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语文:《人情与事态》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语文:《人情与事态》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8 18: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单元归纳与整合(三)
一、话本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小说,经历了六朝的“志怪”“志人”、唐代的“传奇”,在内容和体裁上逐渐丰富成熟。始于唐代,繁荣于宋代的“说话”艺术,使古代小说自然朝着白话的方向发展,遂成主流,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类型。
“说话”艺术产生于唐代寺院的俗讲(讲经)和民间说唱。寺院僧人在讲解佛教经典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加入一些通俗的佛经故事来吸引听众,而民间的说唱更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素材。
到了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繁荣,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这些市民主要是由手工业工人、店员、小商贩、守城军人等组成的,他们在文化娱乐上有着特殊的需求。“说话”艺术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在内容上具有现实性或传奇色彩,正好符合这些市民的欣赏情趣。这样,在宋代,说话讲唱艺术空前兴盛,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从大型的游艺场所勾栏瓦舍,到各种档次的酒肆茶楼,从私人府第到宫廷御殿,从露天街市到乡村田野,到处都有说书人的身影。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刘克庄《田舍即事》诗云:“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可见当时说书人的活跃。据诗意,可知前者是在讲东汉蔡邕的故事,后者是在讲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故事。
刘克庄《田舍即事》诗云:“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可见当时说书人的活跃。据诗意,可知前者是在讲东汉蔡邕的故事,后者是在讲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故事。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给“话本”的定义为:“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尽管后来有一些学者指出“话本”一词还有很多不同的用法,但也不能否认其为“说话之本”的含义。
最初的话本,仅仅掌握在说话人手里,秘而不宣。随着市民阶层欣赏水平的提高,文人的加盟,使话本的内容更加丰富,文学性也越来越强。加之印刷术的进步,书坊老板开始刻印话本牟利。这样,公开刊行的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诞生了。
话本小说的基本体制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题目。题目是根据正文故事的内容来确定的,起标识的作用。说话人为了使内容更加醒目,往往用七言八言的句子为题,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
2.入话。是话本的开头,通常以一首诗词或一诗一词开头,点明主题,渲染气氛,调动听众的情绪。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开头,以故事为入话的又称“得胜头回”“笑耍头回”。入话具有候客、垫场的作用。它位于正话前面,相对独立。
3.正话。即正题、正传,是话本的主体部分。正话的文字,分散文和韵文两种。散文是口语化的单行散句,主要是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韵文是指中间插入的诗、词、典、骈文、联语等,主要用于对环境、人物服饰、容貌等作静态的描写,兼有抒情的成分,在结构上中断散文的叙述,起到调节节奏的作用,同时也使讲述的形式多样化。
4.篇尾。即话本的煞尾,它一般以诗词的形式出现,独立于故事情节之外,对正文故事具有总结、评定作用,对观众具有劝诫之意。
话本的刊刻,开始是以单篇的形式出现的。到了明代中叶,才有了结集成书的话本选集,如《六十家小说》等。到了明代末期,冯梦龙致力于话本小说的整理,从他收藏的古今通俗小说中,编辑加工成120篇,分为三辑,每辑40篇,分三次刊行。首次刊行的40篇,初名《古今小说》,后来更名为《喻世名言》,与在其后刊行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并列,世称“三言”。
由于冯梦龙的成功,激发了另一位通俗小说爱好者的热情,这个人就是比冯梦龙小六岁的凌濛初(1580~1644),他先后创作刊刻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世称“二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继承了“三言”的精神,但其文学成就稍逊一筹。
二、白话小说的巅峰——《红楼梦》
文言小说秉承了中国史传文学的传统,以书面语叙事,虽不乏精品,甚至到了封建社会晚期还出现了像《聊斋志异》这样的登峰造极之作,但终因舍弃生活语言而显得贫乏无力。白话小说由民间的“说话”而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充满了活力。它直接描摹市井生活,刻画人情世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代中叶,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金瓶梅》差不多和《西游记》同时问世。这部长篇小说,从《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生发开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的《红楼梦》,继承了文人独立创作的传统。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就借石头之口,对野史传奇、才子佳人等类小说加以批驳,指出它们各自的俗套,或“假借汉唐名色”,或开口“文君”,满篇“子建”,毫无新意,从而标榜《石头记》“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美好情感,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末世唱响了一曲哀婉的悲歌,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全书出现的人物,有名字的就有四百多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不下几十个。作者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广大的社会背景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的爱与恨,美与丑。无论是从揭示生活的深度广度方面,还是从艺术创造的丰富生动方面,《红楼梦》都堪称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1.作品反映的主题不同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源于第一回:女娲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了一块没有用,弃在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因没有被选去补天而遗憾。后被一僧一道两位仙人送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了一遭”。不知多长时间之后,道士再次经过此地,发现石上刻着他的这番经历,后经批阅删减,名为“石头记”。故事中的主线有以下几条:一是以贾府为中心,叙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即“家亡”一线;二是叙述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三是叙述大观园众女性的悲惨命运,即“人散”一线。
“三言”的作品来源有两类,一是宋元时代说书人的底本即“话本”,二是明代由文人参与创作的“拟话本”,主要反映明代中后期的新兴群体——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比较优秀的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爱情、婚姻、家庭题材,二是歌颂高尚的友谊,另外还有一部分反映现实政治的作品,也难能可贵。
2.作品创作方式不同
“三言”中的作品大部分是宋元时代说书人的底本和明代“拟话本”,少数是冯梦龙的拟作。如课文所选的《玉堂春落难逢夫》,原题下注云:“与旧刻《王公子奋志记》不同”,很可能经过了冯氏的再创造。冯梦龙对“三言”的编辑加工,除了选材严谨外,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统一体例,改订各篇题目,“三言”中的作品,本来是各自独立的短篇小说,编者却把前后相邻两篇的题目编成对偶式的,类似于长篇小说的回目。如《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上一篇是《乐小舍拚生觅偶》。增补了一些小故事作为“入话”。
(2)润饰文字。删去一些说话人现场提醒听众的术语,使话本的语言更加书面化,适合阅读。
(3)对作品的文字、情节、主题思想进行再加工创造,有的甚至重新改写。这样,作品的主观性议论增多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也大大增强。
3.雅俗两极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中描写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与“三言”中的杜十娘、苏三、莘瑶琴等所处的社会阶层迥然不同,她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代表着雅与俗的两极,但是她们的婚恋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通过对两类女性的比较,可以探讨中国明清小说中从贵族小姐到风尘女子追求爱情多以悲剧告终的缺憾与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一、要素点拨
1.环境在小说中的地位
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赖以存在、情节赖以展开的社会背景或具体场面。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故事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因此,人物的性格或情节的发展走向必然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必须准确地表现他所赖以存在的环境。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致玛·哈克奈斯》)
2.环境描写的分类和作用
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就是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自然景物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文章或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自然也少不了对景物的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第一,为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
第二,渲染、烘托气氛。
第三,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
第四,有的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而且对人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使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富有时代感。
二、考题热身
(2011·广东省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严冬海猎
□ 陈秉汉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习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说:“阿龙,天气这么冷,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做睡着的样子,等爸爸的咳嗽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脚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渔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黯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潮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捆,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得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
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窖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起海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感受到一团热气,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渔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渔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渔篓满了,没地方放呀!
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渔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得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渔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担子一头是渔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有删改)
 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处景物描写侧重表现天气的寒冷,海风的冷酷。这些描写都渲染了一种苦寒的氛围,为表现海龙一家的困苦生活作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二处景物描写,作者将静静的大海比做“像守着摇篮的母亲”,这一比喻充满了温情,暗示了海龙捕鱼的成功和满足感,也表现了海龙一家渡过难关后的欢愉与安宁。结构上,与开头“风静了”的描写相照应。
答案: ①渲染气候的寒冷,暗示捕鱼环境的恶劣(海龙一家生活的艰苦)。或:渲染气候的寒冷,为后文写海龙下海捕鱼作铺垫。(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②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的成功和他的满足感。或: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惊险过后家中的安宁与温馨。(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三、规律提取
解答此类题目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
其次,概括所描写的环境,然后归纳景物特点。
最后,分析其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二是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三是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
四是推动情节发展。
五是突出深化主题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