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语文:5.9《家》课件(4)(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语文:5.9《家》课件(4)(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8 18:3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9课 家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史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节选部分主要写的是祖孙之间的冲突。
二、词语解释
①惶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凛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丰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道貌岸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梨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近义词辨析
四、文学常识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________,字芾甘(芾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____》《_____》 《_____》。“爱情三部曲”:《_____》《____》《_____》。散文集《随想录》。
【自主校对】
一、①huánɡ ②quán ③xiāo ④lǐn ⑤chuí ⑥tán
二、①惊慌害怕。②严肃而令人敬畏的样子。③优美的姿态。④形容神态庄严,多含讥讽意。⑤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
三、化装:改变装束、容貌;假扮。
化妆: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忽然:表示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
突然: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
衰弱:(身体)不强健;(事物)不强盛。
虚弱:(身体)不结实;(国力、兵力)软弱,薄弱。
丰韵: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
丰满:匀称,饱满,略胖,特指女人肢体胖得均匀好看。
四、李尧棠 家 春 秋 雾 雨 电
一、情节提要
祖孙之间的冲突:作为封建家长的代表和象征,高老太爷奉行的是传统的道德准则,在他看来,“在家读书作文,吟诗作对”,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才是人生的正途。从维护传统道德的尊严和传统者的威信出发,他严厉地训斥孙子觉慧参加学潮运动的行为,认为他是误入歧途,需要严加管教。他让人去把儿子克明和长孙觉新叫来,目的是要把他的旨意层层贯彻并具体地实施下去。
孙子觉慧,是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高老太爷训斥他的时候,他也在以全新的思想观念审视着以祖父为代表的老一代统治者的人生。在他的眼中,祖父是矛盾的统一体。从他有记忆以来,祖父就是一个严厉的家长,是全家崇拜和敬畏的对象,“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充分显示封建家庭的森严等级和大家长的威严。然而,另一方面,这样一个面目庄严的家长,年轻时候也是一个风雅之人,喜欢吟诗作赋,并以养戏子、娶姨太太为乐。
“但是风雅的事又怎么能够同卫道的精神并存不悖呢?”觉慧感到非常困惑,因为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风雅的事”就是丑恶的,是道德所不能容许的,是与所谓的“讲道德说仁义”互相矛盾的,这样的人是虚伪的,不能使他信服的。两代人之间必然会发生尖锐的冲突。
觉慧在惶恐,在思考,他要反对抗争的并不是祖父,而是造成祖父这“整整一代人”背后的东西。觉慧朦朦胧胧感到某一种觉醒,产生某种意识,“年轻的肩上”压着更沉重的东西,要担负某种责任和使命。
二、背景回放
本节之前的内容,写了觉民、觉慧兄弟积极参加学校的演剧活动,热心地阅读《新青年》等杂志,从心底里对新文化产生了热切的渴望。就连他们的大哥觉新也受到了感染。但作为高公馆这一封建大家族的长子长孙,觉新背负着继承家族发展的重任,他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当地的督军无故殴打学生,引发了学潮。在交涉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学生开始罢课。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觉慧是其中的积极分子。这时高老太爷把觉慧叫去训话,不许他参与外面的“胡闹”,并派人把觉新喊来,让他约束觉慧,不许觉慧再出去。
紧接之后的情节是:被囚禁在家的觉慧万分苦闷,只有婢女鸣凤的淳朴与真情给他以安慰。但鸣凤在听到他的表白之后却在有意地躲着他,因为她心中充满恐惧,害怕被太太知道。觉慧靠读报与写日记打发着这一段寂寞的生活,过年了,学潮渐渐平息,觉慧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常态。
1.《家》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答案: 小说通过写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经,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真实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及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2.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以及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的根源在哪里?
答案: 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以及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的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
3.怎样理解巴金《家》的家族情节模式?
答案: 《家》所诞生的时代,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落后挨打的形势下寻求自强自立、重建文明的时期。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对富国强兵的追求,维新变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继归于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流于形式,中国社会陷入更加混乱失序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看来,在于中国自身,正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阻碍着中华民族走向强盛。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命运,必须与这个传统彻底决裂。而这种决裂只有通过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极力丑化才能实现。
因此,在他们的笔下,传统成了罪魁、元凶、魔鬼、食人者。“启蒙思想家们几乎一开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补理论课,为民主共和制所象征的意识形态寻找价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是不可能轻易消失的,它必然会与新兴力量产生尖锐的对立与冲突。而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往往会拐弯抹角地凝结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观念,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对立观念又势必表现为作品形式结构上的特点。《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正是现实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说中子一代的出走与封建家长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溃,正是对这一矛盾的想象态解决。
4.如何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老一代人的批判?
答案: 参考一:从人生道路和价值观的角度
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由这种立场出发,小说猛烈抨击“巫师捉鬼”“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对丧礼和婚礼繁琐的风俗也大加嘲讽,斥之为“滑稽”。
参考二:从情绪的角度
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配合着这种情绪,小说采用了一种相当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语言,书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饰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诉……”来形容他们的心理状态,表达他们的个人情绪,从而使这种个人宣泄变成一种社会抗议行为。而所有其他复杂的人生情绪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参考三:从历史角度看
这种情感化色彩化的语言形态是在激进的反传统反专制的30年代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但同时它又成为着一种文化心态能够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载体。
5.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好小说不可或缺的要素。请简要分析一下本文人物语言的特点。
答案: 言为心声,要使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是其重要手法。本文祖孙二人及陈姨太简短的对话充分显示出人物的个性。祖父表面上是威严的封建大家长,其语言也与之相符。“你到哪儿去了?先前喊你好久都找不到你!”面对这干燥、严厉的质问,觉慧红着脸,迟疑了一会说:“我去看一个同学去了。”祖父冷笑一声说:“你不要扯谎,我都晓得了……”一个明知故问,一个被动应付,祖孙二人一对话即表现了严重对立性,一家人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思想,这也是“父严子孝”专制社会的传统。
祖父把孙子参加学生运动说成是“闹事”“胡闹”“嚣张”“把你这条小命闹掉”。语言很符合他封建卫道士的思想和封建大家长的身份。陈姨太对觉慧的训斥真是夫唱妇随,既符合他姨太的身份也充分显示了守旧尖酸的个性。觉慧面对祖父和姨太只能忍气平和地分辩,“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的运动。”他的话看似顺从,但不向祖父妥协,符合他封建大家庭孙子辈同时又是新时代青年的身份特点。个性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每一个人物都很独特。
6.两辈人尤其是隔代的两辈人之间常常有很深的代沟。高老太爷和觉慧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代沟。代沟因何而生?你和你的父母之间存在代沟吗?
答案: 代沟客观存在,它是人生轨迹和社会发展交织的结果。重视代沟的负面作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进步成果,也包含着对人性的尊重和对个人意愿的尊重。我们要正视代沟,不要被代沟困绕。完全弥合代沟不现实,缩小代沟是我们应该争取的工作。
第一步,搜集有关资料,包括文学影视作品和心理学著作,认真研读观摩。
第二步,回忆自己和父母曾经有过的矛盾冲突过程,分析其内在原因。
第三步,与老师和家长探讨这个问题。
第四步,以“我看代沟”为话题,写一篇小论文,然后大家交流。
一、意旨探微
巴金在表现人的命运时总是强调,在生活中制造悲剧的不是个人,而是个人背后的旧制度。作者带着强烈的感彩,通过一幅幅写实的生活画面,来揭示封建专制势力的罪恶、不义。小说中描写的高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四世同堂、家长专制、诗书礼教。但在作者笔下,高家却是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它必然走上末路。
二、写法借鉴
1.肖像描写
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
此段形象地描写了高老太爷年迈的情景。“暗黄色”“花白”“头顶光秃”是年纪大的特征,“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说明高老太爷的衰老情况。
这个女人虽然常常浓妆艳抹,一身香气,可是并没有一点爱娇。她讲起话来,总是尖声尖气,扭扭捏捏。
那张颧骨高、嘴唇薄、眉毛漆黑的粉脸在他的眼前晃了一下。她带进来一股刺鼻的香风。
写出了陈姨太的忸怩作态,表现了陈姨太故作娇媚的特点。
2.心理描写
“爷爷不见得生来就是古板不近人情的吧。”他心里这样想。于是一首旧诗浮上了他的心头……
从祖父眼前的情况联想他年轻时候的情况,写祖母写的有关祖父与校书之间的事情,表现眼前这个道貌岸然的老人年轻时也做过荒唐的事情。
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
二人的矛盾不仅仅局限在祖孙之间,它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巨大分歧。家庭内部的对立是社会上新旧两种力量激烈冲突的一个缩影,两代人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要看到,祖父对孙子还是十分关爱的。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族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有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表妹梅相爱,但却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安排娶了瑞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善良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梅出嫁不久后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高老太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在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高老太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为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克安也不务正业,高老太爷在一系列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瑞珏被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一、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高老太爷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族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高老太爷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公馆,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瑞珏和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把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年老的冯乐山做妾。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族的秩序、兴盛,是他一生的全部。然而,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其亲情未泯的一面。
二、双重性格的典型——觉新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双重性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
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梅表妹,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情地扼杀时,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定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产。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瑞珏的生命。觉新虽然被很严重的旧观念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梅表妹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
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痛恨旧制度,但自己却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制度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唯一出路。
三、大家族的叛逆者——觉慧
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
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民,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湖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
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族的决裂。
一、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来展示人物心理和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如作品写鸣凤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作者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少女身上,看到了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了这个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
二、作品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尽管作品表现的人物多、事件多,但由于作者采用了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构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联故事,便巧妙地把高公馆内外的各色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题思想的结构特点。
三、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彩。
瑞珏惨死
高老太爷死了。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以陈姨太为首的封建长辈借口在家生孩子有“血光之灾”,会冲犯高老太爷的亡灵,强迫瑞珏到“要过桥”的城外去分娩。瑞珏迁到了城外。在家忙了几天后,觉新照常到瑞珏的新居去,他刚进门,便被张嫂拦住了。他知道瑞珏临产了。
她躺在床上,她开始在低声呻吟,房里有人在走动,有人严肃地低声说话。这一切似乎跟从前并没有不同,可是现在他和她却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而且两扇木板门隔开了他们,使他就在这一刻也不能够进去看她一眼,鼓舞她,安慰她,或者分担她的痛苦。现在他怀着一种跟从前完全两样的心情等待着将要发生的一切。他没有喜悦,没有满足,他只有恐怖,只有悔恨。他只有一个思想,这就是:
“我害了她。”
“少奶奶,你觉得怎样?”张嫂的声音在问。
接着是一阵严肃的沉默。
“哎哟!……哇……哎哟……我痛啊!”
忽然一阵痛苦的叫声从窗里飞出来,直往他的耳朵里钻。这一阵声音使他浑身发抖。他咬紧牙齿,捏紧拳头,极力在挣扎。他起初甚至想,“这不会是她的声音,她从来不曾有过这样大的声音。”然而房里除了她以外还有谁会发出这样的叫声呢?“一定是她,一定是珏。”他自语道。
“哇!……痛啊……我痛啊!……哎哟!”声音更凄厉了,几乎不像是人的叫声。在房里,脚步声,人声,碗碟家具响动声跟这叫声响在一起。他用手蒙住耳朵,口里喃喃地自语:“一定不是她,一定不是珏。她不会叫得像这样。”他疯狂似地走近窗前伸长了颈项去望。可是窗户紧紧关着。他只能听见声音,他不能够看见里面的情形。他绝望地掉转了身子。
“少奶奶,你要忍住,过一会儿就好了。”一个陌生的女音在说。
“我痛啊……哇!”又是一声怪叫。
“嫂嫂,你忍耐些,这不过是短痛,过一会儿就好了。”是淑华的声音。
叫声渐渐地低下去,后来房里只有微弱的呻吟。
忽然门开了。他转过身去望。张嫂从里面匆匆忙忙地跑出来,到灶房里去了一趟,又很快地捧了一盆热水走回去。他迟疑一下,便走进了中间屋子,眼睁睁地望着半掩的门,偶尔有一个人影在里面晃动,他的心跳得厉害,但是他还没有进去的念头。等到张嫂从另一间屋子走出来回到瑞珏的房里去时,他突然下了决心要跟着她进去。可是她一进屋就把房门关上了。
他推了几下门,里面没有一声回应。他绝望地放下手,正打算走出去,却又听见里面的怪叫声。他用力推门,他用力捶门。
“哪个?”房里有人在问,这是张嫂的声音。
“放我进来!”他叫道。声音里充满了恐怖、痛苦和愤怒。没有人答应,也没有人开门。他的妻还在大声叫痛。
“放我进来!张嫂,放我进来!”他愤怒地叫着,一面继续用拳头在门上捶。
“大少爷,你进来不得!我不敢给你开门。太太、四太太、陈姨太她们都吩咐过的!……”张嫂走到门口在里面大声说。
张嫂似乎还在说话,但是他已经不去听她了。他明白她的意思。他记起家里那些长辈们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他的希望,他的勇气都给那些话赶走了。他绝望地立在门前,不能够说一句话来驳倒张嫂。
“大少爷呢?他在哪儿?”在房里瑞珏用悲惨的声音叫起来。“他为什么还不来看我?……张嫂,你去把大少爷请来!我痛啊!……哇!……”这个声音使得觉新连心都紧了。
“珏,我在这儿,我在这儿!珏,我来了!开门!快放我进来!她要见我!你们放我进来!”他忘了自己狂叫着,他用了他所能够叫出的最大的声音。他又用拳头去捶门。
“明轩,你在哪儿?为什么我看不见你?……我痛啊!你在哪儿?……你们为什么不让他进来?……哇!……”
“珏,我在这儿!我就进来!我要守住你!我不会离开你!……放我进来!你们放我进来!你们看她痛成这个样子,你们不可怜她吗?”他嘶声叫着,一面死命地捶着门。
房里静下来了。可是又起了一阵忙乱。有人在奔走,有人在呼唤。“嫂嫂!”“少奶奶!”这些声音响成了一片。他想她一定是昏厥过去了。他更紧张,他用最大的声音叫着:“珏,我在这儿!你听得见我的声音吗?”
房里的唤声停止了。仿佛瑞珏在说话,过后又是她的呻吟,声音非常微弱。
又过了一些时候。
“哇!我痛啊!……你们不来救我!……明轩,你在哪儿?你为什么也不来救我?……我痛啊!……”她又在里面怪声叫了。
“我在这儿!珏,我给你说我在这儿!我在这儿!珏,听见吗?……放我进来!……三妹,你是懂事的,你快给我开门!你放我进来吧!”他还在外面狂叫。
她的声音又停止了。房里没有人说话。忽然在严肃的静寂中,一个婴儿的哭声响了起来。是宏亮的啼声。
“谢天谢地!”他欣慰地说。他感到一阵轻松,好像心上的大石头已经撒开了。他想她的痛苦快要完了。
现在恐怖和痛苦都去远了。他又一次感到一种不能够用言语形容的喜悦。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他感动地想道:“我以后要加倍地爱她,看护她,也要爱这个孩子。”他一个人在房门外笑,又在房门外哭。
“嫂嫂!”过了好一会儿,忽然一个恐怖的叫声从房里飞奔出来,像一块巨石落到他的头上。
“她的手冷了!”这又是淑华的带哭的声音。
“少奶奶!”张嫂也开始叫了。
“嫂嫂!”和“少奶奶”的声音又响成一片。在房里叫唤的只有两个人,因为除了接生婆以外就只有这两个人。竟然是如此凄凉!
觉新知道大祸临头了。他不敢多想。他又把拳头拼命地在门上擂,擂得门发出更大的响声。但是这也没有用。没有人理他。他嘶声叫着:“珏!”又叫:“放我进来!”然而两扇油漆脱落的木板门冷酷地遮住了房里的一切,它们拦住他,一点也不肯退让。它们甚至不让他救她,或者跟她见最后的一面。希望完全破灭了。
房里的女人开始哭起来。然而他还在门外叫:“珏,我在喊你,你听得见吗?……”这不仅是哀号与狂叫,这还是生命的呼声,他把他的全部的爱都贯注在这里面,要把她从到另一世界的途中唤回来。他不仅是在挽救别人的生命,他还是在挽救他自己的生命。他明白,没有了她,他的生存是怎么一回事情。
但是死来了。
(第三十七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