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单元归纳与整合(八)
□ 中国的城市发展
在中国古代,城市向来是不够发达的。作为一个延绵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宁静的田园生活是中国社会古代人们生活的基本形态。即使有城市,其基本功能也多局限于政治与军事功能。早期的城市可以说是比较纯粹的政治军事中心,它们基本都是作为国都或者郡、州、县的治所而存在的。但除了建筑表面的区别,它们与乡村的结构与性质上并没有实质的区别。
这时的城市的性质仍不过是地主经济的集中和扩大,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形成一种独立于乡村的异质。一直到宋代以后,中国的城市才开始了一种缓慢但是革命性的变化。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与功能,中国的城市由原来的政治、文化中枢而兼任了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开始摆脱与乡村的同构性,走向自己的发展道路。白话小说就是从此开始起步的。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应该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出现的。现代化工业的出现,大规模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职业状态、行为方式与生活模式。它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改变了社会的经济分布结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譬如说,在新兴的城市,如上海,金钱的地位与作用代替政治权力而成为衡量社会生活的尺度与调节手段,物质的欲望与满足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流,人们的关系由礼俗化和自然化变为契约化,新的阶层出现了,新的价值观念也随之产生。这时的城市才真正与乡村疏离,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与之相适应,都市小说也开始了自己的新的发展历程。
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应该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至今仍未完成。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新的城市以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吸引着人们。围绕着这些,城市文学也得以蓬勃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文坛的“新感觉派”——中国都市文学的开拓者,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发展。
几乎在“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和分析小说获得发展的同时,以《子夜》为代表的另一种路子的都市文学也应运而生,可以说,《子夜》等小说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最早的代表。与“新感觉派”不同,茅盾善于以都市中阶级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斗争,来表现一个光怪陆离、急剧变化和发展的城市社会。
在现代都市文学的坐标中,《子夜》具有独特的地位。《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一部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角,反映他们的事业成败、生活际遇和精神气质的长篇小说。自它诞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虽然对其成就评价不一,但不能不承认这部小说在“五四”之后的全部新文艺中的重要地位和里程碑意义。它第一次以相当宏大的规模描绘了上海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第一次以相当可观的深度刻画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应该说,这部小说的出现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20世纪初,随着中国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缓慢转型,工商阶层也逐渐成为新兴的阶层之一。他们与知识阶层、军人阶层以及中国社会原有的士绅阶层、官僚阶层、农民阶层一起,共同构成了左右中国现代化格局和走向的动力群体。然而,作为中国现代社会与现代中国人生活与心灵世界的反映的现代文学,对此却鲜有涉猎。在这种情形之下,茅盾以其独特的艺术敏感塑造的一批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就格外地引人注目了。可以说,正是他填补了这一空白,具有特殊的历史与审美价值。
老舍所代表的是另外一种城市文学。作为一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满族子弟,老舍着力表现老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命运,关注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与思想感情,描绘北京普通市民全景式的日常生活,以及老北京的风俗民情。北京是老舍生活的土壤,而老舍所创造的市民世界又成了北京文化的典型代表,成为“京味小说”的源头,“城与人”就这样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作为一个平民作家,老舍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关注城市底层贫民的命运。《骆驼祥子》是他小说中城市底层贫民形象系列的典型代表。作为一名从农村到城市来谋生的乡间小伙,祥子在老北京城里的经历可以说是一部城市底层贫民的生活史。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平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悲剧,而且以一个现代作家的眼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老舍曾经说,他写《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这个地狱就是指那个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堕落的社会。而通过祥子在城市中不断堕落直至最后毁灭的悲剧,作者表达了他对病态的城市和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沉忧虑。这无疑也是作家们反思城市生活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
一、要素点拨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学永恒的元素。只有情感在场,才能使文字浸润在生命的呼吸里,才能使人们体会到心灵中最为隐秘的律动,也才能使我们看到人类灵魂的高贵与坚韧。文学之所以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特殊产物,关键并不在于它是如何客观地反映人类生活的现实景象,而在于它通过自身特有的形式,为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精神活动的本质进行了不懈的审美表达。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有一个朋友去看望他,敲几次门,都没人回应。
这位朋友推门一看,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一问,才得知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去,悲痛不能自已。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之一。
感动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情感是小说的动力,情感是一个作家创作得以维系的根本保证,情感也是引起读者共鸣的基础。一篇小说离开了情感就像是枝叶没有了水分,成了僵硬的东西。一篇好的小说无疑浸透着作家的丰富的情感历程。
作家根据材料的“情感价值”来取舍时间,一秒钟可以很长,十年也可以很短。情感的特点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含蓄的还是激昂的,而悲悯情怀总是最崇高的情感。情感的处理往往是节制胜于放纵,适当的节制更能打动人。小说家要将情感不断积累升华,蓄势待发,比如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表现出的对情感抒发的节制,在《山羊兹拉特》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感不断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在困境中,人与羊的相濡以沫,终于使他们的感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决定了故事的结局和走向。
现代主义小说出于反思和批判西方现代工业化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目的,渐渐远离温情的关照,甚至把情感降低到了“零度”,不再将情感作为小说的题材。但这并不是说小说不要情感了,而是表达方式收敛了。
2.高考中对小说中人物情感鉴赏常见的考查形式:
(1)分析关键语句中蕴涵的人物情感。
(2)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倾向。
(3)探求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评判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二、考题热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问题。
侯银匠
□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小说中的两处画线句子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两处画线句子,一处是典型的心理描写,一处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两处描写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题目命制具体细致,切入点较小。本题难度不是太大,学生都能答出一些,但注意回答要全面,不要遗漏要点。第一处句子:“甜”联系上文自然可以概括出来,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以及有了个好归宿。之所以“苦”,首先应该是由打首饰引发的,而女儿走后自己孤身一人也不禁酸楚。第二处句子:之所以喊女儿,是思念至深,而发现女儿早已出嫁,自己一个人,又安慰自己说“老了!糊涂了!”
答案: 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三、规律提取
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倾向,首先要从整体入手,从作品展现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来把握人物的情感。在作品中,作者对人对事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倾向,对人,或歌颂,或同情,或贬斥,或批判;对物,或拥护,或肯定,或反对;对自己,或反省,或深思,或快乐,或痛苦。
其次要抓住文中具体语句来分析,把握情感基调的方向。
最后,应结合题干具体要求,用简洁流畅的鉴赏性语言整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