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语文:《谈神说鬼寄幽怀》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语文:《谈神说鬼寄幽怀》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8 18: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单元归纳与整合(二)
□ 古代神鬼小说发展史
神话是小说的源头之一,虽然中国的神话保存得并不系统,但对小说的发展,影响确实是巨大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我国文学传统打开了一扇扇想象的大门,开启了中国古代小说系统中一条崇“奇”贵“幻”的艺术道路;一是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神鬼小说直接继承了神话的艺术手法,发展开来。同其他类型的小说一样,神鬼小说也有两个系统: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文言小说系统以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小说”为代表,发展到清代,随着《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的出现,艺术上达到了顶峰。与“志怪小说”注重“实录”,不尚“虚构”不同,《聊斋志异》多是有意识地杜撰奇异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都是出自作者个人的心灵创造,并且在其中有所寄托、寓意。因而个性色彩更浓,情节和人物也更引人入胜。
白话小说系统则以明代后期广泛兴起的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为代表。这些小说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它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不同,其主要特征是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依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断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1.两部小说类型不同。《西游记》属于长篇章回体小说。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主线展开,通过西天取经道路上神话英雄孙悟空等遇到的种种磨难来反映人物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现实。《聊斋志异》属于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通过每一篇中的主人公(多是狐、鬼、花妖)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
2.塑造神鬼形象不同。《西游记》除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正面的神怪形象之外,其他鬼怪的形象大都貌恶,且在外形上留有很多物相。如黄风怪的模样:“血精精的赤膊身躯,红媸媸的弯环腿足。火焰焰的两鬓蓬松,硬搠搠的双眉直竖。白森森的四个钢牙,光耀耀的一双金眼。气昂昂的努力大哮,雄赳赳的厉声高喊。”(第二十回)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站在唐僧师徒的反面,性格雷同,基本上都是作恶多端、面目狰狞、凶狠残暴,在他们身上,兽性多于人性。而在蒲松龄笔下,由妖狐鬼怪变化的人物多是女性,大都是外貌极美的:
像娇娜“秋波流慧,细柳生姿”(《娇娜》);公孙九娘“笑弯秋月,羞晕朝霞”(《公孙九娘》);香玉“艳丽双绝”(《香玉》);青凤“弱态生娇,秋波流慧”(《青凤》)。更重要的是她们不但貌美且心善:《红玉》中的红玉主动帮助贫士冯相如娶了妻子卫氏,并在冯相如遭到恶霸欺辱、父亡妻死子散后,帮助他重整破碎的家园;《封三娘》里的封三娘,热情帮助她的好友范十一娘择婿。而且,她们性格各不相同,婴宁的纯洁无邪、天真烂漫,小翠的无视礼法、智慧超群,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们身上,作者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人性的渴望。
3.对现实的影射不同。《西游记》往往曲折地暗含在人物诙谐幽默的语言中,或者暗含在作者描绘的神奇世界中。《聊斋志异》则有一些作品,像《梦狼》《席方平》等,直接控诉了现实的不平和社会的黑暗。
4.表现主题方式不同。两篇小说都通过有魔幻色彩的人物形象与社会环境作斗争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但《西游记》中多正面直接和以玉帝为首的高层统治者作斗争,激烈而惊险,从而反映了统治者的昏庸和残暴。《聊斋志异》中少正面直接和高层统治者的斗争,多“小人物”同命运的抗争,曲折而含蓄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腐朽及其矛盾。
5.主题内容不尽相同。两篇小说都抨击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西游记》主要歌颂了人民群众对压迫和一切邪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聊斋志异》中有对科举制度的抨击、对真挚爱情的歌颂和赞美。
6.使用语体色彩不同。《西游记》采用古代白话,语言多样,有散文,有诗词,说唱相间,文白交错,汲取了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具有流利明快、诙谐风趣、简洁生动的风格特点。《聊斋志异》采用浅近的文言文,凝练准确,文辞优美流畅,生动传神。
一、要素点拨
1.情节在小说中的地位
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或是人物活动的轨迹。
情节是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基础,它是揭示人物与人物关系的依托,它是结构小说形态的重要依据。它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直接关系到主题思想是否明确,人物形象是否鲜明。
2.小说情节的构成及运行方式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个部分。
开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发展: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结局: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3.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
有关“情节”的命题范围主要包括情节的概括、线索的作用、情节间的关系、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等。常见的问题有:
(1)请你就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谈谈你的认识。
(2)请举例分析小说的情节有何特点。
(3)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看似平常,却富有变化,请你说说这篇小说的情节变化所在及这些变化给你阅读带来的喜悦。
(4)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请补写出文中省略号所省略的情节。
二、考题热身
(2011·江西省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晚 秋
□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
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骂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 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 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选自《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2期,有删改)
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瓦萨卡会不会将绿包据为己有,可以仁智各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观点一: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观点二: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视为己有。
三、规律提取
解答情节方面的题目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四个环节,即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二、提取线索,且注意线索的明、暗之分。
三、了解叙述情节的方法(如顺叙、倒叙和插叙等)及其作用。
四、关注重要情节作用的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1.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2.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3.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上例高考题中对情节之一——高潮部分进行了假设更换,并由此让考生根据原文对情节的后续发展结果进行推测和论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