绚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豪放、柔婉、幽默、深刻等形式。
(4)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考虑。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比喻修辞的考查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借代,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将所描写的事物、景物等赋予人的特征,抒发喜爱之情。
夸张,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前后衔接,节奏紧凑;文意通畅,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对读者产生深刻的影响。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兴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具体地说,议论说理准确、周密、谨严;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楚。
反语,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5)语言的作用。一般按以下形式表述: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