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语文:6.12《长恨歌》课件(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语文:6.12《长恨歌》课件(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8 18:3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12课 长恨歌
《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白居易在他的诗篇中书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但王安忆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里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多年的生活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
二、词语解释
①沉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咫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停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泥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温情脉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近义词辨析
四、文学常识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77年以来发表作品共500万字,部分作品有英、德、荷、法、日、韩等译本。其中《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艺作品二等奖,《本次列车终点》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获全国中篇小说奖,《叔叔的故事》获首届上海中长篇小说二等奖,《文革轶事》《我爱比尔》分别获得第二届、第三届上海中长篇小说三等奖,《________》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获台湾2002年度《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英文版《________》获美国洛杉矶时代书刊提名奖。1987年从事专业创作,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等职。2001年起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自主校对】
一、①miǎn ②zhǐ ③ní chánɡ ④yān ⑤nào ⑥chōnɡ ⑦chún ⑧mò ⑨nuò
二、①沉溺。②喻距离很近。③因受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④烂泥,泥坑。⑤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一、情节提要
1957年,历史的大背景似乎无声无息,看不到那种明显的痕迹,而事实上,历史的力量正在王琦瑶的身上发生着作用。繁华落尽,过往残存的,就正体现在她们的追忆和对吃与穿的讲究上,变成了“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收缩成“螺丝壳”与“井底之蛙式”的生活状态。事实上,这种琐屑也充分说明了她们对生活依然葆有一份难能可贵的矜持与热情。
就是“白果的苦香,有一种穿透力,从许多种有名或无名的气息中脱颖而出,带着点醒世的意思,也不去管它”。虽然明知时间留不住,却还是要做出努力,让日子有滋有味起来。那也便是“严师母”所无限的感慨的——“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这一种挽留的姿势,让人生有了“哀而不伤”的味道,倒也难得。
另一方面,历史的翻转,岁月的流逝,让王琦瑶与严师母们都拥有了一种更平和的心态。“他们全都不计前嫌,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弄不懂为什么彼此生隙,好都好不过来了。”没有名利之争,也就没有耍心眼、藏心机的必要,在最闲来无事的日子里,和和暖暖地互相安慰着。
“围炉夜话”这样一个短短的片段,无疑充分地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所具有的细密体察能力,在一个城市的“芯子”里面,人的细节才显现了历史的真相。作者的描述也是体贴的,环境、感受,乃至于遣词造句,都吻合着小说中人物的心境,读起来,有一种欲说还休的缠绵。
二、背景回放
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普通人。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时代在翻天覆地地变化,而他们却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这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
课文就是描述了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1.研读节选部分内容,说说王琦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王琦瑶性格并不明显,她似乎一心沉浸于对当下生活的精雕细琢,对平凡、琐碎的用心加工就是她生活的最大幸福。她似乎心态平和,与世无争,只一心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这便是温暖,这便其乐无穷。
2.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屋里、炉边的这几个人生活的种种细节,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内涵?
答案: 作者这样写作,试图通过这样一种展示生活的方式,来演绎她自己的历史观:这就是历史,这才是历史的真面目和本质内核,至少是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的历史的真实面目,从而实现她关注平民生活、关心世俗人生的写作哲学和人生哲学。
3.王安忆的语言看上去也没有什么高深之处,不外乎日常生活词汇范围,但读来又觉新鲜而不落俗套,人们称之为“陌生化”技巧,试分析这其中的奥妙。
答案: 这种写法的奥妙在于: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用心观察和独特体悟,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词汇搭配规范,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读者读来新鲜,从而具有了一种全新的语言魅力。
4.对王安忆的历史观,人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确实如此,很有道理;一种认为,王安忆的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看法是狭隘的。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参考一:王的观点合理,从一个角度抓住了历史的主流,她以自己的文学实践揭示了历史的真面目,是真知灼见。
参考二:王的观点不合理,她过于强调庸俗而忽略了崇高,过于强调现实而轻视了理想。其观点是片面的,庸俗的。
一、意旨探微
节选部分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螺丝壳”里经营着他们由吃、穿、闲聊和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身份特殊的王琦瑶却有着上海普通市民的智慧——在大时代里埋头于自己的生计的智慧,王琦瑶对细节、对生计的认真,普遍存在于上海市民身上,在这一方面,王琦瑶是一个有些极端化的典型,甚至可以说,她是上海精神的象征——战争和革命都不曾将上海的历史切断,正如激烈动荡的时代不曾影响了王琦瑶们螺丝壳里的精雕细刻的人生一样。
二、写法借鉴
1.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作品不厌其烦,甚至有些琐碎地写王琦瑶等人的吃穿玩乐,描写出的生活细节就是她们人生的全部。
2.用典型人物象征城市精神
每座城市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的,这种精神表现在这座城市市民的言行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王琦瑶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她身上集中(甚至有些夸张)地体现着上海市民的特质,自然也就是上海的典型象征。
3.陌生化以及纯叙述性语调
陌生化是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和感受上的陌生感。如“暮色流进窗户”句中“暮色”与“流”的陌生搭配,把“暮色”比喻成液体,生动地描绘了暮色渐渐降临的过程。陌生化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化平常为新异,从而增加了作品含蓄蕴藉的意味。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对话没有用“她说……”这样的形式,而是把它变成纯叙述性的话语,由作者之口说出。这种纯叙述性的语言使作者更自由地阐述她的世界观,更充实地表现她的心灵世界,更淋漓尽致地议论生活。
故事描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位上海小姐。她处于灯红酒绿的繁华旧上海中,经历了人生的波澜,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她是上海的精灵,是美的使者,她叫王琦瑶。
王琦瑶本是上海典型的弄堂女儿,她热爱唱歌,哼着周璇的《四季调》。她算不上是校园的才女,却有着家常养眼的好看。这美,不是远距离的美,而是近在咫尺的美。
因一次与好友到片厂去参观,王琦瑶一步一步地走向上流社会。经导演的介绍,摄影爱好者程先生为她拍摄了一辑照片,这照片,渗透着女人动静中的妩媚。王琦瑶身上所散发的味道,是女人的韵味。她的一张玉照刊登在上海周刊上,名为“沪上淑媛”。这小有名气的女中学生,便在众人的推举喧哗中被选上了上海小姐。她以净、素取胜,在二十朵红花中脱颖而出,她是三小姐,上海小姐的季军。
她是苦命的鸯,一生总是错过爱情。
在她还是三小姐的时候,遇上李主任。于是,18岁的王琦瑶成了40多岁的李主任的闺中情人,住在与世隔绝、豪华又凄清的爱丽丝公寓,每天做着最孤独的等待。这小小的公寓,就这样一寸一寸地吸取着阳光,掳走了一个女人如水般的光阴。
只能说,奢侈的生活维持不了多久。数月未回的李主任在硝烟中罹难了,王琦瑶变成了一名不是寡妇的寡妇。
在上流社会中陨落的红星,在邬桥镇的一阵流连之后,又回到了她土生土长的旧上海。这是上海的角落,是摇摇欲坠的“平安里”。王琦瑶成了一名打针护士,却认识了毛毛娘舅康明逊。
这本是不应该的恋情,作为“不正经”的女人,王琦瑶自知不能却仍是陷入这段情。这段情,耗了她太多的情感,却意外地怀上了孩子。
王琦瑶还和另一个男人纠缠不清,那便是俄国人萨沙。萨沙对女人了如指掌,却被王琦瑶坑了一回。她把孩子说成是萨沙的,这怯懦的俄国男人,还是逃了。
苦命的王琦瑶养了个不顺心的女儿薇薇,当然她的薇薇并没有母亲惊叹的容貌。她是潮流的追随者,执拗地对待不易老的母亲。她只知道大把大把地花母亲的钱,却从来不想这钱是从哪里挣出来的。还好这女儿最终得到了幸福,随丈夫去了美国。
40多岁的王琦瑶风韵犹存。她有着一帮青春无限的年轻朋友,还有一个暧昧不清的小情人。王琦瑶就是命不好,每一个男人都离她而去。
王琦瑶是片场中银幕上的女星,最终只能死于非命。她是粉红色的,就是死,也死得那般不同……
王琦瑶
王琦瑶是一位集40年代上海小姐的优雅于一身的典型代表。王琦瑶美而不艳,她情态优美却不是高不可攀,她矜持却又亲切、造作而又不浮夸,她不高尚但绝不低俗,她现实却又讲情调,她缺少见识但又通情达理,她难免俗气但那俗气又经过文明的淘洗。王琦瑶是最懂生活的人,没了她,生活便没了情致和韵味。王琦瑶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她的吃、穿、用以及爱好都流溢出难以言说的韵味。
她任人摆布地在程先生的包装下成为家喻户晓的“沪上淑媛”,从此拉开了她传奇一生的序幕,她半推半就地成为叱咤风云的李主任的金屋阿娇。在王琦瑶的潜意识里喜欢有人为她操持命运而自己落得清闲自在,可是在无常的世事中男人常常比女人还要软弱,他们总先被打倒,被击败,而女人却能坚韧不拔地继续漫长艰辛的生命之途。在“文革”中程先生无法忍受非人的屈辱,抛下他深爱一生的女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李主任在解放前夕为了保全性命仓皇逃离,最终坠机而亡。
康明逊更无法与王琦瑶相比,他尽管近在咫尺却不敢认自己的女儿。王琦瑶孤身一人挣扎着把女儿养大。在《长恨歌》里,王安忆一边有意识地希求着男性的坚强来呵护天生需要保护的女人,一边又深深失望于男人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恰似柔弱的女子王琦瑶在风雨飘摇的孤苦境地中如走钢丝一般左右保持着平衡,保护着自己。因此可以说,是王安忆让王琦瑶完成了一个女人的梦,王琦瑶在对命运的无奈抗争中显示出王安忆对现代男性的失望和对现代女性的赞同,她为男人悲哀,为女人喝彩。
小说通过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对王琦瑶这种嬗变的哀伤。
一、全书的语言风格是有些散文式的,更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意象的反复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和排比的多层累加,使整本书都有着一种奢华的笔调,洋洋洒洒地贯串起来,精致而厚实。书中的情景、情节描写都极具画面感,各个部分都试图跃出小说载体本身,在绘画艺术中得到更好的表现与满足,力求做到情节展开的过程就是一个个具体生活画面快速移动的过程。
二、全书的格局突破了整体的单一,变得纷繁而复杂。书中的主线是王琦瑶的生活经历,但也从主线中分出许多的细枝,如她与几个男人的感情发展。那些细枝又相互交错,形成一张错落有致的网,它还突破了手掌式的取镜框,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场景的各个层面,打破了局限的框框,扩展视野,把眼光伸入到上海的各个角落,哪怕是弄堂深处最隐晦的一个点。而书中的美感,不是一种单纯美,而是多层次、多含义地剖析,把美生活化,让读者在无意间便感受到美的存在,使人在阅读后有一种得到美的愉悦和快感。
三、《长恨歌》是采用了内外视角交叉、多声部的“复调小说”。小说叙述角度的运用是丰富、多向、多层且始终处于流动和变化的状态的。例如,书中的主人公王琦瑶,便有作者自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还有程先生以一个爱慕者到老朋友的角度去看,李主任以一个情人的眼光去看,蒋丽莉以一个好朋友到一个情敌的眼光去看,薇薇以一个女儿的角度去看。从各个角度看王琦瑶,王琦瑶便成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人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王琦瑶
王琦瑶是典型的待字闺中的女儿,那些洋行里的练习生,眼睛觑来觑去的,都是王琦瑶。在伏天晒霉的日子里,王琦瑶望着母亲的垫箱,就要憧憬自己的嫁妆的。照相馆橱窗里婚纱曳地的是出嫁的最后的王琦瑶。王琦瑶总是闭花羞月的,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王琦瑶是追随潮流的,不落伍也不超前,是成群结队的摩登。
她们追随潮流是照本宣科,不发表个人见解,也不追究所以然,全盘信托的。上海的时装潮,是靠了王琦瑶她们才得以体现的。但她们无法给予推动,推动不是她们的任务。她们没有创造发明的才能,也没有独立自由的个性,但她们是勤恳老实,忠心耿耿,亦步亦趋的。她们无怨无艾地把时代精神披挂在身上,可说是这城市的宣言一样的。这城市只要有明星诞生,无论哪一个门类的,她们都是崇拜追逐者;报纸副刊的言情小说,她们也是倾心相随的读者,她们中间出类拔萃的,会给明星和作者写信,一般只期望得个签名而已。
在这时尚的社会里,她们便是社会基础。王琦瑶还无一不是感伤主义的,也是潮流化的感伤主义,手法都是学着来的。落叶在书本里藏着,死蝴蝶是收在胭脂盒,她们自己把自己引下泪来,那眼泪也是顺大流的。那感伤主义是先做后来,手到心才到,不能说它全是假,只是先后的顺序是倒错的,是做出来的真东西。这地方什么样的东西都有摹本,都有领路的人。王琦瑶的眼睑总是有些发暗,像罩着阴影,是感伤主义的阴影。
她们有些可怜见的,越发的楚楚动人。她们吃饭只吃猫似的一口,走的也是猫步。她们白得透明似的,看得见淡蓝经脉。她们夏天一律的注夏,冬天一律的睡不暖被窝,她们需要吃些滋阴补气的草药,药香弥漫。这都是风流才子们在报端和文明戏里制造的时尚,最合王琦瑶的心境,要说,这时尚也是有些知寒知暖的。
王琦瑶和王琦瑶是有小姊妹情谊的,这情谊有时可伴随她们一生。无论何时,她们到了一起,闺阁生活便扑面而来。她们彼此都是闺阁岁月的一个标记,纪念碑似的东西;还是一个见证,能挽留时光似的。她们这一生有许多东西都是更替取代的,唯有小姊妹情谊,可说是从一而终。小姊妹情谊说来也怪,它其实并不是患难与共的一种,也不是相濡以沫的一种,它无恩也无怨的,没那么多的纠缠。它又是无家无业,没什么羁绊和保障。要说是知心,女儿家又有多少私心呢?她们更多只是个作伴,作伴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作伴,不过是上学下学的路上。
她们梳一样的发式,穿一样的鞋袜,像恋人那样手挽着手。街上倘若看见这样一对少女,切莫以为是一胎双胞的姐妹,那就是小姊妹情谊,王琦瑶式的。她们相偎相依,看上去不免是有些小题大做的,然而她们的表情却是那样认真,由不得叫你也认真的。她们的作伴,其实是寂寞加寂寞,无奈加无奈,彼此谁也帮不上谁的忙,因此,倒也抽去了功利心,变得很纯粹了。每个王琦瑶都有另一个王琦瑶来作伴,有时是同学,有时是邻居,还有时是在表姐妹中间产生一个。
这也是她们平淡的闺阁生活中的一个社交,她们的社交实在太少,因此她们难免全力以赴,结果将社交变成了情谊。王琦瑶们倒都是情谊中人,追求时尚的表面之下有着一些肝胆相照。小姊妹情谊是真心对真心,虽然真心也是平淡的真心。一个王琦瑶出嫁,另一个王琦瑶便来做伴娘,带着点凭吊的意思,还是送行的意思。那伴娘是甘心衬托的神情,衣服的颜色是暗一色的,款式是老一成的,脸上的脂粉也是淡一层的,什么都是偃旗息鼓的,带了一点自我牺牲的悲壮,这就是小姊妹情谊。
(节选自《长恨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