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单元优化总结
单元要点整合
单元检测评估
单元优化总结
知识体系总览
知识体系总览
单元要点整合
儒学的创立、发展及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创立、发展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提出“先义后利”的观点。荀子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主导: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佛教、道教的冲击。
(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例1
【解析】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再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故选D项。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项。
【答案】 D
全面认识儒家思想的影响
积极影响 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巨大的作用
儒学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其勤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很高的价值,“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至今仍体现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其明显价值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消极影响 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教,扼杀人性,负面作用极其明显
下列对儒家思想积极影响方面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仍有价值
B.“和为贵”仍有价值构建和谐社会
C.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儒家传统文化
D.宣扬封建礼教仍有价值
【解析】 前三项均为积极影响,最后一项属消极影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D
例2
中国古代科技地位及未向近代科学转变的原因
1.中国古代科技在历史上的地位
(1)明代以前:我国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心,长期领先世界,并以自己的四大发明影响着世界。
(2)明清之际:西方近代科技产生并迅猛发展,西方成为世界科技的中心,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2.古代科技到了近代却没有向近代理论科学演变的原因
(1)经济: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对科技的束缚越来越重。(重农抑商、文化专制、闭关政策)
(3)教育: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4)文化传统:中国“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缺乏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体系。
下列对中国古代科技未向近代科学理论演变的原因,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封建后期小农经济的限制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教育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D.中国“重器轻道”的文化传统
【解析】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重道轻器”,故D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 D
例3
单元检测评估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