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8课 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它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上自军机大臣,下至左杂胥吏,全方位地摄入笔底。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兄弟阋墙》将矛头直接对准黑暗社会、污浊的官场:官职就像商品一样,是靠买卖来运作的。
三、近义词辨析
四、文学常识
李宝嘉(1867~1906),晚清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______________》等。
【自主校对】
一、①xì ②biāo ③fān ④xuɑn ⑤bǐnɡ ⑥niè ⑦shàn ⑧rù ⑨shē
二、①争吵、争斗。②数说,责备。③因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
三、思考: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
思忖:书面语,考虑思量。
困惑:指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迷惑:指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高谈阔论:大发议论;漫无边际地谈论。含贬义。
信口开河:比喻乱说一气。
四、官场现形记 文明小史 庚子国变弹词
一、情节提要
本文通过两个“误会”使得一个平淡的故事得到富有戏剧性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了高潮,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部分(1~3段):第一个“误会”是兄弟吵架的起因,何藩台埋怨兄弟办事不力,三荷包揭露大哥的发家史以及兄弟俩肮脏的卖官交易。
第二部分(4~5段):第二个“误会”使得故事达到了高潮。写兄弟二人打架,家人拉不开,何太太劝架被三荷包撞在肚子上,坐在地上,三荷包趁机溜走。
二、背景回放
何藩台本是盐法道的道台,因为本省主管财税和人事的藩台空缺,所以临时代理这个职务。他天生“爱钱”,但怕别人说闲话,一直不敢公开卖官。可是,新任的藩台就要来了,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就来不及了,于是他利令智昏,由他的几个兄弟、幕友充当掮客,开始公开卖官的勾当。果然是“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他的兄弟三荷包替他拉了一桩买卖:九江府出缺,有人想用两千两银子的价格代替一两个月。他认为一个知府只值两吊银子,未免太便宜了,因此提高了价格,要三荷包再去说和。结果价格没有说上去,倒是三荷包自己得的回扣谈清了。三荷包拍着胸脯承诺保证办成,于是就来和藩台大人商量。这是前面第四回“黄金有价快升官”中的相关情节。
第六回内容是:三荷包见势不妙溜之大吉,这时众人才敢进去劝架。何藩台把众姨太太、奶妈骂了一通,但太太依然肚痛不已。只好叫人到官医局里请张聋子张老爷前来看脉。经过一番寒暄之后,张聋子看好了太太的病,大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但何藩台与三荷包的兄弟恩怨仍未解决。最后在舅老太爷、叔老太爷的撮合下,在共同的利益面前兄弟二人握手言和。故事由此转到王梦梅身上。
1.误会,是讲故事的一种手段,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方法之一。节选部分通过两个“误会”,把故事戏剧性地推向高潮,试结合节选部分体会这一结构技巧。
答案: 节选部分“兄弟阋墙”的故事可以说是整个何藩台卖官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作者通过两个“误会”,使一个平淡的故事得到了富有戏剧性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了高潮。
第一个“误会”是兄弟俩吵架的起因,何藩台埋怨兄弟办事不力,三荷包却以为大哥看破了他的隐情,所以火冒三丈,才开始口不择言,揭露大哥的发家史以及兄弟俩肮脏的卖官交易。
第二个“误会”使得故事达到了高潮。何藩台本想起身丢掉烟枪,去找师爷,结果由于气急败坏,起得太猛,带翻了一只茶碗,可是三荷包却以为“他哥动手要打他”。于是,两人扭在一起,扭打起来。家人拉不开,只得请来了何太太,结果又不小心被三荷包撞在了肚子上,疼得坐在地上直出汗。三荷包趁机溜走,这场闹剧才收了场。
其实,“误会”只是两人闹翻的浅层次的原因,是作者为了表现强烈的矛盾冲突而特意设置的。实际上“兄弟阋墙”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分赃不均。作者巧妙设置了两个“误会”,使得他们的不满一步步升级,最终伴随着怒气和怨气一起爆发出来。
两个人的一吵一打,也把官场中的黑暗现状揭露了出来。何藩台用金钱铺路,平步青云,做官之后,自然想着捞回去。钱成了做官唯一的追求。为了金钱,兄弟情谊可以不要;为了金钱,斯文体面也可以不要。作者通过他们的互相揭露,暴露了官场的黑暗,暗示了知识阶层对于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失望。
2.《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善于运用精致微妙的细节描写,实现辛辣讽刺的效果。节选部分也具有这一特色,试简析。
答案: 在写兄弟俩吵架的起因一段文字中,三荷包理直气壮地数落何藩台,何藩台只能“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绺着胡子”“一声也不言语”。
因此,三荷包觉得自己占了理,“索性高谈阔论起来。一头说,一头走,背着手,仰着头,在地下踱来踱去”,结果把个何藩台“气得索索的抖”“白瞪着眼,只是吹胡子”。在这些细节中,两个人的表情和反应各不相同:三荷包活脱脱一副无赖、蛮横、愚蠢的小人嘴脸,何藩台却是一副丑事被揭发的尴尬、无奈和气愤表情。通过对二人风趣的细节描写,将二人的丑恶嘴脸揭露无遗。
兄弟二人阋墙的一段描写,动作比较突出,特别是两个人动手时的动作,写得热热闹闹,两个人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一个“扑”上来,“使着全副气力往前直顶”,一个又“竭力抵挡”,“揪”在一起;一个喊着“你打死我罢”,一个喊着“要死死在一块儿”。平日里做老爷的那种威严和体面荡然无存了,看上去就像两个无赖在打架。个别细节,像“那三荷包却不提防他哥此刻松手,仍旧使着全副气力往前直顶;等到他哥坐下,他却扑了一个空,齐头拿头顶在他嫂子肚皮上”,把三荷包的莽撞、无赖刻画得非常形象。堂堂一个藩台,由于分赃不均与弟弟像两个泼皮无赖一样地大打出手,对晚清政府官员的丑恶讽刺得真是淋漓尽致。
3.《官场现形记》在故事描写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创造性,在故事背后,还有细致入微的社会分析,可以让我们在故事中洞悉社会人生。那么本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体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如何含而不露地揭示出来的呢?
答案: 作者借三荷包之口,历数何藩台的肮脏官史时,社会环境便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何藩台是如何做的官呢?“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然后一发而不可收,“凭空里知县不做了,忽然想要高升,捐甚么知府,连引见走门子,又是二万多”“候补知府做了一阵子……八千两银子买一个密保,送部引见;又是三万两……”这些话告诉我们,在当时做官就意味着捞钱。金钱支配着官职的选择,官职又是金钱的来源,何藩台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的通病。
4.小说写“兄弟阋墙”闹剧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参考一:小说写何藩台用金钱铺路,平步青云,做官之后,就想着捞回去。钱成了控制权力的唯一工具,而钱也成了做官唯一的追求。为了金钱,兄弟情谊可以不要;为了金钱,斯文体面也可以不要。作者通过他们的互相揭露,暴露了官场的黑暗,暗示了知识阶层对于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失望。
参考二:要在不长的篇幅内,将人物写深、写透、写活,就必须抓住重点,选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材料加以润色渲染,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作细致生动的刻画。“兄弟阋墙”闹剧就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写作意图。作者对于清末社会的黑暗,官场中的腐败,洞若观火,又以作家特有的敏锐,抓住其表象,并透过表象,揭露其本质,使他们的丑恶形象和肮脏灵魂暴露无余。这种毫不留情的暴露,将作者满腔激愤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清末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作品内涵的了解。
一、意旨探微
本文上演了一场兄弟阋墙的闹剧,把官场中的黑暗现状揭露了出来。作者通过他们的相互揭露,暴露了官场的黑暗,暗示了知识阶层对于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失望。
二、写法借鉴
1.细节描写逼真
如三荷包理直气壮地数落何藩台,何藩台只能“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绺着胡子”“一声也不言语”。
因此,三荷包觉得自己占了理,越说越得意,“索性高谈阔论起来。一头说,一头走,背着手,仰着头,在地下踱来踱去”。结果把个何藩台“气得索索的抖”“白瞪着眼,只是吹胡子”。这些细节描写中,两个人的表情和反应各不相同:三荷包活脱脱一副无赖、蛮横、愚蠢的小人嘴脸;何藩台却是一副丑事被揭发时,尴尬、无奈和气愤的表情。
2.动作描写突出
如两个人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一个“扑”上来,“往前直顶”“使着全副力气”,一个又“竭力抵挡”,“揪”在一起,一个喊着“你打死我罢”,一个喊着“要死死在一块儿”。平日里做老爷的那种威严和体面荡然无存了,看上去就像两个无赖在打架。
《官场现形记》共六十回。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如周中堂影射翁同和,华中堂影射荣禄,黑大叔影射李莲英等。至于冒得官、区奉人(谐趋奉人)、贾筱芝(谐假孝子)、时筱仁(谐实小人)、刁迈彭(谐刁卖朋)、施步彤(谐实不通)等,其行径一旦形诸笔墨,皆使时人感到似曾相识,默契会心,倍增兴味。它以纪实性而风靡于世。《官场现形记》所写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卖官鬻爵、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的运行机制。通过慈禧太后之口,道出“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
第十八回)何藩台与其胞弟三荷包,内外联手,将府州县缺明码标价出售。贾润孙携十万两银进京谒见,立刻被一帮手眼通天的掮客包围,他们专门替朝中大老兜揽生意,进纳苞苴。军机处俨如坐地分赃的议事厅。书中两大参案,都是最肮脏卑鄙的政治交易。如浙江省参案,本是朝廷有意照应钦参,“好叫他捞回两个”。书中勾勒出一幅八表同昏的官场群丑图。
官场腐败,自然道德沦丧。居上位者,只知珠玉妖姬,升官发财,所谓政绩,无非是祸国殃民。胡统领严州剿匪,纵兵屠洗村庄以冒功邀赏。在下者则巧于逢迎,吮痈舐痔,奴颜媚骨成为做官第一要诀。
湍制台家蓄十美,属员过翘特地到江南买了两个绝色女子进献,凑成“十二金钗”。更为龌龊的是冒得官,竟将亲生女儿报效上司。人心叵测,遍地陷阱。两个红州县周果甫、戴大理斗法,都是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时筱仁恩将仇报,对故主落井下石;刁迈彭卖友求荣,断送把兄。书中那一群胸无点墨的酒囊饭袋——刘大侉子、黄三溜子、田小辫子、唐二乱子等,更是晚清官场特产的一宗活宝,捐例大开的必然产物,钱虏市侩,袍笏登场,官场的文化品位也荡然无存了。
全书各个故事的内容无非都是为了暴露官场各种丑恶现象,集中笔墨攻击那些贪官昏官,写尽他们贪图财物、昏庸无能、欺压百姓、对外奴颜婢膝、卖国求荣的各种丑态。综观全书,人性的堕落与异化到了怵目惊心的地步,作家直斥为“畜生的世界”(第六十回)。
封建官场群丑图
《官场现形记》以晚清官场为表现
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
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
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
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
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总括这些封建官吏的特点,无非“贪”“诈”“媚”三字。
“贪”,写官场上爱财如命,贪得无厌地向人民榨取钱财,侵吞公款的现象。军机大臣华中堂在京城开个古董店,专门经营买卖官缺的生意,而其中黄胖姑公然就说“一分行钱一分货”。一个在京住了多年的兵部大堂兼内务府大臣被派往浙江查办案件,这是“上头有意照应他”,“好叫他捞回两个”,他果然不负期望,逼索回了20 000两银子。就连老佛爷慈禧太后都承认“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结果是“国衰而官强,民贫而官富”。
“诈”,写官场上欺世盗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矛盾。标榜程朱理学的继承人抚台傅理堂暗地里嫖赌淫逸,与妓女养了私生子,却又不认账;胡统领奉命剿“匪”,心里惧怕,一路拖延,待“匪”远去,则强拉良民,指为“强盗”,去邀功请赏。
“媚”,写官场上逢迎谄媚、卑躬屈膝的丑态。有媚上司,譬如炮船管带冒得官为保官位则假装寻死胁迫亲生女儿献出肉身供上司淫乐;媚洋人,譬如地方最高长官文总督不喜吃饭时通报来官,一日巡捕在他吃饭时报有客来拜,他对巡捕既骂又打,等巡捕说来客是洋人,他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忽然又打巡捕一个耳刮子,骂道:“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回!”对晚清政府官员的丑恶,讽刺得淋漓尽致。
小说以总览全局的气势,全面而深入地对官僚体制进行了总体考察和剖析,作者敏锐地抓住官僚体制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追踪描写,从而揭示官僚体制的极端衰朽与腐败。它对由上至中堂、军机大臣、总理衙门、钦差大臣,下至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知府、知州、知县以及形形色色的佐杂人等所组成的官场的冷峻谛察,重在揭露官场的贪污纳贿以及官僚体制与当时社会形势的不相适应。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直面晚清官场的腐败,运用漫画式、夸张式的笔法,笔无藏锋,大力渲染,刻画了一幅幅官场群丑图,撕开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种种假面。
一、短篇故事蝉联而下的结构。
《官场现形记》在体制上模仿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即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的:“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作品以一种“线性”的结构,以一个人开始,然后像糖葫芦一样一个串一个,叙述完一件自然地从其中引出下一人与事,然后再叙述之。整部小说中没有特别重要的人与事,而是满清官员的群体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面。李宝嘉在作品中对情节处理的轻重拿捏得极为到位,该浓笔的地方,多写几段;该抽象的地方,寥寥几笔。整部小说既脉络清晰又张弛有序,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二、传神的白描,风趣的细节描写,夸张、漫画式的闹剧手法表现人物。
白描传神,是其所长。例如胡统领严州剿匪数回,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人物映带成趣。胡统领涎色贪财,昏聩颟顸,而又乔装张致,擅作威福;周老爷阴险势利,工于心计;文七爷纨绔阔少,风流自喜;赵不了寒酸猥琐,人穷志短;庄大老爷老奸巨猾,八面玲珑,个个都栩栩如生。衬以浙东水乡风光,江中船上的莺莺燕燕,构成相当生动逼真的社会风俗画卷。
作家尤擅长于渲染细节,运以颊上添毫之笔,有入木三分之妙。第四十三至四十五回,写佐杂太爷的酸甜苦辣,极尽揶揄之能事。“跌茶碗初次上台盘”是一幕精心设计的人间喜剧,通过跌茶碗这一细节,将小人物受宠若惊的扭曲心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小说还充分运用了夸张、漫画式的闹剧手法,尤喜撕破人生的假面。例如浙江巡抚傅理堂,自命崇尚理学,讲究“慎独”功夫,却偏有“叩辕门荡妇觅情郎”一幕好戏。
跌茶碗初次上台盘
本来次日申守尧是不上衙门的,因为制台有了这句话,又说捡班次老的,一天先传见二三十员。 自己算了算:“论起资格来,虽然还算不得十二分老,论不定制台高兴,或者多见几个,也未可知。与其临传不到,还是早去伺候的为是。”主意打定,次日一早,仍旧是老妈拿了衣帽跟着到了制台衙门。头天制台的话早已传遍的了,所以到了这天,那些佐贰老爷都兴头的了不得,上衙门的格外来得多。申守尧到了制台大堂底下,换好衣帽,会见秦梅士、随凤占一干人。随凤占说是昨晚已蒙藩宪挂牌,今天禀见,带着禀辞。
又说蕲州吏目一缺,打听得近两年来,全被前任弄坏了,见了制军,有些话要得当面请示。秦梅士亦预备下多少话,见了制军要面禀。
……
大家必恭必敬,声息俱无,静听大帅吩咐,只听得贾制台说道:“现在各处官场体制,佐杂见首府多半都是站班见的,不要说是督、抚了。我如今破除成例,望你们大家都知道自爱才好。这两天事情忙,过几天我还要挨班传见,当面考考你们。听清爽了没有?”起先众人听制台说要考试,早已彼此面面相觑,一声回答不出。
等到临了问“大家听见了没有”,方才有两个答应了一声。制台见话已说完,无可再说,只得端起茶碗送客。随凤占进来的时候,原预备有许多话面禀的,及至见了制台,不知不觉,就像被制台把他的气逼住了,半个字也说不出。众人答应“是”,也只得答应“是”,众人端茶碗,也只得端茶碗。
刚把茶碗端起,忽听得拍挞一声,不知是谁的茶碗跌碎了。定睛看时,原来是右手末二位那位太爷,不知怎样会把茶碗跌在地下,砸得粉碎,把茶泼了一地,连制台的开气袍子上都溅潮了。制台一面站起抖擞衣裳上的水,一面嘴里说道:“这是怎么说!这是怎么说!”
急的那位太爷蹲在地上,拿两只马蹄袖掳那打碎瓷片子,弄得袖子尽湿,嘴里自言自语的说:“卑职该死!卑职该死!打碎茶碗,卑职来赔!”制台也不理他。那人掳了一会,无法可想,也只得站了起来。众人至此方看明白,打碎茶碗的不是别人,正是申守尧。原来他此番得蒙制台赏坐,竟自以为莫大之荣宠,一时乐得手舞足蹈,心花都开。一见端茶送客,正想赶着出来,以便夸示同僚。岂知那茶碗托子是没有底的,凑巧他那碗茶又是才泡的,开水滚烫,连托子都烫热了,他见制台端茶,忙将两手把碗连托子举起,不觉烫了一下,一时要放不敢放,一个不当心,误将指头伸在托子底下,往上一顶,那茶碗拍拉托一声,翻到在地下来了。
此时众人既看清是申守尧,直把他羞得满面绯红,无地自容。制台拿他望了两眼,想要说他两句,又实在无可说得,只站起身来,回头对巡捕说道:“以后还得照旧罢。这些人是上不得台盘,抬举不来的。”说完了这句,也不送客,一直径往里头去了。
这里众人先还不敢走,只见制台的一个跟班进来说道:“诸位太爷不走等甚么?还想大人再出来送你们吗?倒合了一句俗话,‘鼻子上挂鲞鱼,叫做休想’!”众人听说,只得相将出来。申守尧思思索索的跟在众人后头,走的很慢。那爷们又说道:“刚才大人的话可听见了没有?这厅上的椅子,除了今天,明天又没得坐了。
如果舍不得,不妨再进来多坐一会去。”众人虽明晓得他是奚落的话,但奈何他不得,只好低着头退了出去,仍走到大堂底下。秦梅士年老嘴快,首先走来把申守尧埋怨一顿,说:“我们熬了几十年,才熬到这们一个际遇,如今又被你闹回去了。你一人的成败有限,这是关系我们佐班大局的,怎么能够不来怪你呢!”申守尧自知理屈,不敢置辩。还是随凤占为人圆通,忙过来解劝道:“惟其只有今天坐得一次,越显得难得之机会。将来我们这辈人千秋之后,这件事行述上都刻得的。老前辈以为何如?”众人议论了一回,各自散去。
(节选自《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